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城北中學 王 沁
美術教育一直被認為是對創造力的培養最具成效的學科之一,應責無旁貸地發揮其創造性教育功能,用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潛能。
陶行知先生說:“讓我們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鏡,要看事實,看未來;解放頭腦,撕掉精神的裹頭巾,要想的通,想的遠;解放嘴巴,享受言論自由,談天,談地,談出真理來;解放雙手,甩去無形的手套,大膽操作,向前開辟;解放空間,把學生從文化的鳥籠里解放出來,飛向大自然,到社會去尋覓,去捕捉。”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
普通初中美術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極大地改變著我們的教學理念,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初中美術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我對普通初中美術新課程的教學進行了仔細研究,大膽改革和實踐,優化了課堂結構,激發了學生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我深刻體會到初中美術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創新:一是教學觀念的創新,二是教學內容的創新,三是教學方法的創新,四是教學實踐的創新。
我認為更新教學觀念,是實施創新教育的基礎,而創新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師要更新美術教育教學觀念,樹立培養學生具有創新人格特征的人才觀、教育觀、教學觀、質量觀和評價觀;要研究、探索和實施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策略,教學過程以及教學內容。特別要摒棄“填鴨式、教師范作式、學生模仿式”的傳統美術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民主、交流合作等新的美術教學模式。
培養學生主動創新地學習,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在實踐中學習,反饋調控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勇于創新教學觀念既給予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又對學生提出一種有難度的目標,讓學生在思考中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必依附在老師指點的拐棍上,這與現代西方教育中所說的“創造性教育”是相通的。從培養整體素質的角度來組織所教的內容,將學生置于一種探索知識的氛圍中,用辯證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從上下、左右、前后不同的角度和空間去觀察、思考,同時討論、分析所學的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中建立自己獨到的觀點。這是對學生獨立性、創造性、想象力的培養。
學校的領導部門要提供完善的保障服務體系,積極為課程的發展提供平臺和空間。建立新型的美術評價考核制度,用評價改革來加強美術課程教學的管理,并把美術課程的評價列入學校的綜合評估,表彰課改中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獎勵課改中的優秀教改成果。鼓勵教師在學術理論上的探討和交流,鼓勵教師和學生間的互動和交流,以提高教學質量,有了這樣的思想才能組建符合這個理念的教師隊伍,才能更好地積極探索適合我省初中美術新課程教學的形式與方法。
由于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的不同,初中學生需要發展不同的美術能力。為了滿足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需求,普通初中美術新課程設置了以下四個內容系列,供學生自主選擇:“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我認為,課程的設置與內容組合應具有開發性和時代性,力求創建一種結合現實需要和東方文化之長,從人生觀和東方文化高度著眼的課程。在教學內容中有意識引進中國少數民族及其豐富的藝術寶藏,既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族藝術精華,又引導學生在民族的和世界的、傳統的和現代的結合中訓練創新思維,尋求創新途徑。
總之,教學內容的安排要感染力強,能充分調動和吸引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激發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給學生以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教師應盡力為學生營造崇尚個性和獨立思考的良好教學氛圍,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要敢于鼓勵和引導自我表現和個性張揚。
例如:《美麗的書》這一課,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書籍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種文化載體,因為一本好的書不僅要從內容上吸引讀者,同時成書的形式還要有趣,這就要求書籍設計者應具有良好的立意和構思,使書籍設計從形式到內容形成完美的藝術整體。書籍設計是一種立體的思考行為,從書籍封面、封底和書脊,再到內頁,如果單獨去看都是平面的,但隨著人們的翻閱,視覺的流動,這些平面則組合成一本立體的書籍,帶給人以美的感受。
本課從書的整體形態,到書的構成要素、書的封面、書的結構,步步為營,啟發學生自主思考、激發想象,引導學生創造屬于自己的個性書籍。我在上課時,結合當前的疫情,示范設計了一本“中國精神”的書籍,以中國長城為元素,設計書的整體結構,再以中國古代經折書的形式展現,書里繪制了各種職業的人抗擊疫情的場景,使學生充分感受書籍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學生也通過老師的引導,參與自己的書籍設計,融入到書豐富多彩的美妙世界之中,形成“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的設計思想,提高創意能力和動手能力。
美術教師還可充分利用地方鄉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結合當地的人文環境、民族文化傳統,吸收本地區優秀的美術文物資源及自然環境資源,編寫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初中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進人的審美發展,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知覺和審美觀念的發展。因此,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都應該緊緊圍繞這個目標,合理優化教學內容突出在審美的情感體驗過程中使學生得到審美發展。在美術教學中,不僅僅只看到傳統意義上的美術技能學習,而要看到是否有利于學生良好綜合素質的發展,是否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是否有利于學生個性品質的完善。
