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樂,童 玉,毛祖光
(阜陽師范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阜陽 236041)
廊作為建筑構成元素,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在河南偃師的商代西亳城遺址中得到印證。遺址內院落周圍建有回廊環繞,廊柱以樹枝為材料,廊頂覆蓋茅草。到秦漢時期,大量宮殿建筑群的建造,使廊得到更加廣泛的運用。至隋唐時期,建筑空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空間次序清晰完整。到唐朝以后,廊的建造和應用更加成熟,使用功能上既能起到圍合空間的作用,同時還能有效連接空間。宋元時期,建筑形式趨向于多進院,廊的空間功能性得到進一步提升,連接宮殿建筑之間的建筑群組,圍合組成“工”字形。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傳統建筑發展達到高峰,廊的建造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迅速發展[1]。
廊作為建筑構成元素,在古今中外各類型建筑及城市范圍內運用廣泛。廊歷史悠久,是形成中國古代建筑外形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建筑中廊通常以線性空間形式表示。在《辭海》中廊的定義是“屋檐下的走道或單獨有頂的通道”。廊空間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作用也不盡相同。廊空間的構建具有特定的屬性,根據其自身線性及中介性貫穿于廊空間的構建之中。線性的特性讓廊空間自身具有一定的空間形態,同時線性特性決定了該空間建造的交通功能,并賦予其基礎的性能[2]。廊空間的連續性和方向性是線性形態所賦予的,廊空間不僅可以引導交通流線,還可以引導其他方向視線,呈現出視覺空間延伸。
廊空間根據其空間屬性通常分成4種不同的空間類型:通廊空間、邊廊空間、連廊空間和回廊空間。
(1)通廊空間。通廊空間是在街道發展的基礎上演變而來,通廊空間自身各類功能屬性具有一定專門化性質,空間等級區分非常明顯,設計通廊空間時,一般將使用程度較高、空間聯系密切的空間設計在廊空間的一端或兩端,這樣將廊空間圍合成為一個相對封閉式的走道,該走道的構建給建筑空間內部的交通帶來一定的影響,并承擔交通動線的重要功能。
(2)邊廊空間。邊廊空間主要是指建筑物一端邊緣的空間,因為邊廊空間的位置與眾不同,所以邊廊空間也是從建筑內部到建筑外部的一個連接的介質,因此邊廊空間是把一側空間向外敞開,同時也可以與外部空間交流互動。邊廊空間因其特征、形式與其他廊空間有所不同,分為挑檐式和騎樓式兩種不同的形式。
(3)連廊空間。連廊實際是一到兩個空間之間連接的廊空間。連廊空間主要功能是將一個建筑物和另一個建筑物在功能上實現相互連接,并且在外觀上達到一致,可以起到組織外部空間的作用。
(4)回廊空間。回廊空間是指在外部建筑中類似中廳、庭院等開放空間,形式是環形的廊空間,由于廊平面閉合之后表現為“回”字形,就被稱為回廊空間[3]。
作為兩個建筑內部空間的連接空間,廊空間的功能是兼顧兩個空間屬性最大化,融合兩個主體空間之間的對立部分,實現兩者空間屬性和諧一致,從而使每個獨立空間在相互作用中始終保持相對獨立的空間特性,達到空間屬性的平衡[4]。廊的特征是從其空間性質衍生而來。廊空間的指導性功能、動態功能和歷時性是由線性空間所決定,廊空間的過渡性和邊界性受中間空間部分影響。廊空間視覺特征體現為對齊,雙重性包含廊空間的諸多特征,“點動成線,線動成面”。而空間的連續性、方向、運動和長度方向的增長都是由線性形式所產生[5]。在建筑中介空間中,廊的線性空間體現了建筑物二者的相互依存關系,雙重性特性是在空間互相作用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產生了十分深遠的作用。
廊空間最開始形成原因是基于人群的空間瀏覽及行走需求,這也是廊空間存在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所在[6]。是人的行走動態賦予了廊空間存在的意義。當人們走過廊空間,由于游客位置的轉換以致于空間場景隨之發生改變,在對比不同類型場景交替的過程中,實現游客對于新的環境體驗與認知感受。因此,從本質上看,人們對于周圍環境的實際感受并以此驗證廊空間的空間特點及性質。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在論述空間形式中提到:“灰色空間不能是周圍完全封閉的中庭,它必須是半開放的”。同時強調相較于一些園林景觀、公共區域,或者公園等開放場所,人們可以進入而不是必須經過,它可以不依附任何外部事物所存在的一種形式[7]。與交通的緊密聯系,成為“人流途經必不可少的地方”,這也是廊空間存在的最重要的意義。
線形是廊空間最基本的視覺特征。線性形式是廊空間主要視覺呈現形式。廊空間的形式基本是空間對應關系,即空間特征。線性空間形態是表示空間的長度大于空間的寬度,同時還有延伸發展趨勢。長度與寬度的比例越是明顯,其特性就越明顯[8]。廊空間的設計手法與人群的移動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可以看出廊空間中的基本形態是線性空間的主要形成原因。
廊的主要作用是為人們提供交通便利,廊實際上是交通聯系的空間。廊的其他功能也是在交通連接功能基礎上進一步衍生。廊空間設計需重點考慮交通聯系功能。作為廊空間重要的性能,除此以外的其他功能都以此為基礎而產生作用[9]。
組織空間功能是建筑和環境總體設計要求的體現。由于其引導和過渡的空間,廊空間在組織路徑的同時結合空間組織的三維特征。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和諧過渡,多元空間的有序組織是廊空間組織空間的基本出發點[10]。組織空間功能本質上是廊空間交通連接性能的一種延伸,是建筑和環境總體設計要求的體現。由于其引導和過渡的空間特征,廊空間在組織路徑的同時結合了空間組織的特點。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過渡,多元空間的有序組織是廊空間組織空間的基本出發點[11]。
王家壩濕地公園位于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15°34′56″~115°55′30″、北緯32°25′34″~32°37′49″,依托濛河分洪道為主體,大堤以南北為界,西起崗頭,東至曹臺退水閘,東西全長共計40.05 km,規劃總面積7054.47 hm2。
王家壩濕地公園地理位置處于北亞熱帶的北側,暖溫帶的南部,氣候特征呈現暖溫帶向北亞熱帶交接的過渡帶氣候,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雨量適中,季風明顯,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濕地公園內現有維管束植物88科308種(蕨類植物2科2種;裸子植物3科5種;被子植物71科301種),藻類植物5科5種。植被類型以落葉林為主,主要樹種有杞柳、主要樹種有杞柳、楝樹、梓樹、椿樹等;針葉林主要有馬尾松林;區內植被可劃分為闊葉林濕地植物型組、草叢濕地植物型組和淺水植物濕地植物型組,區內現有闊葉林濕地植物型組1個、草叢濕地植物型組4個和淺水植物濕地植物型組5個。主要植物群系類型由一年蓬群系、狗牙根群系、楊樹群系、小薊群系、母菊群系、水花生群系等組成。
濕地公園的廊空間設計采用仿古形式的曲長廊,曲長廊多楹邐曲折,部分轉折向外,組成大小,形式各不相同的空間,其中栽有花木疊有山石,使公園景觀更加具有層次變化,廊空間結合周邊濕地公園水系,延伸濕地肌理,創造景觀趣味性。同時也能有效連接建筑之間的空間,廊作為一種線形的游覽建筑,在濕地公園中既可聯系建筑與景點,又可以劃分空間或通過曲折變化讓空間也隨之發生改變。在功能上作為公園內的人流主道,同時又是濕地公園內重要的景觀元素,增強南北自然地形地塊之間的聯系,順應公園內地勢的自然走向。公園內的交通聯系通過廊空間得到很好解決,并使公園濕地景觀與肌理在視覺上得到有效延伸和延續。濕地公園廊空間景觀設計平面圖見圖1。

