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妮 孫畔畔

全面抗戰爆發后,陜甘寧邊區成為中共中央指導抗日戰爭的中心,延安成為舉世矚目的革命圣地。而隴東不僅是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西大門。根據中共中央指示,1937年10月,八路軍留守兵團129師385旅進駐隴東,直至1946年4月385旅建制撤銷。駐防隴東8年間,這支光榮的部隊,出色地完成了保衛隴東、保衛邊區、保衛黨中央的歷史任務,為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做出了重要歷史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為促成全國抗戰,自1937年2月起即就紅軍改編問題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并在堅持共產黨的絕對領導和獨立自主原則的前提下作了一定讓步。但由于國民黨妄想借紅軍改編之機,取消、削弱和控制紅軍以實現其反動目的,因而幾經談判,直到8月雙方才達成協議。

八路軍袖標
1937年8月下旬,迫于抗戰形勢和輿論壓力,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根據國共兩黨談判達成的協議,宣布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委任正、副總指揮,下轄3個師,每師轄2旅,每旅轄2團,每師定員1.5萬人,共計4.5萬人。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9月11日,改稱正、副總司令),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所轄3師為:115師,林彪任師長,聶榮臻任副師長;120師,賀龍任師長,蕭克任副師長;129師,劉伯承任師長,徐向前任副師長。129師由紅四方面軍4軍、31軍和西北紅軍29軍、30軍,陜甘寧獨立師1、2、3(欠2個連)、4團及15軍團騎兵團改編而成。129師下轄385旅、386旅和教導團、特務營、炮兵營、騎兵營、工兵營、輜重營,約1.3萬人。其中385旅由紅四方面軍4軍改編,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參謀長耿飚,轄769團、770團。769團由原紅四方面軍4軍10師改編,707團由原紅四方面軍4軍12師改編。

385旅首任旅長王宏坤
為了堅持抗戰,保衛邊區、保衛黨中央,中共中央洛川會議決定,八路軍主力開赴前線作戰的同時,從各師中抽出一部分部隊留守陜甘寧邊區,并在延安成立了第八路軍后方留守處,統一指揮各留守部隊。在前線作戰和后方留守人員的分流中,副旅長王維舟和參謀長耿飚率旅部機關和770團等主力留守隴東;旅長王宏坤和政訓處主任蘇精誠率769團隨129師東渡黃河抗擊日軍。385旅旅部及770團作為留守部隊轉歸八路軍后方留守處建制。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給留守部隊下達的任務是:“保衛邊區,肅清土匪,安定人民生活,保衛河防,保衛黨中央,鞏固與擴大留守部隊”,“建設正規化部隊,提高戰斗力,加強戰斗準備,培養和積蓄干部”。不久,留守處將陜甘寧邊區劃為東、西兩個留守區,各自成立留守處。其中定邊、鹽池、環縣、慶陽、合水、正寧、旬邑、淳化等縣劃為西線地區留守處,王宏坤任主任,王維舟任副主任,統一指揮129師385旅旅部、770團和129師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
1937年11月,為適應戰爭形勢和執行留守部隊所擔負的各項任務,中共中央軍委下達了留守部隊改編的指示。八路軍后方留守處根據指示將留守邊區的各獨立營統一改編為警備1、2、3、4、5、6、7、8團和385旅770團,隨后健全了各團的指揮機關,成立了參謀處、供給處、衛生處、副官處等直屬工作機關,配齊了政治委員,全部恢復營的建制。其中警備2團由129師特務營編成,警備7團由129師工兵營編成,385旅旅部及770團番號不變,王宏坤為旅長,王維舟為政治委員,耿飚為參謀長,方強為政治部主任,謝扶民為政治部副主任,張才千為770團團長,肖元禮為政治委員,胡奇才為副團長。1939年8月,八路軍后方留守處正式改稱八路軍后方留守兵團(對外仍沿用后方留守處稱號),385旅歸八路軍留守兵團建制。385旅及770團和隨后歸其建制的警備2團、警備7團肩負著保衛中共中央、保衛陜甘寧邊區的神圣使命,駐防延安的西大門隴東。
1937年9月中旬,385旅旅部和770團從陜西省三原縣石橋鎮出發,途經旬邑縣到達甘肅省正寧縣山河鎮暫住一周后,旅部和770團分開行軍,于10月中旬到達隴東駐防地區。駐防期間,385旅布防及編制幾度調整。
警備7團改編之初歸留守兵團指揮,1938 年5月撥歸385 旅建制。至1938年10月,385旅轄770團、警備7團2個建制團,總兵力3500人,長短槍1667支,輕重機槍84挺。
警備2團改編之初也歸留守兵團指揮,1940年8月撥歸385旅建制。1941年1月,隴東分區保安司令部撤銷,隴東軍分區成立,管轄慶陽、合水、鎮原、曲子、環縣、華池6縣的地方武裝。軍分區司令部并入385旅旅部,與385旅共同擔負隴東地區防務。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軍委決定重建新四軍軍部,從八路軍各部抽調指戰員骨干補充新四軍,全旅共抽調精干人員500多人加入新四軍。至1941年底,385旅共轄3團4655人,長短槍2237支,輕重機槍128挺,迫擊炮2門。
1942年5月13日,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成立,留守兵團并入聯防軍。6月10日,385旅歸聯防軍建制。12月,385旅按照聯防軍指示進行精簡整編。整編后全旅下轄3個團:警備4團,由原警備2團和陜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獨立5營合編而成;警備5團,由原警備7團和合水縣保安大隊合編而成;770團,原建制不變。至1943年4月下旬,385旅共4957人,長短槍2348支,輕重機槍150挺,迫擊炮4門。

