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志國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國際戰略研究院,北京 100091)
2021 年5 月3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掌握國際傳播的規律,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是國家對外交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代任務,是國家對外話語專業化、規范化、系統化的必然要求,事關對外話語工作的成敗,影響著國家利益的維護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對外話語工作的需求與供給得到了空前發展,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也愈發明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工作,大力推動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出了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任務、方法、策略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隨著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工作的深入推進,國內學界關于對外話語體系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化,出現了對外話語體系研究的熱潮。但是,現階段學術界還仍然缺乏有關國內對外話語體系研究進展的深度分析,特別是鮮有運用知識圖譜方法,對該領域研究進行的回顧性分析與探討。本文旨在通過信息可視化軟件,就國內對外話語體系研究的作者、機構、關鍵詞以及高被引文獻等進行分析,全面挖掘與呈現該領域研究的知識結構和脈絡圖景,并對該領域研究的發展趨勢與研究前沿展開探討。
本研究選用中國知網作為研究數據的主要來源,以學術期刊文章為研究對象,于2022 年4 月9 日使用中國知網的高級檢索功能進行檢索。鑒于“對外話語體系”“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國際話語體系”“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外交話語體系”在該研究領域的內容高度相近,為盡可能全面了解該領域的研究,本文在“主題”一欄輸入“對外話語體系”or“對外傳播話語體系”or“國際話語體系”or“國際傳播話語體系”or“外交話語體系”,“時間范圍”一欄選擇“不限”;同時為確保選取的文章具有一定的規范性、權威性和代表性,在“來源類別”一欄選擇了“SCI來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共獲得341 篇文章。通過手工篩選,剔除會議通知、征稿啟事、新聞報道等,得到了2003 年至今的325 篇有效文章,詳見圖1。

圖 1 中國對外話語體系領域研究成果統計圖
CiteSpace 是一款在科學文獻中識別與可視化新趨勢與新動態的Java 應用程序,其關鍵節點測量、時間年輪等特色功能可以方便研究者們對某個領域當前的熱點與發展趨勢進行研究,目前用戶已遍及全球60 多個國家和地區, 是近年來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信息可視化軟件之一。本文即采用該軟件來對數據庫收錄的對外話語體系領域的相關研究進行數據分析,繪就可視化圖譜,梳理和呈現出國內對外話語體系研究領域的發展脈絡、研究熱點。
本文將篩選過的文獻按照發表時間降序排列,導出為Refworks 格式,并利用CiteSpace 中自帶的數據轉換工具,轉換為其可處理的文獻數據格式。處理完畢的數據導入CiteSpace5.6.R1,設置Time Slicing(時間跨度)為2003-2022 年,Years Per Slice(時間分區)為1 年,在Selection Criteria 中設置gindex,其中k =25,分別選擇Node Types 下適用于樣本文獻的作者、機構、關鍵詞進行分析。
通過圖1 能夠看到,國內對外話語體系研究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2013 年以前(含2013 年)屬于低位起伏的階段,2013 年以后屬于快速波動上升的階段。從數量上來看,2003 年至今,共發表有325 篇文章,可以說已初具規模。但是相較于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動輒有上千篇的研究文章而言,目前對外話語體系的研究成果還不夠豐富。圖中2014年以前文章數量較為缺少,且高質量期刊文章缺乏。2003-2013 年間,每年的發文量都是個位數,甚至一些年份1 篇高質量的文章都沒有,而且沒有1 篇發表在高質量期刊上的文章,直到2003 年才出現了第一篇文章。2014 年以來產生的文章總數是之前所有年份總數的10 余倍這說明,該研究領域研究起步較晚,在研究起步后仍然較長一段時間缺乏起色、進展緩慢、研究薄弱,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最近十來年發展起來的,新穎性是該研究領域的主要特點之一。從趨勢上來看,自2003 年以來,對外話語體系主題的研究文章整體呈上升趨勢,特別是2013 年至今,文章數量快速增加。2014 年在2013 年的基礎上翻了一翻,2015 年在2014 年的基礎上又翻了一番,每年都有數十篇以上的研究成果。這說明,該領域的研究近年來呈現快速發展之勢,是學術研究、學術探討的熱點。同時,也說明2013 年對于對外話語體系的研究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
2013 年11 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2013 年12 月3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發揮好新興媒體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黨和國家對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工作的高度重視,為中國學術界對該領域的研究注入了強勁的動力,使該領域的研究迎來了蓬勃發展新時期。
1. 關鍵詞分析。
通過對對外話語體系的關鍵詞共現分析,繪就高頻詞圖譜,詳見圖2。CiteSpace 會根據詞語出現的頻次呈現大小不同的詞語節點、粗細不一的詞語連條,頻次越高,節點越大,共現越多,連線越粗。

