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怡
近年來,山西省積極推行能源產業轉型與升級,服務業的逐漸崛起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山西省畸形的產業結構,促進了山西省可持續發展。為了探尋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互動關系,本文以山西省1997 年-2016 年第三產業產值與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為變量,運用VAR 模型,對二者間的相關關系進行實證研究,根據結果對山西省服務業的發展提出建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進程。
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投資、居民收入、消費、進出口、產業結構等都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盡管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沉重打擊,中國依然實現了經濟增長。據山西省統計局數據,近年來山西省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經濟發展水平平穩上升。山西省是資源大省,產業結構曾嚴重向第二產業傾斜,比例呈現畸形態勢。
近年來,中央及山西省政府越來越重視產業的協調建設,經濟的平衡發展,在政府的支持下,山西省第三產業迅速崛起,其年產值比重已經超過了第二產業,但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并不明確。
VAR 模型是探究變量間的相互影響,并做出科學預測的有力工具,國內很多學者采用VAR 模型研究不同變量間的關聯性。胡楊通過建立VAR 模型發現教育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新疆城鎮化發展的正向因素(胡楊,2021);馬遠和龔新蜀利用VAR 模型發現了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內在聯系,從而對三者的均衡發展提出建設性建議(馬遠,龔新蜀,2010)。
還有一些學者同樣選擇VAR 模型探究其他地區服務業與經濟發展間的相互關系。夏昉和李銀清認為科技服務業是促進吉林省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他們通過構建VAR 模型證實了這一觀點(夏昉,李銀清,2020);丁慧著眼于生產性服務業,VAR 模型實證發現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明顯,而經濟增長則會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丁慧,2018);鄒芳以福建為例,選用現代服務業發展、經濟增長和地方財政收入三大指標進行VAR 模型分析,計算出了三者的相互貢獻度(鄒芳,2017)。
現有文獻對于山西省服務業和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文獻較少,因此本文在借鑒前人的優秀成果基礎上,結合山西省實際情況,運用VAR 模型構建計量系統,對服務業和經濟發展的互作關系展開探討,并提出是以山西省服務業發展的可行建議。
本文選取了山西省1997 年-2016 年第三產業產值(TI)和地區生產總值(GDP)為指標變量,數據來源于山西省統計局。根據數據做出折線趨勢圖(圖1),可以清晰地看出山西省的服務業產值與GDP 均呈現平穩上升態勢,經濟穩步發展。2001 年前,服務業發展緩慢,2001 年后發展速度加快,呈指數增長形態;GDP 的發展在2013 年前持續走高,保持中高速增長,2013 年后趨于平緩,經濟增長不再片面追求速度,更重視質量。

圖1 1997-2016 年山西省第三產業及GDP 折線趨勢圖
為了消除數據的不平滑性,本文對數據進行對數處理,得到變量lnti、lngdp,以這兩組數據作為VAR 模型的實際運算變量。
向量自回歸模型(VAR 模型)采用多方程聯立的形式,由內生變量對模型的全部內生自變量的滯后項進行回歸,主要用于估計變量間的內在互動關系,更可以用來預測相關的時間序列系統。含有N 個變量滯后k 期的VAR 模型表示如下:

Yt為N×1 階時間序列列向量,μ 為 N×1 階常數項列向量,Π1,… ,Πk均為 N×N 階參數矩陣,ut~IID (0,Ω)是N×1 階隨機誤差列向量。
本文使用stata 軟件進行模型滯后階數k 的確定,根據AIC 與BIC 信息準則,結果顯示所選數據最大滯后階數為1,即K=1。

?
由于本文所選數據僅有兩個變量,則VAR 模型方程為

根據滯后階數為1,經stata 運算得出變量參數,模型方程為:

