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劉小賤 圖:孫曉嶺(老飄飄)、楊延光、惚惚、梁征、李金泉(燕子木)、陳華琛 文:孫曉嶺(老飄飄)、楊延光、惚惚、梁征、李金泉(燕子木)、老A
CG 會讓攝影過時嗎?在產品攝影師卡爾·泰勒與 CG 藝術家伊桑· 戴維斯進行的正面交鋒中,二人都使用自己最擅長的表現形式——攝影與 CG去展現同一個場景,以自己的方式創造出最精美的圖像。這兩張作品是分別使用攝影與 CG 制作而成的,你能看出哪一張是實拍,哪一張完全使用CG 制作嗎?你又更喜歡哪張作品呢?

?Ethan Davis

?Karl Taylor

《攝影之友》簽約攝影師、gettyimages 簽約攝影師
2016 年《攝影之友》曾經與 vivo有商業項目合作,我作為拍攝攝影師,為vivo 手機當時的新產品拍攝了一組以玻利維亞天空之境為主題的產品圖片,同時也展示了手機的拍攝能力。
拍攝手機產品和用手機拍攝風景的要求是不同的。這個項目拍攝的環境完全依賴自然環境,野外條件簡陋,手機在拍攝風景和風景中的產品時基本可以滿足,但是要做到產品如同懸浮于水面的效果,依靠后期修圖也可以實現,后期的主要修圖方向是對產品細節進行強化和潤色,按照我的經驗基本上都可以滿足客戶的需要。實際上大家有個共識就是手機的賣點在于天空之境的自然景觀和手機本身純凈光潔的理念結合。今天我們再看看那些手機廠家的廣告,基本上已經排除了用自然環境帶動購買愿望的做法,背景從自然環境換成了抽象背景,而前景中的產品大多是采用了三維渲染,即便是出現的人物也是以明星網紅代言的方式。這近十年的巨大市場變化反映出產品市場訴求的變化和消費者心態的變化。

1.在天空之境拍攝戶外環境能用到的拍攝道具極少,只能用最簡單的設備完成

2.實拍過后又經過修飾后呈現的效果

3.表現出水芙蓉的時候,實際上手機真的下水了,水面是真實的
對于攝影師來說,市場沒有對錯,但是我們已經發現在攝影師的競爭對手中,除了同行以外,還增加了一個更具競爭力的對手,那就是 CG 的人工合成環境。在這方面,攝影師雖然很努力,但是遠不如 CG 中的數字化資源整合靈活。隨后幾年,vivo 再次和我合作的時候,客戶的需求就僅僅是使用手機拍攝場景來體現樣片的拍攝能力,而手機不再作為模特出現在場景中了,那個工作已經改由 3D 設計去處理。
我在產品拍攝和場景拍攝的過程中很少遇見與客戶創意產生嚴重分歧的情況,因為在拍攝的定位和拍攝結果都是拍攝之前多次溝通的結果,在產品拍攝中基本都是可控的,實際拍攝前充分交流和提供多種拍攝方向已經為客戶提供了充分接近最終作品的渠道。但我以前有過在和客戶人像拍攝有分歧的時候,人像攝影如果客戶在審美上沒有明確取向就會很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或是對自身或攝影師的審美缺乏信心,因此客戶會以對審美理解的不同作為借口來否認作品本身,這個難度是普遍存在于攝影師和客戶之間的,畢竟人像拍攝有太多的個人因素。在人像拍攝領域,風格確實非常重要,后期雖然可以彌補一些前期的不足,但是非常有限,問題既可以體現在技術層面上,也可以體現在審美上,或是二者的混合。

