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旭軍,覃大偉
(上海浦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1206)
老舊小區常指2000年前由政府、單位出資建設的居住區,與1998年商品房改革之后建設成的居住區相比較,公共設施較為落后。排水系統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排水體制采用雨污合流制或分流制但混接嚴重;(2)建造時缺乏統一規劃、標準偏低、管徑偏小;(3)排水管網布置凌亂、管材質量較差、管道結構性缺陷較多;(4)房屋建成年代久遠沉降嚴重,出戶管彎折或倒坡;小區常出現雨污水排水不暢、積水等現象,造成小區環境臟亂、居民日常生活不便。由于老舊小區數量龐大,大量生活污水最終排入河道,是導致區域河道水質污染的原因之一。
老舊小區污水治理工程是通過改造,按現行建設標準將雨、污合流排水系統改造為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統,達到所有污水經管網收集后經市政污水管道排入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達標排放、雨水按規劃排入河道的工程目的,可解決居民排水問題、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消除河道污染源、改善河道水質。因此,舊小區污水治理(雨污分流)工程不僅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一項環保工程。
老舊小區內施工作業面小、改造條件困難。設計方案往往需結合現場建筑形態、空間布局做到因地制宜。施工期間對居民的出行、安全、生活(排水)、交通、停車等均會產生較大影響。為降低對居民影響及滿足河道水質盡快達標要求,對工程整體工期有較高的要求。
老舊小區污水治理工程一般為成片區推進實施,工程投資較大,一般按照常規基本建設程序推進,總體包括項目決策、項目前期及項目實施3個階段(見圖1)。

圖1 老舊小區基本建設程序
項目決策階段需要完成的咨詢成果主要為項目建議書及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建議書是項目單位就新建、擴建事項向發改委項目管理部門報的書面申請文件,是對擬建項目提出的框架性的總體設想。該階段一般為發改委審批,以獲取項目建議書批復為完成標志,但一般不對工程投資做批復。工程可行性研究以批復的項目建議書和委托書為依據,在充分調查研究、評價預測和必要的勘察工作基礎上,對項目建設的必要性、經濟合理性、技術可行性、實施可能性進行綜合的研究和討論,對不同建設方案進行比較提出推薦建設方案。工程可行性研究審批部門為發改委,完成標志為獲取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批復中有估算批復,一般估算批復金額將作為工程投資規模的限定指標。上述兩項成果均屬咨詢報告,因費用較低、一般無須招標即可由建設單位直接委托有相應咨詢資質的單位進行編制。
項目前期階段一般需完成初步設計及施工圖編制;初步設計應根據批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編制,要明確工程規模、建設目的、投資效益、設計原則和標準,深化設計方案,其深度應能控制工程投資,滿足編制施工圖設計,主要設備訂貨、招標及施工準備的要求。初步設計一般經專家評審后,技術部分由建設管理部門做技術審批,概算部分仍由發改委審批。施工圖設計應以初步設計及初步設計批復為依據進行編制。對老舊小區排水工程而言,施工圖應將各排水出戶管、檢查井、格柵池等構筑物的位置、規格、埋深等標示清楚,滿足設備訂貨、指導實際施工的要求。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為設計成果,一定規模以上項目需經過設計招標,由中標設計單位進行編制。
項目實施階段一般為施工圖編制后,啟動施工招標,由中標施工單位負責實施。
傳統模式采用設計、施工分別獨立招標的模式,即可研報告獲批后啟動設計招標,中標設計單位編制初步設計及施工圖。施工招標時,招標代理機構按施工圖確定施工招標控制價。傳統推進模式前期流程圖如圖2所示。該模式優點是前期設計方案經過長時間磨合,相對而言較為成熟,施工招標依據充分可靠[1];且設計與施工相互分離,可保持其客觀公正。缺點是項目整體招標耗時較多,設計及施工招標累計75日歷天;由于工程前期施工及設計未能充分交流,存在后期因工程方案調整影響工期與投資進而引發矛盾的情況。

