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昊,于祥民,高發(fā)明,段春然,徐 智
(北京金都園林綠化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140)
銀紅槭為常見秋色葉喬木之一,樹形優(yōu)美,葉形清秀,秋后葉色鮮紅艷麗,觀賞價值高,且秋色維持時間長達1個月,在園林綠化工程中得到重點推廣應(yīng)用[1~5]。研究表明,銀紅槭對土壤要求較高,不耐鹽堿且喜歡在濕潤、微酸性土壤中生長[6]。酸性土壤會改善槭屬植物的秋色葉觀賞質(zhì)量并促進季節(jié)性葉色變化發(fā)生階段提前,從而延長觀賞期[7]。銀紅槭等槭樹科植物最適合種植的土壤pH值范圍在5.5~7.5之間(≤6.5時變色好)。如pH值為6.65~6.92的土壤可以使紫花槭葉色變得更加絢爛多彩[8]。
北京市通州區(qū)宋梁路銀紅槭種植在硬質(zhì)鋪裝的中間隔離帶上,每年9月份開始樹葉未紅先焦葉,更有甚者全部焦葉后落葉,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景觀形象。本文以宋梁路運河東大街銀紅槭為對象,通過調(diào)查分析其生長的土壤理化性質(zhì),并采用化學改良、復合改良和緩釋改良對其土壤進行了酸性改良,為銀紅槭的良好生長提供技術(shù)支持。
選取位于北京市通州區(qū)宋梁路運河東大街南北兩側(cè)中間隔離帶的銀紅槭為試驗對象。宋梁路全線共栽植銀紅槭418株,其中中間隔離帶330株,于2017年11月28日起開始栽植,栽植時胸徑為14~15 cm,目前已生長到15~16 cm。
2020 年7月 9日開始試驗,設(shè)置4種處理,分別在南北側(cè)各設(shè)置1個對照組和3個試驗組,每組選定3株規(guī)格、長勢一致的銀紅槭作為試驗對象,掛牌標識。試驗組采用局部改良土壤的方法,在土球周圍30 cm范圍內(nèi),使用每組特定酸性改良試劑,與原樹穴砂質(zhì)壤土混合后回填、壓實澆水(圖1)。

圖1 宋梁路銀紅槭土壤改良實驗分布
(1)對照組CK(control check)。
對照組銀紅槭土壤不做任何改良處理。
(2)試驗組EG(experimental group)。
EG1:化學改良:0.45 kg硫磺+1kg硫酸亞鐵;
EG2:復合改良:5 kg酸性基質(zhì)+0.15 kg硫磺+1 kg硫酸亞鐵+0.1 kg磷酸二銨+0.3 kg黃腐酸鉀;
EG3∶緩釋改良:腐葉酸性改良基質(zhì)(酸性基質(zhì):腐熟樹葉=3∶7),鋪設(shè)厚度5 cm。(模擬近自然落葉保墑生態(tài)環(huán)境)
土樣采集分析參照園林綠化種植土壤(DB11/T 864-2020)附錄A執(zhí)行,按照表層土(0~20 cm)和深層土(20~40 cm)分層取樣。2020 年7月9日,先取土樣測定土壤常規(guī)6項(有機質(zhì)、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全鹽、pH值)基礎(chǔ)值,之后分別在2020年7月23日、8月15日和9月8日取樣測定土壤pH值,2020年12月16日取樣測定常規(guī)6項。
由圖2和圖3可知,南側(cè)SCK組的pH值為7.36~8.52,均值為8.22。北側(cè)NCK組的pH值為7.91~8.72,均值為8.25。各試驗組在實施土壤改良試驗之后,pH值在7月23日驟降。南側(cè)各試驗組下降最顯著的是EG1 和EG3 0~20 cm,分別降至7.26和7.23,各降低了15%和18%。北側(cè)各試驗組下降最顯著的是EG2 和EG3 0~20 cm,分別降至7.35和7.43,各降低了13%和14%。然后pH值出現(xiàn)反彈增長,但在2021年12月16日,歷經(jīng)1.5年后pH值最終還是呈整體下降趨勢,其中南側(cè)EG1 0~20 cm和20~40 cm土層pH值整體分別降低了4%和2%。EG2 0~20 cm和20~40 cm土層pH值整體分別降低了3%和5%。EG3 0~20 cm和20~40 cm土層pH值整體分別降低了5%和3%。北側(cè)EG1 0~20 cm和20~40 cm土層整體pH值分別降低了3%和18%,EG2 0~20 cm和20~40 cm土層整體pH值分別降低了3%和5%。EG3 0~20 cm和20~40 cm土層整體pH值分別降低了6%和4%。綜上所述,南北兩側(cè)均為EG3 0~20 cm對堿性土壤改良的效果為最為明顯。因為EG3試驗組使用的酸性改良營養(yǎng)基質(zhì)采用酸性泥炭、松針、園林廢棄物、腐殖酸、氨基酸、硫磺粉、過磷酸鈣等材料按特定比例配制而成[9,10],富含有機質(zhì),pH值在5.0~6.0,疏松透氣。加之腐熟樹葉的保水保墑作用,使得試驗效果更加明顯。而試驗組深層土壤pH值普遍高于表層土壤pH值,說明改良對淺耕作層更有效果。

