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云

1959年10月,成立不到10個月、兵器到位僅4個月的中國地空導彈部隊第2營在北京通縣(今通州區) 上空發射3枚SA-2導彈,擊落臺灣1架美制RB-57D型高空偵察機。這是世界防空作戰史上首次使用地空導彈擊落高空偵察機。10月10日,國防部予以通令嘉獎。10月13日,空軍給第2營榮記集體二等功。10月14日,空軍在通縣召開祝捷授獎大會。
1958年9月24日9時零6分,臺灣國民黨軍24架F-86戰斗機編隊飛臨浙江溫州地區以東的沿海上空,海軍航空兵“比斯”編隊立即起飛迎戰。飛行員王自重駕駛的戰機被臺灣12架F-86飛機包圍。他臨危不懼,近戰5分鐘,擊落2架敵機后,不幸被F-86戰斗機攜帶的AIM-9B“響尾蛇”空空導彈擊中,壯烈犧牲。這是“響尾蛇”空空導彈首次實戰發射并命中目標。它的殘骸作為罪證,現存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9月29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約彭真、彭德懷、陳毅、張聞天、聶榮臻、劉亞樓等研究審定國防部發言人關于蔣介石空軍在美國直接指使下使用導彈武器的聲明。經毛澤東審閱同意,聲明由外交部新聞司發布,同時展出原物和空戰地圖,并將“響尾蛇”空空導彈殘骸照片分送各國記者。
9月30日,周恩來在國慶招待會上講話:中國歷來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解決中美兩國之間在臺灣地區的爭端,而互不訴諸威脅或武力。我們正是本著這種精神,主張恢復中美大使級會談,并且對于會談寄予希望。但是,美國卻一貫利用和平談判掩蓋它擴大侵略的陰謀。自從中美會談在華沙恢復以后,美國仍然繼續從日本和其他美國軍事基地調集兵力,不斷侵犯我國的領海和領空,最近甚至指使蔣介石空軍用美國供給的“響尾蛇”導彈向我空軍進攻。周恩來向應邀參加國慶招待會的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來賓宣告:“蔣介石空軍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施放導彈的罪行,必將給予懲罰性打擊!”
1957年,臺灣國民黨空軍用改裝的B-17型飛機在大陸上空偵察53次,人民空軍出動米格-17波愛夫型飛機69架次攔截,無一次成功。尤其是11月20日夜,臺灣國民黨空軍一架B-17型飛機超低空飛越9個省,接近北京地區,在大陸上空旁若無人地活動了9個小時后,安然返回。1957 年底,臺灣又購買了美制RB-57D 型、U-2 型高空偵察機和RF-101型超聲速戰斗偵察機。它們裝有先進的電子干擾和照相偵察設備,可在夜暗、高空等復雜情況下執行偵察任務。RB-57D型高空偵察機每小時飛行1100公里,高度可達2萬米,活動半徑在2000公里以上。它可以航拍長約4000公里、寬約70公里地幅的目標。1958年3月2日起,臺灣國民黨空軍U-2型高空偵察機連續五次竄入大陸十幾個省區進行戰略偵察,而人民空軍殲擊機因飛行高度所限,多次起飛都未能將其擊落。
1958年國慶節前幾天,臺灣國民黨空軍出動飛機134架次竄入福建、浙江、廣東三省上空進行軍事挑釁。1959年1月到3月,臺灣國民黨空軍飛機對大陸高空偵察10次,人民空軍起飛米格-19殲擊機109批202架次,其中106架次發現敵機,可惜鞭長莫及。1959年上半年,臺灣國民黨空軍RB-57D型高空偵察機竄入大陸17次,全部安然返回。臺灣國民黨空軍認為大陸空軍毫無辦法,所以只要天氣好,就出動高空偵察機,6月甚至竄到北京、天津上空轉過兩次。