4.generated.photos 一張數字算法算出的人像 — 這個不是 3D 建模的圖像,而是在線實時生成的

5/6/7.AI 合成網址 www.artbreeder.com所制作的一張被藝術化的人像以及合成的路徑圖。網站可以隨機使用任何人物與生物的頭像生成全新的 AI 人臉
多年前有人說數碼相機就是個玩具,而攝影后期是和攝影背道而馳。我當時在寫《創意攝影雙修魔法書》的時候,很多攝影師在觀念上無法接受,而在現實中,設計師肆無忌憚地在搶占以前攝影師的生存空間,就是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圖像,而不是攝影,對他們來說,攝影只是一種圖像呈現風格,使用什么工具完全沒有問題。CG 是Computer Graphic 電腦圖像的簡稱,也許在很近的未來,就是 Computer Generated數字生成圖像的簡稱了。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攝影傳統觀念本身的變化非常小,但是技術手段和外延以及圖像倫理的變化已經是天翻地覆了。你從視覺上很難判斷一個圖像是真正拍攝的結果還是電腦生成或是后期處理的結果,這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誰也說不清楚,但是對于受眾和老板來說,能夠節約成本,提高溝通效率和豐富選擇才是他們需要的東西,攝影師在中間很容易受到技術的傷害或是加持,完全取決于你怎樣對待工具了。所以你看到今天攝影的光芒,從本質上來說是可以被另一個職業或是工具蠶食的。一張臉具有一千萬種變化的可能性,對于攝影師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選擇,但是對于商業需求來說,這是最豐富的資源。如果在人像 AI 的加持下,這個再成為大數據環境下的免費資源,你覺得怎樣?
一張被藝術化的人像以及合成的路徑圖。它有點像是我們經驗中的某個人,但是又完全不是。它除了五官基本和人類一樣外,其他來源都是 AI 學習的結果,而不是攝影師使用的基于已有的圖片進行美圖或是手繪的結果,那個過程漫長并充滿錯誤。為了獲得所謂真實的能力,人們花了多年的時間去積累肌肉記憶或是觀察規律,這些在 AI 中完全不存在時間成本。
照片可以更加藝術,也可以更加真實,真實如攝影,藝術如繪畫。在 CG 橫掃的范圍內,不僅僅是產品攝影、人像,甚至風景都已經開始逐漸滲入 AI 的血液,只不過是悄悄進行的,你手里拿的宜家的產品畫冊70% 都已經是 CG 化的了。作為傳統攝影師,如果你覺得你的客戶越來越少,一點都不奇怪,你要是去設計公司看看,就會發現你的經驗已經轉化成為各種生成的圖像元素和 3D 模型了。

1.老飄飄作品《禪》使用3D建模生成

2.3D建模制作的商業背景

3.3D建模制作的中式風格電商背景
產品攝影的后期化已經很久了,從早期的產品畫冊到后來的虛擬環境拍攝的產品廣告,無不依賴技術平臺提供的強大功能。在早期的珠寶攝影中,攝影師發現使用微距鏡頭才能體現出來的細節,同時也呈現了難以接受的殘缺,這才是真實的自然狀態,于是我會使用 Adobe AI(不是那個人工智能的 AI,這里天壤之別)和 PS 修飾與替換細節,使產品的光潔和精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早已超越攝影的工具極限。今天在手機、汽車、珠寶、電子產品和建筑等領域廣泛使用的 3D 建模生成的圖像具有比攝影器材更加豐富可控的形態和更低廉的成本,你需要什么就去調用 3D 模型,特別是公共資源,例如城市、自然、物體材質等,都可以免費獲得,而且可以按照客戶要求進行精確實時調整,并保證可視,我們最擔心的“五彩斑斕的黑”其實在理論上是可以生成的,但是用相機拍攝可能會非常困難。商業一直都是 CG 領域最大的客戶和動力,對產品的表達,攝影師以前的角色非常單一,就是記錄和適度美化,但是對于今天的老板和消費者來說,最低的成本和最豐富的選擇已經讓傳統攝影師幾乎難以生存,而利用攝影的圖像潛力來呈現產品美感的設計師和美術指導們有更多的生存機會。
如果你乘坐凌晨時分從北美上空飛過的飛機,就會看到在日出時分有多少美好的景色在大地之上涌動,對風景攝影師來說,站在那里去感受溫度和視野,加上詩意人生的閱歷,都是攝影師靈魂的輸出,但同時從上空飛過的衛星圖像看到的景色,只有冷冰冰的像素,人和電腦最大的差別就是審美驅動下的選擇意愿。
未來攝影師提供的是審美選擇,審美選擇是人類最不可捉摸、充滿悖論、歷史悠久同時個性十足的創造行為,幾乎沒有邏輯,在 CG 的輔助下,人們的創造逐漸可以被電腦輔助接替,但是創造的結果還是需要人類來選擇,具有選擇經驗的人知道哪些美感對消費者有更大的誘惑,以及更獨特的個性表達,而這些充滿矛盾的結果往往不是通過數據統計和學習就能得到的。攝影師最后的陣地就是販賣審美經驗而不是設備操作經驗。
拍攝中實拍與后期的占比非常靈活,產品攝影既可以是把背景替換成為抽象的環境或質感,也可以是將模仿現實的摳圖,在后期的工作中,隨意進行替換,只要在審美上合乎創意的邏輯即可。在這里,攝影般的真實,實際上就像是一種圖像風格。同樣是手機,可以是完全用三維建模展示的細節局部,也可以是融入在一個大的真實環境中,而真實環境如果需要各種變化,這對攝影師來說,只要替換對應圖層的內容就可以了。不過人物攝影可能不同,如果不是極端的風格追求,模特本人在畫面上至少是一個拍攝的結果,但這不是必須的。如果有一天,模特需要用一個沒有版權爭議,可以隨時換裝或是換姿勢的操作單元的時候,攝影師就變成了設計師,對于設計師來說,任何手段都可以使用,只要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依舊具有攝影作品的特征,而不是繪畫或是其他。
一名職業攝影師應真正理解攝影的視覺審美規律和特征,能搭建個性化的可識別風格,具備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圖像的經驗和熟悉使用 3D 軟件來控制的虛擬制片流程。
攝影的歷史實際上是視覺傳達的歷史,所有人類歷史上所專注的視覺傳達經驗都是今天的審美積累的基礎,可以看看紀錄片《文明》和《藝術的力量》。
這是多種選擇、逐步溝通和逐漸接近最終結果的過程,如果能夠提供一個預覽圖,然后進行風格細化和細節表達目標,客戶基本上已經被周到地服務了,但是客戶的客戶 也就是消費者才是最終的買家。
攝影會越來越容易,而選擇會越來越難,會花更少的時間解決技術問題,因為技術的限制就是平臺或是軟件的限制,挑戰這個的難度超越攝影師的責任。而你會利用現有的資源,花更多時間去和客戶交流創作,去指導圖像引擎來按照你的要求進行可視化的操作,直到獲得一張最終的作品。

