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潔,陶 嬋
(湖南農業大學 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0%[2],我國即將邁入中度老齡社會。在此背景下,與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對無障礙的需求相比,無障礙環境建設現狀不平衡,不充分[3]。
無障礙概念最初是一種建筑領域概念,1974年聯合國正式提出“無障礙設計”(Barrier-free design)的概念,從此“無障礙”(Barrier-free)一詞在國際社會被廣泛使用[4]。2006年,第6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殘疾人權利公約》,將無障礙的概念轉變為Accessibility,即“易接近的、可及性、可使用性的”,并將其確立為殘疾人權利的基本原則。2014年《在標準中界定無障礙的指南》(第二版)中,正式將“Accessibility”定義為“指產品、服務、環境和設施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最大范圍的不同特征和能力的人群使用,以在特定使用環境中實現特定目標?!边@是迄今為止關于無障礙概念最權威,也是最規范的定義[4]。國際上“無障礙”的概念由Barrier-free發展到Accessibility,拓展了無障礙的范圍,研究者們把潛在的無障礙體驗者聯合起來,以普適化的“通用政策”代替狹義的為特殊人群服務,既有利于無障礙理念傳播、設施推廣,又使殘疾人能像普通公眾一樣平等的參與社會活動[5]。
現在無障礙涵蓋的領域、范圍相當廣泛,包括制度的無障礙(法律法規等對平等權益的保障)、物理的無障礙(設施、產品等有形的物質元素)、信息的無障礙(獲取與交流的自由)及心理的無障礙(無形的意識形態認知)[6]。近年來我國首先在制度無障礙上進行優化,連續發布和修改多項無障礙的相關法規政策,界限也越來越嚴格,例如2022年4月1日起實施的《建筑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范》全文為強條。同時,在政策層面鼓勵支持高校、科研單位開展無障礙相關課題。長沙市天心區擬將湘園社區作為無障礙示范社區,筆者通過對湘園社區青山小區的公共空間環境進行調研,并對其無障礙環境進行評估,提出相應的改造更新策略,以此為相似老舊小區無障礙環境更新提供案例參考。
本研究以湘園社區為研究對象,該社區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面積1.5 km2,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轄區內有街道衛生院,中學,公交車站,周邊有大型超市,出行生活便利。社區常住人口7820人,其中老齡人口近2000人,有殘障人士21人。湘園社區轄區內包含幾個小區,除青山小區為老舊安置小區外,其他小區皆為較新的商業樓盤,大部分老年人與全部殘障人士都住在青山小區,湖南省殘疾人促進協會辦公室暫駐湘園社區服務中心,且社區服務中心位于青山小區內部,常有殘障人士來往于此,基于以上將研究范圍選至青山小區(圖1)。

圖1 青山小區
調研內容分為3個部分:一是社區老年人和殘障人群現狀,包括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的人數、面臨的障礙、需求等;二是社區居民日常使用行為特征,它反映了小區公共空間——公共生活狀況,其內容有小區居民日常聚集地點、活動類型、活動時間和活動人群,以此尋找受歡迎的空間和被人忽視的空間;三是社區公共空間使用現狀,分為社區物理空間現狀調研和無障礙環境評估兩部分,基于這兩部分的調研結果,擬出的相應問題排查清單。
本文訪談由兩種類型的訪談構成。一種是針對小區居民、社區工作人員的半結構式訪談,另一種是面向各類領導專家及各類殘障人士代表的專家訪談。訪談完成后整理提取主要觀點并進行分析。
行為觀察法在正式調研前需要制定行為觀察表和進行預調研。預調研時間選在秋末冬初天氣晴朗、適宜出行的工作日,觀察時間為5:30~19:30。在觀察時間內每隔1 h對在小區公共空間內停留人群的活動類型,活動位置,年齡在行為觀察表上進行記錄。對預調研的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該小區居民在公共空間內的活動時間基本為7:30~19:30,所以調研時間調整于這個時間段。根據預調研時觀察到的居民日?;顒宇愋蛠碚{整行為觀察表上活動項目,根據人群聚集情況選定的10個觀察地點,將它們編號以便統計(圖2)。由于數據每小時記錄一次重復較多,改為每2 h記錄一次,且不記錄路過人群,記錄方式改為拍照后根據照片信息整理后錄入表格。正式調研選取預調研后的一周內天氣晴朗、適宜出行的工作日與休息日各1 d進行觀察,并隨機對小區居民進行半結構訪談,訪談對象以中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為主。

圖2 人流分布及選點
實地考察法包含社區物理空間現狀調研和無障礙環境評估兩部分。社區物理空間現狀調研將對社區內的設施小品,信息互動情況,植被類型,空間等進行現場調研,拍照記錄,并整理成物理現狀問題排查清單。無障礙環境評估中,參照《建筑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范》(GB55019-2021)和《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根據小區實際狀況列出無障礙評估清單,對照清單進行無障礙環境現狀評估(圖3)。

