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武
(連云港市纖維檢驗中心,江蘇 連云港 222000)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棉花生產國和棉花消費國,也是主要的棉花進口國,棉花作為我國最主要的經濟作物,也是產業鏈延伸最長的農產品,涉及棉花的種植、收購加工、檢驗倉儲、紡織服裝、外貿出口等多個環節,是一個結構完整、配套齊全、各環節關聯度高的產業,也是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整個棉花產業涉及到數千萬的產業工人和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
由于棉花生產周期較長,受自然條件因素、技術因素以及植棉效益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棉花產量波動幅度較大;另一方面,受國際各類突發事件的影響,我國棉花進口也存在較大的不可預期性。這些因素都對我國棉花的供給與消費產生重大影響,是否具有持續穩定充足的棉花供應,是我國整個棉花產業能否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的前提條件。
紡織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制造業之一,尤其是加入WTO以后,隨著紡織服裝出口的快速增長,我國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也迅速增長,2008年金融危機,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受到較大影響,出口大幅滑落,造成國產棉嚴重滯銷,國家開啟三年臨時大收儲,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同時也扭曲了棉花市場。 2014年起,國家實施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對新疆采取傾斜的補貼政策,新疆棉花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內地由于植棉補貼力度較小,疊加勞動力成本上升、種植結構調整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全國總的棉花種植面積趨減,由于植棉技術的進步,棉花的單產呈上升趨勢,棉花總產量呈波動性下降趨勢,但是,最近幾年基本穩定在550萬噸~650萬噸。
我國棉花消費量隨著紡織行業的波動而波動,在加入WTO后,我國棉花消費量得益于紡織行業的快速發展而迅速增加,在2007年達到高峰期(超過1000萬噸),2008年遭遇金融危機,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出口造成沉重打擊,棉花的消費量也迅速萎縮,隨著經濟緩慢復蘇,國內棉花的需求消費量也逐漸趨于平穩,最近幾年基本穩定在750萬噸~850萬噸。
國內棉花產量不能滿足國內消費需求,為了解決棉花供需缺口,連續多年持續拋售國家儲備棉,目前國家儲備棉庫存量已經接近歷史最低水平,國內棉花產不足需的現狀愈發凸顯,需要進口一定的數量的進口棉來滿足國內消費需求成為平衡國內供需的一個必然選擇。2021年,我國棉花產量573萬噸,其中新疆513萬噸,棉花消費量834萬噸,進口棉花215萬噸,國內棉花產量加上進口的棉花量,基本滿足國內棉花消費需求。大量的棉花進口勢必給我國的棉花產業帶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發生貿易摩擦或者突發重大公共事件時,國內棉花產品能否滿足市場需求及掌握國內棉花產業鏈的控制權及主動權,國內棉花產業是否具有供給的穩定性,產量和價格是否跟隨外圍環境產生較大的波動,都將給我國整個棉花產業鏈的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帶來較大影響。
我國雖然是世界的產棉大國,但更是棉花消費大國。國產棉花不能滿足國內棉花的消費需求是我國棉花產業的基本特點。棉花進口已經成為解決國內供需缺口的重要來源,合理有序進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我國棉花產業安全。根據數據的可得性,表1列出了2012年至2021年近10年的全國棉花生產量、進口量和消費量,算出了原棉產品的自給率。

表1 近十年我國棉花生產量、進口量、消費量和自給率情況
原棉產品自給率是指國內棉花生產量占國內棉花需求量的比重。主要體現為國內棉花供給對棉花需求的滿足程度。原棉產品自給率越高,說明國內棉花市場供需缺口越小,國內棉花產業的發展更加穩定健康可持續,對國際市場依賴就越弱,應對國際市場的棉花產量和價格波動的能力越強,受國際市場突發事情的影響較小。