圖2 傳統推進模式前期流程圖
老舊小區污水治理工程本質是一項民生工程、環保工程。居民、管理單位、政府部門均希望盡快實施。縮短工程前期時間,盡快實施工程并發揮工程效益成為各方的一致共識。
設計與施工一體化招標模式僅需一階段招標,可研報告獲批后即可啟動招標。所謂設計與施工一體化即中標單位全面負責設計和施工。實行設計與施工一體化,可以通過設計、施工的有效分工和合作,在設計、施工環境形成交叉、互動、互補、優化的工作機制[2]。設計與施工一體化招標前期流程圖如圖3所示。該模式已某地區老舊小區污水治理工程中普遍采用。該模式優缺點分明,主要優點為:

圖3 設計與施工一體化招標前期流程圖
1)節省招標時間,共需45日歷天,比上述傳統模式節省30日歷天。
2)有利于設計與施工加強聯系,方案更合理。設計方案對工程建設起著制約與控制的關鍵作用,設計與施工一體化,可將施工圖設計與施工組織有機結合,可在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后期實際施工,確保設計方案更加合理可行,避免后期方案調整造成的工期延誤及投資變動。
3)有利于縮短建設周期,它可打破待正式施工圖完全出齊后再進行施工的流程,施工準備、設計、施工可重疊進行[3],有利于施工方充分優化施工方案、備工備料;有利于加快工程實施進度,提高項目整體經濟效益。
4)有利于選擇更好的企業。在工程項目市場中,由于招標方普遍采用最低報價中標的原則,使投標方開始過分專注于壓低報價。過分追求低價格在損害投標方利益的同時,也會損害行業的發展,更會產生更多問題[4]。采用設計與施工一體化招標,能夠有效避免投標單位只拼價格而忽視實際改造方案的情況。主要缺點為:中標的設計及施工方案指導后續施工效力弱。一般依據可研批復的方案及費用進行招標并簽訂合同,此時初步設計尚未開展。業主審批設計的每個階段,然后才能開始施工,就有可能使設計-施工的合同優點喪失,同時還要承擔某些風險,如經業主批準的設計如果存在缺陷,業主則必須承擔相應責任[5]。中標設計單位編制的初步設計在設計方案優化、專家評審意見落實、材料信息價格變化等諸多因素影響下,獲取概算批復有低于中標價的情況,導致中標價實為暫定價,這不利于建設方對項目質量和投資的控制及管理,也使招標失去了其應有的基本作用。通過統計數據分析來看,設計與施工一體化的發展水平逐漸變得緩慢[6]。
設計與施工一體化招標的模式越來越受青睞的主要原因為節省招標時間,但也有招標控制價不夠精準、中標價僅為暫定價等法律風險。因此,提出設計招標提前至與可研編制同步進行、設計及施工分階段招標的模式。優化模式前期流程圖如圖4所示。該模式雖仍為兩階段招標,但設計招標時間實際消化于可研階段,可節省招標時間約30日歷天。具有既節省時間,又精確控制造價的優點,可有效降低設計-施工一體化招標模式中出現的招標時依據暫定價簽訂中標合同、施工前再簽訂補充協議的法律風險,也可有效減少各方矛盾。

圖4 優化模式前期流程圖
1)常規的分階段獨立招標模式最為成熟,在施工圖編制完成后進行施工招標,方案穩定、工程量清單及投資均能精準計算,但周期相對較長。
2)采用設計與施工一體化招標模式能縮短招標時間,進而縮短整體工期。但招標時方案及投資并不穩定,不能精準控制工程投資,存在一定法律風險。
3)優化模式采取設計招標提前的模式,設計招標與可研方案編制同步進行,在初步設計批復、施工圖完成后進行再施工招標,按施工圖確定的投控價進行施工招標,可更精準地控制施工招標價,避免了工程及法律風險。設計招標所占用時間實際消化于可研階段,整體工期與設計與施工一體化招標模式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