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靜,王 珊,周園園
(昆山市高新區農業服務中心,江蘇 昆山 215300)
昆山市地處上海市和蘇州市之間,是全國縣級城市經濟發展的排頭兵。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地產葉菜保供,外調供應為主”的蔬菜供應模式。蔬菜穩定供應是昆山地區糧食安全保障的重要部分。自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對昆山當地主要農產品供應,尤其對蔬菜的供應方式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從短期來看,受疫情影響,部分城市封城、道路封路,農產品供給的通道受限,原來以流通領域供應為主的農產品供應模式受到挑戰。各地紛紛出臺地產蔬菜支持政策,鼓勵地產葉菜生產,加快當地蔬菜基地建設,提高地產蔬菜自給率,避免農產品階段性短缺和價格暴漲。通過高標準蔬菜基地建設、“美麗菜園”創建、葉菜保供基地建設等一系列措施,昆山市的蔬菜穩產保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和挑戰,及時總結和調整蔬菜生產對策對昆山市蔬菜產業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當前蔬菜產品供應總體表現為“量價齊增”“菜比肉貴”。蔬菜價格反復波動、“菜貴傷民”“菜賤傷農”的現象頻出。尤其疫情影響下,昆山地區蔬菜保供模式局限性凸顯。根據市場發展規律,蔬菜價格的整體趨勢必然是往上走,還需要理性對待。
昆山地區日常種植和銷售的蔬菜近百種。根據昆山價格在線采集數據,結合地區消費習慣,近幾年,昆山地區市場供應主要蔬菜種類包括綠葉菜類、茄果類、瓜類、蔥蒜類、根莖類、薯芋類、豆類7大類。根據季節供應市場的主要蔬菜品種約30個,包括青菜、生菜、大白菜、黃瓜、番茄、青椒等。
在城市化建設不斷加快,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的情況下,昆山保持蔬菜種植面積穩定、設施生產面積有提升、產量穩步有提高。據統計,2021年,昆山市農業總產值占GDP的比重為0.8%左右,其中蔬菜種植面積1 700 hm,播種面積(包括復種面積)為3 713 hm,蔬菜總產量11.83萬t。市場供應總體保持平衡。綠葉菜類、茄果類、瓜類、蔥蒜類、根莖類、薯芋類、豆類7大類蔬菜供應總量占蔬菜市場的95%以上。按銷量統計,其中消費量前3的分別為綠葉菜類、茄果類和瓜類;但昆山市蔬菜生產基地面積總量不大,供應量約占全市總量的1/4,對外來蔬菜的依賴較大。
昆山市屬于農產品輸入型城市,流通領域依賴度較高,地產蔬菜供應是重要支撐。近幾年,昆山市地產蔬菜自給率在25%~29%,約3/4蔬菜供應來自于外地。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昆山地區對蔬菜自給的要求更高。2021年蔬菜自給率與往年基本持平。蔬菜供應仍以外地輸入為主,茄果類、根莖類、豆類這幾類產品大部分來自山東省,部分來自江蘇省內的連云港市和鹽城市;在綠葉菜補給供應方面,周邊的太倉市和常熟市則發揮了重要作用?!笆奈濉逼陂g,昆山將進一步著力建設高標準蔬菜基地,提升地產蔬菜總體供應水平。
根據昆山價格在線數據,經過對2020年6、8、10月3個月蔬菜價格抽樣統計,銷量排名前25位的蔬菜品種監測價格有漲有跌,零售均價分別為1.905、2.045、2.380元/kg。對2021年6、8、10月3個月蔬菜價格抽樣統計,銷量排名前25位的蔬菜監測品種中“23漲1降1平”,零售均價分別為1.965、2.425、3.210元/kg,價格漲幅明顯;其中,青菜、甘藍、菠菜、番茄、青椒、茄子、豇豆、黃瓜8個品種漲幅均超過50%,3個月份蔬菜價格環比分別增長3.1%、18.6%、34.9%。蔬菜供應價格表現出明顯的波動。
蔬菜價格受市場供應、天氣因素、生產季節及市場流通影響較為明顯。由于當前新冠疫情的影響,就目前昆山地區蔬菜供應模式,產品暫時性短缺和價格浮動受物流限制,生產地區性和季節性供應不平衡隨時可能會深化;蔬菜產業吸引力不夠,農產品生產成本不斷攀升,蔬菜產品經濟效益低下與競爭力不足問題還長期存在。同時,氣象災害與疫病風險依然突出,為蔬菜產業發展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
近3年推動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及“閑置地”整治工作成效明顯,原來各地大量零散的墾荒種菜、非法侵占土地問題基本完成整治,這部分零散地雖沒有統計數據,但農村及城鎮一家一戶墾荒種菜,面廣量大,積少成多,滿足了一部分市場需求。墾荒種菜地塊整治后,大部分零散地恢復為大田作物,部分土地覆綠。一部分整治地塊規劃新建蔬菜基地,并進行高標準農田改造,但需要滿足生產條件才能投入生產。大量的零星墾荒種菜地塊被清理,蔬菜生產播種面積出現暫時性下降,給蔬菜穩產保供帶來一定的風險。
依托流通領域的昆山蔬菜價格變動影響明顯,農業生產的多環節成本增加:流通環節上,汽柴油價格上漲,直接造成運輸成本增加;生產環節上,化肥、農膜等投入品價格上漲,其中化肥由原來的100元/袋左右漲至170元/袋;產業工人缺乏,產業機械化普及率不高,生產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很多企業工資提高50%以上仍無工人可招;此外,包裝材料、安全措施、基礎設施、管理成本投入等附加成本逐年提高,而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幅在經濟發達的昆山地區尤為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地蔬菜生產。
