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道是“只有夕陽的企業,沒有夕陽的產業”。這幾年都說服裝加工業完了,其實是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的服裝加工業生產不適合在中國發展了——招不到工人、企業利潤越來越少、租金貴水電貴等等,被迫向越南、孟加拉等國轉移。但是服裝加工業本身并沒有完,一是衣食住行的“衣”,任何時代都是基本的消費需求;二是由于產業鏈的不可替代,低端工序外遷后,國內的服裝加工業轉型升級了,做原料、技術、機器、貿易甚至工廠高級管理的部分反而多了,主要利潤仍在國內;三是個性化、品質化需求多了,而這種需求,在國內現在是朝陽產業……


話題“張小泉總經理稱中國人切菜方法不對”一度沖上微博熱搜第一,刀具品牌張小泉再次站上風口浪尖。自“菜刀不能拍蒜”引發熱議以來,張小泉在輿情危機的“旋渦”越陷越深。正常的危機公關應該是真誠道歉主動承擔責任并積極處理,哪怕自身有理也起碼拿出權威機構證明和可信數據來解釋斷刀原因,而不是光靠懟來教育消費者。有著394年歷史的老字號張小泉,不能敗給一顆蒜,更要珍惜幾百年攢下的聲譽,做優品質做好品牌用心對待消費者,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租房市場在今年5月份持續走低。但到了6月,疫情趨穩、畢業季也來臨,一線城市一些區域租房需求上升,交易量及租金都有所反彈,甚至比疫情前更貴。租客因房租上升苦不堪言,特別是剛到一線城市工作的畢業生。房租上漲是市場行為,但租房成本過高也會讓年輕人“壓力山大”。特別是租房需求大的一線城市應該繼續做好保障性住房的興建,最好能把一些名額向畢業生傾斜,為年輕人在本城市工作、生活適當“減負”。


湖南邵陽學院花費1800多萬元引進23名博士,這批博士都來自一所叫菲律賓亞當森大學的不入流高校,尤其是其中22人在讀博前就已經是邵陽學院的在職教師。將學校老師批量送去一個三流大學“鍍金”本來就已經很離譜,現在還要高薪引進回來,再分房分福利,既是濫用國家經費,也是浪費教育資源。該事件根源在于,各地教育部門都把提高高校教師的碩士、博士學位占比作為一項建設任務,這就使得一些實力偏弱的地方院校不得不引進“速成博士”。雖然很快邵陽學院黨委書記被免職,但此事引發的關注不應被忽視。一個地方院校,都能有如此神一般的操作,將國家經費可謂玩弄于股掌之間,那么經費和資源多得多的重量級院校,其監管是否存在疏漏,顯然是人們更關心的事情。畢竟,國家級重點院校,一年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科研、辦校經費,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制度和監管措施,極有可能成為“燈下黑”,引發塌方式的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