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卞瑞鶴

鞏義市城區鳥瞰圖
鞏義地處中原腹地,位于河南省會鄭州和古都洛陽之間,南依嵩岳,北瀕黃河,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詩圣杜甫的故鄉,河洛文化的搖籃。
1991年,鞏義撤縣建市,綜合實力連續多年位居河南省前列。鞏義之所以引人注目,除了其全國工業百強縣(市)的硬實力,國家園林城、全國文明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軟實力,還有這座處于丘陵地帶的城市呈現出來的別樣風采和氣韻。
仲夏的鞏義,美在鄉村和田野。連綿起伏的萬壽山蒼茫翠綠,日光下泛著白色光芒的塑料大棚里瓜果飄香,掩映在山林間的村落宛若世外桃源……
“近年來,鞏義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緊盯‘促進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的目標,一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全力推進鄉村振興。”鞏義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東輝說。
位于鞏義市竹林鎮長壽山入口處的風情古鎮,是采訪的第一站。
走過氣勢恢宏的門樓,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古色古香的美味小吃街,這里匯聚了全國數十個省市的500多種特色小吃。鞏義之旅,未享眼福,可先飽口福。除了特色美食,這里依次排列的400余間商鋪,還分門別類地展陳了諸多鄉村文旅項目,如民俗、非遺、手工制作、民宿客棧等。
風情古鎮于2017年5月19日“中國旅游日”正式開業迎賓。目前,單日17.9萬人次的游客接待量仍讓竹林人津津樂道。風情古鎮的一日走紅,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第十六屆、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視察后評價竹林“抓啥啥紅、干啥啥成”,時任河南省省長陳潤兒先后3次親臨視察,時任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視察后題詞“產業轉型、萬民歡騰”。
對于竹林鎮來說,風情古鎮只是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縱觀竹林鎮氣勢磅礴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美麗的傳奇。
竹林鎮位于鞏義市東部,改革開放前,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山多、石厚、土薄、水缺”,自然資源匱乏,是遠近皆知的窮山村。1983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不甘貧苦的竹林人在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現任全國勞動模范、鎮黨委書記趙明恩的帶領下,開展了七天七夜的大討論,確立了“以發展集體經濟為主,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發展思路,舊貌換新顏。
1994年,竹林撤村建鎮,后又經5次行政區劃,先后被授予諸多國家級榮譽稱號,進入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試點行列,榮獲首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
2006年起,竹林鎮大力弘揚“愛竹林、比貢獻、謀發展、永創業、講文明、共富裕”的十八字“竹林精神”。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全鎮深入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產業轉型帶動實施鄉村振興,努力推動三產融合發展,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竹林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之路。
鞏義北臨黃河,西臨伊洛河,農業生產總體規模排在鄭州前列。近年來,鞏義市在堅持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大力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在南部山區和北部邙嶺地區積極發展特色農業。
哈密瓜脆甜爽口,圣女果味美多汁,小吊瓜皮薄瓤紅……炎炎夏日,走進位于竹林鎮東街社區的果蔬大棚,品味一下這里的果蔬盛宴,真是妙不可言。
東街社區大棚產業的發展,要從2021年12月8日說起。那一天,鞏義市竹林鎮黨委在東街居委會觀摩并召開集體經濟發展會議,趙明恩現場號召各社區要積極行動,發展高效農業。
2022年1月,東街社區率先行動,引來了20多年一直從事農業,擅長種植草莓、西瓜等優質水果的專業技術人才葛崇興。有了農業專家的入駐,東街社區農業發展如虎添翼,一年多時間便呈現出勃勃生機。
說起花椒,大家都知道它是廚房必備食材,香麻的味道讓人欲罷不能。在鞏義市涉村鎮西溝村,花椒作為一道特色美食令人垂涎。
涉村鎮山高溝深,前些年村民居住的都是窯洞。“窯洞濕氣重,花椒有除濕的功效,所以附近的村民都有種花椒的傳統,房前屋后,荒坡野嶺,花椒樹隨處可見。”村黨支部書記王西爭介紹說,“以前,我們也是把花椒當成調味品,炒菜時扔鍋里幾顆,一家人一年用不了多少。”
有一次,王西爭的妻子在烙餅時隨手抓了一把青花椒撒了進去,沒想到烙出來的餅客人贊不絕口。王西爭突發奇想,得空就琢磨:“花椒能不能做成菜?”一來二去,他竟然摸索出了一門嫩花椒烹制技術。于是,在西溝村農家樂,便多了幾道特色菜——饃夾花椒、炒花椒、花椒炒肉、花椒炒蝦、花椒炒雞蛋。風味獨特的花椒菜,讓嘗過的客人“簡直停不下筷子”,時間長了,便成了招牌,“來人必點花椒菜”。

