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1.研究背景。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金融體系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其中,中國的GDP增長近10 倍,人均GDP 增加5 倍多,截止2020 年,經濟總量高達101.6 萬億元。然而,我國過去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使得我國的碳排放問題日益突出。而且根據大量的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溫室效應等都是由于碳排放增加所導致的。雖然近年來,我國積極采取一系列環保政策和措施致力于碳減排,其中,2018 年我國碳排放強度較2007 年下降了約53.85%,說明目前我國的碳減排目標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為了實現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 年前達到峰值、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發展低碳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齊頭并進的必由之路。與此同時,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碳減排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2.研究目的。本研究通過測算各地區的金融發展水平和碳排放,實證分析金融發展與碳排放二者之間的關系,確定我國現階段金融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地區異質性對金融發展與碳排放的關系的影響以及我國金融發展是通過何種路徑對碳排放產生影響,并根據研究結論為我國通過多種金融手段助力碳中和,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3.研究意義。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穩步推進,在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環境問題,比如嚴重的碳排放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嚴重地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各地區的發展情況有所不同,這也就意味著各地區之間的金融發展和碳排放情況存在差異。而金融作為資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在調節產業結構等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氣候問題逐漸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金融對于碳減排的貢獻越來越突出,學術界關于金融發展和碳排放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如下將分別從國內外兩方面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
1.國外研究現狀。現階段的研究中對于金融發展影響碳排放的觀點大致分為抑制、促進和非線性三種,基于本文研究內容,將分別從抑制和促進兩方面進行相關文獻梳理。
一部分學者認為金融發展對碳排放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學者在對馬來西亞等國家研究時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利用STIRPAT 模型在對亞洲國家的金融發展、收入不平等、能源消費和人均GDP 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研究中,發現除印度外,金融發展與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顯著的負關系。除此之外,縱觀19 個新興經濟體1990-2013 年的數據,在針對人均收入、對外貿易等對其碳排放的影響,發現從長期來看,金融發展對抑制碳排放具有積極效應。
另一部分學者認為金融發展對碳排放具有促進作用。部分學者在對各個國家研究分析時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如在研究22 個新興國家的金融發展對能源消費的影響,發現金融發展加速了能源消耗。
2.國內研究現狀。基于本研究內容,將分別從抑制和促進兩方面進行相關文獻梳理。
一部分學者認為金融發展對碳排放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學者基于不同角度對進行了研究。第一,基于總量和結構兩個維度。金融總量和金融結構二者均可以通過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抑制碳排放強度。基于金融發展的深化和金融發展集中度的角度,如研究中國省域金融發展與碳排放間的關系時,金融發展的深化抑制人均碳排放,而金融發展集中度的變化對碳減排的影響則較為復雜。此外還有的學者基于地區異質性和空間溢出效應的考慮。如碳排放市場與省域金融發展關聯效應的研究,總體上,金融發展抑制碳排放強度的增長,但其空間影響效果因領域不同存在差異。綠色金融的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對碳排放強度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應隨著時間逐漸增強。
另一部分學者認為金融發展對碳排放具有促進作用。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討。基于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角度。
3.文獻評述。目前,有許多關于金融發展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間關系的研究,但仍然存在以下一些亟待挖掘和拓展的空間,第一,關于衡量金融發展的指標目前國際上并沒有統一的標準,而且現有的大部分文獻僅限于使用單一的指標,過于片面無法綜合衡量,第二,針對我國現階段金融發展對碳排放的實際影響情況以及作用機制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且結論存在分歧,第三,由于地區間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城鎮化進程、經濟發展水平等都會有所差異,就意味著我國地區間的金融發展與碳排放情況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此基礎上,本文將從金融規模、金融結構、金融效率三個維度出發,利用熵值法構建我國金融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指標,運用固定效應模型研究我國當前金融發展與碳排放二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在地區異質性下金融發展對碳排放是否存在差異。此外,本文還利用中介效應模型研究金融發展通過何種路徑對碳排放產生影響。