由得出的VAR 方程,可以看出短期內,滯后一期的第三產業對數與GDP 對數均對第三產業現期值產生正向促進作用,當滯后一期的第三產業對數及GDP 對數增加1 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的現期值將增加0.83+0.18-0.17=0.84 個百分點。同時,短期內GDP 對數的滯后一期值對現期值有促進作用,而滯后一期的第三產業對數卻與GDP 的現期值存在反向作用關系,當滯后一期的GDP 對數及第三產業對數增加1 個百分點,GDP 的現期值將增加-0.19+1.16+0.52=1.49 個百分點,短期內第三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為微弱,GDP 的自身增長是GDP 發展的內因,且其影響力顯著大于第三產業帶來的負面影響,GDP 仍可實現正增長。
估計VAR 后,需要進行一系列診斷性檢驗,以驗證模型結果的可信度及有效性。
為了確定方程與一階系數的聯合顯著性,本文對數據進行了沃爾德檢驗,結果顯示,在lngdp 為被解釋變量的方程中,一階滯后的p 值為0.000,結果顯著;在lnti 為被解釋變量的方程中,一階滯后的p 值也是0.000,顯著;最后,兩個方程聯合的一階滯后p 值仍為0.000,均為顯著,則可以認為,參數估計的結果是可信的。
本文對模型進行了穩定性檢驗,結果如圖2,兩特征值都落在單位圓內,證明此VAR 系統是平穩的。

圖2 特征值平穩性檢驗示意圖
前面已經分析過第三產業對數、GDP 對數的滯后期、現期間的關系,但并未確定第三產業與GDP 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因此,在此使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探究lnti 與lngdp 之間的因果聯系。
結果顯示,當lngdp 為被解釋變量時,原假設為lngdp是lnti 的格蘭杰因,在剔除變量lnti 時,p 值為0.183,接受原假設:lngdp 是lnti 的格蘭杰因,GDP 的發展會對第三產業產生影響;當lnti 為被解釋變量時,原假設為lnti 是lngdp 的格蘭杰因,在剔除變量lngdp 時,p 值為0.001,結果顯著,拒絕原假設:lnti 不是lngdp 的格蘭杰因。
前面的估計方法均不能展現兩變量間的長期互作關系,為了了解第三產業與GDP 相互間的沖擊影響力,現針對兩個變量構建脈沖響應函數,從而估計一個變量的沖擊對自身及另一變量所產生的影響。
結果如圖3,左上角的圖反映了GDP 對數自身的響應效果。在八期內,GDP 對數對自身的影響都是正向的,說明GDP對自身的響應處于穩定正向;右上角的圖表示GDP 對數變化對第三產業產生的沖擊。與前者相似,整個八期內,沖擊響應都是正向的,且有平緩上升的趨勢,這說明GDP 對第三產業的影響在短期及長期內均呈正向促進作用。

圖3 脈沖響應函數示意圖
左下圖則是反映了第三產業對數的變化對GDP 對數產生的影響。可以看到,其影響在八期內均為負數,則第三產業對數對GDP 對數在短期或長期內均無正向促進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山西省的服務業過于快速的發展,存在質量不精的問題。從事服務業的單位和人員逐年增加,但服務質量低下、人員素質與專業水平不足、缺乏創新管理等原因嚴重影響服務業的進一步提升,同質化程度愈加強烈,缺乏亮點與特色;右下角的函數圖反映出服務業對數自身的響應路徑,在前3期,服務業對自身的發展存在正向效應,短期內服務業自身的發展會推動其前進。而在長期內,自3 期后效應降為負數,即在服務業興起的前期,由于基礎薄弱,其內部發展必將促進產業提升。而隨著行業不斷吸收新個體,在創新能力欠缺的條件下,規模效應遞減,服務業自身的發展不再對產業進步產生正向影響。
為驗證各變量間的貢獻度,本文對兩大變量做了方差分解,結果表明變量間的貢獻度差異明顯。
圖4 左圖表示了GDP 對數對自身在8 期內的貢獻度。圖像鮮明地說明GDP 對數對自身的長短期貢獻度一直處于較高水平,1 期前快速上升,到1 期是接近100%,達到峰值。1期后又所下降,且呈緩慢下降趨勢,但始終高于90%,說明相對第三產業而言,GDP 自身對其發展的貢獻度有壓倒性優勢,是主要因素;右圖則與前者形成鮮明對比,第三產業對數對GDP 對數的貢獻度在8 期內都處于10%以下,第三產業在GDP 增長的過程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較小,不存在明顯的直接關系。