圖1 廊空間景觀設計平面(比例尺1∶500)
(1)廊空間動線設計。廊空間的動線設計尤為重要,直接影響到游客游覽景區的體驗感[12]。設計動線時,盡量做到動線設計不易被游客察覺,結合公園地形和整體景觀規劃方案,廊空間動線設計擬采用半環繞式,讓游客的視野能夠更開闊,隨著行走距離的變化,視野內公園景觀也隨之發生變化。整個廊動線是圍繞宣教區與服務管理區所設計,目的是有效連接濕地公園與王家壩閘,增強兩者之間的空間聯系,方便游客無論在廊空間中的任意位置都可以輕松到達游覽位置。
濕地公園廊空間的動線設計重點是增加蓄洪風景區景觀元素趣味性,提升游客在濕地公園內的游覽體驗感,將蓄洪區風景區打造得更有吸引力,在原有地形和景觀元素基礎上保持其獨特性,以期給游客留下更美好的游玩印象。
強調安全性與通達性。公園廊空間兩側分別為蓄洪區風景區和王家壩閘道景觀,所以廊空間的安全性和通達性設計時需要重點考慮。通過廊空間的引導功能,使游客能夠便捷到達蓄洪區風景區和王家壩閘道進行參觀游覽。當游客人流量較大時,通過設計的側向出口,發揮廊空間的分散功能,分流部分人流,避免人流在廊空間過于集中。場地周邊水系發達,同時結合水系特征及廊道節點,將廊道地形整理為微地形,通過微地形將廊道空間形成高低錯落的文化體驗空間,游客行走于廊內,伴隨廊空間曲折變換,游覽路線也隨之形成延伸,通過增設景觀節點和變化位置,空間中引導游客逐漸步入佳境,達到動靜結合、景隨人動的觀景效果。使游客在濕地公園綠影萍蹤間體驗皖北文化及休閑體驗之旅。廊空間引導與分散功能分析見圖2。