1.研究思路。本文按照“理論基礎-假設提出-實證分析-對策建議”的研究思路研究了我國金融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在地區異質性下金融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以及我國金融發展是通過何種路徑對碳排放產生何種影響,根據研究結論為我國如何有效運用金融體系對碳排放的調控機制,實現碳減排目標提出對策和建議。
2.研究方法。本文在目前已有的相關研究文獻和統計數據的基礎上,結合金融學等相關理論,以理論為基礎,提出研究假設,實證分析為研究工具,完成論文的研究,主要方法有文獻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和實證分析法。
(1)文獻研究法。本文基于已有學者的相關研究文獻和研究成果,分別從國內外角度,梳理了碳排放的影響因素、金融發展的相關研究和金融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的文獻,了解目前的研究現狀,并從中找到相應的研究空白和不足,在已有研究文獻的基礎上,總結研究內容的支撐理論,并提出研究假設。
(2)比較分析法。考慮我國各省份的地區異質性和時間異質性,確定指標測度方法,計算相應的指標數據,并進行橫縱向比較分析,對我國目前金融發展和碳排放的整體現狀以及區域間金融發展和碳排放現狀的差異有總體的了解。
(3)實證分析法。為了得到更加真實的研究結論,對已整理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借助固定效應模型,檢驗金融發展與碳排放的關系,同時檢驗在考慮地區異質性的的情況下,金融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此外,還運用中介效應模型,檢驗金融發展對碳排放的作用機制。
3.研究內容。本文首先從理論角度出發分析金融發展對碳排放的作用途徑,其次,再從實證角度分析了我國金融發展與碳排放二者之間的關系、地區異質性是否會對二者關系產生影響以及作用機制,最后在綜合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結果,對我國如何利用金融手段實現碳減排目標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1.全國金融發展現狀。根據2007-2018 年我國金融發展綜合水平均值的增長趨勢來看,現階段,我國金融發展水平呈波動中上升態勢,金融發展綜合水平的平均值由2007 年的0.16 上升到了2018 年的0.20,年均增長率為1.89%。
2.我國區域金融發展水平現狀。2007-2018 年間我國的金融發展水平整體上呈現逐步穩定上升的態勢,但各地區之間的金融發展水平也有所不同。
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金融發展水平年均增長率排名前10 的省份分別是甘肅、黑龍江、海南、陜西、江西、河北、新疆、貴州、湖南和山西,大多集中于西部地區。
依據國家統計局的標準,將本文所研究的30 個省份劃分為東、西、中部三個區域,地區之間金融發展不平衡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經濟水平。第二,地理位置第三,國家戰略。
綜上所述,我國金融發展水平整體呈現波動中上升的態勢。但各個區域之間的金融發展水平仍然存在差異性、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這可能是因為國家戰略、歷史遺留問題所導致的,也可能是因為地理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本文關于金融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不僅從國家層面出發,也考慮到了區域異質性的問題。
1.碳排放總量現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經濟取得了顯著性成就,但與此同時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也導致了嚴重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問題。從碳排放總量的角度分析,2012-2018 年我國的碳排放總量增速較2007-2011年有所減緩,但整體上仍呈上漲的趨勢。
我國2007-2018 年全國碳排放變化率,發現碳排放變化率呈“幾”型,在2007-2008 年,碳排放大幅度降低。
2.人均碳排放現狀。我國2007-2018 年全國人均碳排放變化率,發現我國的人均碳排放變化率也呈“幾”型,通過分析發現2007-2018 年我國的人口基本處于一個較為穩定的緩慢增長階段,人均碳排放變化率之所以呈“幾”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碳排放的變化,具體原因同上所述。在2013 年出現了負增長的現象,其人均碳排放變化率為-0.86%,這是因為經濟增幅趨于平緩,國家節能減排力度加大,導致碳排放進入平緩期,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從人均碳排放來看,如圖1 所示,分析我國人均碳排放量的變化趨勢,發現我國人均碳排放總的來說呈上升態勢。

圖1 2007-2018 年全國人均碳排放變化趨勢圖
3.碳排放強度現狀。從碳排放強度來看,在2007 年的碳排放強度為3.5874 噸/萬元,在2018 年的碳排放強度已經下降到了1.6556 噸/萬元,說明我國單位GDP 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不斷降低。
1.碳排放總量現狀。我國30 個省份2007 和2018 年碳排放總量,發現2018 年大多數省份的碳排放量較2007 年相比整體上有所降低。2007 年和2018 年碳排放強度變化在地域分布上也有很大的變化。在2007 年我國碳排放總量排名較前的省份有山東、遼寧、河北,排名前5 的省份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約占2007 年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36.59%,2018 年碳排放量排放較前的省份有山東、河北、遼寧,排名前5 的省份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約占2018 年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7.80%,比重基本持平。
