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范 凌,康虹陽,張 靈,佟長青,劉 潔,張 斌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TP)屬獲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黏膜出血,嚴重者可發生致命性出血,如內臟出血和顱內出血,部分患者還伴有明顯的乏力癥狀,但也有部分患者僅表現為血小板計數(PLT)減少[1]。初診成人ITP 的一線治療目前仍以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等)為主,但對約1/3的患者無效[2]。同時,該治療方法復發率較高,長期應用可能引發較多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維生素D3屬免疫調節劑,除參與體內鈣、磷代謝外,還能調控T 淋巴細胞、B 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既往研究發現,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的發生發展與體內維生素D3活性形式25 羥維生素D[325(OH)D3]的缺乏密切相關[3-4],外源性補充25(OH)D3有助于改善病情。本研究中探討了維生素D3佐治初診成人ITP 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細胞維生素D受體(VDR)水平的影響?,F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符合ITP 的診斷標準[5]且為初次診斷;10×109/L ≤PLT <30×109/L,伴或不伴活動性出血;年齡18~75 歲;入組前近3 個月內未使用抗凝血藥、免疫抑制劑及其他可能影響PLT 的藥物;依從性較好,能接受定期隨訪;既往無脾切除手術史。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件號為201694),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確診為其他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癥;合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有活動性肝炎證據,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感染史;伴有神經、行為障礙;正在參與其他臨床試驗;存在激素替代治療、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惡性腫瘤或口服避孕藥等情況;肝腎功能不全;妊娠期或哺乳期。
病例選擇與分組:選取醫院血液科2018 年1 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初診成人ITP患者9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45)Tab.1 Comparison of the patients′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45)
兩組患者均予醋酸潑尼松片(深圳市中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408,批號為171008,181203,規格為每片5 mg)口服,起始劑量為1.0 mg/(kg·d),分次服用或頓服,病情穩定后快速減量,維持劑量<15 mg/d。觀察組患者加服維生素D滴劑(膠囊型)(國藥控股星鯊制藥<廈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5021450,批號為20171004,20181209,規格為每粒含維生素 D3400 單位),每次2粒,每日1次。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4周。
實驗室檢查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2 周、4 周后,采用血球分析儀測定患者PLT 水平;于治療前及治療2 周、4 周后分別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離心,取血清,采用生化分析儀、以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C 反應蛋白(CRP)水平,試劑盒購自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采用酶標儀、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25(OH)D3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悅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分離、裂解淋巴細胞后,取上清液待檢,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外周血淋巴細胞中VDR 含量,試劑盒購自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上操作均嚴格按說明書進行。
生活質量:采用ITP 患者生活質量評估量表(ITP - PAQ)[6]評估,共44 個問題,涉及癥狀、焦慮、心理、生活質量、乏力/睡眠、運動等10 個方面的內容,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療效判定[5]:完全反應(CR),治療后PLT ≥ 100 ×109/ L 且無出血;有效(R),治療后PLT ≥ 30 × 109/ L,且至少比基礎PLT 增加2 倍,同時未出血;無效(NR),治療后PLT <30×109/L或PLT增加不到基礎值的2倍或有出血??傆行?CR+R。
安全性:統計治療期間患者血糖升高、類庫欣綜合征癥狀和胃腸道不適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隨訪:利用門診或電話方式進行為期至少6個月的追蹤隨訪,反應時間為從首劑應用至獲得CR 或R 的天數;持續有效為患者維持CR或R的時間不短于6個月[7];復發指獲得CR或R后,PLT再次低于30×109/L,或低于基礎值的2倍,或有出血現象[5]。
結果見表2至表6。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n=45]Tab.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case(%),n=45]

表3 兩組患者反應時間、持續有效和復發情況比較(n=45)Tab.3 Comparison of reaction time,sustained effectiveness and recur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45)
表4 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n=45)Tab.4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examina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45)

表4 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n=45)Tab.4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examina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45)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本組治療2 周后比較,#P < 0.05。Note: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P < 0.05;Compared with those at two weeks of treatment,#P < 0.05.
治療4周后134.95±38.82*#95.27±30.58*5.386 0.000 4.17±1.98*#6.98±2.63*5.726 0.000 17.02±3.47*#13.37±4.45*4.339 0.000 142.92±44.70*#184.30±52.67*4.018 0.000指標PLT( ×109 /L)CRP(mg/L)25(OH)D3(ng/mL)VDR(nmol/L)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治療前16.59±4.24 15.93±4.72 0.698 0.487 11.84±4.20 12.29±3.87 0.529 0.598 11.47±4.51 10.99±4.02 0.533 0.595 223.73±82.54 230.46±77.69 0.398 0.691治療2周后113.56±29.32*97.41±26.79*2.728 0.008 5.98±2.46*7.31±3.20*2.210 0.030 15.34±3.96*12.85±4.28*2.865 0.005 170.84±61.95*199.53±68.41*2.085 0.040
表5 兩組患者ITP-PAQ評分比較(,分,n=45)Tab.5 Comparison of ITP - PAQ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n=45)

