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俊霖

常言道“禮多人不怪”,意思就是對人多行禮儀,人不會怪罪。
中國是禮儀之邦,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便不斷強調“禮”的重要性。尤記得北京冬奧會賽場上那精美絕倫的文化元素,無不展現著中國禮儀文化的獨特魅力。

禮,既有大局層面的大禮,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小禮,無論什么禮,“度”的把握都非常重要。西周時期,周公因輔佐年幼的成王,便由他的兒子伯禽擔任魯公。魯公3年后才來朝匯報工作,問其緣由,乃說:“變其風俗,改其禮儀,要等服喪3年除服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因此遲了。”姜太公同樣被封于山東,5個月后就來朝匯報工作了,周公說:“你為何這么快?”姜太公說:“我簡化了不必要的禮節,一切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去做。”周公嘆息說:“唉!魯國后代要為齊國之臣了!”

《三國演義》當中曹操想討伐袁紹,又害怕力不能及,便向身邊的謀士咨詢,郭嘉便指出“紹有十敗”,其中袁紹的首敗赫然便是“繁禮多儀”,就是太講究繁復的禮節,沒用的形式主義太多。而曹操體任自然,勝過袁紹。
道理也很簡單:禮節太多,老百姓就會被疏遠,而去除一些不需要的禮節,政令就更平易近民,老百姓就會感到親近。這說明,禮是不可或缺的,但須要把握一個“度”。
再往人際交往上看,“禮多”也有可能帶來負面效應。如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念:只要禮數到了,別人就不會怪罪自己。實際上,某些多余的“禮”可能會讓人見怪。春秋時期的魯相公儀休很愛吃魚,有人便給他送去了魚當作禮物,公儀休卻拒絕了,并說:“現在我做國相還買得起魚吃,如果因這條魚而丟了官,以后還吃得上魚嗎?”

此外,對于普通的人際交往來說,“禮多”也可能造成困擾。
中國人講究禮,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早在《詩經·大雅·抑》就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之句,后來,“投桃報李”便成了成語,用來比喻相互饋贈、禮尚往來。《詩經·衛風·木瓜》里還有“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之說,意思就是:你贈給我果子,我回贈你美玉。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高得多,這也體現了國人待人接物的高尚情感。

所謂“禮輕情意重”,生活中,“禮”多不多并不應成為衡量感情深不深的標準。唐朝名將薛仁貴年輕時窮困潦倒,多賴同鄉的王茂生幫扶,后來,薛仁貴立下戰功受封平遼王,權貴們都備著重禮前去慶賀,薛仁貴全部婉言謝絕,而遠在千里之外的王茂生托人送來的兩壇清水,薛仁貴卻當眾喝下3大碗:“我知道王兄貧寒,送清水也是他的一番美意。”王茂生這兩壇清水里飽含著最誠摯的友情,這份感情顯然是無價的。
誠然,生活需要儀式感,生活也需要禮節,待人處世離不開禮的約束與加持。但有時候,禮過多反而像是一種表演,也會使得禮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
禮貴在真誠,過猶不及,把握住“度”非常重要。唯有將自己內心的情感注入禮中,才能得到真實的回饋。愿我們生活當中都能夠卸下包袱,少一些非必要的小禮,以誠相待,活出真正的自我,收獲更多真正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