圖4 主要變量對GDP 對數的影響貢獻度
圖5 左圖是GDP 對數對第三產業對數的貢獻度,可以發現8 期內,貢獻度都在不斷上升,1 期前平緩上升,1 期后到4 期都呈指數上升狀態,4 期后有一定程度的放緩,到8 期前后基本穩定在80%以上,說明長期內GDP 是影響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右圖則是第三產業對數自身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程度。1 期前近乎于垂直上升,到1 期時達到峰值80%,而后迅速下降,最終維持在低于20%的水平。短期內,第三產業自身的發展會促進產業的快速成長,而長期內問題凸顯,自己已不能解決內生性及外部性問題,需要依靠GDP 的發展帶動產業增效,這樣的模式和結構是不科學的。

圖5 主要變量對第三產業對數的影響貢獻度
(一)山西省GDP 的發展在短期內對服務業的發展有促進的正向作用,GDP 的增長會帶動服務業的發展;短期內服務業對GDP 的作用恰好相反,呈反向作用關系。
(二)長期中,GDP 的變化對服務業產生的沖擊是正面的,充分說明了GDP 影響著服務業的發展;而服務業的變化對GDP 的影響較小,不會造成GDP 的大幅變動,說明山西省服務業不是影響GDP 的關鍵因素,這也揭示出山西省對服務業發展存在弊病,還未形成完善的行業體系,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處于較低水平。
(三)長期內,山西省GDP 對服務業發展的貢獻度持續高走,是影響服務業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服務業的發展則沒有對GDP 展現出較高的貢獻度,說明除服務業,還有很多更為重要的指標是影響GDP 的重要因素,正如我們所知的投資、消費、居民收入等。
(一)加快產業升級換代,努力提高經濟效益。加速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增加服務業的比重和貢獻度。服務業個體應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擴大招商引資,明確自身定位,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平臺拓寬招商范圍,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聘請專業的經營管理IT 人才負責個體的經營運作,根據目標定位與優勢制定出符合發展目標的經營策略,實現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發揮整體最大效用,提升經濟效益。
(二)確保三產融合實效,發揮品牌帶動效應。關注服務業的內生發展,挖掘三產融合的發力點,與龍頭能源企業開展合作,將初級能源產品深加工,形成獨特的產品;建立完善的服務質量評價體系,針對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服務策略,合理充分利用宣傳渠道,提高服務質量;動員從事服務工作的職員參加職業培訓,以提升顧客體驗為目標,維護顧客正當權益,建立高端服務體系。創建品牌、名牌,打造全新的用戶體驗,激發品牌拉動力,突出產品特色,吸引消費。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利用現代化信息平臺,打響品牌名號。
(三)避免盲目追隨大流,走特色服務之道路。當前,山西省服務業中有許多同質的服務單位,有盈利的存在就會有新生力量不斷進入行業,而缺少的是變革、創新的想法和能力,“依葫蘆畫瓢”的模式導致同質個體泛濫,不再具有規模效應,冗雜的行業環境對山西省經濟的發展不利。要避免盲目從眾行為,進入也應是有亮點的進入,做足了準備再實施方案,增加服務的多元性與多樣性。
(四)注重人才引領戰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服務業各階層應自上而下提高專業素質,通過完善基礎生活設施、提高工資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激勵機制等措施吸引人才,鼓勵大學生返鄉。處于領導角色的人需要具備出色的前瞻能力與決策能力,能夠發現問題并作出果斷、正確的變革策略;引進、聘用具有專業技能的服務型人才,定期對現有的管理人員開展業務培訓;對于從事基層工作的人民大眾,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整體素質,建立考核監督制度,調動積極性與能動性。
相關人員應培養創新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形成智力集聚,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變革變通。發揮智力優勢,集民智,始終以人為核心,聽取人民大眾的訴求和建議,實現創新驅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