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惠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精神的重要性于我們的民族如此,于我們的老年大學和老年教育事業亦如此。我國的老年大學之所以隨著時代發展而繁榮壯大、幾經變革而充滿活力,正是憑著在長期辦學實踐中所形成的強大精神。這一精神在筆者看來主要包含:心系桑榆、胸懷大局、立學為老、求索創新、追求卓越。它充分體現了老年大學的歷史傳統、時代特征、宗旨性質和發展方向,深刻揭示了老年大學人的獨特氣質。
心系桑榆。1983年,伴隨著我國干部離退休制度的確立,專門為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務的老年大學應運而生。自1991年開始,老年大學面向社會老年人全面開放,數千萬老年人平等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幸福快樂走進“大學”,我國逐步建立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老年教育保障體系。近40年來,我們黨心系桑榆,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老年大學,促進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不斷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和禮敬賢德、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展現了泱泱大國的國際風范。隨著我國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黨中央實施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出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繼續大力推動老年教育發展。這將指引著老年大學人繼續心系桑榆、心懷敬重,堅持不懈為老年人辦好優質教育,以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詮釋老年大學人的崇高情懷。
胸懷大局。老年大學自覺肩負起為黨分憂的使命,堅持政治立校,老年大學兼作老干部黨校,培育聽黨指揮、跟黨走的時代老人,成為弘揚正能量的紅色陣地。多年來,各級老年大學始終圍繞中心發揮優勢,以優質老年教育服務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大局,在鄉村振興、社會治理、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養老、志愿服務、關心下一代等方面,為經濟社會發展儲備人才、培育骨干,創造條件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在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和諧社會、貫徹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中走在前列。星光不負趕路人,40年時光荏苒,老年大學與黨的需要緊緊相連、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讓堅定的教育信念落地生根,讓中國老年人更加陽光自信,勇于追夢圓夢,越活越精彩。
立學為老。老年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老年大學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具有鮮明的教育屬性。老年大學創立之初,即提出“老有所學”的辦學理念,近40年來,一直延續著為老年人開設好課的優良傳統,始終緊密貼合老年人需求,不斷完善課程體系。1997年,第二次中國老年大學協會代表大會明確提出老年大學的辦學宗旨是“增長知識、豐富生活、陶冶情操、促進健康、服務社會”。二十字宗旨內涵豐富深刻,激勵著一代代老年大學人以培育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樂齡老人為己任,潛心研究老年教育規律,匠心擴大老年教育供給,精心推進教師隊伍、學員隊伍、工作隊伍建設,塑造浸潤心靈的校園文化,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極大改變了老年人的精神面貌,激發了老齡化社會活力。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老年大學將堅定一切為了老年人的初心使命,為辦成老年人心生向往的理想學府奮斗不息、奉獻不止。
求索創新。近40年來,全國的老年大學在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勇敢創、大膽改,打造出了一片新天地:從創辦第一所老年大學的“一枝獨秀”,到老年大學辦學網絡覆蓋城鄉、遍布“云端”,成為億萬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家園,蘊含著開拓創新、銳意改革的境界追求;從早期創業者們沒有教師“三顧茅廬”請、沒有校舍千方百計建,到合作開放辦學、現代化的校舍拔地而起、專家型的教師四方云集,彰顯了艱苦奮斗、不斷求索的精神品質;從只招收離休干部,到面向全社會建設“沒有圍墻的老年大學”,竭盡所能服務一切熱愛學習的老年人,帶領老年人走出家門、進入校門,進而服務社會,展現了以人為本、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應該說,老年大學40年發展史是在求索創新中提升積蓄力量、塑造發展優勢的歷史。求索創新是刻在老年大學骨子里的基因密碼,是激勵新時代老年大學高質量發展、引領老年教育跨越式前進的內在動力。
追求卓越。老年大學自建設之初,就堅持一流辦學的發展原則,最大限度調動各方資源、最大限度吸納優質人才、最大限度與相關領域互聯互通,從最初不足千名學員、以講座代授課的雛形階段,發展到輻射數千萬名學員、實現規范化優質辦學,不斷提升的辦學規模和水平映照著追求卓越的不懈努力。為了追求卓越,始終保持勇爭一流的精氣神,是老年大學永葆生命力的先天品格,也是履行好新的發展使命的目標追求。當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深入實施,老年教育的發展形勢和格局產生了深刻變化。老年大學應在新的老年教育發展格局下找準定位、把握主動,走好專業化、規范化辦學之路,建設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現代化老年大學。“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必將激勵著老年大學凝聚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共識和磅礴力量,創造更多社會價值,共創新時代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