文:曾紅玲(鴉片戰爭博物館研究室主任) 圖:鴉片戰爭博物館(除署名外)
紋章瓷,又稱“徽章瓷”,是一種通俗的稱謂。其本質是一種經過兩次窯火燒制的釉上彩瓷。
紋章瓷作為瓷器,其在質地上是由高嶺土作胚,制成瓶、盤、碟、勺等器胎,器胎外表施上白釉,第一次置入窯爐,經過1000℃以上的高溫爐火燒制成吸水率低于1%的白釉瓷。在各種白釉瓷上,按照顧客訂制的紋章圖樣或徽章圖樣,再次施上各種彩色釉,第二次置入窯爐,經過700℃~ 800℃的低溫爐火燒制成釉上彩瓷,成品即為紋章瓷。

粉彩描金紋章瓷盤 約1818 年圖源:佳士得 | 郭克禮珍藏
紋章瓷的由來大致是伴隨著外銷瓷的成長而發展起來的。
外銷瓷是中國歷史上經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以及貿易往來,銷往海外瓷器的統稱,以銷往歐洲的瓷器數量居多。外銷瓷的窯口來源有很多,其中以民間窯口瓷為主,伴有少量的官窯瓷,但以景德鎮瓷器占比居多。“南海1 號”“南澳1 號”“哥德堡Ⅰ號”以及中外海域的許多沉船中的瓷器都體現了這一點。
外銷瓷中以廣彩瓷最具特色。明清時期歐洲各國對彩繪瓷器的需求大增。從事經營外銷瓷的商人嗅到了商機,逐步減少江西景德鎮二次燒釉上彩瓷器成品的訂量,轉而增加半成品的訂量,即增加各種器型燒制好白瓷的訂量,在廣州本地于白瓷瓷面上彩施繪,并在廣州本地第二次入窯燒制釉上彩成品,提高利潤。成品率質量提升的同時,廣彩瓷的銷量也大幅提升。紋章瓷就是在外銷瓷,尤其是廣彩瓷大放異彩的基礎上,順勢發展起來的。
歐洲的貴族、家族、軍團、都市、公司、團體、社會組織,在大量購買廣彩瓷的消費過程中,想進一步體現自己的社會地位、價值認同,將自己的貴族、家族、軍團、都市、公司、團體徽章、族徽等圖案標志,訂制燒到白瓷上,形成自有獨享徽章瓷。或許是出于對中國皇家御用瓷的崇拜,在心理作用驅使下,以擁有獨特而專享的自我紋章瓷為榮。
外銷瓷在歐洲是珍貴的藝術品,皇家貴族都以擺設中國瓷器來夸耀豪華富貴,出現了居家無華瓷則不風雅的時尚。皇室以擁有中國瓷器為榮耀。并以此作為王權強盛的象征。同時還代表著一種時尚。各王公貴胄之間也會互相攀比,爭品有無。
法國首相馬扎蘭從廣州為國王路易十四訂制了大批紋章瓷;瑞典有300 多家貴族訂制過紋章瓷;英國有專門從事特殊紋飾瓷器訂制的商人,名叫“瓷人”;法國作家雨果家中設有中國廳,專門陳列紋章瓷等中國器物;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后宮建有中國宮;俄羅斯圣彼得堡擁有專門的中國宮;柏林夏洛特堡宮設有瓷器陳列室;西班牙馬德里阿蘭胡埃斯離宮里有“瓷器間”……

紋章紋花口瓷盤19 世紀法國Pillivuyt 瓷廠

廣彩風格煮茶茶具一套法國Samson 瓷廠

19 世紀早期皇家伍斯特咖啡杯徽章紋飾山羊:象征身體強壯的領袖或權威人物人字形圖記:代表屋脊,象征保護。黑色實心圓:代表炮彈或子彈。黑色實心圓圖案的持有者,可能是槍炮手。