圖 2 國內對外話語體系研究領域高頻詞分布圖
根據圖2,可以看出“話語體系”“國際話語權”兩個節點明顯大于該領域的其他節點。另外的關鍵詞節點從大到小依次為:國際傳播、對外話語體系、話語權、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傳播、國際話語體系、外交話語、一帶一路、國家形象等。“中國外交”和“中國軟實力”兩個關鍵詞雖然節點不大,但是連線卻相對較粗。這反映出在對外話語體系研究領域中,話語體系、國際話語權、國際傳播、對外話語體系、話語權、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傳播、國際話語體系、外交話語、“一帶一路”建設、國家形象等是國內專家學者最為關注的內容。其中“話語體系”“國際話語權”是開展對外話語體系研究的基礎性要素和關鍵支撐。該領域在研究大多數主題時,都會涉及“中國外交”與“中國軟實力”話題。中央政策研究室嚴昭柱表示,“面對嚴峻挑戰, 我們必須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建構, 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楊潔勉認為:“中國豐富的外交實踐時時刻刻都在產生著‘中國理念和中國故事’……取得了更多的話語權。”周敏凱認為,“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的基礎就是建構國際關系領域中國話語體系, 這是現時中國提升軟實力和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 也是中國國際戰略和外交努力的主攻方向之一”。周忠良、任東升談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形成與我國迅速提升的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話語權,關鍵在于構建一套既有鮮明中國特色,又能被國際社會理解和接受的對外話語體系”。
將時間因素加入知識圖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關鍵詞的時域分布情況,詳見圖3。對外話語體系研究領域在2003 年的關鍵詞是“話語體系”,2008 年的主要關鍵詞是“話語權”,2010 年的主要關鍵詞是“國際話語權”“國際傳播”,2014 年為“對外話語體系”,2015 年是“對外傳播”,2016 年主要是“一帶一路”“中國故事”,2018 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表明,國內該領域的研究主題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關,隨著時代的發展,研究主題也在不斷變遷。從圖中還能看到,近年來,除原來主題的探討之外,還沒有形成特別明顯突出的關鍵詞節點,這說明該領域最新的研究并不是太聚焦于某一主題。

圖 3 關鍵詞時域分布圖
最初,國內對外話語體系的研究是從“話語體系”方面開始的,陳喬之、郭彥以反恐聯盟為例,分析了美國的話語體系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之后增加了話語權等主題的研究,胡榮榮從文化外交的視角,談了構建有說服力因果關系的中國話語體系,增強國際話語權;肖桂靈分析了中國外交話語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要鞏固外交話語體系,改變話語弱勢的局面。隨后該領域的關注點是“國際話語權”“國際傳播”,鄒應猛探討了在國際體系轉型的大背景下,用“中國特色”范式建立話語體系,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戰略。劉笑盈闡述了媒體參與建立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爭奪國際話語權的問題。張志洲談了以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來提升中國的學術話語權,以及通過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來構建中國國際話語體系的思考。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對外話語體系的研究主題聚焦于“對外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等內容。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莫凡、李惠斌分析了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對外話語體系建構與傳播的必要性、可能性與可行路徑;李偉建分析了“一帶一路”視角下構建合作共贏的國際話語體系;唐潤華、曹波研究了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閾下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時代特征。
近年來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研究沒有形成較為明顯新主題,但是原來的研究主題有了更進一步的深化,原先的研究層面也有新的拓展。比如,薛麗闡述了跨文化視角下的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構;吳讓越、趙小晶以新華網英文版為語料庫,從評價理論的視角,研究了中國和諧話語體系的對外傳播;還有一些學者對后疫情時代的中國對外話語體系進行了探討。
2. 作者分析。
通發文作者是科學研究的主體,通過對發文作者及其合作網絡的結構分析,可以反映出該領域的核心作者群及其合作關系,具體情況詳見圖4。

圖 4 國內對外話語研究領域核心作者分布圖
根據圖4,可以看到,圖中節點較大的作者不多,楊明星最為突出,其余如李偉建、韓強、胡開寶、任東升、李嬋等也相對較大。在CiteSpace 作者共獻分析中,節點越大,代表發文越多;連線越粗,代表合作越多。由此可知,該領域發文最多的是楊明星、李偉建、韓強、胡開寶、任東升、李嬋等學者,但都未發表較多文章。從合作網絡來看,該領域作者合作少,聯系強度弱,大部分屬于獨立研究;楊明星、胡開寶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研究矩陣。恰恰這些學者也發文量較高,這表明該領域的合作研究與產生成果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根據CiteSpace 有關數據,導出綜合排名前10 核心作者,具體數據分布情況詳見表1。