2.人均碳排放現狀。如圖2 所示,通過分析人口基數、能源消費結構等因素探究各省份人均碳排放存在差異的原因。

圖2 2007、2018 年各省份人均碳排放對比
3.碳排放強度現狀。2007-2018 各省份的碳排放強度均呈下降趨勢。通過比較2007 年和2018 年各省份的碳排放強度排名發現,我國各省份的碳排放強度總體上呈現出“北高南低”的特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比較分析了2007-2018 年我國碳排放的總體情況和碳排放區域之間的差異性,發現我國的碳排放截止目前為止有所下降,碳減排工作有所發展。
根據實證結果金融發展對我國碳排放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可能是由于我國目前金融體系仍有待完善、金融管制體系不完善、金融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以至于金融發展對我國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并未發揮出來,對于金融發展引領中國邁向低碳經濟之路仍然任重道遠,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國家層面。根據研究結果表明,金融發展對碳排放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1)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根據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金融發展通過刺激經濟增長進而促進碳排放,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發現經濟增長的間接效應是通過消費者的收入效應體現的,對于國家來說,在戰略定位和頂層設計上發揮國家頂層設計的作用,把發展低碳經濟放在突出地位,將綠色金融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上,引導全社會形成綠色低碳的氛圍。
(2)深化金融市場改革。基于本文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就我國目前的金融發展和碳排放現狀來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對于金融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具有遮掩效應,即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稀釋金融發展對于碳排放的推動作用,說明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對推動我國的碳減排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基于上文的研究發現技術進步在金融發展促進碳排放中存在正向中介作用,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這與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有著密切關系。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大對綠色創新技術的資金投入,同時科研經費也應盡可能的向綠色環保產業傾斜。
2.區域層面。本文在考慮區域異質性的情況下,研究了我國金融發展對區域碳排放的影響,結果發現金融發展對碳排放的促進作用存在地區差異,基于此,將分別對東中西部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1)東部地區。基于以上研究結果,發現東部地區的金融發展對碳排放的促進作用小于中西部。這可能是由于東部的金融發展水平相對較高,金融發展結構和技術效應得到較為充分發揮,對碳排放的促進作用較低,東部地區應充分發揮金融發展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對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加注重東部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
(2)中部地區。基于以上研究結果,發現中部地區的技術進步對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政策和資金投入可以對中部地區有所傾斜,有所傾向的加快東部地區的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為新興環保技術的發展提供必要條件,探索多元化的發展模式,比如以城市定位、綠色行業科研機構等為依托發展多元化創新體系。
(3)西部地區。基于以上研究結果,發現西部的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促進作用遠遠大于東部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要堅持把低碳經濟發展放在重要戰略地位,平衡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切勿因小失大,在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增長以及地區經濟趨同的同時,要更加注重資源、能源的合理開發,進一步改善產業結構,提高清潔能源開發的技術水平,不斷地加深金融市場化程度。
基于研究結果分別從國家層面和區域層面為我國借助金融手段抑制碳排放增長提出對策建議。從國家層面出發,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深化金融市場改革,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促進綠色技術創新。從區域層面出發,根據各地區的研究結果結合各地區的地域特色、發展現狀等,具有針對性的為東、中、西部抑制碳排放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通過研究分析表明我國目前還無法能通過金融機制來實現碳減排目標,這主要是由于金融發展影響碳排放的規模效應在我國占據了主導地位,而技術效應、結構效應在金融體系作用于碳排放的過程中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所導致的,說明金融發展引領中國邁向低碳經濟之路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