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丹
數字化醫院是醫療體制深化改革的新趨勢,藥房作為診療服務的終端環節,為患者和醫務工作者提供藥品保障和藥學服務,因而構建數字化藥房是現代醫院的發展方向和基本特征[1,2]。數字化藥房是基于醫院的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整合智能化設備、信息技術和臨床用藥系統等,實現藥房業務管理流程最優化、效率最大化和數據精準化等[3]。智能化設備是構建數字化藥房的基礎配置,包括藥品自動調劑設備、單劑量自動分包機、靜脈輸液自動化配置和發藥機器人等[4,5]。藥房自動化設備在發達國家應用較早[6],國內醫院也逐漸加快應用自動化技術[7,8],實現藥學學科以保障藥品供應的調配模式向提供藥學信息的服務模式轉型發展。但國外自動發藥機在國內的應用存在較多問題[9],因此本研究基于自動發藥機在我院門診藥房的應用及持續優化改進的效果,為醫療機構構建智能化藥房提供參考。
1.1 智能化設備 根據我院門診就診量及藥房占地面積,經考察最終引進中德合資公司生產的CONSIS自動化設備,包括3臺自動發藥機(2臺CONSIS-H3,1臺CONSIS-H5)、2臺智能針劑柜及1臺智能毒麻柜,智能化系統包括補藥系統、預調配系統、實時發藥系統等。自動化設備組成及功能見表1。

表1 自動化設備組成及功能
1.2 觀察指標 從HIS系統中調取2018年6~12月(CONSIS機應用前)處方調配相關數據,另從智能化發藥機系統中調取2019年6~12月(CONSIS機應用后)發藥機調配、發藥和補藥的相關數據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別抽取2021年8月(持續優化改進前)和2021年9月(持續優化改進后)每周星期一處方調配信息資料進行對比分析。
對比智能化設備應用前后門診的日均處方量、配發藥量、手動調配藥品數、配藥內差錯率(調配處方錯誤條目數/調配處方總條目數[10])、患者平均取藥時間(指患者結算取得取藥憑證后至處方調配完成上屏的時間)、發藥窗口數和崗位藥師人數;對比持續優化改進前后每周患者數最多的周一日均處方總數、實時窗口調配處方占比和補藥差錯率。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智能化設備應用前后相應評價指標比較 選取應用CONSIS機前后的處方調配信息、患者平均取藥時間和窗口崗位人員設置的數據信息進行對比。在總藥師人數不變,而處方數量和藥房發藥窗口數增加的情況下,應用自動發藥機后,藥師手工調配藥品的工作量減少61.36%;實時窗口調配時間僅8~11s;預配窗口藥師只需調配部分藥品,預配時間為0.6~2.2min;藥品調劑工作效率提高,患者平均取藥時間縮短6min。智能化設備應用前后相應評價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智能化設備應用前后相關指標比較
2.2 持續優化改進前后相關指標比較 分別抽取2021年8月和2021年9月每周星期一處方調配信息資料進行分析,持續優化改進前后每周患者數最多的周一日均處方總數、實時窗口調配處方占比、補藥差錯率和補藥破損率等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持續優化改進前后相關指標比較
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關于加快藥學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11],提出加快藥學服務轉型,加強藥學部門建設,落實《二、三級綜合醫院藥學部門基本標準(試行)》等,保障患者用藥安全、經濟、有效是藥師的主要工作任務,而智能化設備為提高藥學服務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順應數字化藥房的發展趨勢,智能發藥機系統與醫院HIS系統進行有效對接與兼容,實現了藥房管理的自動化、數字化和信息化[12],提高了醫院信息化管理水平,推進數字化醫院的發展進程。