圖2 引導與分散
(2)融入歷史人文元素。廊空間設計可以結合地方傳統歷史文化,皖北地區歷史文化厚重,代表性文化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老莊文化。將皖北文化中的歷史典故和文化元素進行符號化提取,演繹形成場景空間,把具有皖北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整合到公園廊空間設計中,并將其作為設計符號在廊空間中予以展示。提升廊空間的文化內涵,讓廊空間的視覺元素更加豐富。使游客在步行經過廊空間的同時,感受皖北地區的傳統文化。將濕地公園廊空間打造為集文化、生態、休閑一體的文化空間。
(3)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景觀空間的設計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面臨的生活壓力也更大,人們越來越渴望在戶外公園空間中得到精神放松,廊空間設計根據當地居民聚居、生活的風俗習慣,組織人性化廊道空間[13]。廊空間設計應滿足不同年齡層、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愛好的人,不同的空間要求和精神需求。廊空間設計效果見圖3。

圖3 廊空間設計效果
(4)新型材料與工藝運用。在傳統園林景觀設計中,建筑廊的材料使用相對單一,主要以磚、石、木等為主[14]。傳統廊建造一般以石為基,以木為構架,以瓦片覆蓋,再以漆料為裝飾,隨著工藝與材料的不斷更新,將新型材料應用于濕地公園廊空間建造中,新的工藝技術可以使結構更加穩固,造型更具有變化[15]。在濕地公園廊空間建造中,嘗試打破頂界面的沉重、封閉與連續。頂界面可以大面積或全部采用透光材料,使頂界面不再采用完全封閉的形式,廊空間光線更加充足,也不失遮蔽的基本功能。廊空間設計材料及工藝效果見圖4。

圖4 廊空間設計效果
(5)融入時代特征和王家壩精神。時代特征和精神是指每一個時代所獨有的特點表現,時代特征和精神雖然是通過概括提煉出的抽象元素的表達,但它是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和區域,在濕地公園廊空間設計中,尤其要將新時期淮河文化的核心王家壩精神及其時代價值予以提取和充分展示,并將提煉的元素符號在廊空間兩側立面進行展示,使游客在游覽和欣賞濕地公園美景的同時,更能夠直觀感受到王家壩精神顧全大局、自強不息、同舟共濟的精神感染力,大力弘揚王家壩精神及其內涵。廊空間整體鳥瞰見圖5。

圖5 廊空間設計鳥瞰效果
以廊元素為切入點,梳理廊空間的概念及基本類型,打破常規設計中對廊空間的設計局限,結合廊空間在濕地公園中的設計表現與應用,系統分析廊空間在濕地公園中的設計理論和方法。深入挖掘廊的空間特性,提出設計構思中突破空間限制、創新空間界面形式、并結合其本質在形式創新中進一步探尋精神實質,充分融入時代特征與精神等途徑,展現廊空間的人文特點與價值。
結合王家壩濕地公園場地現狀,賦予不同空間各自功能與情境,展現特色鮮明、承載皖北地域文化的王家壩濕地公園廊空間景觀。為濕地公園中廊空間設計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設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