4.老飄飄作品《看著時間走遠》使用3D建模與攝影

5.老飄飄作品《狹長的黎明》一張3D實現的攝影

《攝影之友》簽約攝影師,光悅繪影主理人,國內知名靜物攝影師,賓得大師
對于廣告靜物攝影來說,專業的攝影師最常拍攝的是珠寶、汽車、洋酒等商品,需要通過最終的產品圖將商品的質感表現在畫面中。在珠寶攝影拍攝時,靜物攝影師通過光線來表現鉆石的剔透與白金戒的托貴金屬的高級質感是非常重要的。在光線復雜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光線盡量去除陰影與提升質感,繁雜的燈光會讓鉆石產生不同的反光面,使鉆石中產生陰影。因此一張靜物攝影作品需要多種光線拍攝,并在后期 PS 中完成多張合成與陰影的擦除,這是靜物攝影師拍攝與后期最常做到的技術融合。目前拍攝產品圖的攝影師分為不同的側重方向,既有 7 分拍攝 3 分PS 后期的方式,也有 3 分拍攝 7 分后期PS 的方式,而后者更像是在電腦上作畫。不同的攝影師有不同的拍攝習慣,并非某一種方式就是絕對正確的,完全取決于最后的效果。攝影師楊延光在行業中是以拍攝為主,后期 PS 作為修飾。在他的創作中,能在前期用光實現的畫面效果盡可能在前期完成,后期電腦中再為拍攝主體做錦上添花的修飾。
楊延光拍攝作品時最常說的便是“空氣感”與“真實性”,以他拍攝的珠寶產品為例,白金戒指的光線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無法顯現出貴金屬的高級感。肉眼看到的白金戒圈在當前光效下有著明顯的陰影,這是由于金屬與珠寶之間相互反光所致。
拍攝后仔細觀看,會有反饋聲音認為戒圈上的“黑線”,即陰影太多。但是這恰恰是珠寶的最真實狀態,如果后期擦除戒圈“黑線”,難以表達出戒指本身的真實性與合理性。這也是楊延光在拍攝珠寶首飾時需要推敲與在后期 PS 中做權衡與取舍的部分。但最終的產品圖成品效果除了有攝影師的堅持,依舊要滿足廣告主的客戶需求,據楊延光透露,合作的國際著名珠寶品牌蒂芙尼的客戶對于作品的要求更偏重“真實”,希望如實反映與表現出珠寶的真實狀態,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客戶也是更偏重于拍攝,而后期與 CG 則作為輔助。

