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競
(上海市園林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83)
成都市作為“公園城市”的踐行地,在規劃與發展過程中,一直堅持以生態價值為基本考量走好特色化發展道路,努力在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上探索路徑、積累經驗,努力打造生態宜居的“公園城市”[1]。錦江公園以公園城市為建設目標,是金牛區乃至成都市大尺度旅游地標及消費中心轉型升級的載體,其中,九里公共開放空間承載著集聚創意科技藝術人才,體現新場景新消費新體驗的重任。在梳理與分析公園城市理念的基礎上,本文對錦江九里沿岸公共空間的開發進行研究,以期為公園城市營造探索新途徑。
不同于一般城市公園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見縫插針式地獨立建設綠色孤島,最終匯總為城市公園體系,公園城市的建設強調在城市營建之初,以系統的觀點將城市看成一個大公園,實現“先公園后城市,先生活后生產”[2],在公園中進行城市建設,并且強調在規劃建設中形成社區綜合體,植入新興消費功能,將生態價值創新轉化為經濟價值。
金牛區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區西北部,與錦江區、成華區、青羊區等同為成都老城廂的一部分,有絕佳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旅游資源,是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成都市的中心城區、天府文化發端的根基。
公園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的核心是優美的環境與完善的相關配套設施,以環境吸引新興人才,以新興人才確定新興產業,以新興產業提升新興經濟。本次開發的錦江沿岸九里區域,地處進入市區的必經之地,是成都市的北門戶。因此,九里區域的大開敞空間將成為未來新經濟的公共空間載體和引爆項目。成都市委書記范正平指出,當前,成都中心城區缺乏大尺度旅游地標、缺乏開敞空間,消費中心轉型升級缺乏載體,交通組織與人口集散能力不足。成都打造錦江公園,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讓市民游客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公園城市的獨特魅力。錦江綠道像珠鏈一樣把周邊區域公園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綠道系統,其中面積最大的為錦江九里沿岸公共空間(見圖1),九里沿岸公共空間勢必承載著集聚創意科技藝術人才,體現新場景新消費新體驗的重任。正是基于公園城市的建設理念,九里沿岸公共空間將圍繞生態、文脈、社會、旅游組成的四維結構,以“天府韻·國際范·青春態”為主題,建設“生態先行的都市綠肺、創新傳承的文脈景觀、青春活力的城市客廳和魅力蜀韻文旅新地標”。
圖1 九里公共區域的大開敞空間在錦江公園體系中的引領地位
公園城市是一種完全不同于之前任何城市發展路徑的全新理念。曾九利等認為,在公園城市理念引領下,城市發展應實現4個方面的轉變:從發展邏輯角度來看,應實現從“產-城-人”向“筑境-聚人-營城-興業”轉變;從營城理念來看,應實現從“單純物質空間建造”向“以人為中心的場景營造”轉變;從空間布局來看,應實現從“城市中建公園”向“公園中建城市”轉變;從生態價值轉化來看,從“生態凈投入”向“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轉變。除了以上4方面轉變之外,還應該基于公園城市建設目標,圍繞公共空間的發展定位,力求塑造能夠吸聚創新人群、激發和支持創新活動的公共空間系統,努力實現從規劃到交通,從風貌到業態,從文化到空間,全方位立體化重構,為公園城市營造探索新途徑[3-5]。
