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翔,許小杰
(1.浙江省水利水電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2;2. 浙江禹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52)
甌飛一期圍墾工程圍墾面積約13.3萬畝,從西北端海濱圍墾北堤東端開始,向東南延伸約4.3 km,折向西南,沿-3.0 m附近的等高線延伸成 28.8 km的東堤,南堤始于丁山二期南堤東端,向東南至長拔山延伸3.5 km,與東堤相接,堤線總長約36.66 km。南北堤防潮(洪)標準為 100 年,東堤為 50 年一遇。工程為Ⅰ等工程,建設主要內容是:建設36.66 km海堤,其中北堤4.3 km、東堤28.85 km、南堤3.51 km; 6 座水閘,總凈寬356 m,其中北 1號閘凈寬 80 m、南1號閘凈寬80 m、北2號閘凈寬66 m、南2號閘凈寬66 m,東1號閘凈寬40 m、東2號閘凈寬40 m。
基于甌飛一期圍墾工程的面積大,工程設備數量多、種類多、管理難等特點,依據浙江省水利廳對水利工程物業化管理的要求,水閘及海塘的日常管理和維修養護技術需要符合《浙江省大中型水閘工程運行管理規程(試行)》《浙江省水閘技術管理規定》《浙江省水閘維修養護技術規程》《浙東海塘工程維修養護技術規定(試行)》《浙江省海塘工程運行管理規程(試行)》《浙江省堤防工程維修養護技術規定》和《堤防工程施工規范》等最新的有關法律、法規政策的規定,并需滿足浙江省水利廳標準化管理考核要求,以保證水閘的工程設施完整和運行安全[1-3]。
為此,筆者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和探索了一種契合實際的物業化管理體系,旨在提高管理效率,確保工程安全。
(1)海堤表面變形人工觀測擬沿堤線每300 m布置1個斷面,每個斷面設置5個表面變形測點,以監控海堤不同部位垂直沉降情況,為保持觀測數據的連續性,觀測斷面布設樁號與施工期保持一致。為保持堤頂剛性結構體的外觀形象,防浪墻、堤頂下游側小擋墻上的觀測點采用水準標心替換施工期的沉降管,鎮壓層、閉氣土方、子堤上的觀測點仍采用施工期的沉降管。為加強海堤全線沉降觀測新增水準標心98個。
(2)為加強閘堤連接段的沉降觀測,及時掌握閘堤連接段的沉降變形情況,北1閘、北2閘及通航孔布置加密沉降測點30個、東1號閘布置加密沉降測點30個、西河堤排澇閘布置加密沉降測點30個。加密觀測沉降測點采用水準標心布設于防浪墻上,閘堤連接段共新增安裝水準標心90個。
(3)為加強臨時停泊點的沉降觀測,及時了解臨時停泊點的沉降變形情況,在每個臨時停泊點新增布置12個沉降觀測點,沉降測點采用水準標心,6個臨時停泊點共新增安裝水準標心72個。
(4)對觀測成果進行分析,并分別出具半年度與年度總結分析報告。
(1)指導運行操作:指導發包人運用工程和操控設備,使工程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設計效能。
(2)標準化運行管理平臺:為確保標準化運行,協助發包人按標準化管理規程完善運行管理平臺,并支付管理平臺運行所產生的費用。
(3)檢查觀測指在工程外內部通過目視、耳聽、手摸或使用工具、儀器設備進行檢查和觀測[4]。對檢查觀測的數據進行整編、分析,以具體物理量的形式反映工程運行的實際情況。
(4)維修養護:指對工程日常維修養護,維持、恢復或局部改善原有工程面貌,保持工程的設計功能。
(5)保潔:指整個招標范圍內的建(構)筑物和機械、設備的日常清潔(包括但不限于海堤、管理房、設備房、水閘、船閘及上述工程的附屬建(構)筑物)。
(6)承包人每季度都要進行工程運行操作、檢查觀測、巡查和維修養護工作資料(記錄)整編、分析,并將最終的資料(記錄)整編及分析成果提交給發包人。
(7)保護范圍管理:根據《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對保護范圍內的一切水工建筑和交叉建筑物的安全管理。
(8)標準化管理:按照《浙江省標準化管理實施辦法》進行管理,并完善相關運行管理制度。