九二式重機槍
1944年6月,聯防軍將129師新編19團1000 余人,編入385旅和警備3旅。29日,國民黨陸軍17軍新編2師6團2營300余名官兵因不滿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集體起義,投奔邊區,隨后編為385旅新2營。1944年11月,120師359旅組建南下支隊,770團(其中3營只含7連)奉命編入南下支隊。8日,770團3營改編為警備5團3營。警備5團原1、2、3營縮編為1、2營。至1945年10月,385旅共轄警備4團、警備5團、警備2團3678人,長短槍1464支,輕重機槍95挺,迫擊炮6門,擲彈筒39支。1945年11月隴東軍分區撤銷,隴東警備區成立,385旅兼隴東警備區,警備區轄分區內各獨立團、營及保安大隊,與385旅共同擔負隴東地區防務。1946年3月,陜甘寧晉綏聯防軍精簡機構和整編復員。4月,385旅和警備3旅合編為陜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3旅,385旅建制撤銷。
385旅駐防隴東時期,正是全面抗戰時期和國共摩擦頻繁發生時期,環境惡劣,物資匱乏。面對困境,全旅廣大官兵發揚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的精神,在社會動員、社會安定、經濟建設、部隊建設、黨政軍民關系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活動,為保衛隴東、建設隴東,保衛邊區、保衛黨中央,取得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歷史貢獻。