珠寶產品中最難去除的便是多面反光與陰影
我個人認為,在高預算領域,CG 與拍攝是一種互補關系,大多會采用結合的方式力求完美。所以這應該算不上是影響,也算不上是挑戰,都是技術,也都是為了最終效果服務。
CG 最大的劣勢是部分材質表現不佳,而在這方面,攝影有絕對的優勢。攝影最大的劣勢是部分光效,受到物理空間的制約,部分題材光效會不如 CG 建模。
這兩張手機的圖片分別是使用相機拍攝與 CG 建模完成,單獨看都可以表現出產品的樣式與質感。兩張圖光效基本一致,攝影師實拍打多少盞燈,CG 建模師也是相應的打光方式,因此多用燈反而不是攝影的優勢。因為 CG 模擬的光效是要做到和攝影一樣的,甚至 CG 可以不考慮器材成本無限制地增加攝影燈。而攝影最大的優勢在于它可以呈現出物體的真實感,呈現出拍數物體在物理上的真實感覺。這二者之間的差異就像是音樂一樣,電腦技術可以模擬出各種樂器的聲音,比如可以模擬小提琴的聲音與音色,既然可以如此了,為什么還要有樂隊?電腦可以模擬小提琴,但是電腦屬于數字模擬,沒有經過物理的傳達,小提琴樂手拉琴弦是經過琴箱震動,通過震動空氣中的分子發出聲響。換言之,對于同一物體的拍攝與建模,攝影師使用的是真實的影棚燈,是物理中的光波,這些光波照射在物體上部分被吸收、部分被反射再被相機的 CMOS 捕捉采集為紅綠藍等信號,最終進行成像。這一系列都是物理行為,是真實的,同時它的形成也是具有空氣感的。而 CG 建模的圖片在高度放大下效果不是很好,你就會看出 CG 假的部分。當然 CG 與攝影并不是一定要說誰好誰不好,最終的態度是這二者各有優缺點,這兩種技術相互結合往往會更好,科技的產生自然是為了進一步提高生產力的。
我們傳統攝影師要虛心向 CG 師傅學習用光技術,是的,你沒聽錯。這是因為,傳統攝影師受到成本的制約,燈光的數量是有限的,有限的財力制約我們用光的想象力,而 CG 則不存在燈光數量的制約。所以,我們傳統攝影師要把 CG 的奢侈用光技術學習過來轉化為我們拍攝的用光技術。

1.實際拍攝的靜物照,鏡頭銘文明顯看出金屬質感,手機側邊有明顯質感反光

2.CG 建模制作的手機圖,鏡頭銘文缺少質感,但鏡頭鍍膜繪制清晰,質感更明顯
不只是職業攝影師,所有人只要認知不僵化,審美都是會隨著時代一起提升的。
如果是產品靜物圖片,那種看上去能喚起觸摸欲望的產品圖片是客戶的最愛。說白了,就是畫面質感表現超好的圖片。
我不認為傳統靜物攝影會被 CG 取代,如同樂手不會被電腦制作的音樂取代一樣。理由是,攝影和樂手從事的是物理現象而產生的美,這種真切的美,是人們長期喜愛的。電腦軟件是個令人矚目的較新技術,但畢竟是數字模擬。未來一定是共同存在的態勢。
未來的照片,在商業成本接受的條件下,相互結合是一張照片的最優解決方案。蘋果的御用攝影師,在拍攝之前是先收到廣告公司給到的產品 CG 渲染圖,隨后根據渲染圖的光位 100% 還原,最終經過對比選擇 CG 或攝影更好的部分進行融合,最終只有形成一張完美照片。因為有些光效是真的 CG 可以做出來而攝影無法實現,攝影師其實遇到最難的問題是隱藏鏡頭,如果正面對拍一個鏡面手機,那么影棚燈的擺放就會變得非常困難。而相同的局面,CG 因為沒有相機鏡頭本身的影響,就可以只考慮光位進一步渲染。
當然,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可以成為攝影師提升自己的工具和手段,使用CG 可以讓攝影師的技術提高。因為使用CG 軟件建模,模擬光線所用到的虛擬影棚燈數量是不受限制的。如果 CG 建模使用 15 盞燈能夠實現極其完美的光效,那么攝影師則會增加拍攝成本,在實拍時也是用相同的光源來拍攝出完美光線效果。換言之,科技的發展也減少了攝影師與 CG建模師的學習成本,就像從膠片攝影到數碼攝影,學習與提升技術的門檻與成本瞬間下降。同理,CG 建模師可以通過軟件中光線的模擬來實現或超越現實中攝影師對光線的理解與控制。

商業攝影師,Getty Images、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尼康合作講師,騰龍LRC金牌會員/合作攝影師,眾客時代攝影工作室創始人
其實對于職業攝影師來說,每一次拍攝都是認真對待的,所以可以說每次的拍攝都是印象深刻的。比如因為拍攝需要,把產品一次次地拋入水中以追求最佳水花效果,再比如為了營造效果購買道具自行搭建,這些過程都是又有趣又值得被一直記錄下來的。
有,會有拍攝完,出現的成片效果客戶不滿意,會讓你反復修改的情況,如果說很深刻的,就是有一次拍攝完成片,發給客戶,客戶不滿意的點是:太高級!因為產品定性不是走高端路線的,而是輕奢定位。對于市場宣傳來說,PR 端客戶會有對自己產品定位的理解,這個是之前并未溝通到位的!對于攝影師本身,理解就是:我的作品要高端、高級。這兩者之間,就會有所謂的理解分歧。有的廣告主提出明確需求,作品也達到了效果,發過去反復修改的原因可能會是:上級領導不滿意!但究竟哪里不滿意,就還需要多方溝通再次討論了。
其實還是屬于兩個行業范疇。CG 建模、攝影以及攝影后期,我個人覺得目前不會有太多影響以及干擾,因為我所接觸到的客戶,要求是一定要實拍,并且大多數客戶都會選擇跟拍。
有些拍攝需求,客戶要求簡單明了,也會現場一張張確認,所以,這種拍攝攝影本身完成了就很好。

