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齊 張月強 朱敬偉 李健 劉丹
(聊城市眼科醫院·聊城市第五人民醫院影像科,山東 聊城 252000)
眼眶腫瘤是一種原發于眼眶的眼部疾病,發病率較低,若救治不及時可能損傷視神經,引起視力受損,嚴重者還易引起急性出血,對視力造成急性損傷[1-2]。眼眶內不同組織均可產生原發腫瘤,也能由周圍組織轉移、蔓延而來,故眼眶腫瘤的病理類型較為多樣[3]。僅依據患者癥狀無法準確鑒別病變性質[4],因此,尋找能夠準確診斷眼眶腫瘤良惡性的方法已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磁共振成像(MRI)具有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等優點,已成為診斷眼科腫瘤的首選方式;彌散加權成像(DWI)和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DCE-MRI)技術也廣泛應用于良惡性腫瘤的診斷[5-6],但現階段對比兩者對良惡性眼眶腫瘤診斷價值的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對比MRI-DWI與DCE-MRI診斷眼眶腫瘤的價值,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聊城市眼科醫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80例眼眶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分為良性組(n=23)和惡性組(n=57)。納入標準:①經病理學檢查確診。②年齡超過18歲。③均為單側病變。④接受MRI-DWI、DCE-MRI檢查。⑤檢查前未接受藥物、放化療及手術治療。⑥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精神、認知功能障礙者。②存在MRI-DWI、DCE-MRI檢查禁忌證者。③圖像質量較差。④合并重要器官嚴重損傷及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1.2.1 MRI檢查 檢查儀器:聯影光梭1.5T超導超導型磁共振成像儀。線圈采用12通道高分辨頭頸聯合線圈,掃描范圍由眼眶上緣至眼眶下緣,掃描序列包括MRI平掃、DWI、DCE。常規MRI平掃序列使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包括T2WI橫軸面(TR 3000 ms,TE 120 ms)、T2WI冠狀面(TR 3020 ms,TE 83 ms)、T2WI矢狀面(TR 3220 ms,TE 87 ms)、T1WI橫軸面(TR 600 ms,TE 9 ms)。MRI-DWI掃描使用單次激發回波平面成像序列:b值取800 s/mm2,TR 4000 ms,TE 85 ms,矩陣 384×384,FOV 200 mm×200 mm,NEX 6,反轉角15°,層厚4 mm,層數10,無間距掃描,掃描時間4 min14 s。DCE-MRI掃描使用二維快速小角度激發梯度回波序列:TR 474.66 ms,TE 1.43 ms,矩陣128×128,FOV 230 mm×230 mm,NEX 1,反轉角12°,層厚4.5 mm,層數7,無間距掃描,連續掃描100個時相,總掃描時間為5 min 15 s。對比劑選擇釓噴替酸葡甲胺,劑量為0.1 mmol/kg,經靜脈使用高壓注射器注射,速率為3 mL/s,在第5時相基線數據采集完成后開始注射。
1.2.2 圖像分析 由2名高年資影像科醫師進行閱片,2名醫師對采集圖像資料進行定量分析,以2名醫師定量測量結果的平均值為最終結果。醫師分別逐層勾畫腫瘤感興趣區,勾畫過程參考常規MRI T2WI和增強后T1WI圖像,盡可能避開鈣化、壞死、囊變及出血區,勾畫感興趣區面積需略小于腫瘤實際面積,盡量避開腫瘤邊緣。觀察腫瘤發病位置及累及區域,累及區域分為4個部位:眶隔前、淚腺區、肌錐外和肌錐內。DWI數據經FireVoxel軟件分析得到表觀擴散系數(ADC)。DCE圖像采用Omni-Kinetics軟件分析,經運動校正、圖像匹配,選取腫瘤感興趣區,擬合時間-信號曲線(TIC),記錄曲線類型(Ⅰ型為漸進上升型曲線,Ⅱ型為平臺型曲線,Ⅲ型為流出型曲線)、血管外細胞外間隙百分比(Ve)、速率常數(Kep)及容積轉換常數(Ktrans)。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并比較惡性眼眶腫瘤組和良性腫瘤組ADC、Ve、Kep、Ktrans等參數。②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對比MRI-DWI、DCE-MRI對眼眶腫瘤的診斷結果。③計算MRI-DWI、DCE-MRI診斷眼眶腫瘤的效能,包括準確度、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良性組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齡27~72歲,平均(55.21±5.81)歲;體質量指數19~26 kg/m2,平均(23.04±1.12)kg/m2。惡性組男性32例,女性25例;年齡30~68歲,平均(53.36±6.13)歲;體質量指數19~26 kg/m2,平均(22.81±1.35)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MRI-DWI參數及DCE-MRI參數比較 惡性組ADC低于良性組,Ve、Kep、Ktrans高于良性組(P<0.05);兩組TIC分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MRI-DWI參數及DCE-MRI參數比較
