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靜華,吳 威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生態技術與工程學院,上海 201400)
在當今社會,城市發展已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作為城市重要的交通和公共空間,街道設計與治理也從20世紀末的粗放式逐漸向精細化發展。目前城市街道的大部分問題是尺度過大、步行空間缺乏、界面功能單一、環境品質不高、街道活力不夠[1]。就當前情況來說,公共利益尚未完全對私人利益加以合理引導和管理,要么管控太松,時有沿街亂停車等現象影響街道秩序;要么過度干涉私人權利,沿街封店或店招整治,街道變得單一失去活力與多樣性[2]。為了應對現狀問題,有必要參照大學路街道相關景觀特征,以大學路為研究對象,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建立慢行性街道景觀評價模型,分析街道景觀現狀和問題,以期對上海市同類型其他街道景觀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參考。
大學路貫通創智天地板塊,東側連接地鐵站和創智天地廣場,西側通往復旦大學,全長約700 m,車行道寬度為12 m,2012年改為雙向車道,既降低了車速,又為慢行交通創造了前提。為了進一步鼓勵步行與騎行,大學路采用“密路網、小街坊”格局,實現了視線通達、道路迂回的通行狀態[3]。大學路紅線寬度為23 m,車行道寬12 m,兩側人行道各寬8 m。與相同紅線寬度的街道相比,車行道相對更窄,人行道更寬,將紅線內的建筑退界空間、步行通道和設施帶進行統籌利用,進行一體化設計[4]。目前形成兩種主要的街道空間方式:一種是嚴格限定區域界限、鼓勵底商設置靈活多樣的外擺區;另一種為街面櫥窗展示為主的空間形態。公共市政設施如沿街路燈、郵筒、電箱均設置了風格統一的標志標識,增添了街道特色。
本研究采用專家德爾菲法,對初擬的街道景觀評價因子群相關指標進行篩選。從學歷、工作經驗、對樣地的熟悉程度等多方面綜合考慮,確定專家組成員30名。研究結果可信度由專家資質、權威性和積極性等決定[5]。經統計,兩輪專家權威系數為0.857和0.922,說明成員具有較高積極性和權威性[6]。調查時間為2021年10月21日~11月30日,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為100%。問卷正文采用李克特量表法,按照“最為關注(5分)、較關注(4分)、一般(3分)、不太關注(2分)、最不關注(1分)”進行評分,并附有意見/建議欄,以Excel和SPSS 26.0導入數據計算。第2輪專家咨詢后,指標重要性均數為4.01~4.58,標準差波動在0.03~0.05之間,由此可見,專家意見集中程度較高,結果可信度高。最終形成大學路街道景觀評價因子體系見表1。
評價因子篩選采用楊宇(2006)、喻姣花等(2021)[7]的專家函詢法,以權威系數作為賦權依據,以指標重要性均數大于3.90,變異系數小于0.280,滿分率K>17.00%作為界值,指標必須至少符合三項中的其中兩項,以專家指導意見為決策,最終形成表1。

表1 大學路街道景觀評價因子體系賦權重要性均值、變異系數、滿分率
將表1進行評價模型構建,通過層次分析法以兩兩比較形式完成同級因子對比[8],分三個層級構建街道景觀評價體系:第一層為目標層A;第二層為準則層,有交通B1、街道形態B2、硬質景觀B3、綠化B4、安全B5和人文B6六方面因素;第三層為指標層,有21項指標因子(Cn)?;厥諉柧硪訣xcel文件格式導入YAANP V2.5軟件進行計算。
3.2.1 指標權重的確定及一致性檢驗

3.2.2 綜合評測模型
為了對街道景觀的研究進行更加全面客觀的評價,本文研究擬采用多目標線性加權函數法進行綜合評價,公式如下:
其中,A為總得分;Bk為準則層各項評分值;Cj為各項指標層評分值;Sk為準則層權重;Ij為第三級單項指標權重;m,n分別為指標層、準則層個數。在該模型基礎上,由問卷數據得出街道景觀評價結果(見表2)。
在大學路街道景觀評價體系計算結果中,準則層(B)的得分排名依次為安全因素(B5)0.264>人文因素(B6)0.175>街道形態因素(B2)0.152>交通因素(B1)0.146>植物因素0.137(B4)>硬質景觀因素(B3)0.125。表明安全因素是被調查者最關注的因素,遠高于其他因素;人文因素的得分相對較高,表明人文訴求較后幾個因素更為迫切;其他因素得分較平均,最不關注的因素是硬質景觀因素,表明街道使用者對于這一因素的重要性和關注程度較低。