3.1 智能化藥房配發藥流程 自動化發藥系統與醫院HIS系統進行對接,當HIS端處方結算成功后立即將處方信息傳送至發藥機系統。發藥機系統根據處方中藥品的存放位置,自動將處方分配至不同的取藥窗口:處方藥品全部在CONSIS機內的處方分配至實時窗口;處方藥品需藥師手工調配的處方分配至預調配窗口,包括智能針劑柜和毒麻柜內的藥品。處方清單上藥品名稱前有帶“★”標識的為需手工調配的品種,如冷藏、拆零或不規則等不適宜存放于機內的藥品,在“★”標識括號內的數字為需手工調配數量。若屬于智能針劑柜內的藥品,發藥機系統接收處方后相應抽屜立即自動彈出。與此同時,患者憑自助機結算成功后的取藥憑證,至相應窗口等待流水號叫號取藥即可。
優化軟硬件:①實時窗口原取藥流程是患者至窗口刷卡后,自動發藥機才開始調配藥品,患者需排隊等候調配發藥。優化后處方信息傳送至窗口,藥師雙擊患者名字,發藥機即自動調配藥品,藥師核對患者卡號和取藥憑證后發藥,由“人等藥”轉變為“藥等人”模式[13],縮短取藥時間。②預配窗口原調劑藥師完成處方調配后將藥筐置于預配貨架,同時刷卡打印下張處方,發藥藥師核對藥品同時粘貼用法標簽,不僅影響發藥效率,還易增加出錯率。優化后調整標簽打印機的位置,將標簽打印機置于后臺,發藥藥師只需審核和核對處方,提高了發藥效率,同時能做更詳細的用藥交代;而調配藥師只需通過按“空格鍵”完成配藥指示,替代刷卡步驟,簡化配藥流程,提高了調劑效率。③原自動化發藥系統根據窗口配藥模式分配處方,若處方清單藥品為全機內藥品則只分配至實時窗口,導致預配窗口和實時窗口處方比例不協調。優化后系統根據每個窗口的待配比例智能分配處方,均衡各窗口處方數,縮短患者的取藥時間。
3.2 降低工作強度,改善藥師工作模式 傳統的調劑模式為配發藥按“1對1”的配比,調配藥師需要不間斷地在處方打印機前拿取處方,之后在各藥架間手工調配所有藥品,藥品的擺放位置全靠人工記憶,調配時間長且效率低[14]。應用CONSIS機后,在藥師數量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增設了發藥窗口,藥師從繁重的調劑工作中解放出來,日均步數減少[15],降低了工作強度[16]。同時發藥機定位式的落藥方式,確保調劑藥品的準確性,避免將相似易混淆或者擺放鄰近的藥品拿錯,從而有效降低調劑差錯率,有利于減少發生醫療糾紛的隱患。另外,高強度的工作量難以避免造成藥房雜亂,而智能化設備的應用改善了工作環境,使藥房變得整潔有序,避免藥師忙亂中出錯,減少醫療差錯。
3.3 提高藥品調配效率,降低補藥差錯率和藥品破損率
3.3.1 提高CONSIS機自動化調配處方的比例 在調整機內藥品種類方面,對固定的處方藥品(處方中只有2~3種)又不能加入機器內的藥品增設虛擬軌道,此類藥品擺放在直發窗口邊上的貨架。藥師直接進行調配,虛擬軌道既不占用機內軌道,又未在發藥機的調配隊列中,進一步提升發藥機的調配效率;在機內軌道利用率方面,將使用頻率少的藥品換成使用頻率高、數量多的藥品,提高軌道周轉率,減少藥師補藥次數;在拆零藥品因子設置方面,合理減少拆零藥品品種,減少了手工調配的處方,增加了機內整合發放的藥品,從而提高全機內處方比例,全機內處方比例由21.84%提高至23.81%。
3.3.2 提高補藥效率,降低補藥差錯率 智能批量補藥設備采用激光掃描條碼和手工輸入拼音兩種方式進行加藥,其中激光掃碼加藥不僅可以降低補藥差錯率,而且加藥效率高于手工輸入,因此實踐過程中,增設了補藥操作規程,即可掃條碼的藥品必須掃描,杜絕加藥錯誤;建立相似易混淆藥品庫,將藥盒外觀相似、一品兩規的藥品圖片導入庫中,在加藥界面彈出,提醒加藥人員注意區分,使加藥過程更直觀,減少加藥差錯中的人為因素;即時盤點校準機內藥品數量,減少庫存不準造成機械手頻繁“復位”,提高補藥效率,降低補藥差錯率。
3.3.3 減少機器故障,降低藥品破損率 智能化設備的使用實現了調劑和補藥的自動化,但設備的運行造成藥品破損率增加,主要是提升機故障和補藥緩存臺卡藥兩方面。提升機故障,一方面是提升機提升部件損壞,傳送帶傳送與控制擋板關閉時間不協調;另一方面是藥斗容量不足,導致發藥量較大的處方藥品掉落,被藥斗壓壞或卡住。補藥緩存臺卡藥,一方面是補藥通道摩擦阻力大,不易滑入機械手;另一方面是藥品外包裝鼓包、不平整和質量過輕等,造成藥品被卡、破損嚴重。因此,要求工程師加強機器維護與保養,及時更換零部件和調整偏離軌道,同時對處方中發藥量和外包裝盒較大的藥品及時下架,調整至預配窗口附近貨架,由藥師手工調配,減少藥品破損,同時減少機器故障重啟次數。
