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卞瑞鶴

生態旅游東坪村 攝影/陳思遠
河南省西峽縣地處伏牛山腹地,豫鄂陜三省交會地帶,以其“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縣域特點,被譽為“綠色王國”。
近年來,西峽縣堅持全國文明城市和全省鄉村振興示范縣建設并重,縣城、小城鎮、美麗鄉村三級聯動,形成了山清水秀、天藍地綠、路暢景美、和諧有序的城鄉融合發展新局面。在特色農業上,做大做強以香菇、獼猴桃、山茱萸為主的“菌果藥”三大產業,先后被命名為“中國獼猴桃之鄉”“中國香菇之鄉”“中國山茱萸之鄉”。
今年,西峽縣堅持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以西峽縣“十四五”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為引領,以綠色化、產業化、品牌化為方向,構建了備受矚目的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
一直以來,西峽縣堅持不懈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鄉村振興“第一場”硬仗,突出生態宜居,推動人居環境整治全域化、常態化,探索出“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依靠群眾、量力而行,典型引路、示范帶動,彰顯特色、整體推進”的“西峽樣板”。
五里橋鎮土槽村是一幅山水靈動的鄉村畫卷。清澈的河流繞村而過,銜接遠山。遠望,藍天白云,山巒含翠;近看,碧波蕩漾,草木芬芳。這里步移景異,一條蜿蜒曲折的小徑,將人們引向一處處鄉村美景,時而鳥語盈耳,時而花開蝶舞,沿途有朦朧縹緲的景象,有歡暢游玩的去處,有餐飲、民宿、婚紗基地……
“這里一草一木都是情,希望大家都來土槽村游玩,來‘吐槽’愛情。”西峽縣文旅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王金營的介紹開門見山,點明了土槽村打造愛情小鎮的發展主題,也給出了該村依托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思路。
土槽村位于西峽縣城西北部12公里處,轄6個村民小組775人,森林覆蓋率達95%,2020年12月被評為省級森林康養基地。
土槽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地處山區、交通不便。2017年,北京市順義區馬坡鎮政府和土槽村結成結對幫扶單位。五里橋鎮黨委、鎮政府結合土槽村山清水秀的獨特位置優勢,以把土槽村建設成為“縣城后花園”為總目標,以生態、綠色、康養的“農游一體化”為載體,大力改善鄉村環境,發展旅游項目。對道路沿線22戶以徽派風格進行民宿改造,對村部以下道路和河道8公里實施綠化亮化工程,安裝路燈,栽種花木,布局游園,修建蓄水壩,鋪設路沿石。現在的土槽村,道路通達,風景秀美,別具特色,特別是村入口處的“湖心島”,已然成為西峽市民娛樂休閑、度假游玩的“網紅打卡”新勝地。
西峽縣太平鎮東坪村,這個散落在河南邊陲的小山村風景秀美,宛若人間仙境。從久處深山人不知,到一朝成名天下聞,其華麗蝶變的發展歷程讓人贊嘆。
盛夏季節走進東坪村,只見山巒俊秀,草木豐茂;流水潺潺,魚游鳥翔。一座座民居依山傍水,錯落有致;一個個游客慕名而來,川流不息。
欲說東坪村,先言老界嶺。
老界嶺位于伏牛山脈,有“八百里伏牛凌絕頂,長江黃河分水嶺”之譽。又因氣候地貌獨特,被定位南北地理、氣候、動植物和江河(長江、黃河)之分界。老界嶺山勢險峻,主峰犄角尖海拔2212.5米,為中原最高峰。這里生物資源豐富,生態保持良好,森林覆蓋率達97%,年平均氣溫12.5℃,負氧離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4.6萬個,是中原避暑勝地之一,被譽為“天然氧吧、養生福地、度假樂園”。
作為老界嶺的東大門,一條省際旅游公路貫穿東坪村全境,是老界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游接待的前沿地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東平村四面環山,所謂靠山唱山歌,近海念海經。近年來,東坪村以黨建為引領,大力發展中藥材和旅游產業,唱響了一曲悠揚動聽的致富山歌。
據了解,現在東坪村建成農家賓館115家,引導本村及周邊村民多方位、多途徑增收致富。目前,全村旅游收入3000萬元以上,人均純收入3.5萬元,是以前收入的7倍。昔日的省級貧困村,成了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美麗宜居村莊、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
下一步,西峽將以入選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引領縣、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為新起點,持續壯大特色產業,優化人居環境,加快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努力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伏牛山水美如畫,西峽香菇甲天下。
