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民間藝術是歷盡千年經久不衰的文化沉淀,是傳承者情感、才藝的體現。“面塑藝術是用面粉、米粉為原料,以手工為主,輔以其他小型工具捏塑各種外形的一種民間手工工藝。”慶陽面塑藝術在這片文化堆積厚重的土壤上傳承了上千年,也經歷過盛衰。研究慶陽面塑藝術,對研究慶陽地區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面塑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工藝術。慶陽面塑藝術早在幾千年前就植根于這片土地。“慶陽古稱北豳,北地自然就指慶陽。后來周先祖不栢、公劉來到古稱北豳的慶陽,給先民們帶來了耕作生產、種植糧食的方法,使這里的耕作生產大發展,先民們有了較為充足的糧食,他們將以狩獵動物進貢首領的習慣,改用面雕塑出各種動物形象進貢和祭祀先祖。這樣就產生了最早的慶陽面塑。在慶陽市西峰區溫泉鄉劉家店村,至今還保留有公劉殿,每年古三月十八日,傳說此日是公劉的生日,董志塬及陜西彬縣、長武、旬邑等各地村民們就會將大大小小各類面塑動物祭貢品貢于此殿,進行廟會與祭祀活動。”廟會祭祀習俗的傳承發展,充分體現出慶陽面塑早期的形式及功用。隨著社會的發展,除了廟會祭祀外,還在民俗節慶、婚喪嫁娶、旅游紀念、餐桌文化等方面以獨特的方式展現著慶陽獨有的面塑藝術。
慶陽面塑有著悠久的歷史,其造型、技藝都經過了上千年的傳承,造型特點、傳承方式、銷售途徑等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發生著變化。
“面塑是指尖上的工藝。”慶陽的勞動人民將這項民間手工工藝與我國的傳統民俗、節日和慶陽的民俗、地區特色相結合,推動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同時體現出慶陽地區文化的兼容性、共生性和慶陽人民勤勞樸實和智慧的特點。每逢節慶,他們就會制作各種各樣的面塑形象,如虎花饃、小兔子、壽桃等,深受小朋友的喜愛。“慶陽面塑中還有一種面燈,有時用來占卜年成好壞與雨水旱澇。面燈的制作大部分是在正月十五日,制作按月進行,做十二盞面燈代表十二月或十二生肖。”這些面燈分別貢放在不同的地方,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有好的收成。根據慶陽面塑藝術培訓班海河面語的創辦人羅海河記述,“當地有婚慶,就請外婆做‘交親’花饃饃;清明時節,要捏‘小燕子’;七月七,要做面塑巧娘娘;在中秋節做月餅,過廟會的時候做祭祀用的樹供 ”平凡的面塑作品,無不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和對生活的熱愛。除此之外,廟會的延續也是慶陽面塑展示、發展、延續的一種重要形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和豐富多彩的民間風俗,融入形式多樣的面塑藝術,使慶陽面塑藝術經久不衰。
1.2.1 家庭傳承
民間文化的傳承往往都是無形的,大多是靠口口相傳、代代相承,民間藝術最悠久的傳承方式就是家庭式傳承。家庭的熏陶對面塑的繼承相當重要,在慶陽,據大多數傳承人口述,自己開始接觸面塑這項民間藝術,就是因為自己的姥姥、祖母、母親等對面塑的熱愛,從小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成長,受到了藝術的感染。在慶陽農村,每到農閑、節慶和婚喪嫁娶時,婦女們就會聚集到一起,制作這些民俗儀式所需要的面塑造型,在這種家族氛圍的熏陶和感染下,涌現出一批面塑藝術的后繼人才,拓展了面塑藝術的新領域,在全世界提倡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今天,慶陽民俗藝術更加展現出它的魅力。
1.2.2 集體傳承
隨著家庭傳承的普及,婦女們專注于面塑制作,一有民俗節慶、婚喪嫁娶,人手便供不應求,拜師學藝、集體培訓便成為面塑藝術的又一傳承方式。慶陽農耕文化傳承悠久,在政府文化部門的支持下,喜好面塑者可以積極尋求途徑,切磋學習。慶陽本土的面塑傳承人也可招收學員創辦培訓班,不僅可以傳承這門手藝,還可以鼓勵就業創業,激發廣大農村群眾的積極性,創作更多的藝術精品,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家庭的收入,不但可以利用面塑陶冶人們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審美,而且給人們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
1.2.3 學校教育傳承
學校教育傳承是新興的傳播發展途徑,也是全國推廣的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朱浩在《聞喜縣面塑的現狀研究》中就介紹了聞喜縣面塑依靠學校教育傳承的經驗。慶陽市充分利用學校師資力量和政府支持,不僅將面塑藝術融入幼兒園、中小學美術教育教學中,并且在高校開展相關講座,在藝術學院設置相關專業,使越來越多的人受到專業的學習和培訓,并且積極動手參與到民俗藝術的創作當中。在對慶陽面塑傳承人羅海河的采訪中了解到,他在慶陽市慶化學校的邀請下,為孩子們帶去了八天的面塑體驗課程,不僅普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面塑的來歷,還教會他們動手實踐,在輕松的氛圍中,他們學會了面塑基本的制作方法,通過團、捏、揉、搓等方式,為面塑人物塑造眼、口、鼻等。除此之外,羅海河還被慶陽市鎮原縣東街小學聘請為面塑技藝培訓老師,義務為同學們上課,他的藝術作品也相繼走進鎮原縣各個幼兒園。教育傳承解決了面塑傳承模式守舊的問題,增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主體,對傳承和保護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4 展覽傳承