將區域內的九個單體公園整合成一個大“九里公園”,成為成都三環內最大的城市公共空間,見圖2。
圖2 化整為零——整合九里公共區域單體公園
灰色基礎設施讓路于綠色基礎設施。將部分道路下穿,保證公園的完整性、連續性。車行讓位于人行,體現公園城市的基本內涵,見圖3。
圖3 交通重組——灰色基礎設施讓路于綠色基礎設施
在交通重組的整體策略下,還提出如下交通規劃思路:
(1)九里堤北路在上下新橋段下穿(或局部下穿)。以實現公園與錦江水岸的一體化,否則最寶貴的水岸無法發揮價值。
(2)新泉路在親水園和上新橋段取消(或降為慢行道路或交通管制)。這段道路原本道路級別就比較低,周邊也沒有住宅或商業,對周邊居民的通行影響不大。但道路的存在對公園的割裂和影響卻比較大。
(3)集中停車庫的設置。考慮到未來九里公園建成后,周邊的人流會非常大,但停車設施缺少,每個公園都設置集中停車場的條件不成熟,而且效益不集約。上位控規中在上新橋公園規劃有地下停車庫(經測算約需建設450-500輛停車規模)。如果在上新橋公園設置地下車庫,則需在公園西側設置一條6m寬的車輛出入通道。如果考慮到會大量破壞上新橋公園的現有苗木,也可將集中地下停車庫建設在上新橋西側待拆遷的公共服務用地上(未來規劃國際交流中心)。
(4)北三環的交通流量非常大,將歡樂谷與大九里公園割裂,人流無法暢通。建議建設地景景觀橋(地標性景觀,橋上可種植物),供人行和自行車通行。
(5)中環路是城市主干道,將四個公園和錦江綠道割裂,對公園城市建設的負面影響非常大。建議建設U型人行橋,將四個公園連成一個整體,并聯通錦江綠道。
基地整體是平的,通過場地標高的梳理和重塑,人在更多的標高場地內能看見水,并增加濱水空間;適當增加特色水上活動,并打造品牌賽事活動。
(1)濱水打開視線,營造較大尺度的開敞空間;
(2)塑造水岸,滿足親水體驗需求;
(3)道路適當改道,交通重組,保持公園完整性,可達性。
后工業時代城市更新的核心是要確定產業的戰略方向,新經濟新產業一定是圍繞知識經濟和創新經濟展開。因此,九里區域的大開敞空間將成為未來新經濟的公共空間載體和引爆項目,以文創藝術街、科學體驗島、科創灣三大片區(見圖4),引入不同的特色項目,塑造不同的生活場景。
圖4 業態集聚——以新興產業、創新經濟塑造全新生活場景
文創藝術街繼承和延續基地原有的文化底蘊,通過保護性改造和功能重塑,不僅充分展示了對城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理念,還在再利用中滲透著文化氣韻。
科學體驗島是以青少年探索求學為中心,為豐富知識而設立的機構。根據青少年好動、愛玩的特點,收集和布置科學、歷史等各種有趣的展品,力求寓教育和學習于之中。
科創灣是以西南交大片區為集聚結合交大科創智力資源的產業區。
基地內外資源眾多,為傳承川蜀文脈,取傳統文化之神,用新時代創意手法+現代材料工藝講述歷史文脈故事。比如,九里片區有兩處文化遺址,一處是九里堤和諸葛廟遺址,另一處是古城墻遺址。應對遺址進行嚴格保護,并可建立博物館和演藝的手法,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來再現遺址的輝煌歷史,留下歷史的錨點。場地內還有工業時代的商貿物流倉庫、木材碼頭與火車文化記憶,應當適當保留這種文化印記,并在景觀場景設計中加以發展創新。除了打造世界最長的蜀錦彩帶風雨連廊,用川西建筑形式風雨廊+蜀錦打造飄逸的風雨花廊,用光、5G、數據、信息,無土栽培花+爬藤等現代材料、現代形式、科技元素打造花重錦官城,塑造逍遙浪漫的人文情懷。
將藍綠引入街區,將視線和人流導向河道,實現“走近水岸”到“走進水岸”的突破,見圖5。
圖5 縱橫打通,實現“走近水岸”到“走進水岸”的突破
在公園城市的建設背景下,錦江公園擔負了為金牛區乃至成都市塑造大尺度旅游地標及消費中心轉型升級載體的重任,其中,九里公共開放空間承載著集聚創意科技藝術人才,體現新場景新消費新體驗的任務。基于對公園城市理念的梳理與分析,本文提出從規劃到交通,從風貌到業態,從文化到空間,全方位立體化重構,以此推動金牛區成長為引領成都市公園城市發展的樣板,為公園城市營造探索新途徑,為我國公園城市建設發展提供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