要給敵機以懲罰性打擊,只能依靠地空導彈。地空導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納粹德國研制的具有尖端技術的新式防空武器系統,二戰結束時還沒有批量生產。戰后美國、蘇聯爭搶德國的地空導彈專家和圖紙,很快試制出第一批地空導彈。這種半固定全天候的中高空防空導彈系統,像一架灰色的小飛機,由無線電制導,射程遠,速度快,威力大,作戰半徑30公里至48公里,高度22公里至32公里,擊中目標的概率單枚70%,三枚97%。它不僅有戰術優勢,更有戰略優勢,因此控制極嚴,蘇聯列裝也才沒多久。1957年夏,臺灣國民黨空軍在施放空空導彈的前一年,中央軍委就下決心從蘇聯進口SA-2型地空導彈,并于10月15日達成協議。
1958年3月27日,人民解放軍成立第一個導彈試驗訓練基地。5月20日,空軍司令部遵照中央軍委指示發出通知,按特種兵部隊選人條件選調學員,同時總干部部在全軍范圍內選調干部和教員。6月4日,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政治委員吳法憲下達組建地空導彈學校的命令,以河北保定的空軍第8預備學校和吉林長春的空軍技術學校為基礎,利用保定的營房為基地,著手在全國選校址。經中央軍委批準,地空導彈學校設在陜西三原縣,利用原第11航校的舊機場修建校舍,擔負起為空軍地空導彈部隊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和軍事指揮官的任務。
空軍決定由王定烈(原廣州軍區空軍參謀長)擔任地空導彈學校校長。當時,王定烈剛拿到南京軍事學院空軍系高級速成班的畢業證,正在廣州休假。劉亞樓把他召到北京,對他說:“中央和軍委決定組建我們的導彈部隊。我們建設空軍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先辦航校,后組建部隊,邊建、邊訓、邊打。我們所走的路是‘先養母雞,后下蛋’的路子。今天建設導彈部隊,還是這個辦法。請你當‘母雞’,你看怎樣?”王定烈對教學并不陌生,也很高興建設新兵種,但兩手空空,一沒有導彈教員,二沒有教學資料,三沒有教學器材,一切從零開始,而上級又要求盡快出人才,任務太艱巨了,只怕自己搞不好,辜負了上級的委托。劉亞樓鼓勵他說:“辦這個學校,中央和軍委很重視,要為黨和人民建立第一支導彈部隊作出貢獻。”
8月下旬,第一期地空導彈技師班招收了988名學員。空軍607人編入第1、2大隊,海軍149人、炮兵183人、步兵49人編入第3大隊。
9月12日,國防部批復,命名地空導彈學校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航空學校,歸空軍建制。校長王定烈、政治委員魏志明(空軍政治學校第一副校長)、副校長王殿春(防空軍雷達學校校長)、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劉及武(空軍技術學校政治委員)、訓練部部長唐剛(空軍軍事學校管理部組織計劃處處長)、干部部部長解兆元(北京軍區空軍組織處處長)。地空導彈學校的任務是:為全軍培養政治可靠,德才兼備,體魄強健,掌握地對地、地對空、岸對艦等導彈兵器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指揮干部。
12月,空軍司令部參照蘇聯顧問的意見,印發地空導彈學校的試行編制表,設訓練部、政治部、校務部、技術部,第1、2、3訓練團和維護營。地空導彈學校沒有編制訓練團,而是編成三個訓練大隊,下設9個中隊。總定額4895人,其中1039名干部是從全軍100多個單位嚴格審查挑選來的。