(9)大修期間承擔發包人的現場安全管理工作職能。
(10)承包人完全響應上級和發包人發布的各種預案。
(11)培訓:定期對相關人員進行崗位技能、職能培訓。
本次研究以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和職業健康管理體系認證為基本框架,建立數字化信息反饋渠道。項目組管理成員每人配備高清晰大屏幕型智能手機,統一加入辦公微信群,通過圖文并茂數字化的影像傳輸設備,及時了解路面情況和上級主管的指導思想,建立“全年無休日工作制”確保一年 365 d每天對項目實時監督管理,遇到突發事件時,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解決的機制,以下以海塘巡查和閘站巡查為例,說明本次物業化管理機制的創新。
工程檢查一般包括日常檢查、定期檢查、特別檢查,但本次增加了專項檢查。專項檢查中增加了外部檢查和內部檢查,外部檢查主要是通過目視、耳聽、手摸等直觀方法,必要時輔以錘、釬、鋼卷尺、放大鏡等簡單工具、器材。而內部檢查方法采用了人工探測、電法探測鉆探等有效的儀器、工具,對工程結構內部進行探測檢查,必要時在保證工程安全前提下可開挖檢查,并定制了各項檢查的物業化精細操作流程[5]。
以海塘的定期檢查為例,結合浙江省溫州地區的多臺風和暴雨以及海塘受風暴潮的影響,定期檢查分為了汛期檢查和汛后檢查。①汛前檢查。該檢查重點檢查歲修工程完成情況和度汛中存在的問題,安全度汛措施是否落實,日常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是否及時整改;水閘能否正常啟閉,防汛搶險物資設備是否按規定備足;②汛后檢查(年度檢查),該檢查重點檢查工程(特別是險工堤段)損毀和其他異常變化情況。如定期檢查物業化管理精細化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海塘特別檢查流程圖
(1)日常檢查
其范圍為水閘管理單位建筑物各部位、閘門、啟閉機、機電設備、通信設施、觀測設施、管理范圍內的河道、堤防和水流形態等,日常檢查中發現的主要問題須在定期檢查時作重點檢查,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水閘日常檢查工作流程圖
依據工程近海的特點,一般每月檢查兩次,有較大洪(潮)汛情時增加次數。非汛期當水位超過 1.0 m、汛期水位超過 0.5 m、浙南產業集聚區防辦啟動Ⅳ級及以上應急響應時,每天檢查 1 次。當發生強降雨、地震等其他特殊情況時,應立即開展巡查工作。違章情況、水流形態、安全防護設施、管理區環境衛生等須每日進行巡查。下列情況應加強檢查,每周 1 次,主汛期視汛情適當增加次數:①水閘的閘門、啟閉機、機電設備;②水閘開啟放水期間;③水閘關閉且上下游水位差較大期間;④主汛期,水位較高且水位變化較快,流量較大,應加強檢查;⑤臺風以及暴風雨或地震影響本區域時,對容易發生問題的部位應加強檢查[6]。
(2)定期檢查
定期檢查每年汛前和汛后必須各檢查 1 次,在洪水、臺風影響前后以及其他規定時間適時增加次數。①汛前檢查:應著重檢查歲修、度汛應急工程完成情況,度汛存在的問題及整改措施,防汛組織、防汛物料儲備等防汛工作準備情況,防雷設施是否安全可靠,對工程各部位和設施進行詳細檢查,并對閘門、啟閉機、通信設施、照明、備用電源、控制系統等進行檢查和試運行,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處理意見,并及時處理;對影響安全度汛而又無法在汛前解決的問題,制定度汛應急方案;汛前檢查應結合保養工作進行;汛前檢查應在 3 月底前完成。②汛后檢查:汛后著重檢查工程變化和損壞情況,特別是水下工程部分的閘底板、消力池、護坦、防沖槽、鋪蓋、河床等變化情況,以制定歲修工程計劃,做好水閘養護修理工作;汛后檢查一般在 10 月底前完成。③水下檢查:著重排查長期水下工程的損壞情況,一般每兩年進行1次。
(3)特別檢查