相關數據顯示,西峽縣香菇種植3億袋,建設標準化基地200多個,專業村184個,形成鸛河流域北山8鄉鎮百公里香菇長廊,產值30億元,綜合效益200億元,農民收入的60%來源于香菇產業。
位于西峽縣雙龍工業園的伏牛山百菌園,四面環山,滿目蒼翠,這是一家集食用菌研發、生產、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科技公司。公司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專注于打造食(藥)用菌生態產業鏈,完善食用菌“產、供、銷”服務體系。
百菌園,顧名思義,這里菌類繁多。每當雨后,整個伏牛山漫山遍野就會生長出各種菌類。依托自身科技優勢,百菌園摒棄傳統的食用菌生產理念和模式,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重點,探索形成了“集約化制棒、產供銷一體”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
目前,該公司主營產品為菌種菌棒、干制食用菌、香菇腐竹、調味食用菌罐頭,以“佰菌園、菇小匠”為商標的產品遠銷美國、中國香港、泰國、馬來西亞、越南、俄羅斯等地,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
一戶種植香菇1.5萬袋,一袋賺5元,就是7.5萬元。能有這樣的收益,對于許多農民朋友來說,恐怕連做夢也能笑醒。
寨根鄉香菇基地位于伏牛山南麓,這里平均海拔690米,晝夜溫差大,是香菇的最佳適生地。近年來,該鄉充分發揮區位、交通、資源優勢,整合資金、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該基地多項目整合,征地500畝,建標準化菇棚5000棚,已成為中原地區最大的香菇標準化種植基地,先后被原農業部授予“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被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全國新農村建設小蘑菇百強村”等。
時下,該鄉正借助鄉村振興的東風,積極申報“香菇特色小鎮”建設項目,結合文旅產業,深度挖掘香菇文化、百菌文化、美食文化,大力實施“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在寨根鄉建成一處集生產示范、采摘體驗、康養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
誠匯天下商,信立香菇城;匯西峽香菇,融八方商機;西峽香菇甲天下……位于西峽縣西坪鎮東官莊村的豫鄂陜·香菇匯,被稱為豫鄂陜最完善最先進的香菇交易市場,其磅礴的氣勢和雄厚的實力令人驚艷。在這里,西峽及其周邊的香菇匯集后,再分散到四面八方,進而走進千家萬戶。
交易市場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年交易干菇總量4萬噸,交易額可達20億元。目前,該交易市場已吸引浙江、廣東、福建等地近1000名客商常年入駐交易。
被授予“西峽香菇甲天下”殊榮,西峽縣當之無愧。西峽香菇不僅躋身首批《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的中國100個地理標志產品,還通過專題片傳遍歐洲,兩年內5次登上央視。
如今,西峽香菇已經融入“一帶一路”,開通了河南省農產品鐵海聯運專線首個專列“西峽香菇鐵海快線中歐專列”, 5年累計創匯70多億美元,占全國香菇及制品出口額的1/3,成為全國香菇出口第一大縣。
獼猴桃因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E,具有美容、養顏、抗衰老的保健功效,被稱為水果之王。
在許多人的認知里,獼猴桃是舶來品,由國外引進。但是,只要你來過西峽縣丁河獼猴桃小鎮,就知道答案并非如此。在這里,坐落在村頭的獼猴桃展覽館會告訴你有關獼猴桃的一切。
據考證,獼猴桃起源于中國,早在《詩經》中就記載有“隰有萇楚,猗儺其枝……”的詩句,萇楚即今天的獼猴桃。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說獼猴桃“其形像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其名。
盛夏的丁河小鎮,驕陽似火。青山綠水之間,一座座村舍掩映其間。田園里,一株株獼猴桃枝繁葉茂,枝下果實用紙袋精心罩著,仿佛一顆顆沉睡的人參果。
丁河鎮是全省第二、南陽第一區域大鎮,有29個行政村、3.8萬余人,區域面積400.2平方公里。這里不僅是中華獼猴桃的發源地和最佳適生區,也是西峽縣獼猴桃種植面積最大的鄉鎮。
據悉,丁河全鎮獼猴桃人工種植2.7萬畝,年產獼猴桃鮮果2萬噸。同時,該鎮野生獼猴桃資源非常豐富,無論是品種、數量,還是存活年代,在其他獼猴桃產區都極為罕見,境內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野生獼猴桃原生境保護區”一處,被專家們譽為獼猴桃基因庫。
沿著鄉間小路,走進獼猴桃文化村,記者看到村內房屋都是采用磚、瓦、木、石等中國傳統建筑材料修復改造的白墻黛瓦的農家小院,體現了中國農村的傳統鄉土風貌。墻壁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植入獼猴桃文化的相關元素。沿途每一個庭院,名字大都與一個獼猴桃品種相關,這和隨處可見的獼猴桃基地相映成趣。