1.一次拍攝的現場花絮截圖

2.實拍+PS后期的最終成片效果

3.實拍+PS后期的最終成片效果

4.官員設置好,相機設置好,通過一次次潑水實拍最終選出滿意作品
現在很多產品圖,特別是 KV 圖,都是用 CG 建模完成的,不得不說,精致、漂亮,又足夠炫,但這和攝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行業,就好比一幅畫得非常好的畫,再漂亮、再真實,它也只是一幅畫。譬如拍飲料相關的宣傳圖,客戶只是用于媒體傳播這種拍攝,完成速度就很快。場景、創意設定好之后,這兩張成片十分鐘就能完成,其實就是攝影師不停地抓拍不一樣的水花以及瓶體之間的碰撞,這種效果完全不需要用CG 去完成,后期把周邊的臟點修干凈即可。這種拍攝的交付速度很快,拍攝后期也沒有那么復雜。
會的,個別時候也會為了效果直接選用一些 CG 圖作為照片中的一部分素材,至于拍攝+電腦效果這是一定的,因為大家都知道產品攝影是 3 分拍 7 分修,所以后期工作是一定要的。但是這個后期在多數情況下只是適度修飾,而不是去憑空捏造。
首先要具備最基本的審美、構圖。如果需要走到職業角度,那么就是與客戶反復溝通理解畫面的能力。對每一次你進行拍攝的產品需要有很好的理解,包括品牌調性!當然,如果看到設計很棒的產品,攝影師本身是會有很強烈的拍攝欲望。
多看當下流行的攝影作品、廣告作品、海報等,也包括看各種類型的電影,可以多去了解拍攝手法、光線的運用。
首先,交付認可的攝影作品肯定是達到客戶所要求的,所以一定是要充分溝通之后才能知道什么樣的攝影作品圖是讓客戶滿意的。從這點來說,并不是什么樣的作品能滿足客戶,而是客戶會中意什么樣的作品。這就是商業作品圖的拍攝原則,客戶為大。
還是要歸結為前面所回答過的,這并不是一個行業,所以其實也并沒有原則性的沖突,只是看市場需求的導向會如何變化而已。

商業攝影師、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尼康合作講師、騰龍LRC金牌會員/合作攝影師、眾客時代攝影工作室創始人
其實每次拍攝出滿意的作品,拍攝過程本身都是難忘的,因為只有用心了才有可能拍出好的作品。回答這個問題時,腦中突然閃現出的是一次不太順利的拍攝。那是實景棚比較大型的一次拍攝,因為全部都需要實拍,為了避免返工等情況,每一張拍攝完成都會讓客戶確認,直到滿意了才會進行下一組的拍攝,即便是這樣,最終驗收的時候客戶方找了很多莫須有的理由表示對作品不滿意,后來了解到是因為他們領導從拍攝方向上就不滿意這次拍攝的圖片,所以下面執行人需要找到人來給他們背鍋,平白做了一次背鍋俠。當然了,這樣的客戶也不會有下一次合作了。
每次聽到“彩色的黑”之類的調侃,總是能引起一些共鳴,涉及到審美以及喜好這些問題,確實沒法做到每個人都喜歡、每個人都滿意。當然,也有一些時候是拍攝風格太過于主觀,雖然圖很好看,但并不是客戶所需要的方向,這種時候雖然會覺得遺憾,但也還是需要去調整。
很多朋友認為拍攝時燈光越多顯得越高級,其實不然,我的很多拍攝都是兩盞甚至單燈拍攝,只要能達到目的,燈光數量并不是原則性問題。只是有時候在有客戶盯片的時候,他會希望看到你無數的燈光設備而已。