表 1 排名前10 的核心作者數據圖
從時間上來看,劉笑盈、任東升、李偉建、劉瀅是該領域研究相對比較早的學者。劉笑盈是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聞傳播、國際關系與國際傳播等,有關對外話語體系的文章《再論一流媒體與中國的話語權時代》最早發表在《現代傳播》2010 年第2 期上,。就媒體參與建立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他認為,中國媒體在國際傳播中應形成獨特的中國報道視角,不斷豐富中國話語體系的內容, 爭取國際上的理解、認可和接受。任東升是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教授,翻譯學博士,長期以來主要從事國際翻譯翻譯實踐領域的研究,他主要是從國家翻譯視角開展的對外話語體系研究。吳赟、朱文博是該領域近年來研究成果比較突出的學者,他們最早發表的文章分別是2020、2021 年。吳赟是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翻譯學博士,目前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傳播研究(1949-2019)”,產生了系列研究成果,是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研究的代表性學者之一。
從數量上來看,楊明星、李偉建、韓強、胡開寶在該領域發表了較多研究成果。楊明星發表有6 篇,其中最高被引文章是發表在《外語教學》2014 年第6 期的《 “互聯網+”背景下多模態、多語種外交話語平行語料庫設計與創建探析》。文章通過對國外外交話語平行語料庫研制動態的梳理與評估,探討了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外交語料庫建設問題。其最新研究成果《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象的多維構建》一文,就外交話語體系建設中外交形象的多維構建進行了探討。此外他還有梳理新中國70 年來外交傳播體系的歷史演進,分析了外交傳播體系建設的未來發展方位。通過以上內容,能夠看出楊明星在該領域的研究主題比較廣泛。李偉建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長、中東問題專家,在對外話語體系領域的研究關注點是如何在中東地區進行中國話語體系構建。韓強是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對黨的對外話語體系建設關注較多。胡開寶是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院長,主要是從翻譯學視角開展的對外話語體系研究。
3. 機構分析。
一個領域的研究機構分布,往往最能夠直接反映該領域的研究力量,也最能體現該領域的研究特點,具體情況詳見表2。

表 2 發文量排名前10 位機構的相關數據分布表
通過表2 可以看出,在對外話語體系領域的研究中,發文量最多的基本上是國內的哲學社會學科領域的研究機構。在排名前10 位研究機構的二級單位中,新聞與傳播機構、政治學機構、語言類機構占大多數,其余的機構有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等。由此可知,國內對外話語體系研究的主要陣地是新聞與傳播機構、政治學機構、語言類機構,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公共管理學科領域也是重要的力量來源。這也反映出,對外話語體系領域的研究是一個交叉學科的科研,能夠從多個方面、不同角度進行思考與探索。此外,綜合分析能夠發現,對外話語體系領域的研究機構之間雖有一些聯系,但總體上相互聯系較弱,核心機構、機構內部之間并沒有形成強強聯合。表2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社會科學院發文8 篇,作者分別隸屬于6個二級機構。
4. 高被引文獻分析
高被引論文是指被引用頻次相對較高的論文,通過對高被引文獻進行分析,“可以從一個側面分析該學科學術研究核心人物及其分布、專業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學科論文的半衰期, 以及引用文獻規律等”,同時也能看出學科的關注熱點及研究的一般規律,具體數據分布詳見表3。
據表3 可知,最高被引用的文獻是《提升學術話語權與中國的話語體系構建》一文。文中作者提出要立足于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通過提高學術話語權來構建中國的話語體系,從而使關于我國不同具體問題的話語表述能被廣泛接受和認同。該文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志洲發表在《紅旗文稿》2012 年第13 期上的文章,被引共計111 次。張志洲教授是中國外交與國際話語權科研領域的著名學者,他在國際話語權領域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對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研究與探討,對國內對外話語體系的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引用較高的一些文獻還有專家學者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外話語體系有關思想的闡釋。此外,《傳統文化與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話語體系構建》一文也廣受學界關注,這是外交學院孫吉勝教授發表在《外交評論》2017 年第4 期上的文章。孫吉勝教授長期從事于話語領域的研究,是國內知名學者,在外交學院創立了國內首個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博士點,早在2008 年就在《國際政治研究》第3 期上刊發了《話語、身份與對外政策-語言與國際關系的后結構主義》一文。她基于國際政治語言學等領域的研究,提出的國內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問題,深刻地影響著該領域的研究。