表2 大學路街道景觀評價體系
4.1.1 安全因素(B5)評價分析
在安全因素的3項指標分析中,按照權重由高到低排名分別為過街安全性(C15)0.099>標識標線識別度(C17)0.089>設施可靠性(C16)0.077。
大學路寬為12 m,轉彎半徑較小(3 m和5 m兩種),交叉路口設紅綠燈,車速較慢,電動自行車和自行車停放位置規范,整體交通界面有序,因此行人的過街安全得到保障。街道的公共標識系統有明確的方向性和識別性,主要包括市政公共標識和建筑的公共標識,這兩類標識較為醒目,不容易讓行人產生歧義或誤解,帶來安全感[9]。設施的可靠性主要體現在沿街附屬功能設施及建筑附屬設施工程質量把控和尺度控制,這些方面對于行人來說相對較難有直觀感受,但仍是街道景觀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
4.1.2 人文因素(B6) 評價分析
人文因素的4項指標分析中,按照權重由高到低排名分別為文化地域性(C20)0.048>標志特色性(C21)0.044>建筑特色性(C18)0.042>綠化識別度(C19)0.041。
大學路區位緊鄰復旦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又處于繁華的五角場商圈,在轉型新型餐飲填補周邊業態空白的基礎上,經十余年發展,形成了多元業態和雜糅的文化特點,形成較為鮮明的海派文化特征,并有年輕化的趨向。建筑因素中,除了在中心節點廣場保留了高層建筑,其余沿街建筑均為多層的格局,延續這一地塊的肌理特征,每幢建筑由不同的國際創作背景公司設計,風格各異又具協調性。綠化識別度處于最低排名,是由于外擺區多樣的綠化植物以盆栽、花箱等各種豐富的形式吸引游人的關注,因此公共綠化是否采用了鄉土物種,反而不太得到行人重視。
4.1.3 街道形態因素(B2)評價分析
街道形態因素的3項指標分析中,按照權重由高到低排名分別為步行與活動空間統籌性(C4)0.052>空間開放包容度(C3)0.051>沿街建筑底商界面外觀豐富度和協調性特色性(C5)0.049。在大學路,極負盛名的就是它形式各樣的外擺區,這得益于步行與活動空間的統籌,即一體化設計的影響,是街道持續活力的保障。空間是否開放包容則是街道活力的持續動力,對街道復興起到推動作用。在大學路上的沿街底商,幾乎每一家店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卻保持整體統一,讓行人有景可看、有店可逛。
4.1.4 交通因素評價(B1)分析
交通因素的兩個指標中,步行、騎行可達性(C2)成為更加重視的因素,表明大學路的慢行系統運行良好,街道長度、寬度對于慢行系統人群更加友好。由于交通界面在長期發展中已形成良好的秩序性,因此關注度不高,交通界面秩序性(C1)居于次要地位。
4.1.5 植物因素評價分析
植物因素的4項指標中,按照權重由高到低分別為植物景觀視覺通透度(C13)0.036>植物景觀豐富度和多樣性(C14)0.035>綠化覆蓋率(C11)0.033>遮陰效果(C12)0.032。
一般來說,在底層商業較多的街道,視覺效果越通透越好;在私密性要求較高的街道,視覺通透度越低越好。在大學路這樣一個底商眾多的街道,盡管有眾多外擺位,卻并不阻隔視線。植物景觀的視覺通透和豐富多樣讓外擺位充滿生氣。綠化覆蓋率和遮陰效果則更多地屬于市政綠化范疇,由于是冬季測評,因此數據缺乏夏季數據的支持。
4.1.6 硬質景觀因素評價分析
硬質景觀因素的5項指標中,權重由高到低分別是戶外休憩、信息設施合理性和協調度(C7)0.030>鋪裝合理性(C6)0.025>夜間照明豐富性(C10)0.024>景觀節點多樣性(C9)0.023>雕塑小品、城市家具設施豐富度(C8)0.022。
從結果來說,大學路提供的復合功能的公共休憩、信息設施量少而精,主要集中在景觀節點,外擺區補充了休憩功能。鋪裝在大學路不同區域會有一定變化,因街道整體而言立面足夠豐富,出于對街道景觀環境的整體考慮,地面鋪裝合理性大于對美觀性的追求。夜間照明不僅能滿足通行者需求,還能美化建筑,亮化城市夜景。近年來需要重視夜間光環境污染問題。景觀節點在大學路范疇有三處,最大的位于中心廣場,附近居民對節點使用率較高,入口處的節點則是過往行人使用較多。雕塑小品、城市家具數量較少,對街道景觀影響較小。
本文基于數據分析表明,盡管在街道景觀評價的框架下,安全因素始終是街道景觀設計中人們最關注的焦點,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提供如下建議:
1)以往的經驗中以硬質景觀和綠化為主導的觀念在本次街道景觀評價中得到“顛覆”。就本研究的問卷調查數據結合樣地情況分析,可知安全因素仍然是關注的焦點。其次,人文因素也居于高位,表明在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過程中,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持續走高。以往在設計中強調的硬質景觀因素和綠化因素反而居于十分次要的地位。因此應以安全和人文為導向,重新考慮街道景觀建設、更新策略。
2)通過調查發現,附近居民使用較多的是景觀節點,以中部廣場使用率最高。而游客在進入大學路街道后最常見的是通過和駐足行為,以及對新餐飲、新業態的消費,特別是在戶外用餐的比例大幅度提高。表明外擺位意義重大,并不僅是促進經濟發展,更在塑造獨特的文化氛圍,帶來的不僅是底商經營面積的增加,更是城市公共空間的延展。有了外擺位,城市生活更有溫度[10]。因此在合法取締游商游販之后,如何保持街道活力,可以借鑒大學路的做法——紅線內外一體化設計突破現有規范的束縛,適當條件下在其他街道進行小范圍的嘗試和試運營[11]。
3)大學路底商以新餐飲業態居多,在高峰時段(晚餐時段、節假日)顯示出公共衛生服務能級的不足,建議相關部門在這些時段依實際情況增設臨時性垃圾收集設施,并及時運輸清理,保持街景熱鬧而有序。
大學路還有很多經驗可以為其他街道所借鑒。在街道復興之路上,以場所活力為重點進行再造,應以當地居民為主、行人游客為輔的參與[12],不斷激發街道內在的動力,讓更多的街道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