為了弘揚傳統文化,慶陽市有關部門與廣大面塑傳承人積極拓展傳承途徑,把面塑藝術與傳統節日充分融合,并結合慶陽地區其他傳統手工技藝,如香包、剪紙、刺繡等,在各個節日舉辦相關的展覽,并設立慶陽面塑專委會,與當地文物局、博物館合作,邀請高校相關專業人士進行傳承人口述采訪與記錄。除此之外,慶陽面塑利用互聯網、電視平臺走向全國,其中優秀作品在中央電視總臺、甘肅電視臺、渭南電視臺相關頻道展覽,并且派傳承人攜帶優秀作品參加中國民協花饃展覽、地區非遺大賽、隴東傳承手工技藝展覽等,不僅拓展了慶陽面塑藝術的傳承方式,而且真正地將慶陽面塑藝術發揚光大。
“時代的變遷,使面塑藝術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著巨大變化,‘人亡藝絕’的嚴峻形勢使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的傳承面臨挑戰。”面塑藝術的開發遭遇人才瓶頸,傳承人老齡化嚴重,后繼乏人。“從我國認定的各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情況來看,60歲以上的傳承人占總人數的六成以上,70歲以上的竟達三成之多,老齡化現象十分嚴重。”就慶陽地區面塑而言,真正愛好面塑和以面塑為主業的多為農村中老年婦女,很少有年輕人將其作為一項事業。究其原因,首先,面塑的制作要有耐心,過程枯燥且收益不高,很難吸引年輕人;其次,面塑的制作是一項很復雜的工作,有些傳承人年事已高,難以完成復雜的工序;最后,缺乏高層次人才,面塑藝術的傳承需要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同時,迎合現代化的需求,這就要求傳承人具備一定的功底,沒有面塑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沒有專業的文化藝術經營人才,面塑藝術品很難轉化為商品而行銷于市場。
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面塑都與民俗事宜密切相關,節日祭祀、日常裝飾、婚喪嫁娶等都會用到大量的面塑制品。如今,盡管一些農村還保留著這些民俗禮儀,但是在城鎮,尤其是大城市,生活的快節奏使群眾很難有時間花大功夫去準備節慶,所以民俗禮儀很大程度上呈簡化趨勢,再加上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農村保留下來的禮儀也有簡化趨勢。
在現代社會,面塑藝術品想要獲得消費者認可,激發他們的消費欲望,就必須在藝術造型和文化內涵上反映出社會的審美情趣,并且結合自身的特點,在創新文化產品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化內涵和品質。但是面塑藝術在轉型上還存在著很大的缺陷,面塑多是小企業生產,創新能力不足,缺少文化元素等使得現有的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有價無市,制約了面塑產業的發展。
“民間藝術產品的設計,既需要體現傳統,更需要不斷推陳出新。”面塑藝術之所以能歷經千年傳承下來,不僅僅是因為它反映著傳統社會的審美情趣,還因為它能適應社會、時代的需求。而在當今機器化時代,手工生產遭到遺棄,機器化生產普遍,創造出來的產品單一化、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題材樣式,產品無創新,很多作品的題材樣式都是傳統經典的,有的設計已經很難符合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消費者的需求,而一些企業更是因為不想在設計上投入太多成本,所以很多時候都是模仿別的企業的創新成果,照搬照抄,導致市場的產品良莠不齊。沒有競爭和創造文化品牌的意識,很難讓面塑藝術品獲得高收入、高效益。
加大教育力度,培養專業人才,激勵面塑等民間藝術進校園,提高廣大青少年的興趣。“我們可以把民間面塑納入高等學校藝術教育,這樣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培養了研究民間藝術新的知識分子,同時能為面塑藝術培養更多的創作人才。”將面塑藝術與美術教學充分結合,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充分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面塑藝術進校園,還可以在豐富校園生活的同時,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文化藝術的魅力,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集中授學,專業藝術家做好人才培育工作。通過面塑技能培訓,進一步傳承慶陽面塑藝術,幫助有志于從事面塑制作的人找到合適的門路。除此之外,面塑藝術培訓者可以承擔面塑傳承人群研習培訓工作,進一步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這對慶陽地區發揮文化傳承職能、拉動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定期舉辦展覽,相互切磋學習,改善不足,加強交流創新。鼓勵面塑傳承人“走出去”,參加文化展銷會、面塑技藝交流等,在展示慶陽面塑文化特色的同時,也吸收更多的新元素,真正提高全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學習能力和教授能力,在合作與競爭的過程中促進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針對民間藝術產業傳統產品生產效益顯著,但衍生產品不多、價值增值效益不足、在品牌與產權經營保護等方面做得不到位、多數產品被模仿復制而失去競爭優勢等問題,我們需要打造文化品牌,樹立文化創新意識。一個文化產業,只有擁有知名的文化品牌、過硬的質量、貼心的服務才能為人們喜聞樂見。要想使面塑藝術發揚光大,必須不斷創新,融入新型文化元素,結合時代特點,創作獨特的藝術品,徹底改善產品單一化、同質化狀況;保持藝術特色,保持手工制作的優勢,摒棄機器化大規模生產;打造專屬文化品牌,提高產品質量,提高服務水平,開拓銷售渠道,真正讓面塑藝術品走向市場,讓慶陽面塑藝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本地居民消費能力低,是限制慶陽面塑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部分居民經濟收入不穩定,更使居民消費趨于保守。