地空導彈學校的架子搭起來了,“邊建邊訓,建訓并重”的原則也有了,但還有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專業課教員仍無著落,二是基礎課教員的教學水平較低。按照預定計劃,學員入學后先補習半年文化課,而有些教員只教過初中課程,看不懂教學大綱和教材。地空導彈學校采取了四條措施:一是開辦教員培訓班,請古謝夫、尼古拉耶夫等12位蘇聯專家來授課;二是集體備課,輪番試講,限期過關;三是把暫時不上課的教員組織起來,集體編寫教材和講稿;四是安排專業課教員到國防部五院進修,參加地空導彈部隊的改裝訓練,既學兵器理論,也學實際操作。為保證教學,在經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學校投資數百萬元,建起38個試驗室,并壓縮其他開支,修建了一個實習工廠。

1959年3月,圍繞第一期技師班的學制問題發生了爭論,蘇聯專家的意見是三年半,而國防部五院希望快點,最好是兩年或一年半。學校黨委認為,培養人才要保證質量,必須有一定的時間保證。經過精打細算,決定學制兩年半,采用以訓練工作為中心的“優先、圍繞、調整、確保”八字措施。砍掉基礎課中的汽車、拖拉機等可學可不學的課程,調整政治課,每天安排9小時的學習訓練時間。但學員們仍嫌時間不夠,晚上仍在教室里掛上線路圖,講原理、走線路、背數據,往往學到凌晨,一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
蘇方規定蘇聯軍人不得單獨和中國軍人交談,所以蘇聯教官下課后就回宿舍;學員也有嚴格規定,各專業之間不能交流,學氧化劑的不能問學燃料的,學燃料的不能問學測試的,教材、筆記一律不準帶出課堂,只能上課認真聽講。后來學員們分工合作,每人記住重點聽懂的一部分,課后湊在一起,形成完整記錄。4個月后,學員們的基礎理論和實際操作考核平均成績優秀。蘇聯專家對中國學員這么快掌握高精尖技術感到非常驚訝。第一期技師班學員畢業后大多數成為地空導彈部隊的骨干。
1959年七八月間,地空導彈學校從地方高中畢業生中招收第一期工程班學員,開始培訓本科水平的工程技術人才。同時中央軍委決定空軍、海軍、炮兵分辦導彈學校。9月5日,分校工作結束,76名干部、教員和304名地地導彈學員分給西安炮兵學校,53名干部、教員和300名岸艦導彈學員分給海軍煙臺炮校,剩下600多名干部、教員和近400名地空導彈學員留校。
中央軍委在組建地空導彈學校的同時,要求空軍加快地空導彈的引進和研制,迅速組建能用于實戰的地空導彈部隊。
1958年6月,空軍副司令員成鈞對張伯華(防空軍探照燈兵指揮部主任)說:軍委決定由空軍組建地空導彈營,由你負責。你組建過探照燈部隊,參加過抗美援朝,對防空作戰有一定的經驗。你搞這項工作合適。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請教劉秉彥(五院副院長)。選調干部一定要政治上可靠,思想作風好,軍事技術過硬,可以去找任學耀(空軍干部部副部長)。任學耀對張伯華說:空軍黨委有交代,這是空軍新組建的一支特種部隊,考慮到今后發展需要,干部按高職低配的原則挑選,已經發出通知。第1營由張建華(北京軍區空軍探照燈兵指揮部主任)任營長,張思聰(高射炮兵學校干部部部長)任政治委員。后來又調邵殿奇(南京軍區空軍雷達科科長)、趙登龍(航空兵第16師機務主任)任副營長。成鈞同意張伯華的建議,確定選調人員9月份在空軍高級防空學校集中。第1營共186人,都是從空軍高炮、雷達、探照燈、航空兵機務、場站等部隊數十萬官兵中挑選出來的。他們政治思想好、家庭成分好、社會關系好、文化程度高、專業技術水平高,個個都是部隊尖子。干部一律高職低配,團長當營長,營長當連長,連長當排長或技師,班排長擔任操縱手。國防科委統一規定地空導彈兵器的代號為“543”,因此地空導彈部隊就稱為“543部隊”了。