19 世紀法國Samson 瓷廠廣彩風格花卉紋章紋鏤空瓷盤

18 世紀法國圣米歇爾山紋章紋陶茶壺瓷壺中央為盾牌,盾牌下部為花卉,上部為小麥捆。上方飄帶銘文為法文:MONT SAINT MICHEL(圣米歇爾山),下方為花卉。圣米歇爾山,又稱圣彌額爾(Mou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是法國著名古跡和天主教朝圣地。1979 年,圣米歇爾山及海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清乾隆廣彩坎貝爾家族紋章紋盤圖源:天津博物館
因此,可以講紋章瓷是“來樣加工”的廣彩瓷。
紋章瓷的設計不同于外銷瓷和廣彩瓷,主要表現在器型及紋章圖案上。外銷瓷、廣彩瓷的器型和圖案大多是由廣州本地瓷商主導,外商參與完成設計。紋章瓷的設計,則是由外商訂制者主導完成主要器型和圖案設計,中國工匠參與邊飾設計。
早期的紋章瓷器型是以中國傳統樣式為主,出現了少量咖啡杯、馬克杯、牛奶壺、剃須盤等西方器型器物。在清代中后期,西方的器型開始增加,成套餐具包括調料杯、湯盆開始出現,成套茶具,包括茶盤、茶壺、茶葉罐、牛奶壺、杯碟等器型出現在紋章瓷上。咖啡壺、巧克力壺也有出現,飾有紋章圖案的陳設器花觚、蓋瓶也有發現。
紋章瓷的紋章紋飾包括主體盾牌及附屬圖案,即羽飾、頭盔、冠冕、披風、扶盾者及格言等。其中,頭盔和冠冕是貴族身份的象征。一般男性紋章為盾形,女性紋章為菱形。盾牌通常采用四分區設置。
紋章瓷紋飾圖案主要有幾何紋、動物紋、植物紋、器物紋、天體紋、十字架紋、城堡紋、兵器紋、樂器紋、銘文等。動物紋主要為獅紋、鷹、怪獸及無足鳥等,植物紋主要有百合花、三葉草等,幾何紋主要有條文、線紋、圓形紋,菱形紋等,天體紋主要有渾天儀紋、星形紋、新月紋等,而且它們都有各自的含義。

19 世紀法國參孫瓷廠廣彩風格紋章盤隨著紋章瓷的發展,邊飾中的西方元素增加,往簡單化方向發展,后期邊飾一般由細碎的花卉、曲線、其他幾何圖案等組成。

粉彩描金紋章瓷盤 約1818 年圖源:佳士得 | 郭克禮珍藏
邊飾是指繪制在紋章紋飾四周的紋飾,一般是由中國畫工自行繪制的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同時又符合西方審美習慣的圖案,如中國傳統山水、人物等圖案。紋章瓷成組、成套、成系列的設計色彩更為明顯。
紋章瓷的工匠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明朝嘉靖年至清朝乾隆年,紋章瓷的工匠主要以景德鎮的外銷瓷工匠為主,在景德鎮加工制作紋章瓷。第二時期,清朝乾隆年至光緒年,主要以景德鎮的工匠到廣州加工,同時培養成長了一大批廣州本地的工匠加工制作紋章瓷。第三時期,清朝光緒年以后,主要是廣州本地的工匠加工制作紋章瓷。
工匠制作紋章瓷,主要通過挖土、舂土、踏土、篩土、泌砂、印格、賣土、煉土、車胎、修胎、鋸柴、裝窯、燒窯、出窯、定貨、開彩、暗爐、催貨、箍桶、交草、裝桶、送客、琺瑯、大爐等工序完成制作。

雍正時期格蘭德家族紋章瓷茶葉罐
紋章瓷的工藝和釉彩延續了外銷瓷和廣彩瓷的工藝和用釉的品種、技巧。按照訂制設計的紋章徽章圖案,在白瓷上加施西洋彩繪,經過描線、填色、織金、填綠、斗彩、包金口、燒花七道工序。釉料有大紅、西紅、水青、大綠、鶴春、艷黑、雙黃等20 多種,用織、填、染、洗、描、堆、刻、刷等技巧,繪制紋章圖案。
紋章瓷的窯口,早期主要集中在江西景德鎮,無論一次燒的白瓷,還是二次燒的釉上彩瓷,都是在景德鎮完成成品。后期的紋章瓷的窯口,大多數是用景德鎮的白瓷,也有其他窯口的白瓷,在廣州各窯口施彩上釉后,二次入窯,燒制成品紋章瓷。
紋章瓷是二次燒釉上彩瓷,具備外銷瓷、廣彩瓷色彩鮮艷、濃郁鎏金的華美特質。加之是自有獨享的貴族、家族、軍團、都市、公司、團體徽章、族徽等圖案標志,對家族團體組織的歷史、歷史事件有很高研究價值。成組、成套、成系列的紋章瓷,一組套器有的有幾十件,有的幾百件,舉辦茶會、酒會,器具特色非常鮮明。
在地理大發現之后,葡萄牙人設澳門為遠東轉運中心,將中國的精美瓷器運至世界各地,中國瓷器開始形成以澳門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是南海海上貿易的始發港之一,清代對外貿易就是從廣州出發,最遠到達中亞、歐洲。紋章瓷帶著深深的中國烙印,漂洋過海到世界各地,仿佛成了中國的象征。
注釋:
①《它們曾經征服了世界:中國清代外銷瓷集錦》8頁
②《它們曾經征服了世界:中國清代外銷瓷集錦》10頁
③《它們曾經征服了世界:中國清代外銷瓷集錦》9頁
④《它們曾經征服了世界:中國清代外銷瓷集錦》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