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東
題畫詩,是為繪畫而題的詩。被稱為“詩人之驕子”“畫家之寵兒”,是中華文化之瑰寶。
“先秦兩漢土壤里萌芽,六朝風煙中漸漸長大……”劉繼才作詞、李剛作曲的《中國題畫詩發展史配圖新著》(下稱《新著》)片頭曲《題畫詩之歌》好似天外之音,直入肺腑,蕩氣回腸。伴隨著時而深沉、時而昂揚的旋律,使《新著》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和視角,展現在受眾面前。

《新著》是著名學者、題畫詩研究專家沈陽師范大學教授劉繼才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此書系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由東北大學出版社隆重推出。全書共三卷,凡160余萬字。為了更好地普及題畫詩,作者特意創作了《題畫詩之歌》,并制作視頻。歌詞以簡短的文字將題畫詩的產生、發展、演化的過程以及題畫詩的特質、藝術價值等概括無遺。歌詞將敘述與詩情相融,讓歷史在畫境中穿行,取譬生動,詞采飛揚,秾麗而不靡柔,光鮮而不炫彩,如行云流水,婉轉低回,有哲理之思,而無說教之感。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當《新著》這朵文藝奇葩含苞待放時,如逢及時喜雨遇到了音樂藝術的眷顧。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前院長、著名京劇作曲家、中國京劇藝術家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李剛教授以其高超的音樂造詣為《題畫詩之歌》作曲,為這部巨著增添了“點睛”之筆,使之更具神韻和靈性。
李剛先生在創作《題畫詩之歌》音樂時,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出發將音樂形式定位于京歌,反二黃調式。根據唱詞內涵,采用旦腔與生腔交替演唱形式,新創旋律與傳統旋律相結合,突破傳統板腔體與板式結構、京劇旋律與昆曲旋律相結合技法,采用歌聯體結構與京劇板式結構形式。前奏的五聲調式“3、5、6”為主要語素,通過離調手法延展旋律使其達到流暢、完整,再通過月琴、琵琶獨奏形式出現,把人們帶到久遠的歷史長河中。以優美、抒情的旋律起勢,作為引領,并以創新旋律為主,又不失傳統韻味。在第九、十句唱詞中,出現了樂曲的第一個高潮。旋律在高音區進行,抒情、歌頌似的唱出了“詩畫聯袂翩翩舞,中華文苑綻奇葩”,“啊,題畫詩……”這一句采用了男女聲二重唱的形式呈現,使樂曲達到小高潮。全曲結尾處,以傳統的反二黃旋法,并采用男女重唱的作曲技法,通過節奏、樂曲旋律變化,又一次達到了高潮。
獨特的京劇唱腔,整個樂曲或低沉、或激昂,或舒緩、或明快,令人如醉如癡,余音繞梁。再加之三維立體古畫背景視圖,更覺渾然天成,如真似幻,美妙絕倫。
“片頭曲”的加入,以音樂、文字和視圖同時呈現方式,打開了一扇透視《新著》之窗。用這樣一種別開生面的“聽、讀、看(視)”方式,《新著》宛如一位盛裝的才子,正挾著浩瀚的文化內容、獨特的藝術魅力,穿越歷史長河姍姍走來,由遠而近,由模糊到清晰。我們仿佛看見了春江水暖的柔美、大漠孤煙的壯麗、瀚海闌干的蒼涼,仿佛感受到了道阻且長的追尋、芝蘭幽草的高潔、鐵馬冰河的悲壯。這是《題畫詩之歌》帶給我們的全新感受和體驗, 讓我們伴著這旋律,循著這路徑,走進《新著》,走進題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