蔬菜表現為季節性價格波動是比較正常的現象。根據市場統計數據,每年蔬菜價格峰值一般在1、2、7、9月,谷值一般在5、6、10月。2021年5月和10月蔬菜價格卻逆勢上漲,無論是敏感性蔬菜(葉菜),還是非敏感性蔬菜(茄果、根莖類),其價格波動均非常明顯,主要是受前期臺風、冷空氣、雨季等惡劣天氣影響,蔬菜的正常生產周期被打亂,在蔬菜本應大量上市的時期發生階段性供應短缺,造成黃瓜、南瓜、辣椒、蘿卜等蔬菜價格居高不下。
鑒于產品種植面積和產量具有隨機性,其對市場供應的影響具有滯后性。在適溫季節,蔬菜生長快、產量好,部分產品集中產出,造成積壓、滯銷嚴重,蔬菜價格走低。例如,2021年5、9月,部分葉菜價格低迷,大白菜、雞毛菜等蔬菜也短時出現收獲成本大于售價的現象,菜農為減少損失,選擇直接清茬,改種其他速生葉菜品種。集中清茬造成蔬菜市場供應出現空檔期,引起價格反常性上漲。
一般來說,耐儲運蔬菜每年價格基本穩定。因疫情影響,當地蔬菜種植受影響,外調蔬菜一度超過昆山蔬菜市場的80%,而外源供應蔬菜具有相對固定的區域性。目前昆山市蔬菜批發市場攤主以山東、連云港等地為主,產品定價權主要由一批“菜霸”和規模攤主決定。這種情形下,本應價格谷底的10月,黃瓜、南瓜、辣椒、蘿卜等耐儲運品種價格居高不下。菜販互通信息后對公共市場菜價形成集中意見,一定程度上造成蔬菜價格持續走高。
提高設施蔬菜種植面積占比是保障蔬菜供應的直接有效方式,因為設施蔬菜產量是露地生產的3~5倍,且設施生產能降低農業氣候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目前全市蔬菜設施生產面積占比約1/3,主要為薄膜大棚、防蟲網、玻璃溫室等。在蔬菜穩價保供方面,通過推動園藝作物標準園、高標準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創建,綠色優質農產品保供基地建設等專項工作,逐年提高設施農業占比。與此同時,用科技措施提升生產效益,穩定提高蔬菜自給能力。
保障常年菜地保有量和重要蔬菜產品自給率能穩定市場供應和產品價格。昆山地區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田連片及“閑置地”整治工作,加快農地整治進度,積極推動“美麗菜園”建設工作,達到蔬菜種植標準,盡快恢復生產。可以以村為單元,鼓勵村民參與管理,實現自給自足;同時,通過共享菜園、土地認領、農戶創業等方式創新“閑置地”管理模式,推動更多的閑置農地恢復生產。
保供的關鍵在抓好葉菜生產。葉菜市場需求大、生長周期短、價格敏感性強,可保障淡季、伏缺季、重要節日期間市場的供應。上海、蘇州、南京等地均重點加大了對地產葉菜的支持力度,實施葉菜周年高效生產。2020年疫情以來,昆山市通過葉菜保供生產基地補助政策,引導規?;亻_展葉菜種植,目前昆山市列入市級葉菜保供生產基地的單位已達23家,成效明顯;未來將持續支持葉菜保供生產,保證規模基地葉菜種植量,確保關鍵時刻產得出、供得上。
建立農產品直供銷售模式,減少農業生產成本增加及天氣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使生產者和消費者雙方受益。鼓勵生產基地、農業企業、合作社和規模種植戶開展產銷一體化建設,建立從基地到市場的直供通道,減少中間環節的成本增加;同時,做好農產品產銷對接,落實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降低運輸成本,促進蔬菜快速、有序流通。此外,完善農超、農校、農社等產銷銜接機制,推廣直采直供、訂單配送、社區團購、網絡銷售、產品認養等新模式。
穩產保供是基礎,提高保供質量是根本。具體做法:從生產源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逐步提升農業標準化生產面積,推廣綠色生產技術,推動農業發展方式向“綠”、向“優”。采用生態、綠色生產方式,全面提升地產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水平,讓真正安全、放心的產品走上百姓餐桌。監管上,構建好農業生產體系、產業經營體系和農業監管體系“三大體系”,為農產品優質優價提供保障。
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能有效抵御供應短缺。昆山地區冷鏈運輸發展還不發達,成本較高,蔬菜流通損失量大。根據昆山市場需求和農產品供應模式,以市場為導向,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供應模式非常必要。為解決此問題,政府應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通過冷鏈中心,提高農產品倉儲周轉能力,延長市場供應周轉周期,提高蔬菜應急供應保供能力,將是保障當地蔬菜產品穩定供應的一項重要措施。
昆山市圍繞保障蔬菜供應穩定度,推進農產品結構調整,采取創建蔬菜標準園、高標準蔬菜基地建設、“美麗菜園”建設、葉菜保供生產基地補助等一系列措施,在蔬菜穩產保供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體而言,昆山市主要蔬菜產品供給安全仍面臨較大挑戰。地產蔬菜穩產保供重點在葉菜生產和市場流通,所以必須做好葉菜類蔬菜周年高質高效生產,保障市場均衡供應;還要加強流通領域蔬菜產調信息監測和信息分析,及時掌握蔬菜結構、規模和產能;同時,健全應急保供預案,開展產銷對接活動,建立農產品直供體系,有條件的建立冷鏈物流中心,確保關鍵時刻“產得出、運得了、供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