表 3 排名前10 位高被引文獻有關內容表
通過對排名前10 的文章進行梳理,能夠發現《打造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體系-學習習近平關于構建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的重要論述》《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際話語權》《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權的建構》《傳統文化與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話語體系構建》文章中,有不同程度地對《馬克思恩格斯文集》《毛澤東文集》《周恩來政論選》《鄧小平文選》等文獻的參考引用。同時,《改進對外傳播 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當代中國外交中意識形態建設與國際話語權建構-基于中國外交話語分析視角》《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權的建構》《傳統文化與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話語體系構建》等文中基本上都有米歇爾·福柯關于話語的觀點,或者受后結構主義對話語的社會功能研究影響。福柯是法國哲學家,他強調話語的社會作用,認為話語具有建構功能,話語本身就是一種權力,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可以建構社會存在。后結構主義是在西方結構主義的基礎上發展的一種社會學思潮,它強調自我的話語構造以及自我規范等。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有關思想對國內對外話語體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影響,該領域研究具有鮮明地中國烙印和中國屬性,同時也受西方話語理論及相關思想影響。
基于CiteSpace 知識圖譜對國內對外話語體系研究的分析發現,雖然該領域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經過十余年來的發展,仍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 國內對外話語體系的研究視野開闊,呈現出了多領域、跨學科的研究特點。第一,從語言學視域下開展對外話語體系研究,是目前該領域研究的主要方面。發文量排名前10 的作者,其中5 人所在機構是外國語學院、語料庫研究院等,具有英語或翻譯學的學科教育背景;排名前10 的機構中,有6家二級單位包含外國語學院等。第二,從新聞與傳播學視域下開展對外話語研究,是目前該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在機構分析中能夠看到,中國傳媒大學排名第一,有7 家機構的二級單位含新聞與傳播學院等。第三,從政治學視域下開展對外話語研究,對目前該領域研究有重要影響。該領域最高被引文章的作者張志洲教授,以及另一高被引文章的作者孫吉勝教授都是國際關系領域的知名學者。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外交學、國際關系、國際政治領域的學者對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任務、內在規律和工作方法等內容的探討。
1. 統籌學術科研力量,全面推進對外話語體系研究的發展。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有關對外話語體系的研究也應該是一個全方位、寬領域、多維度的探討。一方面要統合各機構之間的力量,加強一流科研學術機構的溝通交流,搭建對外話語體系研究的學術對話平臺,打造強強聯合的科研矩陣,推動語言學、新聞與傳播學、政治學等學科力量圍繞對外話語體系研究主題,從不同的學術視角開展各個層面的學術研究,對包括對外傳播、國際話語權、國家形象等在內的諸多熱點話題以及其他具體問題多方發力,進行知識生產與供給,增強該領域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另一方面要加強外交學、國際關系學視域下對外話語體系研究,發揮該專業主要關注面在國際社會,對國際行為體有充分認知和了解的學科優勢,更多提供從國家利益、社會差異、權力運行等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視角;積極調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的力量投入該領域研究,在深入研究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情懷、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成就,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合理性。
2. 加快推進對外話語體系學科建設,不斷深化對外話語體系研究。黨和國家專門提出構建對外話語體系,說明對外話語體系不單單是從屬于話語體系,也不能直接用話語體系來概括、來表達,與兼顧對內對外的話語體系有一定區別,有自身獨特規律。這也說明該領域的研究有明確的研究界限,需要遵循自身發展規律,需要有獨立的研究問題。沒有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很難真正的錨準方向、聚焦問題、聚合力量。國內對外話語體系的研究之所以出現初期發展緩慢、走走停停、力量不均等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沒有對外話語體系的學科建設保障。對外話語體系的研究經過十幾年來的發展,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礎、明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匯聚了一批專業的人才。未來,要加快推進對外話語體系學科建設,樹立學科意識,理清學科邊界,科學布局內部層次,加強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的協同配合研究,強化專題研究、精細研究;開展學科教學,著眼該領域的長期研究、持續研究做好人才培養工作。
3. 要立足中國實際開展對外話語體系研究。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壯大,中國將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必然會與更多的行為體接觸,必然會與世界的溝通愈發頻繁。在中國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與世界日益頻繁的互動中,中國乃至整個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對外話語體系的需求將越來越緊迫。中國需要向外講好中國故事,全面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傳遞好中國主張和中國方案,贏得國際話語權;其他行為體需要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更加便捷地了解中國信息,明白中國的意圖與中國的態度,更好地與中國交往。因此,國內對外話語體系的研究應緊緊立足于時下的中國發展變化以及中國與外界互動的生動實踐,立足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長期實踐,緊緊圍繞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在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上下功夫,服務于中國對外話語工作的現實需要。絕不能脫離中國歷史、現實、未來的實際,盲目地照抄照搬西方話語體系研究的模式、框架與路徑,堅決避免掉入西方建構話語體系的邏輯桎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