圖3 調研內容及方法
由訪談和社區提供的資料可知,湘園社區內常住人口7820人,其中老齡人口近2000人,約占總人口的25.6%,老齡化程度較高。青山小區內有肢體障礙者19人,不需要使用輪椅,生活可以自理;智力障礙2人,均為未成年;有部分80歲以上高齡老人有輪椅需求,也有部分老人使用拐杖出行。
訪談結果顯示,青山小區有以下問題:健身器材不好用、大量私家車侵占生活空間和活動空間、兒童活動空間小、代際交流空間少、社區中心組織活動較少、志愿者或工作人員不能提供的幫助、老年人接受信息效率低、斑馬線沒有觸感、輔助過馬路的蜂鳴聲走到路中間無法聽清、標識顏色不鮮明大小不明顯、老人和殘障人士出行安全感低、車擋石墩沒有反光條、修路太多出行不便、門檻不方便輪椅通過等。同時,訪談對象提出了自己的需求:一是增加下雨天的室外活動空間,二是規劃可種植的區域,三是提供詳細的導視系統,四是增強社區無障礙宣傳。
根據行為觀察表數據制成時間-活動、年齡分布、場地-活動統計圖(圖4)。統計結果顯示使用人群以中老年人和少年兒童為主?;顒訒r間集中在9:00~11:00和15:00~17:00兩個時間段,夜間19:00以后,照明缺失的公共活動空間基本無人訪問。活動內容以10種基本活動類型為主,較多的活動為靜坐、聊天、玩游戲和打球,總體來說活動類型單一,互動性較低。人群聚集較多的為2號、6號和9號場地。通過現狀調研分析以及將工作日與休息日的人群聚集情況進行對比得出,2號場地人群聚集是因為包含了社區主入口和街道醫院正門,6號和9號場地是由于本身空間體驗感較好,開敞空間和半封閉空間交替,地形豐富,植被層次適宜。人群缺失的為10號場地,工作日與休息日均無人停留,該場地地形狹窄,植被層次過多,空間郁閉,道路狹窄。通過分析最受居民歡迎場地和最受冷落場地,找到小區居民喜歡的空間形式,以此改造其他空間。

圖4 居民日?;顒咏y計
社區物理空間現狀調研中,經過多次走訪和實地調查,小區公共空間使用現狀部分按問題類別共統計出5類23例問題,涉及4大類人群。物理現狀問題排查清單(表1)顯示,通行類問題最為突出,其主要表現為盲道缺失造成視障人士出行不便;人車合流,慢行系統不完善導致殘障人士出行安全感低;井蓋過多,路面不平整使輪椅出行不便??臻g類問題為公共空間被車輛侵占;集中活動的大空間少,功能較為單一。設施類問題有設備設施老化,使用有安全隱患,需要更新;健身器材功能老舊,不能滿足使用需求;夜間公共空間照明缺失。信息類問題有室內外導覽不全,沒有納入無障礙導覽系統;居民無障礙意識薄弱以致無障礙停車位經常被占用。植被類問題為植被無人管理,占用通行空間;有園藝需求但沒有很多發揮空間;植被層次過多,空間郁閉。

表1 物理空間現狀問題排查清單
對小區公共空間進行無障礙環境評估時,根據《建筑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范》和《無障礙設計規范》列出評估清單(表2,表中只顯示類和項),清單包含3大類20項41條相關標準,調研結果顯示僅4項完全滿足無障礙標準。無障礙通道、扶手、無障礙引導系統、盲道是社區需要盡快配備的無障礙基礎設施。小區現有的滿足部分設計標準的無障礙基礎設施,據實際使用情況來看,不但沒有讓殘障人士感到無障礙,還成為了普通人的障礙,需根據設計標準盡快改善。公共活動空間中缺少無障礙設計的考量,如健身區缺少可供殘障人士使用的康樂設施、活動廣場入口以階梯為主不方便進入、休息座椅無輪椅停留空間等。

表2 無障礙環境評估清單
綜上所述,根據無障礙的分類,該小區存在的物理障礙有通行方面人車矛盾尖銳、空間功能單一導致的活動種類少以及景觀序列破碎造成景觀節點觀感不佳。信息障礙有設施老舊呆板使人對設施的體驗感低、自然資源閑置造成的人與自然的互動貧乏,還有無障礙導航不完善使無障礙信息傳播效率低。心理障礙有無障礙科普教育缺失導致的非殘障人士人與殘障人士之間的理解隔閡,單獨的園藝活動減少了普通居民之間的交往,以及缺乏代際之間的交流空間。
以小區內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以及肢體、智力障礙的人群為主,兼顧經常往來的視力、聽力障礙人群,逐步擴展到臨時肢體障礙(如單獨推嬰兒車的家長、提重物或行李箱的人)、孕婦、兒童、病人等任何需要無障礙設施的人。不單是無障礙環境的改造,也是使小區全體居民受益的社區更新[7]。
首先,以物理空間無障礙為基礎,逐步完善小區公共空間內的無障礙基礎設施。其次,用信息無障礙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橋梁,使普通居民用感官代償的體驗方式接觸殘障人士的感官世界,達到宣傳無障礙的目的。最后,消除心理障礙,通過服務系統中的活動方式推動殘障人士與非殘障人士之間、陌生居民之間、代際之間的相互交流,增強大家的相互理解。
5.1.1 彈性通行空間
無障礙出行是一切其他公共活動的基礎,小區應按照標準優先完善無障礙通行系統,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車行系統和步行系統。采用“單向道,微循環”(圖5)的策略優化本小區車行系統。在小區主路設置人車分流,車行道劃定單向道,車行入口設置進出方向,內部半循環,利用開放式小區的特點,使用城市道路完成車行環路。保留原有停車空間,取消綠地入口處的停車位。設置黃色指示條車檔,便于弱視患者出行。