要想提高文化市場的競爭力,就必須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促進資金的流通,全面拓寬對民間藝術產業發展的資金扶持通道,鼓勵閑置資金的流動。針對面塑行業,可以鼓勵中小企業、私人店鋪的發展,鼓勵私人投資、企業贊助、合作經營等方式,擴大資金的投入來源,響應針對民間藝術產業扶持發展的金融政策號召,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與加快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申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來促進面塑藝術的發展。除此之外,面塑藝術企業或有關文化部門可以向政府申請補貼,政府加大補貼力度,充分有效地利用資金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引進創新型人才,推動慶陽地區面塑藝術發展。
文化市場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近幾年來,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慶陽市加強了對面塑等民間工藝的傳承和保護力度,大力推進面塑、刺繡、香包等優秀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推動面塑進校園等工作,為大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促進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對解決慶陽面塑藝術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卓有成效,在支持和引導方面,政府應該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推動慶陽文化產業打破瓶頸,融入全國,走向世界。
首先,政府應該科學決策,有重點地針對民間面塑藝術企業資金短缺、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從財政、政策等方面給予其大力支持,使之能夠盡快完善產業結構的調整,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推動本地面塑藝術品的發展。
其次,政府應該嚴格規范市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對一些抄襲、復制、質量不達標、標準不嚴格的面塑產品嚴厲打擊,營造良好的文化市場環境。
再次,地方政府嚴格執行中央政府決策,將各項措施執行到位,同時吸取其他省市成功的經驗,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加大慶陽地區文化產品的宣傳力度,并鼓勵投資和創新。
最后,當地政府積極響應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政策,拓展文化發展的新格局,尋求“引進來”“走出去”的文化交流互動。開發和宣傳有影響力的面塑藝術作品,努力擴展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加強文化之間的交流溝通,推動慶陽文化、慶陽面塑藝術走向全國,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保護和傳承民間面塑藝術,對于我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慶陽面塑藝術有很強的地區特色,面塑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不僅可以傳承歷史文化底蘊、民族特色,更能使我們從這項民間藝術中汲取到靈感,豐富藝術創作,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宗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因此在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培養技術人才、加強創新合作交流。相信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政府的積極引導下,慶陽面塑藝術會成為世界了解慶陽、慶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也會成為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使億萬同胞為之自豪的不竭源泉。
注釋
①胡媛.膠東牟平花餑餑藝術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7.
②③徐浩艇.淺論慶陽民間面塑的特色[J].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90-92.
④王瓊.淺析河南民間面塑藝術的傳承與保護[J].文教資料,2011(5):86-88.
⑤彭嵐嘉.甘肅文化產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91-93.
⑥王晨,王媛.文化遺產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167-170.
⑦陳志亮,徐雯君.面塑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大舞臺,2013(8):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