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昆
(廣東大道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廣東 中山 528400)
巖土監測作為巖土工程動態設計的核心,對評價施工方法的可行性,設計參數的合理性,了解巖體及支護結構的受力、變形特性等能夠提供準確而及時的依據,是保障邊坡工程成功的重要因素。它影響著工程的進度、投資和安全。利用各種監測方法及儀器設備,在邊坡上建立較為完善的能長期觀測的監測系統,在監測期間對邊坡有關結構形態的變化量進行周期性、系統性地觀察和測量,然后對這些觀測資料進行整理、計算、統計、分析,達到監測目的。本文以某深路塹高邊坡為例,分析其變形監測情況,為提升邊坡的穩定性提供幫助。
某深路塹高邊坡段落位于K1+320~K1+640,共320m。鉆探測試表明,邊坡體主要由填土、殘坡積土及花崗巖風化層組成;坡面不規則,凹凸不平,坡腳為道路及廠房;坡體經人工開挖改造,設置施工便道,坡頂無建筑物。邊坡上部為素填土、粉質黏土、砂質黏土、全風化和砂土狀強風化花崗巖組成,中下部為巖質邊坡(巖體類型為Ⅱ~Ⅳ類)。邊坡高度為3.066~52.611m,邊坡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工程邊坡實景如圖1所示。

圖1 邊坡工程實景
上部土質邊坡由素填土、粉質黏土、砂質黏土、全風化花崗巖及砂土狀強風化巖組成。這類邊坡的穩定性由邊坡坡度、巖土體抗剪性能、下覆基巖接觸面坡度及其抗剪性能等因素控制。另外大氣降雨對邊坡巖土體沖刷以及下滲形成地下水,增加坡體自重,地下水浸泡巖土體改變巖土體強度,對邊坡穩定性影響也較大。其次,人類的工程活動對邊坡的穩定性也有很大的影響。人類的工程活動破壞了山體原始平衡,容易在坡腳處產生應力集中,為邊坡失穩創造條件。
下部為巖質的邊坡:這類邊坡穩定性主要受巖體結構面的類型、產狀及其與坡向的關系等控制,當然,降雨下滲作用的影響也較大。據本次勘察對邊坡節理裂隙的觀測統計分析,結構面局部夾砂土,在降雨期間可能間歇性集水形成靜水壓力或動水壓力、結構面軟化,可能會影響邊坡的穩定性。
2.2.1 上部的土質邊坡可能發生的破壞形式
邊坡上部主要由素填土、粉質黏土、砂質黏土、全風化花崗巖及砂土狀強風化巖組成,其層底為碎塊狀強風化巖及中風化巖。邊坡上部覆蓋層與巖面交界層面坡度大且傾向坡外時,可能沿巖面位置產生平面(直線)滑動,覆蓋層厚度較大時,亦可能產生圓弧滑動。
2.2.2 下部巖質邊坡穩定性分析和可能產生的破壞形式
(1)巖體裂隙較發育,主要發育有2組優勢裂隙面,裂隙1產狀為267°∠59°,裂隙2產狀為57°∠55°,線密度可達1-2條/m,相互切割,延伸長,呈閉合狀,邊坡整體穩定性主要取決于2組優勢裂隙面結構強度。
(2)開挖后邊坡坡向339°,坡度53°,采用極射赤平投影法(如圖2)評價如下:裂隙1與邊坡傾向空間關系為大角度斜交,傾角大于邊坡坡角,由裂隙1控制時邊坡處于穩定狀態;裂隙2與邊坡大角度斜交,傾角大于邊坡坡角,由裂隙2控制時邊坡處于穩定狀態;兩組裂隙面形成交割線。

圖2 極射赤平投影圖
(3)巖體破壞以楔體滑塌為主,滑塌方量大小取決于切割線長度。
通過對其表面變形、深部位移等綜合分析實時監控開挖過程的變形,合理控制施工速率,防止滑塌,實現安全、快速施工的目的;監測成果為動態設計提供有效參考;預判邊坡險情,提供預警信息,且判斷滑動面深度、滑動范圍及變形發展趨勢,評估施工對邊坡或路堤穩定性和周圍建構筑物的影響。
深層水平位移監測采用測斜儀CX-3D開展,儀器測量精度±0.01mm/500mm;土體測斜管在邊坡開挖1周前埋深;邊坡測斜管應預先在邊坡頂用鉆機鉆孔,鉆孔深度根據現場情況確定,然后將測斜管連接好,放入孔內,用細砂將測斜管與鉆孔之間的孔隙填充實。安裝時應盡量保證一組導槽垂直于邊坡面。
根據沿線各邊坡的高度、工程地質條件等情況,經現場調查,選擇其中穩定性較差、安全風險較大的邊坡進行監測。測斜孔布置在邊坡平臺或坡頂,一斷面不少于兩孔。測點布置如圖3所示。

