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銳,張開朗,許潔舲
(貴陽學院 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5)
城市大數據的出現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大的規模和更高的效率來評價城市公共設施的使用。如社交媒體數據、眾包數據、交通和車輛數據已被廣泛用于分析城市空間和活動。在不同類型的城市大數據中,社交媒體數據由于數據量大、范圍廣、獲取便捷而被廣泛運用[1,2]。
本文基于社交媒體數據,大規模的評價體育活動在城市公園中的類型和時空差異。提出目前在公園中的主要運動方式,以及不同季節和時間體育活動類型的差別,以此更好的進行針對居民運動需求的城市公園設計。
國外有很多研究以城市公園作為人群鍛煉行為的研究區域,Sibson在研究中指出公共開放空間是促進休閑體育活動促進公共衛生活動的重要場所[3],Krenichyn K也有著公園未來是鍛煉場所的展望;Halil將城市公園視為與大自然接觸的場所同時也是社交互動的場所;Chow B發現在高密度城市中,公園是吸引人們參與健康促進體育活動的重要地點[4]。Godbey G C等研究發現,運動可以使患有抑郁癥的人的抑郁癥狀減少到一個相對健康的狀態,而沒有抑郁癥的人則在心理素質測試時表現出更積極樂觀的狀態,結合體力活動的有益作用,具有自然恢復作用的公園在改善心理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5]。
為了全面了解公園游客的體育運動內容和季節變化對運動情況的影響,分析了貴陽市中心30個城市公園的游客。由于2020年后數據無法清晰還原人們對公園的使用情況。因此本論文數據使用2018年1~12月份的全年微博的公園簽到評論數據(表1)。

表1 微博評論數據示意
本文主要運用詞頻分析法以及多元回歸法對數據進行處理。在預處理過程中刪除了重復項和轉發項。預設常見運動關鍵詞,篩選推文,并將涉及運動的推文整理到本文使用的數據集中。這種方法創建了一系列推文數據集,這些數據包括正在從事的活動類型,以及天氣條件。
基于微博公園簽到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提取與體育活動相關的關鍵詞,進行詞頻分析,得到市民在公園中主要的體育活動類別(表2)。

表2 公園中主要體育活動
在提到體育活動的微博評論中,春秋天最多,夏季次之,冬季最少。22個公園顯示的夏季微博的體育活動評論數量高于冬季;6個公園顯示冬季的微博體育活動評論數量高于夏季,而2個公園的季節之間微博評論數量沒有變化(表3)。

表3 各運動類型詞頻季節差異
在記錄不同類型的活動方面,微博中提及每種活動的頻率的季節有差異,夏季的體育活動的多樣性增加。配對樣本t檢驗確定了夏季工作日和冬季工作日之間收到的顯著差異(t=-10.988,p<0.005)。
不同的時間對體育運動在公園的發文量也有影響,研究結果表明8:00~10:00以及18:00~20:00是體育活動的高峰,14:00~16:00是全天體育活動發文量最少的時間段(圖1)。

圖1 不同時間段體育活動微博發文量
使用9種類型運動的冬季夏季微博發文量進行對比分析得知,在這些運動類型中,跑步、跳繩和拓展運動的居民數冬季多于夏季,而散步、滑板、爬山、羽毛球、廣場舞的居民數夏季高于冬季,輪滑的運動者在夏季和冬季數量相當。
微博發文量可以衡量公園受居民的喜愛程度,可以反映這個公園的活力。從冬季夏季運動發文量與公園整體發文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表4),可以看出多數運動在促進公園活力上有著積極影響,這些影響會隨著季節不同產生不同的影響效果。如冬季跑步、跳繩和拓展運動的行為會對公園活力有積極影響,但是夏季這個影響則不顯著。散步和輪滑滑板這類運動在冬季和夏季都會對公園活力有顯著影響,羽毛球運動在夏季對公園活力的影響是顯著的,而冬季則不顯著。廣場舞和爬山則顯示出沒有明顯影響到公園的整體活力。

表4 冬季夏季運動發文量與公園整體發文量回歸結果
本文使用微博數據獲取到用戶的戶外體育活動行為信息,研究城市綠地體育活動的季節性變化,這種新的數據和方法相較以前的一些傳統調研觀察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覆蓋范圍,而且數據收集的時間和成本大大降低。這使微博數據成為城市公園活動領域實證研究的寶貴數據來源,但其本身也有一定局限性,首先,由于社交媒體不是所有人使用,且年齡層上沒有完全覆蓋,因此在數據和真實使用者上會有所偏差,缺乏全面性。其次,由于某些大型活動,如競走馬拉松或是公司大型活動時,會使某些運動的數據量遠高于其他數據量,在人工處理時,有可能存在錯漏。
本文通過社交媒體數據對公園內的體育活動類型進行總結,通過詞頻分析出常見的在公園內的運動類型,以及這些體育活動的時段差異和季節分異性。可以看出目前在公園中的主要幾種體育運動類型,以及這些運動的季節差異變化.與冬季相比,春夏秋季收到的體育鍛煉微博頻率更高,而且運動內容更豐富。盡管微博數據僅是體育鍛煉的代表,并且這些觀察結果不能代表總體參與,因為并非所有人都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發推文,但它們確實反映了一個普遍的觀念,即春夏秋季節會有更多的人從事戶外體育鍛煉,這可能與當時的天氣條件有關系。
在運動的時間段上,早晨與晚上呈現運動發文量的高峰,這可能與不同人群對公園的使用狀況有關,由于微博數據沒有涉及個人年齡信息和收入信息等,因此本文不討論具體人群在時間段上體育活動的差異。
體育活動是影響公園活力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體育鍛煉方式對公園活力的影響有所差別,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設計能為游人健康做出貢獻[6]。
(1)以需求為導向的體育設施配置。設施種類是影響居民體育活動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可以在已建的體育公園基礎之上,增加如羽毛球、拓展活動設施這類需要的健身器材以及吸引各年齡層人群對體育公園的使用率,根據本問研究結果,以居民實際運動的需求來進行體育設施的配置[7]。
(2)優化管理體制。國內目前的公園體育設施由城市管理執法局作為管理主體,其中,被納入體育局核定的體育設施由體育局出資配置,由綠化局負責運營維護與監管[8~10]。對于體育局核定的公園體育設施的界定目前還有待雙方進一步商榷
(3)針對特殊活動預留場地。在研究中可以看出多種體育活動是需要特殊場地的,如滑板、羽毛球、拓展運動等,在設計中應充分考慮活動的安全性,再結合公園的綠地美景度,設計出既符合公共審美又滿足這些特殊體育要求的活動場地[11]。
(4)設計抗風避雨空間。在本文研究結果中,大部分運動人數冬季不如夏季,這主要是受到一些惡劣天氣的影響,因此在做設計時,應考慮抗風避雨的空間,讓人群在多種季節都可以進行運動,提高冬季的運動活力同時也是提高公園的整體活力[12]。
隨著《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的實施,體育的核心精神、產業功能、經濟價值和民生保障等諸多作用日益成熟和發展[13]。體育融入公園,公園也將更好地為體育所服務這成為未來公園設計和城市設計的一大趨勢,公園與體育中心的區別除了以公園的形式布局外,另一個重點是對城市格局的影響,甚至具備促使城市格局形成的作用。功能的復合不僅發生在體育建筑內部,更應滿足城市居民各個圈層的需求,實現區域性的城市功能和形態機理等各方面的綜合整合[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