特別檢查對水閘的重要部位和主要設施進行全面檢查,對由日常檢查發現問題后提出的特別檢查項目應著重檢查,并將檢查結果報浙南產業集聚區水利局。對發現問題進行分析,制訂相應應急處置方案和修復計劃。當水閘遭受 20 年一遇洪水、12 級以上臺風,達到或超過設計水位(或超過歷史最高洪水位)運行、出現險情或發生重大工程事故時,水閘遭受強烈地震時,應及時報告浙南產業集聚區水利局,并組織對工程進行特別檢查。須逐項填寫檢查記錄,對發現問題進行分析,制訂相應應急處置方案和修復計劃。對于檢查報告交工程技術管理負責崗審核后上報浙南產業集聚區防指及水利局,同時將報告存檔備查,在工程大事記中予以記錄。

圖3 水閘特別檢查工作流程圖
由于本工程所涉海堤堤線總長29.8 km,目前海堤表面變形測點均為施工期布設未考慮不同結構物沉降差異的觀測需要及設施外觀形象,隨著工程的正式投入運行,監測重點已發生了變化,譬如閘堤連接段、臨時停泊點等重點部位未設置必要觀測點,堤頂采用施工期沉降測管大大影響外觀形象,因此測點的布設位置及外觀已不適應工程運行期標準化管理的實際需要,為此,必須探索一種適合運行期的監測模式。
(1)海堤表面變形人工觀測沿堤線每300 m布置1個斷面,每個斷面設置5個表面變形測點,以監控海堤不同部位垂直沉降情況,為保持觀測數據的連續性,觀測斷面布設樁號與施工期保持一致。為保持堤頂剛性結構體的外觀形象,防浪墻、堤頂下游側小擋墻上的觀測點采用水準標心替換施工期的沉降管,鎮壓層、閉氣土方、子堤上的觀測點仍采用施工期的沉降管。為加強海堤全線沉降觀測新增水準標心 98 個。
(2)為加強閘堤連接段的沉降觀測,及時掌握閘堤連接段的沉降變形情況,北1閘、北2閘及通航孔布置加密沉降測點30個、東 1號閘布置加密沉降測點30個、西河堤排澇閘布置加密沉降測點30 個。加密觀測沉降測點采用水準標心布設于防浪墻上,閘堤連接段共新增安裝水準標心90 個。
(3)為加強臨時停泊點的沉降觀測,及時了解臨時停泊點的沉降變形情況,在每個臨時停泊點新增布置12個沉降觀測點,沉降測點采用水準標心,6個臨時停泊點共新增安裝水準標心72個。
(4)對觀測成果進行分析,并分別出具月度與年度總結分析報告。
對海塘的沉降位移、潮位、沖淤、滲漏和裂縫等項目均按每個月觀測1次頻次進行觀測[7]。對原始測讀記錄在現場用鉛筆或鋼筆填寫,填寫時發生錯誤不得涂改,應用鉛筆或鋼筆將錯處直線劃掉,然后在右上角填寫記錄,同時每次觀測結束均簽上觀測、記錄、校核人員名字。對監測項目的原始監測數據均應及時整理分析,主要采用圖、表的形式,滿足有關規程規范。資料整理分析成果根據監測報告提交程序及時向有關各方提交,如監測過程中發現監測數據超出設計控制標準,應及時發出監測警報,并向各方通報,以便于業主方、監理方、施工方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杜絕工程事故的發生。觀測后及時計算分析,統計日沉降量及累計沉降量,繪制沉降與時間曲線包括累計沉降過程曲線、沉降速率過程曲線。日沉降量是施工加載過程中重要的監控指標,當日沉降量超過設計要求時立即向有關單位匯報,累計沉降量及沉降速率分布圖,累計沉降量及沉降速率分布圖如圖4所示。

圖4 累計沉降量及沉降速率分布圖
所有報告均采用表格或關系曲線的形式表示,所提交報告主要有:
(1)監測月報。每月提交1次監測月報,其詳細內容包括:報告說明、監測成果、過程線、結語與有關建議等。
(2)監測警報。在施工期間,只要監測控制指標超過設計控制標準,或出現險情等情況,即向監理、業主、施工單位發出警報,警報內容包括:報告說明、監測成果、異常情況分析、搶險處理措施等。
(3)總結報告。監測工程結束后提交總結報告。
針對國家對物業化管理質量、進度、安全、文明作業等提出的新需求,以及國家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等相關法規的新出臺,并針對甌飛一期圍墾工程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物業化管理探索了一系列機制已經在實踐中得到應用。物業化的精細化管理機制探索尚在路中,筆者也在“摸著石頭過河”,希望該探索和實踐,能為后續的海塘的監測、管理以及維護養護積累經驗。以“管理規范化、維養專業化、環衛精細化”為目標,優化物業化管理組織、合理調配資源,強化現場管理,探索管理模式和機制,確保溫州市甌飛一期圍墾工程整體安全運行、環境整潔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