10月6日下午,地空導彈第1營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劉亞樓、成鈞、周彪(空軍高炮指揮部司令員) 等領導人出席。劉亞樓揮動手臂高聲說:“我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地空導彈第1營正式成立了!從現在起,我們的防空力量正在走向完備。在低空有高炮,中空有航空兵,高空有你們地空導彈部隊。同志們啊,審查了你們祖宗三代才把你們挑來,黨和人民把這樣的尖端武器交給你們,責任不輕!你們要盡快把蘇聯老大哥的尖端技術學過來,以后再消化、發展。”劉亞樓特別強調要絕對保密,“父母、老婆、孩子都不能告訴”。

會后,劉亞樓把張伯華叫到休息室說:“五院要求我們派負責人去組織訓練,蘇聯專家訓練過地地導彈,對防空不太熟悉,所以要求空軍派人負責。空軍黨委決定,由你負責這件事比較合適。”“第一要和五院搞好關系,要服從他們領導。雖然你只是一個人,但你是代表空軍去的。第二要好好向蘇軍學習,并搞好關系。第三要打好基礎。這個部隊是從空軍各個兵種、各個單位選人組成的,開始一定要嚴格要求,為將來組建更多的地空導彈部隊做好準備。”張伯華表示:“一定要帶好這支部隊,堅決完成任務。”
10月7日,地空導彈第1營由清河搬到長辛店駐地,五院教導大隊的大隊長孫式性為他們安排好了食堂、課堂等。第二天,張伯華向五院院長錢學森、政治委員劉有光、副院長劉秉彥簡要匯報了部隊情況。劉政委說:你來了很好,我們這邊由劉副院長負責,具體問題你們商量著辦。張伯華說:“我過去沒有接觸過導彈兵器,肯定會遇到不少問題。在五院首長領導下,我一定努力完成這個任務。”劉副院長說:“院里研究過,為了便于工作,決定由你擔任教導大隊副大隊長,專門負責地空導彈的訓練工作。”
第1營編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教導大隊時,導彈裝備還未運到。他們抓緊進行基礎理論訓練,課程有電工、無線電、脈沖技術、雷達工作原理、制導原理、火箭發動機工作原理、空氣動力學等。一個多月后,從蘇聯進口的地空導彈裝備運到滿洲里。
11月19日,孫式性和第1營營長張建華等21人組成接裝組,到滿洲里接裝。11月29日,第一套導彈裝備運到北京,不久第二、第三套導彈裝備也運到了南苑機場。國防部五院周正全處長介紹,計劃從蘇聯進口四套地空導彈裝備,給空軍兩套裝備兩個營,給五院一套用于仿制,給東風20基地一套用于試驗。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國慶十周年北京地區防空,不僅啟用了這四套,還又從蘇聯進口一套。
空軍副司令員王秉璋讓張伯華代他向空軍黨委起草報告,組建一個訓練基地,再組建兩個地空導彈營。幾天后,成鈞告訴張伯華,空軍黨委已經討論過了,準備讓北空組建第2營,南空組建第3營,調杭州高炮106師師部到北京改編為第三訓練基地。
1958年底,北京軍區空軍在北京組建地空導彈第2營,營長岳振華(高射炮兵第511團團長),政治委員許甫,副營長王建初,參謀長張治國,政治處主任李奎。1959年1月18日,南京軍區空軍在徐州組建地空導彈第3營,營長杜先照,政治委員尼特,參謀長汪林。