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宣傳部印制的宣傳畫
駐防隴東期間,面向基層民眾及戰士,385旅文藝宣傳隊通過編演以抗戰為主題的大家喜聞樂見的話劇、歌劇、舞蹈、秧歌、快板、皮影戲等類型的文藝節目,利用軍民集會、重大節慶、鄉間廟會、下基層慰問等機會積極演出,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喚起隴東民眾的愛國熱情和廣大官兵的抗日斗志,調動隴東民眾支持抗戰的積極性。1938年秋,延安烽火劇團到慶陽巡回演出,385旅宣傳隊配合參演。在國民黨甘肅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和駐軍所在地西峰鎮演出抗戰歌劇《松花江上》《九·一八》《打回老家去》等節目,演出過程中,由于節目內容精彩、反映群眾呼聲,觀看者掌聲不斷,受到國民黨官兵及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此外,385旅還積極爭取隴東當地士紳和國民黨軍隊上層進步官兵,主動聯系他們,向他們宣傳黨的抗日救國政策和民主政治主張,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共合作抗日期間,國民黨始終未放棄限制共產黨和人民抗日力量發展的方針。他們在隴東也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企圖削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限制人民的抗日和民主活動。1938年11月,國民黨鎮原縣縣長解散鎮原各地的民眾團體,寧縣縣長取消救國會,禁止民眾成立抗日救亡組織。12月,國民黨38集團軍165師魯敏團1個營突然包圍駐防白馬鋪的770團1營2連,制造摩擦,企圖侵占八路軍防地。770團1營及其特務連實行反包圍,迫使其撤出白馬鋪(史稱“慶陽事件”)。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始終采取軍事上包圍、政治上打擊、經濟上封鎖的政策,利用社會輿論攻擊、誣蔑共產黨的同時,還動用武力侵奪八路軍防區,騷擾蠶食邊區,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軍事摩擦。共產黨從抗日大局出發,進行有理有節、針鋒相對的斗爭,政治上揭露、軍事上打擊,最終取得反摩擦斗爭的勝利。其中兩次隴東摩擦事件就是國民黨頑固派有計劃、有預謀地挑起的,其目的就是妄圖驅逐共產黨和八路軍出隴東,占領隴東以實現其獨裁統治。在兩次隴東摩擦事件中,國民黨頑固派雖然用武力將八路軍擠出了寧縣、鎮原兩座縣城,但卻在政治上輸了理,使全國人民認識到其蓄意反共的真面目,對共產黨和邊區政府更加熱愛和信賴,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統一戰線。
民國時期,在隴東慶陽、環縣北部一帶有數十股土匪。他們搶劫財物,摧殘地方政權機關,破壞群眾抗日組織,暗殺我工作人員,嚴重影響了隴東的社會秩序和軍民生產生活。為了清除匪患,保障隴東黨政軍民的安全,385旅按照邊區政府和留守兵團的指示,和隴東地方保安部隊對土匪進行了清剿。1937年下半年至1938年,警備7團2個營、慶環分區保安5大隊、華池和志丹保安隊負責實施了慶陽、環縣地區的剿匪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隴東匪患得到抑制。但肅清匪患的任務并未結束。1939年至1940年,受國民黨頑固派的操縱指使,以慣匪趙思忠(外號趙老五)為首的環縣股匪,死灰復燃,十分猖獗,搶劫群眾財物,搗毀我合作社,捕殺我工作人員,受害地區多達6個區17個鄉,嚴重妨害了隴東黨政軍民的安全。警備2團政治委員甘渭漢率領該團及邊區保安部隊獨立5營,在慶環分區專員馬錫五帶領的曲子、環縣保安大隊、自衛軍和機關干部配合下,對趙老五股匪進行了清剿。在我剿匪部隊的狠狠打擊下,匪首趙老五逃出邊區,其余或被消滅,或被擊潰逃離邊區,剿匪取得勝利。至此,恢復了隴東的社會秩序,隴東民眾獲得安定的社會環境。