表5 兩組患者ITP-PAQ評分比較(,分,n=45)Tab.5 Comparison of ITP - PAQ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n=4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治療前73.64±15.72 70.49±13.86 1.008 0.316治療4周后86.91±7.58 78.37±9.85 4.609 0.000 t值5.101 3.109 P值0.000 0.002

表6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n=45]Tab.6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case(%),n=45]
ITP 是臨床最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約占全部出血性疾病的1/ 3,發病機制復雜,病因未明,但主流觀點認為,患者失去對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是其主要誘因。調節性B細胞功能異常、B細胞激活因子作用和1型/2型輔助性T淋巴細胞(Th1/Th2)平衡漂移等多種機制可能參與了血小板的破壞增加及產生不足[8]。潑尼松為強效糖皮質激素,是治療初診成人ITP 的常用藥物,主要可通過抑制或防止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減少免疫細胞(如單核細胞、T 淋巴細胞等)數量,降低免疫球蛋白(Ig)濃度及減少補體成分,阻斷白細胞介素(IL)的合成與釋放,削弱Ig 與細胞表面受體的結合能力,從而阻止原發性免疫反應的進一步擴展等多種免疫調控途徑,切斷由免疫介導的血小板破壞增加;同時還具有改善巨核細胞成熟障礙,以及刺激骨髓造血和血小板向外周血釋放等藥理作用,最終達到治療ITP 的目的[9]。25(OH)D3是維生素D3在體內的主要存在形式,可通過與免疫細胞的VDR 結合,調節免疫細胞的增殖與分化、降低體液和細胞免疫應答能力等,進而參與機體免疫調控。維生素D3缺乏可導致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具體機制至今未明,但與T 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有關[10-11]。FATTIZZO 等[12]的研究結果顯示,ITP 患者體內25(OH)D3水平較健康體檢者顯著降低,VDR 水平顯著升高,而25(OH)D3在ITP 患者體內可表現出明顯的免疫調節作用,包括抑制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增殖、逆轉異常T 淋巴細胞的極化、調控細胞因子分泌等,這對由免疫介導的血小板破壞增加和產生不足有保護作用。顧悅等[13]研究發現,25(OH)D3的體內代謝產物1,25-二羥維生素D3[1,25(OH)2D3]對 ITP 模型小鼠在增加PLT 數量和體質量、改善一般情況、促進骨髓血小板生成和減少出血傾向等方面有促進作用,推測25(OH)D3缺乏和VDR 表達異??赡軈⑴c了ITP 的發生、發展,外源性補充25(OH)D3可能是ITP 的一種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4 周后ITP-PAQ 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升高更顯著,提示維生素D3輔助治療在提高早期反應率和生活質量上優勢顯著。觀察組反應時間較對照組更短,表明維生素D3的使用能短期內升高初診成人ITP 患者PLT;與治療2周后相比,觀察組治療4 周后PLT 繼續顯著升高,對照組則變化不明顯,提示加用維生素D3可進一步提升初診成人ITP 患者PLT水平。
本研究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持續有效率、復發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表明加用維生素D3輔助治療能維持長期療效。這可能與觀察組初診成人ITP 患者治療后血清CRP 和25(OH)D3水平的顯著改善有關,但 25(OH)D3治療 ITP 的機制尚不清楚 ,現有文獻[14-15]表明可能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抑制Th1相關細胞因子分泌,上調Th2相關細胞因子表達,從而糾正Th1/ Th2平衡漂移;抑制CD8+T 細胞增殖,刺激骨髓巨核細胞的增殖、分化,促進PLT 生成;破壞B 細胞成熟及穩態,減少抗血小板抗體的產生,阻斷共刺激信號激活T 細胞;通過對樹突狀細胞成熟和功能的負性調節、激活調節性T 細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從而抑制自身免疫應答。
CRP 是吞噬細胞Fc 受體的配體,具有增強抗血小板抗體介導的血小板破壞作用[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4 周后血清CRP 水平較治療2 周后顯著下降,而對照組變化不明顯。另外,作為25(OH)D3在體內唯一已知的調節者VDR,其在初診成人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中的含量隨血清25(OH)D3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分析原因可能為患者治療后體內25(OH)D3水平升高,增加了25(OH)D3與淋巴細胞VDR 的有效結合,從而無須VDR的代償性表達有關。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全部療程,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相當,且均未見嚴重不良事件,其中類庫欣綜合征癥狀、胃腸道不適、頭暈均無須特殊處理便可自行消失,血糖升高、上呼吸道感染經對癥處理后也很快消失,表明加用維生素D3治療初診成人ITP 也未明顯增加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維生素D3輔助治療初診成人ITP,具有起效快、早期反應率高、復發率低、長期療效穩定和患者耐受性較好等優勢,同時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其作用可能是通過提高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下調外周血淋巴細胞VDR 表達水平的方式來實現的。但該治療方案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仍有待臨床更多隨機對照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