1958年12月21日,地空導彈第1營的官兵集中在北京長辛店東方馬列學院,向蘇聯專家和營長斯寥斯基率領的蘇軍官兵系統學習地空導彈理論、操作使用、維護保養等知識和技術。蘇聯專家組提出了教學大綱、計劃,操作訓練分理論、操作和實彈打靶三個階段,理論訓練分17個專業,按專業進行編班。總的要求是勤學苦練,盡快把地空導彈技術學到手。
1959年2月21日,改裝訓練正式開始。按照中蘇協議,由蘇聯防空軍一個營負責培訓中國空軍地空導彈部隊一個營。營長教營長、連長教連長、技師教技師、操縱手教操縱手,一教一,包教包會。張伯華向空軍要了龍連義等53名俄文翻譯,并經蘇方同意,第2、第3營的營連干部,第15航校校長王定烈、政治委員魏志明等率部分教員,以及機關、基地等16個單位共464人參加旁聽。總參作戰部李旭閣、北京軍區作戰部特種兵處處長傅暄,空軍司令部楊文安、牛德山、申解民等人也都來聽課。兵器和操作訓練分成四類:1營為一類,由蘇軍導彈營負責對口包教;第2、第3營干部為二類,參加訓練,但不上車操作;各單位教員為三類;各工廠技術干部為四類。后兩類人員主要是學習兵器知識,不上車操作。夏日車內四五百個電子管一起發熱,車內溫度在40℃以上,官兵們在車內操作只能光著膀子,掛在脖子上的毛巾總能擰出汗水。練習加注燃料的官兵更加辛苦,野外作業也要穿厚呢子服,捂得嚴嚴實實。起初蘇聯專家認為中國學員文化水平低,擔心達不到要求。一段時間學習后,他們被中國學員的刻苦精神感動了,一再贊揚韓硯林、順增佩、龔寶興、俞堯年等學員學得好。
1959年4月4日,根據國防部要求,經總參謀部批準,地空導彈第1營在蘇聯專家指導下,在寧夏中衛縣選定了臨時靶場,并向蘇聯專家申請和籌措了各種保障物資。中央軍委對這次實彈射擊非常重視,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副總參謀長張愛萍上將等十幾位將軍,以及五院院長錢學森都親臨靶場,觀看第1營對單批單架空中真實目標進行跟蹤和啞射練習。
4月19日9時,中國導彈部隊第一次地空導彈實彈演習開始。第1營全體人員各就各位,進行導彈裝備功能檢查。杜-4飛機載著靶標距離陣地25公里時,載機投放靶標,第1營打開制導雷達天線搜捕。9時50分,第1營營長張建華命令發射,一枚地空導彈拐了兩個彎,命中靶標,陣地上一陣歡呼。16時4分,第1營對空中模擬目標再次發射地空導彈,導彈在距離發射陣地約8公里處墜地爆炸。蘇聯專家懷疑沒有給導彈加注氧化劑。張伯華到陣地看了加注登記本,詢問了有關人員,一切符合要求。他同蘇聯專家到現場察看,殘骸碎片上的氧化劑氣味還很濃。蘇聯專家確定這枚導彈質量有問題。
4月21日,第1營又進行了兩次實彈射擊訓練,兩枚地空導彈都準確命中靶標。打靶后,靶場舉行了導彈裝備交接儀式,張愛萍等人對部隊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對蘇軍的幫助指導表示感謝。國防部專門為蘇聯專家舉行了歡送宴會。總參謀長黃克誠大將講話,宣布國防部嘉獎蘇軍導彈營全體人員。蘇軍首席顧問巴托夫大將也講了話,之后蘇軍導彈營陸續回國。
1959年2月5日,劉亞樓命令高炮106師機關組建空軍第三訓練基地,駐地在大興縣高米店,擔負地空導彈部隊的改裝訓練和作戰指揮任務。3月8日,高炮106師機關人員在師長賀芳齊率領下,乘火車從杭州出發,3月11日中午到達北京豐臺火車站,向空軍副司令員成鈞報到。5月,空軍司令部下達命令,任命張伯華為空軍第三訓練基地主任,賀芳齊任政治委員,張建華任參謀長,孫思聰任政治部主任。新組建的第2、第3營也到高米店集中,由第三訓練基地代管。5月18日,參照蘇軍訓練模式,第2、第3營開始改裝訓練。國防科委第20基地也組建了試驗營,營長周順仁、政治委員劉川也參加了訓練。