站在一處獼猴桃基地,該鎮黨政辦主任袁靖凱介紹說:現在,當地采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將農戶納入合作社,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并且獼猴桃下面套種花生,畝均收益1萬~1.5萬元。
每年8月是獼猴桃的成熟季節,這時候,大批客商蜂擁而至,只需一兩天時間,就將成熟的獼猴桃搶購一空。目前,丁河鎮是區域大鎮、產業強鎮、生態優鎮,特別是獼猴桃種植規模、技術、效益及產業鏈條均居西峽縣之首。
據介紹,西峽縣擁有全國領先的獼猴桃生產基地。堅持人工基地改造和野生基地保護并重,建成312國道百公里獼猴桃長廊,現有野生獼猴桃資源面積40萬畝,人工獼猴桃基地14.5萬畝,掛果基地面積7.8萬畝,產量8萬噸,畝均效益10600元,年直接經濟效益8.3億元,綜合經濟效益30億元,規模和效益均居全國縣級前列。
作為“綠色王國”的西峽縣,是中藥材生長的天然沃土,是我國中藥材主要產區之一,被譽為“天然中藥材庫”。
據《西峽醫藥志》記載和普查表明,西峽中藥材資源達279科1328種,占《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中藥材的70%以上,醫圣張仲景曾長期在此行醫采藥。

愛情小鎮游客不斷 攝影/陳思遠
西峽縣是中國山茱萸之鄉,全縣山茱萸種植面積22萬畝,年產量4000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2、河南總產量的2/3,形成208國道百公里山茱萸種植長廊。每到冬日,紅色的茱萸果在陽光映射下顯得鮮艷通透,為茫茫伏牛山披上紅色“彩妝”,呈現出一幅綺麗壯美的畫卷。
除了山茱萸,西峽縣還有另外一種珍貴的中藥材——曲徑石斛。在唐代《道藏》中,石斛被列為“中華九大仙草之首”,被稱為“藥界大熊貓”“植物軟黃金”。因生長環境苛刻、發育緩慢,野生石斛已十分罕見,而西峽縣老界嶺的獨特環境,成為石斛生長的最美“搖籃”。
據了解,以區域性和差異化發展為原則,西峽縣依托中藥材良好的原生態環境,在北部山區建設中藥材仿野生種植區,以山茱萸、連翹為主,適度發展五味子、蒼術、天麻等品種;在平丘鄉建設中藥材生態種植區,以三島柴胡、金銀花為主,采取林藥、果藥間作套種、輪替種植、生態景觀種植等模式,打造“西峽八味”品種體系。目前,西峽縣共發展山茱萸、三島柴胡、丹參、桔梗、連翹、苦參、黃精、黃姜、辛夷、杜仲、天麻、白及、重樓等20多種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30萬畝,呈現草本、木本、菌類并舉,大宗、珍貴、常用兼有,種植品種多樣,規模穩中有升的產業格局,年產量超過6萬噸。
2021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陽考察調研,了解中醫藥發展情況,把脈問診,提出了守正創新、傳承發展的重大要求,也為西峽縣中醫藥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西峽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堅持走“醫、產、研、文”的發展路子,持續做大做強中醫藥產業。
2000家門店、400家國醫館,2萬噸以上的藥材年加工量,仲景宛西制藥以自身強大的市場優勢,徹底激活了西峽縣獨特的資源優勢,帶動大批群眾由“糧農”變“藥農”,實現增收致富。
企業的“加盟”為藥農穩定增收提供了保障。農民種植的藥材由仲景宛西制藥進行合同收購,價格高于市場價,建立了合作雙贏的良好關系,每年至少給每戶農民帶來5000元的增收。目前,西峽縣以山茱萸為主的中藥材標準化管理鄉鎮達5個,規范化專業村達40個,主產區鄉鎮藥農因此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藥材好,藥才好。仲景牌六味地黃丸、逍遙丸連續多年同類產品全國銷量領先,以“六味”為基礎延伸出的“八味”,如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產品廣受市場好評。
與中藥材產業的升級發展一道融入西峽縣發展的,還有傳承千年的中醫藥文化。“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是醫圣張仲景于西峽行醫間留下的初心。而今天,中醫藥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與百姓生活融合在一起,碰撞出中藥健康新業態。
“緬懷醫圣,治凍耳治傷寒;記住民生,亦官衙亦診所……”走進西峽縣仲景養生小鎮龍湖社區農村干部警示教育基地的中醫廉潔文化展區,一塊塊與中藥診療、中藥名稱相關的廉潔文化展板別具一格。
與廉政文化的融合只是中醫藥文化在西峽縣的一個縮影。仲景健康大講堂讓中醫知識進入校園、企業、機關;仲景養生小鎮、仲景百草園、中華醫圣苑等以中醫養生理論為主題的特色公園,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參觀學習。而最值得稱道的,是中醫養生文化與生態旅游的深度融合,老界嶺景區將中醫養生之道與生態休閑游樂結合,入評河南省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成為聞名中原的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