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峰 喬曉光 孫貴耀 鄭 輝 曹 雨 王貴賓 李少剛
北京市朝陽區雙橋醫院骨科,北京 100121
股骨頸骨折是指股骨頭下到股骨頸基底部的部位發生骨折,該骨折在老年人、骨質疏松者、女性中較為常見。當患者患有股骨頸骨折后,患者將表現出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為局部供血因素往往會導致骨不連或股骨頭缺血壞死等并發癥,因此在選擇治療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方式時需要根據患者的癥狀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其中骨折加壓螺釘固定是主要的臨床治療方法之一。通過骨折復位后使用加壓螺釘固定,保持頸干角起到治療目的,但有時因固定效果不佳而導致失敗發生。髖關節置換術通過重建髖關節為患者恢復關節功能,在使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后的患者,其恢復下地行走快,且并發癥較少,在臨床有良好效果。本研究探討骨折內固定術與髖關節置換術在老年股骨頸骨折中的治療效果。
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市朝陽區雙橋醫院收治的80 例股骨頸骨折病患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18 例,女22 例;年齡60~88歲,平均(71.58±2.53)歲;不完全骨折患者20 例,完全骨折無位移患者13 例,完全骨折完全位移患者7 例。觀察組中,男20 例,女20 例;年齡60~88 歲,平均(71.58±2.93)歲;不完全骨折患者18 例,完全骨折無位移患者14 例,完全骨折完全位移患者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文號:20180522),參與研究者對該研究知情同意。納入標準:所有患者通過CT 檢查結果均為股骨頸骨折。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方面的疾病者;②有其他嚴重的臟器疾病者;③存在多發性骨折者。
對照組采用骨折內固定術治療:患者在進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后,讓患者處于仰臥位,并使其固定在骨科牽引床上,在患者的患側處墊上枕頭。使用C 形臂X 線機進行透視,并對患者的骨折處進行閉合復位。當閉合復位效果良好時,在髖關節處做一個小切口,打入3 個克氏針導針,使其呈“品”字形,最后擰入3 個空心螺釘加壓。當C 形臂X 線機透視確認螺釘處于良好位置,骨折復位良好后,徹底清理創面,逐層縫合。
觀察組采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在進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后,讓患者處于側臥位,取髖關節后外側入路。將皮膚、筋膜、皮下組織及關節囊等進行逐層切開,直至髖關節充分暴露,再進行斜行截骨,將股骨頭取出。然后采用髖臼銼清除髖關節軟骨面,直至有新鮮血液滲出。將大小適當的髖臼假體植入,之后植入對應的股骨頭假體,髖關節復位。最后徹底檢查患者的活動度,將傷口徹底沖洗后進行逐層縫合。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手術相關指標、生活質量和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①治療效果:顯效為髖關節在正常的活動范圍內,患者行走順暢;有效為髖關節在正常的活動范圍內,患者行走較為順暢;無效為髖關節不在正常的活動范圍內,患者行走困難。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臥床時間、術后住院時間。③并發癥:包括下肢肌肉疼痛、泌尿系感染、術后深靜脈血栓。④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包括軀體方面、心理方面、社會方面、總體感覺方面的生活質量。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n(%)]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下肢肌肉疼痛、泌尿系感染、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s)
觀察組患者術后軀體方面、心理方面、社會方面、總體感覺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股骨頸骨折主要是由外傷引起的,如果不及時治療,將引起患者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問題。近年來,髖關節置換術與骨折內固定術用于治療股骨頸骨折的臨床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結果。手術治療有效改善了患者股骨的穩定性,從而提高了股骨頸骨折的治愈速度。骨折內固定術采用的是空心壓力螺釘固定骨折,因為該手術的操作較為簡單,因此骨折內固定術與傳統手術治療相比,具有手術創傷小、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等優點。骨折內固定術中使用的空心釘具有較強的抗張力、 抗壓力及抗旋轉能力,并且該手術是在C 形臂X 線機透視下進行的,因此可以避免手術的操作盲目性。但是患者在進行該手術后需要長時間臥床,因此會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的術后并發癥。髖關節置換術在髖關節疾病的治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一種臨床上常用的骨科手術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可以幫助患者的肢體功能達到正常,矯正局部形態學變形,并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與其他研究中的結果一致,說明髖關節置換術能夠提高手術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下肢肌肉疼痛、泌尿系感染、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患者在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后,需要的臥床休息時間更短,因此可以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肌肉疼痛、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與其他研究中的結果一致,說明髖關節置換術能夠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髖關節置換術需要的手術時間雖然較長,術中失血量雖然較多,但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將明顯縮短,因此,髖關節置換術能使患者加快恢復。雖然髖關節置換術需要的手術時間較長,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較多,但隨著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手術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會逐漸提高。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軀體方面、心理方面、社會方面、 總體感覺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髖關節置換術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出現股骨頭壞死或骨折骨愈合的問題,減少再次進行手術的發生率,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在老年股骨頸骨折病患的治療中,采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比骨折內固定術治療的效果顯著,有利于提高治療有效率,縮短患者術后臥床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提高生活質量,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