1959年是新中國十年大慶。5月,中央決定首都國慶期間使用地空導彈部隊防空,并明確指示:“如敵機入侵,堅決予以擊落。”根據敵機入侵規律分析,它竄犯北京的主要方向是南和東南,回竄北京的主要方向是西北。3個導彈營放在三個主要方向上,但是怎么擺也形不成閉合環,東北和西南各有一個口子,無法銜接火力。萬一敵機鉆了空當怎么辦?張伯華建議用五院庫存的一套導彈裝備臨時組建一個營,再調來第20基地的試驗營,用5個營保衛首都上空。
6月4日,北京軍區司令員楊勇、政治委員賴傳珠向國防部部長彭德懷、總參謀長黃克誠遞交關于使用“543系統”擔負國慶節首都防空戰備問題的報告,說遵照中央書記處使用“543系統”加強國慶節首都防空戰備的指示,軍區空軍副司令員李際泰與總參謀部派人共同組織了陣地勘察。5月28日,又召集軍區空軍并請北京市委的同志參加,就有關問題作了研究。5月30日,經軍區空軍再次復查后,商擬了初步的部署方案,并將情況及有關需要解決和明確的幾個問題,綜合報告如下:根據兵器性能及當前情況,應以打擊可能自臺灣起飛,由東南、南、西南等方向侵入首都地區進行高空偵察或政治性破壞活動的RB-57D型飛機為主要對象。同時,也要防止敵機繞至側后竄入。關于組織指揮問題已責成軍區空軍在其指揮所內專設一指揮室,屆時擬請空軍某基地張伯華主任、賀芳齊政委前往,在軍區空軍首長意圖下統一指揮×個營聽候作戰。……預計于9月15日前后進入陣地。各項準備工作應在9月10日前完成。軍區擬于8月10日后調四五個工兵連予以協助,要求9月25日起正式擔負戰備任務。
6月23日,楊勇請示增購地空導彈,主送周總理,抄送黃總長和軍區空軍。報告說:半年來RB-57D型美制蔣機不斷侵入大陸,進行高空偵察及政治性破壞活動。對入侵之高空敵機,我殲擊航空兵雖均以積極行動起飛迎擊,但由于升空性能所限制,最高只能爬到1.76萬米,有時飛行員雖曾發現并跟蹤達13分鐘之久,亦因高度相差2000~3000米,不能給敵以應有打擊,致其活動則更加猖獗,并于6月14日、19日先后兩次以單批單架侵入我首都上空及近郊,進行高空偵察照相。22日又飛至西安附近活動。據此情況,為了確保國慶節首都地區的對空安全,中央書記處5月中旬已決定使用已裝備并正在訓練的×個防空導彈營,加強首都國慶節期間的防空戰備,如敵機入侵,給予擊落。×個營的發射陣地已初步選定,預計9月15日前后展開,擔負防空戰備任務。但現有彈數太少,×個營共有24個發射架,進口時總共配有防空導彈36枚,除試射及供訓練用之外,占領陣地后只有22枚導彈,每個發射架尚平均不到一枚。為了有效地打擊敵機,確保首都安全,我們意見再增購26枚導彈,以期每個發射架能平均到兩枚。為此,曾當面請示過黃總長,因軍費已無外匯無法解決,故特呈請總理批示解決。
7月21日,經總參謀部批準,從正在受訓的四個營和第15航校抽調人員臨時組成導彈第5營,營長汪林,政治委員李奎,參謀長郭長江。7月24日,北京軍區空軍司令員羅元發、政治委員漆遠渥,副司令員李中權、李際泰聯名向北京軍區請示,批準“543系統”第×營執行任務,經過陣地勘察,該營部署于河南村附近(順義東南7公里)。如此,在首都外圍基本上做到火力銜接(僅西邊約有3公里空隙),對國慶戰備更為有利。第二天,楊勇、賴傳珠批復同意。
7月底,蘇聯專家指揮組經實地勘測,在北京周圍選定了五個導彈營陣地,第1營在大興東棗林,第2營在通縣張家灣,第3營在豐臺槐樹嶺,第4營在昌平沙河,第5營在順義東南的河南村。副總參謀長楊成武和空軍副司令員成鈞乘飛機在北京上空視察后表示滿意。總參謀部命令北京軍區組織步兵、工兵部隊突擊修建導彈陣地和道路。同時,北京軍區空軍成立地空導彈群指揮所,張伯華擔任指揮員。各營設立營指揮所,配備目標指示雷達,與群指揮所溝通有有線和無線通信聯絡。經過11次實兵演習,10次雷達校驗校飛,進一步提高了各營的戰術、技術水平。