1.最終客戶選擇的產品效果圖,是由實拍與后期PS呈現

2.每次拍攝都需要反復倒水通過實拍凝固最完美的瞬間,通過實際擺放的道具呈現出產品照的氛圍感

3.每次拍攝都需要反復倒水通過實拍凝固最完美的瞬間,通過實際擺放的道具呈現出產品照的氛圍感
這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行業,也可以說是各有千秋,CG 固然精致程度極高,并且后期調整空間更大,再或者建模完成后光影也相對容易體現,但是真實程度確實和目前的精修靜物攝影有一定的區別。我認為CG 建模對于攝影談不上挑戰,只是不同客戶需求不同,采用的方式就不同。讀圖時代,攝影永遠都會有自己的發揮空間。
目前對于精細程度需求相對高的情況,很多客戶會選擇 CG 建模完成,因為如果同樣的精細度,純拍攝成本要增加很多。我們需要保證產品的絕對干凈,當然也可以通過后期去修飾瑕疵。CG 和攝影在畫面表現上比較大的差別是在于前期準備和輸出尺寸以及質感的真實性。違反實際光線原則但又很出效果、很炫的圖,CG 完成起來會相對簡單。而光影明確、真實質感明顯的圖,則是攝影擅長的范疇。
做這行年頭長了,總會碰到各種各樣需求的客戶。這樣的情況確實也遇到過,其實對于我個人,都是使用 PS 來完成這樣的后期效果。至于占比,這個不太好回答,因為即便用普通的后期調整一張圖,或多或少地也會有符合這個說法的元素在里面,哪怕只是一個像素。畢竟是數碼時代,我們還是以達到期望效果為主。

4.多數產品圖都是通過前期置景與多次拍攝最終實現客戶確認的效果,很少用到 CG 建模
首先你要熟練掌握自己的拍攝工具以及后期工具,這樣才能在拍攝以及后期時根據自己的需求得心應手地操作。而作為專業素質,學會和客戶溝通很重要,溝通了解客戶的需求,是完善本次拍攝的必備條件。
第一多看,多看別人的作品,多看當下流行元素,時刻掌握時尚動態。第二多想,多想想自己所喜歡或想要的作品是如何拍攝并制作完成的。第三多拍,經驗在工作中永遠都是重要的一環,足夠的經驗讓你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遇見并且計劃出是否能夠拍攝出如此效果,該怎么拍攝好想要的照片。
這個問題實在沒法一概而論,照片涉及到審美,而審美是一百個人有一百種喜好,雖有一定的原則性,但沒有絕對的定論。所以能讓客戶滿意的作品,一定是經過和客戶的充分溝通后產生的。你先要去了解客戶喜歡什么,才能知道如何拍攝出一幅讓客戶滿意的作品。

5.多數產品圖都是通過前期置景與多次拍攝最終實現客戶確認的效果,很少用到 CG 建模
我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CG 建模的效果以及實效性會越來越進步,這必然會對傳統攝影產生越來越大的沖擊。這就需要攝影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與職業素質,才能在這種沖擊中始終擁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但無論如何,傳統攝影即便是作為一種情懷,也會一直存在,至少短期內是無法被替代的。

商業攝影師 攝影講師、易嘉映像數字影像工作室主理人
有一次為手機新品拍攝廣告片時算是頗費周折。
在反復對外觀和性能進行研究后,這張照片主題要凸顯外觀質感和超高音質兩個元素。
1.我決定背景使用老榆木來對應手機正面的聽筒及話筒的純實木鑲嵌,榆木粗深的天然紋理與細膩溫潤的手機形成對比,實木背景與手機的實木鑲嵌呼應,起到視覺引導作用。
2.手機音效是重要賣點之一,將產品特性往藝術上拔高也是廣告攝影的表現形式,所以我決定融入黑膠元素,在跑了好幾個舊貨市場后都沒找到合適的黑膠唱機,最終還是為了拍攝購買了現代款的唱機,又輾轉找到朋友的朋友借來了從海外淘來的老黑膠唱片,斑駁的包裝盒正好平衡黑膠唱機的現代感。
3.布光基調為暗調,表現出實木肌理。黑膠作為重要音樂元素,紋路與光感要分明,唱機機身只突出線條,目的是降低塑料感,同時以光澤來迎合手機質感。
通常拍攝前甲乙方會就拍攝創意及完成時間充分溝通,甲方在攝影師提供的拍攝說明文案中基本可以預知成片效果。但有時會遇到自認為很懂攝影,總要在現場額外提要求的客戶,拍攝節奏嚴重被打亂,有幾次基本是強忍著怒火在拍攝。
有一次為某咖啡品牌拍攝新款飲品的片子,大甲方客戶總有一種花錢挑毛病找平衡的心理,5 張片子在棚里拍了 19 個小時。
我分享一些前期拍攝及后期處理的細節供參考。成品飲品中有氣泡水、草莓、冰塊、咖啡、奶泡、薄荷,其拍攝流程是:第一步,先將草莓及冰塊放入杯中擺放并固定至適合構圖位置,調整布光及曝光,然后再倒入氣泡水。這時候問題出現了,倒快了會沖擊冰塊及草莓的位置且氣泡不均勻,倒慢了氣泡會快速變小變稀松甚至消失。然后是注入咖啡液,同樣的問題,咖啡倒入時的快慢、入水的高低都會影響咖啡與氣泡水融合的效果,漂亮的效果是咖啡液不能影響冰塊的細節,咖啡與氣泡水融合時要有流動感。第二步,倒入奶泡后,要用牙簽調整奶泡的大小,使之盡量大小一致均勻,奶泡上端平齊,在這個環節里通常咖啡液已經完全與氣泡水融合,杯內細節全無。接下來是薄荷葉點綴,要挑選漂亮上鏡的,嘗試不同位置的擺放。挑選出可用的片子作為素材,后期再將這些素材融合才是第一張那樣的成品。在實際拍攝中需要反反復復地調整,一杯一杯地重新制作,遠比這些展示的要多得多,幾個小時拍攝一張是常態。
坦然面對吧,所有事物發展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一百多年前就是攝影取代了繪畫。可今天你看繪畫消失了嗎?二十多年以來是數碼攝影風靡的時代,很多人悲觀地認為膠卷在幾年最多十幾年后就會消失,可如今很多年輕攝影師在用過了一段數碼相機以后又開始追逐傳統影像的腳步。而且據我所知,目前國內外很多時尚攝影師都是數碼膠片兼備來拍攝商業作品。
所以,CG 建模應該看做是攝影作品提升的另一個技術手段,而不能取代攝影。