2.3 MRI-DWI、DCE-MRI診斷結果與病理結果對照 MRI-DWI診斷結果顯示,55例為惡性眼眶腫瘤患者,25例為良性眼眶腫瘤患者;DCE-MRI診斷結果顯示,54例為惡性眼眶腫瘤患者,26例為良性眼眶腫瘤患者,見表2。

表2 MRI-DWI、DCE-MRI診斷結果與病理結果對照(n)
2.4 MRI-DWI、DCE-MRI對眼眶腫瘤的診斷效能比較 MRI-DWI、DCE-MRI診斷眼眶腫瘤的準確度、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MRI-DWI、DCE-MRI對眼眶腫瘤的診斷效能比較
2.5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男,51歲,病程2年,左眼淚腺區淋巴瘤,MRI常規掃描可見T2WI等信號占位(圖1A),ADC顯示為稍低信號(圖1B),DCE顯示為均勻的高信號(圖1C)。

圖1 左眼淚腺區淋巴瘤
眼眶腫瘤早期無典型癥狀,易被忽視,腫瘤隨病情進展而增大,對周圍神經造成壓迫后,引起眼球突出、視力降低等癥狀[7]。國內外研究均發現,眼眶腫瘤患者預后及復發情況與腫瘤性質、受累范圍相關[8-9]。因此,準確鑒別良惡性眼眶腫瘤對指導臨床后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10]。
眼眶MRI檢查利用不同組織超敏感性差異產生對比圖像,從而反映眼眶腫瘤的信號及解剖學特征,具有無電離輻射損傷、組織分別率高等優點[12-13]。DWI、DCE是MRI功能成像技術的發展,兩者為良惡性眼眶腫瘤的鑒別診斷提供了強有力支持。DWI是現階段最常用的MRI序列,通過檢測腫瘤組織中水分子擴散運動,觀察機體水分子微觀運動狀態,還能利用ADC量化分析腫瘤血管通透性、血容量性質[13-14]。DCE-MRI是臨床常用的檢查方式,通過對比劑藥代動力學情況,分析腫瘤血液供應情況,同時也能反映強化過程及和增強信號特征,為綜合評估腫瘤動力學和形態學特征提供參考[15-16]。但現階段臨床鮮有比較MRI-DWI、DCE-MRI對眼眶腫瘤診斷價值的報道。為此,本研究對比MRI-DWI與DCE-MRI對眼眶腫瘤的診斷價值,以期為眼眶腫瘤的診斷提供有效鑒別方法。
李峰[17]研究發現,MRI-DWI掃描參數ADC能反映腫瘤細胞水分子擴散情況,良性眼眶腫瘤患者ADC遠高于惡性患者。本研究結果顯示,惡性組ADC低于良性組,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提示MRI-DWI掃描參數ADC可作為鑒別良惡性眼眶腫瘤的參考指標。分析原因為惡性腫瘤細胞的增長速度高于良性細胞,其細胞密度明顯增加,細胞核及細胞質比值改變,導致惡性腫瘤細胞緊密排列,細胞間及細胞內間隙減少,從而限制水分子彌散運動,降低ADC。Ve、Kep、Ktrans是常見DCE-MRI定量參數,Ve常用于評估單位組織內細胞外間隙的體積,Kep是細胞外間隙在單位時間內反流進入血管內對比劑的量,Ktrans與毛細血管滲透及組織血流量緊密相關[18-19]。本研究發現,惡性組Ve、Kep、Ktrans高于良性組,提示DCE-MRI掃描參數能有效鑒別良惡性眼眶腫瘤。良性眼眶腫瘤細胞不存在明顯的囊變及壞死,細胞外間隙小,故Ve低于惡性眼眶腫瘤患者。陳代標[20]研究發現,惡性眼眶腫瘤患者經DCE-MRI檢測后得到的定量參數Ktrans、Kep顯著高于良性眼眶腫瘤患者,也佐證了本研究結果。
本研究中兩組TIC分型比較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惡性眼眶腫瘤患者以Ⅲ型曲線居多,良性眼眶腫瘤患者主要為Ⅰ型及Ⅱ型曲線,與既往研究結相符[21],提示DCE-MRI掃描對良惡性眼眶腫瘤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分析原因為腫瘤病理分型與機體血液供應緊密相關,良性眼眶腫瘤患者新生血管數量相對較少,且多分化成熟,毛血管通透性正常,故以Ⅰ型及Ⅱ型曲線為主。Yuan等[22]研究發現,惡性腫瘤患者經DCE-MRI掃描得到的TIC曲線主要呈現中度強化,顯示為Ⅲ型曲線,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還發現,MRI-DWI、DCE-MRI診斷眼眶腫瘤的準確度分別為92.50%、88.75%,均處于較高水平,說明MRI-DWI與DCE-MRI均可有效診斷眼眶腫瘤。
MRI-DWI與DCE-MRI均可有效診斷眼眶腫瘤,臨床應將圖像與量化指標相結合,以提高診斷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