風景如畫的大南溝村

果蔬大棚里種植的精品吊瓜
林子大了招引鳥,名聲大了招投資。河南一品農業有限公司慕名而來,在西溝村建起了工廠,專門生產作為食材的嫩花椒。在產業的帶動下,周邊村民開始大規模種植花椒。2018年,涉村鎮啟動建設萬畝花椒基地項目,目前全鎮花椒種植面積已達8000多畝,其中西溝村占十分之一多。從此,西溝村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把小花椒打造成了大產業,不僅群眾實現了致富增收,西溝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張東輝介紹,近年來,鞏義市持續推動農業與旅游深度融合,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四好”農村路建設,全面提升美麗鄉村、精品民宿、特色農家樂、綠色農產品采摘基地的標準檔次,吸引鄭洛都市圈主城區2000萬人來鞏義旅游,讓城市人在農村找到一個靜下來、留下來的地方,通過旅游消費帶動農業產業發展。
走進鞏義市涉村鎮大南溝村,濃郁的鄉村氣息撲面而來。大南溝村南依嵩山余脈,羅川河自東向西從村前流過,村民依山而居,田地梯狀分布。這是一個充滿鄉愁的村莊,房屋古樸,街道逶迤,果木蔥蘢,瓜果飄香。跟著村黨支部書記李向林的腳步,眼前的大南溝村漸漸呈現出別樣風貌。典雅高端的民宿,規模龐大的蔬菜大棚,豐富時尚的娛樂項目……現代化氣息十足。

風情古鎮小吃街人流如織

費窯村懸掛在墻上的流年記憶
李向林介紹,兩年前,為了帶領村子走上發展快車道,他召集幾位鄉賢返鄉創業,在村里成立了農業公司,流轉零散土地,盤活閑置資源,圍繞吃、住、游、購、娛做文章,打造了“隱廬山居”“隱廬大食堂”“隱廬酒坊”等多個“隱廬”產業。
如今的大南溝村,風景怡人,宜居宜業。民宿接待的大都是城里人,節假日供不應求;大棚里種植的彩虹西瓜99元一個,雖價格不菲,但“名瓜”有主;拓展訓練基地內容豐富,客戶絡繹不絕。
明月村,聽其名,美!里山明月,思其意,美!里山明月是明月村和企業聯手打造的高端民宿,房間的名字同樣富有詩意,分別叫紫野暮鳥、纖白清霄、立花櫨染、煙雨流水……
明月村位于鞏義市米河鎮東南的浮戲山深處,全域森林覆蓋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是米河鎮海拔最高、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行政村。
20世紀90年代,明月村定下鐵規——不準養羊、不準伐樹,一門心思涵養生態。
2012年,明月村緊緊抓住扶貧搬遷的政策機遇,投資4000萬元購置鎮區23畝土地,歷時3年建成現代化高檔新型農村社區——明月新村。
2016年9月9日,看中村里良好的生態環境,河南民安置地集團與明月村合作建設里山明月旅游度假區項目,預計投資30億元。
項目進駐后,明月村堅持“共建、共享、共贏”的理念,緊緊依托項目建設,盤活閑置資源,將廢舊老宅子建成特色民宿,村企聯手共建,開發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通過項目合作,昔日貧窮的明月村實現了華麗蝶變,集體經濟由一窮二白到年入百萬,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特色村。
鞏義歷史人文悠遠厚重。
費窯村位于鞏義市芝田鎮,東有喂莊遺址,塢羅河穿村而過,遠眺鳳凰山、白云山十里青蔥。歷史上因“七帝八陵”修建,成為當時規模較大的宋磚燒制基地,因費家的燒窯最為出名,因而得名費窯。
走進費窯村,目之所及讓人心生遐思。只見流水潺潺,亭臺俏立,花草飄香,荷葉滿池……費窯村不僅景色美,隨處點綴在街道的孝道文化、人文景觀、流年片段,也都引人入勝。
文脈綿延,民風傳承。一項項榮譽,印證著費窯村砥礪奮進的發展足跡。村黨支部書記馬利民介紹,費窯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自主設計、自主施工”,以“干凈、整潔、樸素、精致”為原則,高標準打造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美麗鄉村”。
拿起鋤頭是農民,放下鋤頭丹青人。
室外熱浪逼人,室內筆墨飄香。在魯莊鎮南村文化活動中心,三四十位來自本村以及周邊村莊的村民,正手持畫筆,屏氣凝神,精心勾勒著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南村位于魯莊鎮南2公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史書記載,周朝時曾在南村置郡,稱古南郡,明代大書法家王鐸、民國著名書法家于右任都曾游經南村,并為南村留下墨寶。