1.攝影師燕子木拍攝產品圖中影像最深刻的作品

2.看似簡單,實則工程量極大的實拍產品照

3.看似簡單,實則工程量極大的實拍產品照

4.看似簡單,實則工程量極大的實拍產品照

5.看似簡單,實則工程量極大的實拍產品照
我見過很多,目前手機、化妝品、珠寶首飾等產品廣告大量應用建模技術。CG完成圖可以做到零瑕疵的光效質感,如果純粹依靠布光以及 PS 中大量圖層疊加來達到零瑕疵,是費時費力甚至有可能依舊無法完成的。但這種效果并不是十全十美,大面積CG 建模完成的圖看起來假,像效果圖。在我看來,CG 渲染對于產品局部質感提升,以及局部細節放大有著絕對優勢,比如在拍攝非固態物體時、環境中帶有多種元素的作品時,CG 建模就不適合。
我想應該是有的,比較高級的做法應該是傳統拍攝與 CG 建模相結合的使用,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更好地體現產品細節。但在我多年的靜物攝影經歷中一直還是很傳統地通過布光來完成作品,所以還沒有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 CG 技術。
如今攝影器材功能和性能屬于飛躍狀態,攝影師可以更專注于創作,想法依舊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多數攝影師提升審美,在作品中融入思想。
多看書、多看展覽,研究大師作品,逃離當前的網紅審美。
看的書多了才有自己的認知,才能脫離盲從,能讓你的作品透過表面體現本質。
在目前接觸過的客戶中,很少有非常明確自己想要什么樣的作品的,每個人的審美取向都不一樣。所以盡量將拍攝說明寫詳細,溝通越充分越好。
我個人覺得 CG 建模的費用也不見得比攝影師便宜,CG 建模的使用與后期 PS一樣是攝影作品提升的另一個技術手段,是輔助式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客戶反饋說:別給我建模的圖,看膩了,我要看真實的照片。

TVC 導演、廣告攝影指導、大學攝影專業外聘教授
其實對于 CG 與攝影的結合拍攝,我在2010年前后就已經開始創作這樣的作品了。在一張作品中使用 CG 的部分占比高達90% 以上,作品中占據主視覺部分的化妝盒完全是用 CG 制作的。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依舊是我先使用相機拍攝出盒子照片,發送給 CG 建模師,他會根據拍攝的光線效果實現建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整張作品是在黑色背景中拍攝黑色物體,盒子的 M 字連接處的光線效果細節是無法用相機拍攝出來的,只能依靠建模實現細節中的光線效果。最為關鍵的是我一直信奉的是作品不能太過“完美”,需要在其中“藏拙”,才能表達出畫面的真實性。
另外,關于拍攝真實性的體現是玉蘭油化妝品的這一張,很多人都會覺得OLAY的字幕是可以使用 CG 制作上去的,但我是實際拍攝的。與黑色背景中拍攝黑色物體相似的是這一張是,在“白中拍白”。這也是非常考驗攝影師功力的,CG 建模幾個字母并不是一件難事,我希望通過拍攝將白色字母的影子與影子之間反光的關系表達出來,這是使用 CG 制作難以實現的真實感。