圖5 “單向道,微循環”的車行系統
構建合理舒適的步行系統與步行空間。將本小區內步行系統設置成環路,考慮老年人和殘障人士途中需要休息的特點,利用小碎空間設置休息節點[8]。步行系統連接小區游園的游步道,增加步行空間多樣性。小區主入口處增加步行入口和輪椅通道,盲道鋪設入戶,方便步行和輪椅通行。
5.1.2 彈性活動空間
對小區內所有綠地空間進行梳理,將小碎空間中相對分散的節點保留它短暫停留的功能,相對集中的節點運用景觀軸線串聯成大空間。對于大的活動空間,首先,借鑒受小區居民歡迎的空間形式來調整空間布局,使用開放空間和半封閉空間交替穿插,增加空間趣味性;其次,充分利用垂直空間,運用微地形來豐富活動形式和空間功能;第三,增加無障礙為主題的互動裝置,讓居民在體驗中接受無障礙科普教育;最后由點道面逐步完善小區公共活動空間夜間照明系統。
感官花園利用聲音、色彩、氣味、材質等營造提供多樣感知,是園藝療法中環境治療的表現形式[9]。通過這些感官代償形式,使存在一定感官感受缺失的視障、聽障、智障等人群能運用通識在其他感官上進行補償[10]。調動本小區閑置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生態環境,為使用者創造豐富的感官體驗,如用豐富的花香、草木香調動嗅覺感知,放大鳥叫蟲鳴作為聲景,增加坐凳、景墻、扶手等的景觀小品的觸摸紋理,用植物色彩變化表現四季景觀等。這些感官代償的方式既有利于殘障人士的空間定位[10],訓練和豐富觸覺、嗅覺、聽覺等感知,增加五識通感,又能讓普通居民體驗殘障人士的感受,增加對殘障人士的理解,增強小區共公共空間活動體驗。
通過開放感官花園的部分植被空間,滿足居民的種植需求。園藝活動對身體條件要求較低,應用對象多元,老人、兒童、殘障人士、其他居民均可參與其中,通過播種、澆水、驅蟲、收獲等園藝活動,改善居民身體、心理健康,延長老年人的自理周期[11],促進居民之間的溝通交流。
無障礙服務是衡量無障礙水平的維度之一。將社區服務中心作為無障礙服務系統的主體,通過發布任務、需求或者組織活動,為政府部門,學校,居民,志愿者等想要參與進來的其他主體提供平臺,多方參與才能推動無障礙更好的普及。
社區服務中心承擔社區層面的無障礙科普任務,精準區分科普人群,豐富科普形式,以社區科普活動為橋梁[12],建設專業的無障礙服務人才隊伍,完成殘障人士及志愿者們希望能提供更加專業幫助的需求。例如經過本次調研活動,我們向社區提交了室內外無障礙問題排查清單,社區可根據社區經費狀況,按類別或者改造緊急程度分批更新,后續可將相關設施登記造冊,以便定期檢查。無障礙調研排查也可作為無障礙科普的一種活動形式。
完善小區室內外無障礙標識系統和無障礙導航圖也是社區無障礙服務系統的內容之一。大部分殘障人士接受和更新信息都比較慢,變化較少的實體環境更能帶給他們安全感,所以導視內容要做到內容全面但“慢”更新。導視信息能幫助他們獨立出行,讓他們從生理和心理上公平的使用社區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
現今,全國無障礙建設在城市公共空間層面已初見成效,但無障礙系統是由多個層級構成,缺少社區這一環,障礙就依然存在[13]。本文針對社區無障礙環境更新的問題,以湘園社區青山小區為實踐案例,在調研中發現社區存在物理障礙、信息障礙、心理障礙三大方面的問題,依據無障礙“靈活性(彈性)”“公平性”的核心理念,從硬件、軟件和服務出發,優化通行空間增強社區的可達性,調整空間布局提升活動空間的整體性和功能性,以此構建無障礙的彈性空間;利用閑置的自然資源打造感官花園,增加居民對殘障人士理解和鄰里之間的互動;使用社區無障礙服務系統公眾參與平臺,推動無障礙在社區中更好普及。
本策略因地域、空間等因素影響,可能不一定具有全面性。在社區更新從單純物理環境更新逐漸轉入以人為本的高質量更新的情況下,需要對生理弱勢群體給予更多關注。同時,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社區無障礙環境評估缺少一個標準的評價指標體系,在后續的無障礙環境相關研究中,希望后期學者共同探討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