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德斌
8月24日是中韓建交三十年紀念日。建.交三十年來,中韓關系取得的成就用“奇跡”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但是,觀察一下近幾年,特別是今年的中韓關系,筆者又深感兩國關系似乎已經進入轉型期。出于共同的利益,中韓都有必要思考如何推動兩國關系繼續健康發展。
首先,中韓宜探索達成新的戰略共識。
冷戰結束之初,美西方曾對華實施封鎖和打壓;盧泰愚政府則推行與社會主義國家改善關系的“北方外交”。中韓當時戰略需求的互補性很強,所以雙方超越在朝鮮戰爭中形成的敵對關系,相互視對方為友好國家,建立“睦鄰合作關系”。這種戰略共識成為此后推動中韓關系平穩發展的政治基礎,使得兩國關系每隔5年上升一個臺階,至2015年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回顧發現,兩國外交關系有過幾次滑坡,主因是戰略不信任,而且主要是受第三方因素千擾引起的,它至今仍在侵蝕中韓之間的戰略互信。按照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的說法,中韓關系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應受制于第三方,要把發展中韓關系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韓之間本無戰略利益的沖突,也無戰略認知的分歧。兩國宜借建交三十周年之機重溫初心,探索在涉及對方意圖判斷等根本問題上達成新的戰略共識,避免類似“薩德”事件的再次出現。
其次,中韓宜持續推進解困增利的務實政策。
一是,繼續秉持實用外交,不將意識形態引入雙邊關系。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韓一直秉持實用主義的外交路線,超越社會制度和超越意識形態的差別廣交朋友,發展經濟。這也是中韓得以建交,并在建交后關系順暢發展的一個基礎要件。應該說,最近幾屆韓國政府總體都堅持了這一點,但尹錫悅政府表現出對“價值觀”外交的偏好,并且在對華政策上也反復強調適用這一標準3這自然引起關心中韓關系發展的有志之壬的擔憂。、可以說,未來的中韓關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韓國能否繼續堅持實用主義外交。
二是,積極化解既有矛盾,不將民間爭論政治化。一方面,中韓需要有效運轉已有的雙邊合作機制和戰略對話機制,共同致力于解決既有問題,特別是一些反復發生的問題,努力將引發矛盾的“問題領域”轉換成增進友好的“合作領域”。另L方面,兩國要建立新的危機協調疝解決機制,以便更加迅速有效地應對兩國間的新矛盾,及時防止小問題、小爭論、小誤解發酵成大麻煩。近些年來中韓之間的一類突出摩擦就是,一些歷史和文化分歧或誤解在部分網絡力量的推動下迅速發酵。這時需要警惕的是,一些政治人士要克制利用和煽動民間情緒,避免使民間爭論政治化。
三是,繼續擴大利益交融,不人為推動“經濟脫鉤”。經過三十年的發展,有觀點認為,傳統意義上的中韓經濟互補性逐漸減少,競爭性逐漸增多。韓國劫華貿易順差相對減少,本是中韓貿易更平衡的結果,卻引起韓國社會的一些擔憂。韓國近來有一種聲音過度渲染“中國風險”,甚至開出“經濟脫鉤”“技術脫鉤”等藥方。這顯然不是引尊未來中韓關系發展的正確方向。在中國致力于深化改革開放、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中韓兩國仍有擴大利益交融的巨大空間。雙方應探討如何深度對接對方的發展戰略,深化產業內合作,利用互補優勢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等,從而使縫貿關系繼續發揮雙邊關系穩定器的作用;
最后,中韓要推動民間形成冷靜評價對方的氛圍。
一是,中韓民眾都要適應各自發展,學會用平常心平視對方。各種民調和研究都顯示,中韓兩國民眾之間的認知變化存在明顯的相互作用關系,而相互看不起對方是主要原因之一,這樣的言論被一些媒體放大和發酵后又反過來刺激對方發表更加極端的.言論。韓國公眾需要避免無端歧視、貶低和歪曲中國,承認和按受中國地位提升的事實,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場。同樣,中國民眾也要尊重韓國,積極評價韓國在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發展上取得的成就。
二是,中韓民間需要通過頻繁的交流消除誤解,適當擱置分歧。中韓民間存在木少相互猜忌的問題,也有很多由誤解引發的爭論,還有一些的確難以達成共識的分歧。這些猜忌、誤解和分歧大部分都是可以通過面對面交流得到化解的,特別是年輕人之間的交流。
三是,中韓需要塑造更高維度的身份認同。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中韓之間民心相通的因子都是任何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放眼東亞,乃至全球,中韓兩國的歷史聯系和文化共性是最大的。因此,中韓兩國民眾應努力塑造共同的身份認同,積極走出“共性越多、矛盾越大”的烽圈,使其成為推動未來中韓關.系持續健康發展的潤滑劑。▲(作者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朝鮮半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環球時報202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