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最近,兩個小國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一個是克羅地亞,一個是斯里蘭卡。
7月中旬,歐盟批準了克羅地亞加入歐元區的申請。差不多同時,歐元兌美元的匯率,卻幾乎跌到了1∶1。時間回溯到2008年7月,那時候正是歐元的巔峰,歐元兌美元的匯率是1∶1.5990。
歐元現在跌了這么多,克羅地亞卻堅定地加入歐元區,這讓全球的投資者都很關注。實際上,歐元跌并不代表歐洲就真的衰落了。比方說,日元沒有盧布值錢,這并不代表日本經濟就比俄羅斯差。克羅地亞能加入歐元區,至少說明這是一個經濟不錯的國家。
另一個讓投資者關注的國家是斯里蘭卡。對中國人來說,斯里蘭卡以前是新聞報道中的“常客”。當地政府軍長期和反政府武裝泰米爾猛虎組織進行戰斗,后來這個問題解決了,所以這個本就存在感不強的國家也從新聞報道中消失了。
克羅地亞的存在感也不強。當然,足球除外。2018年,克羅地亞竟然拿到了世界杯的亞軍。
現在,兩個國家都回到了公眾的視野當中。克羅地亞加入歐元區,而斯里蘭卡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克羅地亞和斯里蘭卡有很多相似性。它們都是小國,國家差不多大,克羅地亞約為5.66萬平方公里,斯里蘭卡約為6.56萬平方公里。
雖然國土差不多大,但兩個國家的其他差別卻很大。首先是人口,克羅地亞只有400萬人口,而斯里蘭卡有2200萬。顯然,斯里蘭卡的“吃飯問題”要比克羅地亞嚴重得多。
人口問題并不一定就是國家爆發經濟危機的原因。但不容否認,并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像中國一樣,通過高效的基礎教育系統把人口培養成高素質的勞動力,再通過制造業的勃興和隨后的服務業大發展,創造足夠的就業崗位,解決國民的“吃飯問題”。
“內卷”,有時候是地理造成的,但更多時候卻是人為的。
這方面,斯里蘭卡做得并不好。斯里蘭卡的支柱產業是原材料和初級產品(比如茶葉)出口,另外還有旅游業。相比之下,克羅地亞卻是一個有一定工業能力的國家,它的造船業實力曾一度可以排進全球前十。
產業結構的不同,必然帶來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2021年,斯里蘭卡的人均GDP約為3800美元,而克羅地亞可以達到1.5萬美元左右,差距不小。
兩個小國為何命運不同?分析有很多,但不妨從地緣的角度來看一下。克羅地亞在內的巴爾干地區一直是各大文明的交匯之地。將權力觸角伸向這一地區的強權有東方的奧斯曼帝國,有北方的奧匈帝國,還有西邊過來的意大利商人集團。這些勢力的介入,客觀上帶來了文化的交流和工業的投資,這也使得巴爾干地區作為斯拉夫人集聚地,經濟發展水平一直都高于其他斯拉夫人集聚地,比如東歐和環黑海地帶。
在歷史上,社會主義國家南斯拉夫的經濟發展水平就一直很高,上世紀70年代,南斯拉夫36%的國民已經擁有私家轎車。
相比而言,斯里蘭卡雖然看起來地理位置優越(為印度洋主航道中轉站),但作為一個島嶼國家,與外界的交流太少,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國家容易陷入“內卷”,而治理上的某些問題更加劇了“內卷”的烈度。相比而言,克羅地亞的發展卻是一直向外突破的,加入歐元區只是一個截面。
“內卷”,有時候是地理造成的,但更多時候卻是人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