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謝曉芳 王巧麗
菏澤醫學??茖W校護理學系,山東菏澤 274000
2021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宣布一對夫妻可生育三個子女,這預示著我國將再次迎來生育高潮,“健康中國2030”提出“提高婦幼健康水平,實施母嬰安全計劃,倡導優生優育”,且越來越多家庭重視母嬰護理和嬰幼兒早期教育。調查發現,現有母嬰護理人員普遍存在學歷低、 沒有育嬰師等相關證書、服務理念不能滿足家庭需求等問題,因此,培養高素質母嬰護理人才是當前迫切任務之一。
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鼓勵學生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2019年教育部頒發第二批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母嬰護理等級證書位于其中,這為提高母嬰護理人才質量打開新局面。高職助產專業學生除了從事醫院內助產工作,更多傾向于醫院外母嬰照護,而當前助產專業教學中,重視醫學護理及助產技能訓練,輕視生活照護,培養“單一”人才,縮小學生就業范圍。職業院校作為母嬰護理技能等級證書試點單位,應根據證書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將證書內容融入助產專業課程教學(簡稱“課證融合”),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取得學歷證書及母嬰護理技能等級證書,拓寬就業渠道,解決學歷教育與職業發展的脫節。下面以菏澤醫學??茖W校(以下簡稱“本校”)助產專業為例,分析“課證融合”的構建和實施策略。
總體路徑主要規劃為以下幾個環節:專業融合總體規劃、挑選關鍵教學切入點、融合方案實施、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1.1.1 選定專業課程進行融合 母嬰護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分初級、中級和高級,中級必須包括初級知識和技能點,高級必須包括初、中級知識和技能點,本校學生可直接考取中級證書。將母嬰護理(中級)考評知識和技能點進行分解歸納后認為,可與《助產學》《兒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急危重癥護理學》《大學生就業指導》這幾門專業課融合。
1.1.2 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教學統籌 國家出版的母嬰護理(中級)教材,共150 學時,包括4 大項目,34項任務,其中21 項涉及操作。將所有知識和技能點統籌規劃為四個方面:免修、強化、補修和能力轉換。對比中級理論知識,發現大部分內容在《助產學》《兒科護理學》等專業課中講授,對比實操知識,僅有小部分在《助產實訓技術》等課程中講授,大部分需要補修。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分配29%內容為免修,36%為補修,15%為強化,能力轉化為20%(以上比例僅供參考)。
在以上融合方案基礎上,助產專業教師應重點關注母嬰護理實操考評關鍵點——安全和人文關懷,違反安全原則可直接導致考試不及格。授課中給學生指出關于“安全”的考評點,例如協助孕晚期孕婦如廁及洗澡時一定要在衛生間放置防滑墊和馬桶扶手;產褥期協助產婦康復鍛煉時一定要循序漸進、 量力而行; 托抱嬰兒及為其洗澡過程中一定要防止墜地、滑落水中等。
做好人文關懷可從兩方面切入。一方面把孕產婦和嬰兒生理、 心理特點和需求等知識融入專業課程中,妊娠和產后生理上均出現顯著變化,與此同時所產生的生理需求也不相同,產后易出現焦慮、抑郁、恐懼、易怒等,面對這些變化,強調人文關懷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角色互換,引領學生尊重、理解、關心和愛護孕產婦,增強人文關懷意識和能力。
1.3.1 制定母嬰護理理論課融入方案 對母嬰護理(中級)理論內容分解,將與《助產學》《兒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重復內容在課堂上不講或少講進行強化,將專業課程中沒有的內容重點補充學習(表1)。

表1 母嬰護理(中級)理論課程融入方案
1.3.2 制定母嬰護理實訓課融入方案 根據母嬰護理(中級)實訓要求,將與《助產實訓技術》等課程重復的技能操作進行免修或強化,將類似技能操作引導學生進行能力轉化,將專業課程中沒有涉及到的技能操作進行補充學習(表2)。

表2 母嬰護理(中級)實訓課程融入方案
1.3.3 將人文關懷融入課堂教學 課前,教師總結母嬰護理中常見問題;課中,采用任務場景式教學解決母嬰護理常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案例,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人文關懷意識和能力(表3);課后,通過網絡平臺推送母嬰護理人員無私奉獻視頻(如:廣東灣區匠人篇之守護:月嫂——學習強國),進一步熏陶學生關心孕產婦、呵護嬰幼兒的人文情懷。