圖3 高邊坡監測點布置示意
在監測巖土應力變化的過程中,通常是采用應力計對錨桿(錨索)應力進行監測。監測錨桿(錨索)應力,除了能夠對邊坡進行監測以方便指導施工作業外,還能夠對邊坡失穩進行提前預測。該技術可以通過振弦式鋼筋測力進行邊坡穩定性監測。其原理較為簡單,即當鋼筋試樣受到拉伸或壓縮時,對應區域的感應線圈就會發生震動,通過檢測線圈震動頻率就可以獲取鋼筋所受應力。
根據設計要求,按施工總數的3%布置錨索內力監測點,本次共對21根錨索進行監測;通過對錨桿(索)的預應力監測,繪制出應力曲線,從而可以研究錨索預應力的變化趨勢,分析邊坡的穩定情況。
針對該邊坡工程,監測設備及數量如表1所示、測點平面布置如圖4所示。

表1 邊坡監測設備及數量

圖4 測點平面布置圖
深層水平位移監測為該邊坡監測的主要部分,結合該工程地質情況及設計,從16個監測點選取兩點(CX1、CX3)做為分析對象。其深層水平位移與深度關系曲線如圖5所示。

圖5 深層水平位移與深度關系曲線
從CX1號測斜孔位移過程曲線可以看出,監測時間段為2020年11月26日~2021年12月15日,深層位移與深度曲線呈S波浪型曲線,累計位移最大處為5.5m,累計變形量為8.53mm,邊坡開挖初始階段位移變化速率較大,最大變化速率為0.45mm/d,隨著錨索施工張拉完成,其變化速率開始變小,位移變化速率為0~0.02mm/d,可見在錨索施工完成后,累計位移變化率小于施工前期,邊坡的變形較前期小,由此推斷出高邊坡在錨索張拉完成后,邊坡變形趨于穩定。
從CX3號測斜孔位移過程曲線可以看出,監測時間段為2021年1月4日~2021年12月15日,深層位移與深度曲線呈S波浪型曲線,累計位移最大處為4.0m,累計變形量為8.01mm,邊坡開挖初始階段位移變化速率較大,最大變化速率為0.26mm/d,隨著錨索施工張拉完成,其變化速率開始變小,位移變化速率為0~0.01mm/d,可見在錨索施工完成后,累計位移變化率小于施工前期,邊坡的變形較前期小,由此推斷出高邊坡在錨索張拉完成后,邊坡變形趨于穩定。
根據21個錨索應力計測量的數據,選取兩個錨索應力計(M1、M4)數據進行分析。其錨索應力與時間關系曲線如圖6所示。

圖6 錨索應力與時間關系曲線
從圖6可以看出,M1錨索在鎖定完成后,錨索應力在整個監測過程中變化區間為220.59~225.86kN;M4錨索在鎖定完成后,錨索應力在整個監測過程中變化區間為208.41~213.38kN,錨索應力變化幅度均很小,曲線平緩,這表明錨索應力計的受力效果良好,未超過錨索設計荷載,邊坡內部未產生應力集中和應力增高的現象,邊坡經過加固處理后趨于穩定。
本次巖土高邊坡變形監測及分析工作結論如下:
(1)通過對該邊坡的監測數據分析,在錨索施工完成后,深層水平累計位移變化率、變形較張拉前小,錨索測力計受力狀態良好,錨索內力變化幅度小,曲線平緩,高邊坡整體處于穩定狀態。
(2)通過深層水平位移數據可以有效了解邊坡狀態、掌握邊坡變化情況,且判斷滑動面深度、滑動范圍及變形發展趨勢,在監測數據指導下進行動態設計、信息化施工,可以有效防止高邊坡發生較大工程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