7月29日,中央軍委秘書長、總參謀長黃克誠將“關于啟用防空導彈營擔負首都防空任務事”報告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報告說:鑒于美制蔣機一再地向我內地竄擾,兩度竄至北京及其附近地區上空進行偵察,為確保首都慶祝國慶十周年大典時上空的安全,打擊敵機可能的騷擾破壞,加強首都地區的防空力量,擬啟用蘇聯供應的防空導彈營擔負首都防空任務。8月1日,毛澤東批示:“劉、周、朱、林閱,退克誠照辦。”
8月,第2、第3營改裝訓練完成。8月15日至9月4日,五個地空導彈營拉到甘肅酒泉第20基地實彈練習。這次打靶與第一次打靶有三個不同:一是完全是我們自己組織的。二是不打傘靶,而是打拉-17靶機。靶機時速750公里至800公里,與RB-57D型高空偵察機接近,符合實戰要求。三是節約,五個營使用兩套導彈裝備,只打兩枚地空導彈。
9月5日至11日,五個地空導彈營依次返回北京,直接進入各自的預設陣地,在首都上空構成環形火力銜接,擔負以天安門為中心,半徑130公里以內的防空作戰任務,130公里以外由殲擊航空兵和高射炮兵負責。空軍第三訓練基地統一組織力量,對每個營的兵器、車輛、設備都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檢查、維護,排除故障和隱患,使各營導彈裝備均處于良好狀態。

9月15日,各營基本完成戰斗準備。9月21日,正式擔負首都防空作戰任務。地空導彈第2營奉命進駐北京通縣東南的張家灣機場南,這是通往華北、東北和天津等地的交通要道。
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大慶平靜過去了。10月7日是星期三,因為國慶期間連續戰備值班,第2營補休星期天。早晨6時,營長岳振華看萬里無云,正是高空偵察機出動偵察的好天氣。他沒有休假,率值班人員進入陣地,檢查兵器功能。9時41分,前沿警戒雷達發現臺北市以北50公里的海面上空有一架大型飛機,判斷是從桃園機場起飛的RB-57D型高空偵察機。10時零3分,敵機從浙江溫嶺上空進入大陸,高度1.8萬米至1.95萬米,沿津浦路上空直線向北,經杭州、南京、濟南、天津直竄北京通縣上空。空軍航空兵部隊先后起飛殲擊機10批13架次攔截,都無功而返。10時40分,五個地空導彈營都接到上級命令,發現大型敵機一架,可能到達北京地區,全體進入一級戰備。11時15分,目標指示雷達報告敵機距離北京480公里,高度1.9萬米,時速750公里。11時30分,敵機距離北京380公里。它到天津上空后稍稍一偏,校正了航線,沖著通縣來了。再往前,就是北京天安門的上空。按它的速度在北京上空飛一圈,也就一兩分鐘的時間。
北京軍區空軍指揮所命令第2營消滅目標。11時50分,敵機距離第2營陣地139公里,岳振華下令制導雷達連接天線,在敵機距離第2營陣地115公里時捕捉到目標。敵機距離第2營陣地100公里時,岳振華命令發射連接電準備。三枚導彈被發射架高高舉起,隨著制導雷達天線轉動。敵機距離第2營陣地60公里時,岳振華下達射擊決心:“三點法,導彈三枚,間隔6秒,28公里消滅目標!”12時零4分,岳振華下令發射,引導技師徐培信用大拇指壓向發射按鈕。
地空導彈說復雜很復雜,說簡單也簡單,一按電鈕就行。“轟轟轟”三聲巨響,三枚地空導彈騰空而起。因為敵機飛到頭頂了,所以地空導彈幾乎呈90度仰角直往上沖。說時遲那時快,只聽空中三聲悶雷,三枚地空導彈爭先恐后擊中敵機。
