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屈一平
南昌,仲夏時節,荷花悄然綻放。
南昌,穿越95年的時空,這座曾經飽受戰火的城市,追思著歷史的記憶,對未來無限期許。
1927年8月1日,在南昌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從南昌起義走出來的開國大將數量很多。”著名軍史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參兵種部大校王曉建表示。在他眼中,從南昌起義走出來的開國大將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就是為了黨和國家而奮斗?!斑@是這批人特別可貴的精神。”
建軍95周年之際,本刊記者走近《開國大將》一書的作者王曉建,聽他講述開國大將們的革命故事,了解95年前開國大將們鮮為人知的珍聞逸事。
在南昌起義紀念館的舊址門首,懸掛著陳毅手書的“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橫匾,它將時間拉回到95年前。
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前,開國大將們都在干什么呢?讓我們沿著他們的足跡,探尋當年南昌起義背后的曲折與艱辛。
這些開國大將來自五湖四海,南昌起義前,他們大多在國民革命軍中身居要職。據王曉建描述,張云逸當年并沒有直接參與南昌起義,但是他為起義作出了鮮為人知的貢獻。
1926年11月,張云逸在武漢秘密入黨。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規模屠殺中國共產黨人,張云逸此時繼續留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6月,在他的努力下,后來成為秋收起義總指揮的盧德銘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團長。8月1日凌晨,在張云逸的秘密掩護下,二十五師的部分人員沖破張發奎的武裝阻截,參加了南昌起義。
據了解,參與南昌起義的粟裕、陳賡家境都很富裕,可為什么還要參加革命?“這是為國家獨立自強的精神使然,為了革命理想仍然義無反顧地投身到起義中?!蓖鯐越ㄕf。
據粟裕的秘書朱楹在《開國大將》一書中回憶:在南昌起義前幾天,粟裕時任江西大旅社警衛隊班長,他將旅社的地理位置、房間大小以及行人進出的情形,一一記在心里,出色地完成了警衛任務。7月31日下午,警衛隊收到起義命令,所有士兵都開始準備武器,他們全副武裝,坐在背包上,隨時待命。
參加南昌起義時,將軍們的年齡都很小,許光達當時僅僅19歲。許光達的秘書曾正魁回憶,1925年9月,年僅17歲的許光達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新生第二團學習,當時局勢動蕩,有人建議許光達退黨,他堅定地表示,誓死不退黨。1927年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造成多人退黨,許光達拿著黃埔軍校登記表,面臨共產黨和國民黨的選擇時,鄭重寫下“中國共產黨”。
南昌起義這一年,中國革命面臨復雜的分岔路口。
1927年,國民黨蔣介石、汪精衛集團先后發動一系列反革命政變,為了挽救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決定發動南昌起義。
粟裕是參與南昌起義的開國大將之一,他的秘書楊久偉回憶:8月1日凌晨,粟裕所在的警衛隊接到命令,策應軍官教育團起義。士兵們朝著天空打了一排槍,軍官教育團營房內立即回應了致敬的軍號聲。
7月27日,陳賡在起義總指揮部擔任保衛工作,負責管理江西省銀行,將沒收的錢財運往指揮部參謀團。同時,陳賡協助周恩來工作。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一角
南昌起義爆發當晚,許光達和其他黨員離開炮兵營趕往南昌,希望與起義部隊會合,卻遇到火車臨時中斷。他們想辦法渡過廬江,繞過關卡,到達南昌時被告知起義部隊南下了。許光達堅定地對大家說:“黨指給我們一條光明的大道,決不能半途而廢?!焙髞硭麄冓s上了起義部隊。
在南昌起義中誕生的敢于斗爭、堅持斗爭的精神,始終是人民軍隊發展的“根”與“魂”。
“這種堅持,是從對革命堅定的信念出發,特別是主力部隊潰散以后?!蓖鯐越üP下的開國中將聶鶴亭在自傳里記載,8月的南昌,熾熱如火,因為缺少供給,士兵們到了10月底還穿著短衣短褲。部隊越走人越少,從2000多人到江西省安遠縣時只剩下800多人。當時,朱德提出:“同志們要革命跟我走,不愿意革命的把槍留下,可以回家。”事實證明,后來誕生了很多開國大將、少將……“這支部隊保留下來很寶貴?!蓖鯐越ㄕf。
如今,南昌起義的硝煙早已散去,南昌城見證和承載的歷史和精神從未消失,成為永久的紀念。
王曉建認為,中國共產黨通過武裝起義的革命精神是可貴的。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之前,中國共產黨有5萬余名黨員,反革命政變之后,中國共產黨只剩下1萬余名黨員。“留下來的(黨員)都很堅決,要把革命進行到底。”
受南昌起義影響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不得不提開國大將之一的羅瑞卿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被張發奎繳械,羅瑞卿毅然離開黃埔軍校,返回武漢追尋共產黨。盡管他沒能直接參加南昌起義,但是南昌起義成為他脫離舊軍隊的起點,也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為祖國獨立的信念,在這些開國大將中是普遍存在的,也一直支撐著他們走向革命勝利。”王曉建給記者講述,南昌起義后,起義軍分批撤出南昌途中,山路陡峭難行,掉隊、逃亡、重病士兵極多,起義軍面臨著生死考驗。
1927年10月,粟裕所在的部隊占領武平縣城的山坡,掩護大部隊轉移。在戰斗中,粟裕右耳遭到一顆子彈的襲擊,他醒來后發現無法行走,憑著無論怎樣都不脫離革命集體的信念,滾下山坡翻進水田,最后被部隊同志救起。
同樣用刺刀開辟勝利之路的還有許光達。1927年8月23日,起義軍向廣東前進,許光達率領尖刀排戰斗,受到敵人阻擊,一顆子彈打傷了他的胳膊,他顧不上包扎,端著機槍就沖上去……
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發端于南昌起義,奠基于三灣改編,定型于古田會議,是人民軍隊完全區別于一切舊軍隊的政治特質和根本優勢。
與南昌城中心的喧鬧相比,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展廳內,珍藏著的一塊牌匾顯得格外安靜,從右到左刻著“河山統一”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就是起義當晚的口令。那一夜,2萬多名起義士兵將口令牢記在心。直到不久的將來,成千上萬前赴后繼的戰士,終于把口令變成了現實。
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敢于斗爭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在歷史的重大關頭,開國大將們表現出的精神品格,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