表3 助產專業教學過程中融入母嬰護理的常見問題
對助產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分解,在專業選修課模塊增加“母嬰護理等級證書培訓課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鼓勵學生考取技能證書,拓寬就業渠道,促進高質量就業,滿足職業發展需求(圖1)。

圖1 本校2020 級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結構框架
助產專業實施課證融合,就是課程設置與職業崗位銜接、課程內容與工作任務銜接、課堂教學與工作過程銜接、課程評價與社會評價銜接,既達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又順應母嬰護理行業發展。其關鍵是做到以下幾點。
“課證融合”需重構專業課內容,將母嬰護理技能標準及培訓內容融入課堂教學,構建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融合的課程體系。首先優化課程標準,由學校、行業共同制定,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線,融入母嬰護理職業技能標準,真正展示“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其次優化專業課程結構,增加母嬰護理技能培訓模塊,精簡專業理論課時,刪除非必要理論內容,增加實訓課課時,凸顯實踐教學重要性;最后優化專業課程內容,增加母嬰護理技能培訓內容,并將行業新標準、新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使教學更貼近崗位需求。
根據助產專業崗位職業能力培養需求,邀請行業共同開發基于崗位工作任務的“課證融合”活頁式教材。教材內容既要符合專業教學標準,使專業知識與技能教學相一致,又要體現崗位工作特點和職業技能證書考核要求。教材編寫以助產專業原有知識體系為基礎,增加企業真實情景案例,融入企業新知識、新技術、新規范,形成理實一體化教材,體現職業教育職業性和技術性,同時,配套開發視頻、動畫等信息化資源,利于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滿足教師不同的教學需求。
“課證融合”后培養目標與崗位需求一致,課堂教學也應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以滿足學生需求。從“滿堂灌、輕實訓”轉向教學、實訓相結合,運用病例導入、小組討論、操作演示、情景模擬等多種方法,打造產教融合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搭建助產專業網絡學習平臺,推送企業工作模式及狀態,使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有機結合,提高實踐教學效果,構建師生實時互動、校企共同育人的新課堂。
改革課程評價方式,實施課程考核和行業認證相貫通的教學評價機制。專業課程實施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加大行業參評力度,將行業標準引入教學評價過程中,強調以實踐操作為主的過程性考核。實施多元考核,專業課教師和企業共同考核,以保障考核過程和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專業課教師考核品德修養及專業知識,企業考核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教學評價與母嬰護理職業技能評價有機融合,從根本上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并根據融合深度和廣度,融合課程可以證輔考或以證代考。
《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提出加強護理專業人文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深入推進優質護理。進一步擴大優質護理服務覆蓋面,體現人文關懷。張秋實等研究表明,專業課程融入人文關懷不僅可提高護生學習成績,而且可增強人文關懷意識和能力。黃文娟等研究發現母嬰護理從業人員普遍存在著人文關懷能力差。人文關懷缺乏使母嬰護理人員為孕產婦及嬰兒僅提供一般生活照料,而不能對孕產婦進行全身心照顧與支持,也無法對嬰兒提供更高層次的關懷照護。只有了解孕產婦特點及心理需求,才能更好服務,這是助產工作、母嬰護理工作共同所需。
“課證融合” 預示著專業課教師必須是具備母嬰護理相關知識和實踐技能的“雙師型”教師。本校教師大多是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缺乏在醫院、母嬰護理機構長期實踐經驗,因此可從母嬰護理機構聘請經驗豐富人員為兼職教師,與在校教師組成“雙師型”隊伍。此外,專業課教師需定期到母嬰護理機構學習,熟知行業發展動態,提高實踐能力,這樣才能成為既能滿足教學又能開展母嬰護理技能培訓的“雙師型”教師。
目前,母嬰護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我校助產專業融合方案基本形成,后期還需進行融合教材編寫及課程建設,使“課證融合”深度進行,以課程促考證,以考證促行業發展,為母嬰護理行業培養更多高質量、技能型人才,也為其他職業技能證書與專業課程融合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