從表1可以看出,近10年,我國棉花生產量最高是2012年的660.8萬噸,隨后,棉花總生產量呈現波動性下降,最低是2016年,因為受自然災害而大幅度減產至534.3萬噸,其余年份基本穩定在600萬噸左右,近三年總生產量都略微低于600萬噸;總體來看,生產量雖有波動,但除去自然災害因素,波動幅度不大。
從表1還可以看出,棉花進口量則呈現先大幅下降再穩步上升的趨勢,進口量從2012年的513萬噸銳減至2016年的90萬噸,隨后逐步回升至2020年的216萬噸,2021年和2020年基本持平;棉花消費量呈現小幅波動,最高為2017年的855萬噸,最低為2014年的742萬噸,基本維持在800萬噸左右;原棉自給率呈現波動趨勢,最高為2014年的84.9%,最低為2017年的66.1%,2013和2014年度由于棉花產量相對較高,需求量相對減少,自給率超過80%,其余年份自給率都在70%上下波動。
從以上統計數據及分析來看,國內棉花產量不能滿足需求,產不足需是我國棉花供求的基本特點,每年都需要進口一定的進口棉來補充缺口,從產需平衡來看,我國棉花供需缺口大,缺口200萬~300萬噸,這應引起高度重視。
近幾年,由于受到水資源匱乏、植棉比較收益下降以及“減棉增糧”政策實施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新疆開始逐步調減棉花種植面積,新疆棉花總生產量呈現減少趨勢。新疆作為我國棉花主產區,棉花總生產量的減少必然對我國棉花消費需求帶來較大的影響。我國棉花產業要保持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以國內供給為主、適當進口為輔的原則,要牢牢掌握棉花產業健康發展的主動權,我國棉花消費的滿足主要還要依靠國內棉花的生產,配以適量的進口規模為補充,滿足國內棉花需求,維持供需基本平衡,才能保障國內棉花產業安全。
國家相關部門要做好棉花產業發展的頂層政策統籌設計,一方面穩定新疆的棉花種植面積,不至于大幅快速度減少,另一方面通過政策支持,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創新合作社模式,加大植棉補貼等政策,適度恢復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棉花種植;整合棉花科研技術力量開展技術公關,加強對棉花種子的研發,根據不同地域特征,研發適宜的棉種,在不降低棉花質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產量,根據內地和新疆種植生產條件的不同,研發不同的棉花種植、田間管理、機械化采摘等技術,提高各個植棉區棉花種植的機械化水平,多方發力穩定國內棉花產量,掌握國內棉花產業發展的主動權,保障棉花產業安全。
產不足需是我國棉花產業的基本特點,因此,進口外棉已經成為解決國內棉花供需缺口的重要方式,短時間內進口劇增,會引起國際棉價的大幅上揚,加劇國內棉花市場的劇烈波動,不利于國內棉花產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充分利用關稅配額等進口政策措施,根據國內棉花市場供需缺口來提前安排,保持合理有序的棉花進口,維持國內棉花市場的基本平衡。這既有利于保障國內棉花產業上游的生產安全,又可以滿足國內棉花產業下游(紡織服裝)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棉花儲備制度對于棉花市場具有調控市場功能、熨平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平抑年際間棉花供需的不平衡。我國棉花三年臨時大收儲,國家棉花儲備大大增加,市場上供應的棉花大量縮減,嚴重扭曲了國內棉花市場。經過近幾年的輪出,我國棉花去庫存的效果明顯,棉花的消費庫存比回歸合理,棉花市場逐漸回歸理性。根據我國棉花產業發展,維持適度的棉花儲備規模,有利于穩定棉花種植者、經營者及紡織服裝企業等整個棉花產業鏈各環節的市場預期,在市場供需失衡時調節市場供應,保持棉花市場的理性波動。
由于我國是紡織品出口大國,也是棉花進口大國,因此,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世界上的地緣政治沖突及其他突發事件以及自然災害都可能對棉花、紡織品的進出口貿易產生重大影響。國內的自然災害以及棉花種植及紡織服裝政策的調整都可能對國內棉花產量和整個棉花產業帶來重大影響。完善國家棉花預警機制,既要全方位、多渠道的收集國內外棉花產業鏈各環節相關政策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科學預判。同時國際上“灰犀牛”和“黑天鵝”事件對棉花產業的影響要進行及時研究、科學預判,綜合各方面情況,提前發出預警。以提高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促進我國棉花產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保障我國棉花產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