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應當怎樣讀書?其實,康熙帝的讀書人生很值得借鑒。他的《庭訓格言》(即《康熙語錄》)共二百四十六條,其中有四十一條講讀書學習,占總條數的六分之一,就是例證。歷史學家閻崇年在其著作《大故宮:六百年風云史》(本刊有售,特惠價98元)中,詳細介紹了康熙帝是如何讀書的。
對于讀書的意義,康熙帝認為,以天下之心思為心思,何患聞見之不廣。他的讀書學習,從5 歲開始,到69 歲故去,其間64 年,經歷了四個階段——少年好學、青年苦學、盛年博學、老年通學。少年讀書,要在培養興趣,重在養成習慣;青年讀書,要在打下基礎,重在扎實讀懂;盛年讀書,要在博覽群書,重在融會貫通;老年讀書,要在回眸人生,重在養生養心。
少年好學康熙帝少年時期非常好學,由祖母和蘇麻喇姑教他滿語、蒙古語,由略通文化的二個太監教他認漢字。他從5 歲開始到書房讀書,漢人師傅教他讀“三百千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滿人師傅教他滿語騎射。
少年讀書,重在識字、句讀和背誦。句讀就是斷句,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要靠老師教給斷句。這樣,能識字,會斷句,有了閱讀能力,再背誦,就記在腦子里了。康熙帝晚年回憶:“每天處理政務之前,五更就起床誦讀,傍晚政務稍微空閑,再講論琢磨。曾經因為過度勞累,痰中帶血,也沒有放松。”他認為,“朕七八歲所讀的經書,至今五六十年,猶不遺忘”。
青年苦學康熙帝17 歲時,舉行經筵大典。經筵,是清朝帝王教育中最基本的一種學習形式,指朝廷在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時間,舉行固定的儀式,專為輔導皇帝研讀經史而特設的御前會講。經筵講授的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并要求“儒臣進講‘四書’以《大學》為先,‘五經’以《尚書》為先”。“四書”中最受帝王歡迎的是《論語》和《孟子》。康熙帝曾表示:“帝王圖治,必稽古典學,以賢啟沃之盛。”
后來,康熙不滿足于隔日進講,命大臣們“日侍講讀,闡發書旨,為學之功,庶可無間”,將經筵改為每天舉行。而且,他不滿足于只是聽講,主動提出師生互講,加強討論。
每日大清早,康熙帝就到乾清宮弘德殿,聽講官進講,然后到乾清門聽政,從不間斷。康熙十二年(1673 年)三月,乾清宮修繕,他搬到西苑瀛臺暫住,也堅持不變。酷暑寒冬,官員奏請停講。他讓講官暫停,但講章(講稿)仍照常進呈——老師停講,他不停學。在平定三藩之亂時,軍報頻奏,他也乘間隙,進講經史。在南巡途中的御舟上,他帶著書卷讀,經常到三更。在親征噶爾丹時,他晚上常手不釋卷,在帳篷里讓傳教士張誠給他講解幾何學,還做算題。他說:“一刻不親書冊,此心未免旁騖。朕在宮中,手不釋卷,正為此也。”
盛年博學盛年康熙帝的讀書學習,重在博覽眾取。他讀儒家經典外,也涉獵史部的《史記》《漢書》《資治通鑒》以及諸子百家,將經、史、子、集打通,汲取經學的治道、歷史的治鑒、諸子的智慧、文學的涵養,提高自己的素養,提升治國的能力。他還遍讀道、釋、醫、藥、農、地理、治河之書,并學習西方的天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等知識,在當時堪稱學貫中西。
老年通學康熙帝老年的讀書學習能夠融會貫通。他一再強調:“書不貴多而貴精,學必由博而致約。”這說明他讀書學習,愈老愈純,愈老愈通。他還說:“人君講究學問,若不實心體認,徒應故事,講官進講之后,即置之度外,是務虛名也,于心身何益?”
除以上四點之外,康熙帝讀書還有四條經驗,即學習要持久、要思悟、要知行、要著述。這也可以說是康熙帝讀書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