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國英 丁曉強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至今正好一百周年。黨的二大是什么樣的會議呢?一百年來,對二大的認知和關注有一個逐漸清晰和重視的過程。隨著相關文獻的發現和研究的深入,二大在黨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義得以彰顯,在此過程中體現著先輩們傳奇的故事及其可歌可泣的精神。
黨內最早關于黨的歷史的文章和講稿,今天看到的有蔡和森的《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提綱)》 (1926年)、瞿秋白的《中國共產黨歷史概論》 (1929年)和李立三的 《黨史報告》 (1930年)等。蔡和森認為從黨的二大開始分析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提出了打倒帝國主義和軍閥的口號;瞿秋白分析了二大宣言并與在二大之前召開的遠東各革命團體會議作了對比,其中強調了二大提出的與民主派建立聯合戰線的策略;李立三籠統地認為二大和一大差不多,只有社會革命的最高政綱,直至“二七”大罷工中才提出打倒軍閥的口號。顯然,蔡和森和瞿秋白的認識是較為準確的。蔡和森是二大的直接參會者并參與了二大宣言的起草工作,瞿秋白參加了共產國際組織的遠東革命會議,并研究了二大宣言。
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張聞天主持編寫了《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初印于1936年,1937年由延安解放社正式印行出版。這本教材是為了在抗大等學校進行干部的培訓和青年知識分子的學習而編寫的,以后又面向全黨和全國,在各地出過多個版本,所以影響極大。張聞天,1900年出生于上海,1925年在上海入黨,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取代博古在黨內負總責。他注重黨史的研究和學習,1934年在中央蘇區時,就編寫過《中國革命基本問題》,在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講授。《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吸收了蔡和森和瞿秋白的觀點,在系統分析二大宣言的基礎上,強調指出黨的二大提出了建立一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的綱領,提出了中國革命的力量和無產階級的領導作用,提出了在全國范圍建立民主的聯合戰線的主張,已較為準確地論述了黨的二大在黨的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義。
由于延安時期關于黨的二大的文獻很缺乏,除了黨的二大宣言以及六大前后關于黨的歷史的一些講稿,就沒有其他文獻了。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下,對二大的研究是不充分的。例如,《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錯誤地認定黨的二大是在杭州西湖舉行的,這一觀點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之初,1950年出版的胡華主編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 (初稿)、1951年胡喬木發表的《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都因襲其說。在胡喬木文章發表后,作為黨的二大代表,李達提出了糾正意見。他明確說明了黨的二大就是在上海召開的,并且就在他的寓所——英租界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今老成都北路7弄30號)。此后,胡華的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修訂本,何干之主編的 《中國現代革命史》 都明確了黨的二大是在上海召開的。
深入考察黨的二大宣言的產生過程,才能更深刻地認識到黨的二大的地位和意義。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一些相關人員的回憶和相關史料的挖掘,逐漸勾勒出黨的二大宣言的產生過程。
考察黨的二大宣言,不能不提蔡和森。蔡和森1895年出生于上海,隨后回湖南生活;1918年與毛澤東等共同發起新民學會,并自信地認為“三年之內,必使我輩團體,成為中國之重心點”。1919年底,他率一批新民學會會員,和他的母親葛健豪、妹妹蔡暢、女友向警予一起赴法勤工儉學探索真理,“猛看猛譯”研讀馬克思主義著作。1920年8、9月份,他連寫兩封長信給毛澤東,主張“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1921年11月下旬他回國,旋在陳獨秀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因為對黨的綱領的討論還有一些爭論,會后并沒有公開發表宣言或綱領。1922年1月,在蘇聯召開了遠東各國共產黨和革命團體代表大會,號召東方各被壓迫民族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的民族民主革命。張國燾、張太雷、俞秀松、高尚德、瞿秋白等中共黨員參加了會議。根據中國的政治形勢和遠東會議的精神,1922年6月,中共中央發表了《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核心觀點是要聯絡民主派共同對封建軍閥革命,以民主政治取代軍閥政治。顯然,這一主張已經初步地提出了中國共產黨關于民主革命的最低綱領。
蔡和森卻對這個主張提出了批評。他認為這個文件一是沒有把中國無產階級和其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的作用完全表明出來;二是他認為中國的資產階級不會有法國革命中法國資產階級所能起的作用,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中國工人應聯絡廣大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形成反帝國主義的革命聯盟。陳獨秀接受了蔡和森的意見,同意二大再擬一個宣言,以補充前一個文件的不足。在黨的二大上,蔡和森和陳獨秀等一起,參與了起草宣言的工作。由于蔡和森的突出表現,他被會議推選為五位中央委員之一,負責黨的宣傳工作,以后他主編的 《向導》 雜志成為中國大革命的號角。黨的二大宣言強調了反對帝國主義,明確了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要保持獨立性,提出了建立包括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
黨的二大宣言在二大結束后并未及時發表,是因為還沒有解決如何與國民黨合作的問題。為了推進國共合作,1922年8月初,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陳獨秀、李大釗、張國燾、蔡和森、高尚德、張太雷共7人在杭州西湖召開了中共中央特別會議,經過兩天的討論,確定了國共兩黨黨內合作的方針。西湖會議是黨的二大的重要補充,這可能是張聞天等把黨的二大會址認定為杭州西湖的原因。直到1926年5月,黨公開出版的《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才刊載了黨的二大宣言。
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到上海瞻仰黨的一大會址。在一個展柜前,習近平久久凝視柜內存放的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在得知這一珍貴革命文物是一位父親藏在兒子衣冠冢里保存下來時,他連稱“很珍貴”,并關心地問:那你說的那個人呢?后來怎么樣?