3.4 利于藥房精細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智能化設備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數據化管理系統,有利于對藥品和人員的精細化管理。在藥品管理上,具有即時激光自動盤庫功能,快速完成整機盤點生成報表,提高了藥品盤點的準確率和效率;具有效期管理和批次追蹤的功能,由于先加入軌道前端的藥品優先于后端藥品發放,保證了先進先出的原則,同時調配發放藥品可追蹤、患者可追溯,提高患者用藥安全;具有封閉式的存儲功能,針劑藥品避光存儲于智能針劑柜,保證藥品質量,降低耗損量。在人員管理上,系統可自動統計不同窗口、配發藥師的工作量,以此作為績效考核指標。配發崗位工作量由原本按處方量改為按處方條目數(即一種藥品為一個條目),補藥崗位工作量由原本的無考核指標改為按機內補充的藥品盒數,對工作量進行量化,因此績效考核較之前更加精細化、數據化,有效調動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17],提高工作效率。
3.5 改善就醫體驗,提升醫院品牌形象,有助于學科的轉型發展 實踐證明,門診藥房應用自動化設備后,患者平均取藥時間大幅降低,縮短患者的診療時長,從而改善就醫體驗[18],提高患者滿意度[19,20],提升醫院的品牌形象[21]。藥學學科人員的工作模式逐漸在保障藥品供應的基礎上,重點加強藥學專業技術服務,如患者用藥指導的規范化和用藥咨詢,參與臨床合理用藥,推進互聯網+和“智慧藥房”,促進醫院藥學服務高質量發展。
3.6 數字化運行模式的挑戰 數字化藥房的建設依托于智能化設備,而自動化推行的主要障礙是成本問題。CONSIS機的設備成本和維護成本較高,又不同于其他醫療設備可為醫院直接創收,成本回收效益慢[22]。但是隨著日漸增長的醫療需求,運用自動化技術提升了用藥安全和藥學服務質量,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樹立了良好的醫院形象。因此,數字化藥房的直接效益為節省人力成本,間接效益為潛在的經濟效益及社會影響力[23]。
自動化的配藥模式取代了人工化的傳統模式,藥房的工作主要依賴于設備的運行。自動化配藥工作模式的建立,初期工作為設備硬軟件配備、流程改造和人員崗前培訓,經過人機磨合后,設備的自動化率逐漸達到預期目標。但是,在智能化設備的穩定運行中,不斷有新的問題出現,持續質量改進,進一步優化工作,才能確保取藥流程順利。當智能化設備或其系統與HIS系統間數據傳輸出現問題時,藥房工作模式的新舊切換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需制訂智能化設備的使用、管理制度和應急預案,并各部門多次預演配合,確保突發狀況后藥房工作能正常有序運行。工程師定期對藥師進行相關技能培訓,對于突發事件能快速處理,減少對患者取藥環節的影響。
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醫院藥學服務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數字化藥房轉變了藥房的傳統工作模式,有助于藥品管理效率、調劑效率和藥學服務的提升。藥師應有效利用藥學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持續尋找與藥房實踐工作相結合的新方式,提高藥學職業的社會價值。同時,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持續優化改進,使其效率最大化,為患者提供更優的服務,推進數字化藥房的建設,加快現代化醫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