里山明月高端民宿清新雅致

南村農民畫家在精心作畫
南村自古文化氣息濃厚,一些愛好藝術的有志之士,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書法、繪畫、剪紙、根雕等技藝,自學成才。久而久之,以點帶面,南村及附近村民紛紛在勞作之余學習傳統文化藝術,從此走上了一條依靠文化藝術致富的路。
近年來,南村在鎮政府的重資支持下,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把發展繪畫產業作為村里的支柱項目,實施“文化強村、繪畫富村”戰略,大力開辟南村繪畫產業陣地。村黨支部書記李二現介紹,在農民藝術家王宏建老師的大力指導下,培養了200余名既會田間耕種又會操筆繪畫的農民畫師,成立了南村農民藝術家協會,組成了一支“善于學習、畫技精湛”的牡丹繪畫團隊。近年來,村里連年組織參加省內書畫藝術交流會,并鼓勵大家通過網絡與外地客戶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年收入幾萬元的不在少數,多的年收入10多萬元。
魯莊鎮社會事業發展中心主任楊國棟介紹,通過繪畫,農民不僅增加了收入,還豐富了文化生活,展現了精神風貌,形成了文明鄉風。如今,“既做新農民,又當名畫家”“畫好一幅畫,勝種十畝田”的生活理念已在南村廣為流傳。
7天時間完成選址,9天后第一批安置房開始建設,一個月后第二批安置房開始建設……去年的“7·20”特大暴雨,至今仍讓人心有余悸。那場百年不遇的洪災,讓北山口鎮水地河村,一個屬于丘陵淺山區的小山村遭受重創,山體滑坡,道路石堰坍塌,農田房屋毀損,水電網中斷。災情過后,頑強勇敢的水地河村民放下悲傷,迅速開始了家園重建。不到一年,一棟棟二層小樓拔地而起。
與坐落在山窩窩里的舊村相比,新建的水地河村,環境更宜居、更秀美,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更齊全,村外青山疊翠,村內花草飄香,處處生機盎然。走出家門,一條蜿蜒平坦的柏油路如同美麗的絲飄帶,繞村而過。馬路對側,是一個10畝大小的菜園,菜園被精心隔成數十小畦,由黨員和群眾共同管理,平整精致,上面果蔬長勢喜人。菜園那頭,“歡迎群眾回家”6個紅色大字,在落日余暉的照耀下熠熠閃光,讓人備感溫馨。據了解,遷建項目建設前,村里廣泛動員召集農戶開會討論,實現了群眾對房屋戶型、工程預算、建設質量“三滿意”。在項目建設中,安排專人緊盯進度,對疑難雜癥隨時召開推進會,實現日報日結,確保高質高效。
水地河村只是鞏義市災后鄉村重建的一個縮影。
鞏義是河南“7·20”特大暴雨受災最為嚴重的8個災區之一。面對困難和挑戰,鞏義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昂揚斗志迅速投入災后恢復重建。經過11個月的努力,通過修繕加固、原址重建、貨幣補助、現房安置等方式安置群眾7336戶,新建25個新村安置群眾1601戶,新建24個社區安置群眾6735戶。
張東輝介紹,除了在基礎建設和安置補償上投入真金白銀,在選址過程中,鞏義市注重把災后重建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堅持把安置點選在交通設施便利、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的“鎮區、園區、市區”周邊,不僅解決了受災群眾就業、就醫、購物、孩子上學等問題,還進一步加快了城鎮化進程,真正實現了群眾住得安心、過得放心、生活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