例如:《園林·探幽》這一課,屬于“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園林藝術濃縮了中國文化的精華,蘇州園林成為中國私家園林的代表,其中蘊含了建筑、園藝、風俗以及“詩情畫意”的中國古代人文精神。蘇州園林試圖在有限的內部空間里完美再現外部世界的空間和結構。園內亭臺樓榭、游廊小徑蜿蜒其間,內外空間相互滲透,得以流暢、流通、流動,透過格子窗,廣闊的自然風光,被濃縮成微型景觀。題詞銘記無處不在,為園林平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涓涓清流腳下而過,倒映出園中的景物,虛實交錯,把觀賞者從可觸摸的真實世界帶入無限的夢幻空間。可謂“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靈泉之致”。
我們將學生帶到拙政園中,拙政園位于蘇州市東北街178號,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云峰”“芙蓉榭”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占1/3,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等。西部主體建筑,其特點為臺館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州六鴛鴦館”“倒影樓”等。學生身處園林之中,任何一處景物都可入畫,以線描、速寫的形式記錄園林的一角,配以自己對園林認識的文字,完成對園林的初步認識。
巴班斯基在《教育學》中說:“教學最優化可以說是從解決教學任務的有效性和從師生時間消費的合理性著眼,有科學有根據地選擇和實施條件下最好的教學方案。”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使課堂教學最優化,提高了教學質量,激發了學習興趣,解放了學生天性,為創新教學奠定了基礎。
以我校現在試行的人教版美術實驗教材為例,新課改下初中美術學科的教材中課例豐富、形式多樣、容量大,就顯得課時有點緊張。而且教材非常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制作”“想象”“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因此,我們可以在美術學科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容量大、進展快、效率高。通過計算機多媒體與網絡技術搜集與美術課有關的知識,并制作電子課件。這能使學生突破時空的限制和教師知識局限性的束縛,更好地滿足學生對知識全面性的要求。
傳統的美術教育有一定的固定場所和相對固定的時間限制,而網絡美術教育打破了傳統班級授課制的教學模式,拓展了現實課堂授課時間和空間的雙重維度,并增強了其靈活性。網絡教學采用多元化教學,通過各種媒體技術來傳遞文本、圖形、聲音及視頻信息,這種圖文并茂、視聽并用的學習情景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打破固定的課堂教學,把課堂范圍擴大到教室之外的多媒體教室、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帶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美術館、博物館、當地文化遺產、藝術作坊和有關工廠、車間等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貼近生活和社會實際,增強學生的感受能力,帶學生走進大自然,讓祖國的大好河山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對家鄉和農村的熱愛。
在上《美麗的書》這課時,我就將學生帶到圖書館里上課,用環境激發學生,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感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上《用心靈接觸自然》這課時,我直接將學生帶到校園里,以校園為課堂,學生席地而坐,欣賞校園美景,以平時每天都能看到的樹為主體,現場觀察,現場示范,學生現場拿筆拿紙進行寫生,做到真正的親身體驗。
要利用科學的學習評估體系,教師不能憑主觀意識給出一個等級評價,讓學生不知好在哪里,也不知錯在何處……導致學生未能及時掌握學習信息;不能以傳統的、單一的眼光看待、評價學生,影響學生個性與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要樹立評價是為了增加自信、促進發展、提高能力、培養學生對美術和美術文化的持久關注和興趣的觀念。要將學生自我評價、同學間相互評價、教師評價結合起來,體現評價標準的多主體、開放性特點。要考慮學生個體的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基礎、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特征等因素,著眼于學生個體縱向進步,結合探索精神、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成果等多方面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構建一種全面的、完善的、重過程、重創新的美術教學評價體系。
在上《用心靈接觸自然》這課時,我們最后將畫好的樹木,都展示在樹的周邊,同學們圍成一個圈,相互欣賞同學的繪畫作品,有的同學用線描表現,有的同學用素描表現,有的同學用色彩表現,大家相互點評,相互學習,提高了課堂的實效性。在上《美麗的書》這課時,最后都是由學生代表上臺展示自己小組設計的美麗的書,講解小組的想法、構思,如何合作完成,以及在合作過程中發生的有趣的故事,最后設計完成了一本美麗的書。這樣的評價方式更生動有趣,有利于學生增加自信心,培養學生對美術文化的興趣。
美術是一門注重體驗和實踐的學科,要將鑒賞與體驗、鑒賞與動手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加強美術語言和美術創作規律的學習,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會使用各種不同的工具、材料,選擇具象、抽象或意象等不同的美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經驗;要提高觀察、構思、創意、造型、表現、設計和工藝制作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模塊教學應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社會需要和未來發展趨勢指導學生選修美術課程模塊中適宜的內容。
實踐是初中美術教育中另一種基本的學習,學生對繪畫、雕塑、手工制作等技能的學習過程,就是人的實踐能力在美術領域的發展過程。學生在學會使用各種材料、工具和技巧的同時,體會的是創造的快樂和對自己創作過程中思考的一種滿足感。這培養的是他們的自信力,和他們對工具及技能的控制能力。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到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改變眼前的材料,可以用什么樣的工具去創造新的事物,可以用什么樣的形式來籌劃、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且讓自己所表達的視覺形式能夠在社會群體中交流。沒有系統的、堅持不懈的實踐活動,就沒有成功的美術教學。
當然,初中美術教學的創新絕不僅限于以上幾個方面,從初中美術教育的獨特意義來看,很多方面有待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用不同的思維方法、不同形式的表現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空間來充分展現自己的教學創新,這就是創造性教育在現代美術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