岳振華原是直屬空軍的中國第一個100毫米高射炮團團長,后來他指揮的地空導彈第2營成了打敵機的“專業戶”。至1964年7月,地空導彈部隊一共打下6架敵機,岳振華指揮的第2營打下4架。那時的獎勵不是立功,而是晉銜,打一架敵機添一顆星。岳振華從少校到大校,打下第四架敵機時沒有晉銜,否則就是將軍了。后來岳振華擔任空軍司令部導彈部部長,離休前是北京軍區空軍副參謀長。
10月7日中午,國防部在北京飯店設宴招待參加十周年大慶的軍隊代表。就在他們頻頻舉杯時,臺灣的RB-57D型高空偵察機墜毀在距離北京七八十公里、通縣東南18公里的安平鎮河西務村。殘骸現場是一片玉米地,被民兵和部隊保護起來。當天下午,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北京軍區司令員楊勇來到現場觀看。
10月8日上午,朱德來到現場。野外沒有桌椅,岳振華把戰士看守現場的床板支起來,鋪一條毯子。朱德坐在岳振華對面,十分認真地聽取戰況匯報。他對地空導彈部隊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擊落敵機,大加贊賞。
10月9日,李富春、林彪、賀龍、徐向前、聶榮臻、劉伯承、楊尚昆、蔡暢、譚政、羅瑞卿、楊成武等人來到現場。劉伯承行走、起坐都不方便,但他看望部隊官兵后,堅持登上指揮車,坐在營長的指揮位置上,觀看部隊對模擬目標的演練。
劉亞樓、成鈞陪楊成武看完敵機殘骸,來到第2營陣地。因為是臨時營地,食堂設在牛棚里,蒼蠅亂舞。沒有桌凳,只能蹲著就餐。帳篷架在蘆葦坑邊的低洼地,一個大帳篷擠了20多人,地面全是積水。賀龍專門把全國婦聯主席蔡暢拉進帳篷,對她說:“大姐呀,你看看我們部隊,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日夜守衛著祖國的領空。你們婦女界還不慰勞慰勞啊!”蔡暢說:“真是苦了部隊,他們真是可愛的人!”戰士們用石頭在帳篷外擺成“全力以赴,務殲入侵之敵”“提高警惕,常備不懈”“以陣地為家,以艱苦為榮”等標語。聶榮臻說:“看!這就是我們部隊指戰員的高尚情操!”
事后得知,這架被擊落的RB-57D型高空偵察機,系1955年從美國出廠,1958年賣給國民黨空軍,編制在第5聯隊第6大隊第4中隊,駐桃園機場。它先后竄犯大陸內地15次,被擊落時才飛行836個小時。飛機的機翼相當長,摔散了架,發動機摔到200米外,扎在地上。飛機上只有一名飛行員,戴著頭盔,穿著特制高空抗壓飛行服,證件上的名字叫王英欽,27歲,上尉飛行員。人被綁在座椅上,一起摔在離飛機殘骸一二十米遠的偏坡上,尸體完整,右腿折斷,閉著眼睛,臉上有黑有白,嘴角有血,像是被煙熏過。他身上的駕駛證、美女照片、美元都還完好,手表也在走。劉亞樓向毛澤東報告:“強盜死了,時間還在前進。”
10月12日晚,幾位元帥在北京新落成的十大建筑之一的華僑飯店,宴請岳振華等作戰有功人員。劉亞樓笑容滿面地舉起茅臺酒瓶,親自為岳振華和第2營官兵斟酒。
至1967年9月,第2營累計擊落美、蔣高空偵察機7架,其中擊落RB-57D型高空偵察機1架、U-2型高空偵察機4架、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2架,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中央軍委的通令嘉獎。1964年,第2營被國防部命名為“英雄營”,營長岳振華被授予“空軍戰斗英雄”稱號。7月23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英雄營”全體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