八路軍后方留守處野戰醫院在劉萬家溝的舊址,1939年12月1日改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
留守兵團組建之初,干部戰士的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每個指戰員每天只有5分錢的菜金,1斤半糧食。按當時市價,每元錢只能買蔬菜30~40斤,或清油2斤,或柴火100斤。假如每連以100人計算,每日菜金只有5元,買了蔬菜就買不了油、鹽、柴火,吃肉更不可能。戰士穿的衣服很少有不打補丁的,有的下雪天赤腳出操,有的沒有皮帶和裹腳。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蔣介石下令嚴密封鎖邊區,嚴禁日用品輸入邊區,對邊區輸出的食鹽和土產實行嚴格檢查,發現有所謂“走私”的常被就地槍殺。1940年11月,國民黨撕毀兩黨合作抗戰之初達成的協議,停發部隊經費,斷絕外援,企圖困死、餓死邊區軍民。面對生存考驗,中共中央及時作出開展生產運動的正確決策。385旅積極響應黨中央,開展生產運動。1938年初385旅利用軍事訓練和反摩擦斗爭間隙,就著手組織開展小規模的農業生產和商業經營活動,彌補戰士生活不足。從1940年開始,規模進一步擴大,旅部、770團和警備7團在多地開設鹽店,在供應當地的同時,外銷換取部隊所需。此外,部隊大面積開荒屯田,發展農副業;開辦工廠、商店,發展工商業。僅旅部直屬機關就在慶陽縣城周圍先后辦起了23處工廠、商店,依托當地資源,生產軍需民用,供應隴東軍民的同時,外銷籌措部隊經費。
留守兵團組建之初,中共中央軍委下達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建設正規化部隊,提高戰斗力,加強戰斗準備,培養和積蓄干部”。385旅認真執行了這一重要任務,從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知識學習、規章制度建設、作戰技術訓練等方面,加強了部隊的正規化建設,不僅提高了全體指戰員的政治素質、軍事素養、文化水平,促進了駐防任務的圓滿完成,也為大面積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和對日全面反攻培養了大批干部。其中加強干部及戰士的政治思想教育,是385旅部隊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1937年12月開始,全旅針對旅團干部、營級干部、連以下干部及戰士,開展了內容不同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加強干部戰士的文化教育是部隊教育的一項經常性工作,全旅每年都利用練兵、作戰、生產間隙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學習活動。385旅部隊正規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健全制度、令行禁止,全旅先后建立并執行了多項規章制度,還建立健全了部隊的民主集中制度。此外,全旅利用駐防部隊流動性小的特點,利用生產、戰斗間隙,堅持開展以四大技術(刺殺、射擊、投彈和土工作業)與近戰戰術為中心的系統性軍事訓練,切實提高了全體指戰員的軍事素養。
留守隴東期間,385旅在慶陽縣、華池縣等地建起多所醫院和藥社,有利民醫院、華池縣保健藥社、民生醫院等。還帶來并培養了大批醫務人員,這些醫務人員依托隴東資源,自制醫療器械和中藥制品,推行中西醫結合療法,救治部隊傷員的同時,向隴東民眾提供態度好、費用少的醫療服務。他們還教育民眾尊重科學,破除迷信,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為推動隴東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留守期間,全體指戰員自覺遵守群眾紀律,關心照顧當地群眾,解決他們生產生活中的困難。8年間,旅部直屬機關及各團先后幫助群眾收割麥秋達4.8萬多人次,鋤草達3萬多人次;義務為群眾治病4000余人;自運糧、炭,給群眾節省人工、畜力各10萬多個。戰士們還經常給群眾挑水、掃院、打圍墻、修房子。此外,為了促使廣大指戰員自覺養成擁政愛民的良好習慣,385旅把開展擁政愛民活動作為一項長期制度,在全旅上下抓落實。1943年春,全旅開展了擁政愛民運動,指戰員們仔細查找和檢討部隊存在的侵犯群眾利益的問題,開展了歸還借欠群眾財物、節省民財民力、幫助駐地群眾、建立軍地聯系等工作,嚴肅了部隊紀律,密切了黨政軍民關系。

(1943年上半年)385旅各團自行賠償統計表
崢嶸歲月,精神長存。385旅秉持著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無限忠誠的精神,在條件極其艱險的隴東,發奮圖強,積極斗爭,圓滿完成了保衛隴東、保衛陜甘寧邊區的光榮歷史任務。他們發揚團結奮斗,面向群眾的優良傳統,進行社會動員,宣傳了黨的政策,調動了隴東民眾支持抗戰的積極性。他們發揚有理有節,針鋒相對的斗爭精神,抵制軍事摩擦,打破了國民黨頑固派把八路軍擠出邊區的險惡用心。他們發揚不怕犧牲,敢于斗爭的戰斗精神,肅清匪患,維護了隴東的社會秩序。他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開荒種地,建辦工廠,減輕了隴東民眾的負擔,發展了隴東經濟,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企圖困死邊區的陰險圖謀。他們發揚發奮圖強、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加強部隊教育與建設,促進了部隊的正規化建設,為抗戰勝利做出了貢獻。他們發揚親民愛民、軍民一家的光榮傳統,設立醫院,助民耕作,擁政愛民,密切了黨政軍民關系。他們所創建的歷史功勛和與隴東人民建立的魚水深情在隴東人民心中樹起了一座永遠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