那個人叫張靜泉,又名人亞,是上海老鳳祥銀樓的金銀飾品制作工人,1921年入黨,是早期中國共產黨21名工人黨員之一,曾擔任上海金銀業工人俱樂部主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等。1927年底,張靜泉特意回到寧波鎮海霞浦老家,把自己保存的36件黨的早期文件和書籍交給父親保管。他的父親張爵謙特意做了一個假墳,把文獻藏在里面,孤守這一重大秘密。1931年11月,張靜泉到中央蘇區工作,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檢察委員會委員、中央出版局局長兼代中央印刷局局長。1932年12月23日,他病故于由瑞金赴汀州的路上。新中國成立后,張靜泉的父親將藏在假墳中的文獻交給上海人民政府。在這些文獻中,除極其珍貴的《共產黨宣言》1920年9月印刷的第二版藍色封面版以外,還有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文件。這些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文件,就是今天保存在中央檔案館里的原件。
1965年,《中共中央文件匯編》 的增補版把張靜泉父子保存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文件收錄其中,立即引起關注,使黨的二大的研究出現了新的局面。這個決議案包含了《關于“世界大勢與中國共產黨”》 《關于“國際帝國主義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 《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 《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 《關于議會行動》 《關于“工會運動與共產黨”》 《關于少年運動問題》 《關于婦女運動》 《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 《中國共產黨章程》 十個文件。這些文件的發現,確定了黨的二大舉行的具體時間,反映了黨的二大對于國際國內形勢的認識,對于推進社會革命各方面運動方針,特別是黨的第一個章程及其決議案的發現,體現了黨基本確立了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和基本規范。
1921年7月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從此以后,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但是,初創的共產黨,對于中國革命如何進行還是不懂的。1945年,毛澤東對一大的評價說:當時對馬克思主義有多少,世界上的事如何辦,也還不甚了了。1958年,毛澤東對一大前夕所擬的《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評語是“不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提社會主義的革命,是空想。”黨的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形成了黨的民主聯合戰線的政策和策略,初步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情、革命目標、黨的最低綱領、最高綱領的認識和主張,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性起步。對于中國革命的規律,黨的二大已經開始懂了一些了。1923年,陳獨秀在黨的三大閉幕詞中有個評價,他說:“黨在第一次代表大會時還沒有綱領,甚至沒有規章,黨的要求——無產階級專政——懸在半空,到第二次代表大會時就腳踏實地了,有了規章,找到了與中國實際的聯系并決定了黨要走的道路。”
黨的一大沒有形成完整的黨章,黨的二大制定的第一部黨章,規定了黨員條件、黨的組織、黨的紀律等,從此中國共產黨完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組織起來了,成為一個具有嚴密組織、鐵的紀律的政黨。這部黨章以及關于它的決議案,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中最有革命精神的人的組織,不是少數離開群眾的學者和空想革命家的團體。從而把共產黨同一般學者結社、知識分子社團、激進人士學習小組等區別開來。黨內開始有了較規范的政治生活,隨后召開的杭州西湖會議,就對張國燾的小組織活動提出了嚴肅批評,黨的三大黨內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風氣已經基本形成。如果說宣言標志著基本完成了黨的綱領建設,那么章程標志著基本完成了黨的組織建設。
大會還通過了多個決議案,決定正式加入共產國際,分別對工人運動、婦女運動和青少年運動做出決議。黨的二大在黨的創建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是黨的歷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與黨的一大共同完成了黨的創建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