1.作品中的 90% 均為 CG 制作,實拍只占據了廣告圖的少量位置

2.最可能使用 CG 制作的字母堅持選擇實拍,展示白色字母之間的光線反射與陰影
其實我認為 CG 技術對于攝影師的挑戰還是很大的。這是我的結論,為什么會這樣說,是因為我經歷過技術變革對于行業的影響,往細節中說是影響,往行業大范疇說是洗禮。我的攝影從業經驗開始于1999 年,多數攝影師還是以拍攝膠片商業片為主。我見證過膠片到數碼時代的轉變,也見證過一些新技術的更迭。印象很深刻的是 2008 年蘋果公司的 iPad,當時收到某媒體的新媒體部門的約稿,要拍攝iPad 產品照,他們最終希望呈現的是從全部角度展示的 iPad,于是我將產品放在可旋轉的靜物臺上伴隨著旋轉拍攝幾十張照片,最終這些照片制作成一個簡短動畫,用戶可隨手指觸摸完成多角度瀏覽。當年覺得這樣的制作技術非常先進,但轉念想想,在當時攝影師引以為傲的拍攝技術馬上就被 CG 建模的方式所取代。
其實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專項科技軟件的研發與強大,很多攝影師辛苦研究的光線效果都可以完全被軟件計算與模擬出來,攝影師的拍攝經驗已經不再是個人私藏的技能與秘密。但是有一點我覺得是軟件完全實現不了的,那就是攝影師對于審美的把控,這是單純 CG 無法實現的,這也需要使用 CG 軟件的建模師有著與攝影師同樣積累的審美經驗,我認為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面對拍攝過程中客戶的要求,其實在商業拍攝中客戶不會要求攝影師將產品拍攝清晰,這是太基本的要求了。他們反而看重的是攝影師的審美與創意,希望通過攝影師的創意將產品實現共情。
我覺得職業攝影師在與客戶溝通的時候要更了解服務的品牌,這其中涵蓋品牌的調性、目標客戶人群、單品屬性等等,這是我的個人經驗與習慣。只有完全了解這些之后,才能通過自己的審美與眼界,結合拍攝經驗去完成好對于廣告主產品的展現。當然我覺得攝影師要掌握好自己對于審美的堅持與聆聽客戶的平衡,既要有對自己審美的堅持,不要完全被客戶教育,也要按照客戶審美的需求做出適當的改變,堅持自我也要遵循市場,這是非常重要的專業素質。
攝影師一定不能只有技術上的熟練,在審美方面要對文學、電影、音樂等各個藝術領域均有涉獵,才可以完成好每一次拍攝前的創意。就我個人而言,我非常喜歡文學,我就會將文學畫面中的意境結合到我的作品中。
攝影師要去了解品牌,多做功課。溝通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客戶希望表達的是什么。以及攝影師要多去研究“攝影技術以外的技術”。我合作的化妝品品牌多為國際知名品牌,有的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以資生堂為例,該品牌是擁有一本獨立雜志的,名為《花椿》。我在拍攝單品之前有去了解這一本在 1937 年誕生的官方雜志,按照其中的品牌風格完成隨后的拍攝。這一類大品牌會希望攝影師完全通過攝影去展現不變的品牌性格,即使是不同的攝影師,不同年代的產品圖都能讓觀看者感受到,該產品照就是資生堂的風格,而不是紀梵希或香奈兒。這種風格的統一性與品牌的契合度是非常重要的,對品牌的深刻了解在我看來是與客戶溝通時極其重要的。
在未來的攝影中,攝影師可能會面臨一個變化,以前的攝影師是策劃、購入道具、補光、拍攝與修片,未來攝影師的分工可能會相當細化,攝影師可能是某個環節中的一部分,但攝影師會成為一整個拍攝項目的萬全把控,可能整個完成的作品有實際拍攝也有 CG 部分,這會是一個很好的協作,而且高級的 CG 一定是看不出來的。其實我很贊成 CG 行業對于攝影的影響,我覺得是正面的、積極的,它促使攝影師提升自己的風格,在簡單的光圈、快門、感光度的組合下可以通過快門實現自我風格的表現,而 CG 的新技術是成為一個全新的手段來服務最終效果。

3.資生堂的產品圖效果是一個整體,但需要為了最終效果而分開單獨拍攝,分別使用了攝影與建模

4.資生堂的產品圖效果是一個整體,但需要為了最終效果而分開單獨拍攝,分別使用了攝影與建模

5.資生堂的官方雜志《花椿》,美學風格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