圖2 南側(cè)不同處理各土層pH值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圖3 北側(cè)不同處理各土層pH值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由圖4可知,改良前的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平均值為22.04 g/kg,符合DB11/T 864技術(shù)要求。改良后的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平均值為25.33 g/kg,對比改良前均值含量略顯提高。從圖中可以看出南北兩側(cè)改良后的0~20 cm土層有機質(zhì)含量幾乎要優(yōu)于0~40 cm土層有機質(zhì)含量,其中最明顯的是SEG3 和NEG3 0~20 cm,分別提高了53%和75%。因此可以看出來緩釋改良淺耕作層效果明顯,深耕作層不明顯。

圖4 不同改良方法改良前后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對比
由圖5~圖7可知,改良前土壤堿解氮含量為34.7~73.3 mg/kg,平均值為67.38 mg/kg,有效磷含量為22.2~62.2 mg/kg,平均值為40.05 mg/kg,速效鉀含量為89.9~176 mg/kg,平均值為132.77 mg/kg,均值含量均符合DB11/T 864技術(shù)要求,但堿解氮均值含量處于偏下水平,比較缺乏。改良后土壤堿解氮含量為66.5~322 mg/kg,平均值為147.26 mg/kg,有效磷為9.2~107 mg/kg,平均值為28.28 mg/kg,速效鉀含量為119~201 mg/kg,平均值為155.62 mg/kg。改良后土壤堿解氮含量顯著提升,0~20 cm土層堿解氮含量幾乎都優(yōu)于20~40 cm土層堿解氮含量,其中增長最顯著的是EG3 0~20 cm,約增長6倍。有效磷含量較于改良前有下降趨勢。改良前后速效鉀的含量變化比較平穩(wěn)。但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依然供應(yīng)充足。這與前人的研究一致,堿解氮和速效鉀與土壤pH值呈顯著負相關(guān),有效磷與pH值為顯著正相關(guān)[11,12]。表明緩釋改良能更多地豐富表層土壤中堿解氮和速效鉀含量。

圖5 不同改良方法改良前后土壤堿解氮含量對比

圖7 不同改良方法改良前后土壤速效鉀含量對比
由圖8 可知,改良前的土壤全鹽含量為1.02~1.93 g/kg,改良后全鹽含量為0.85~4.55 g/kg,全鹽含量顯著增加,SCK 0~20 cm含鹽量增加可能是由于施工方與改良試驗重復施肥以及受融雪劑的影響導致土壤中無機鹽離子增加。土壤含鹽量是指表示水中所含鹽類的數(shù)量。所以含鹽量也可以表示為水中各種陽離子的量和陰離子的量的和[13~15]。由于土壤總養(yǎng)分的增加,所以導致實驗組和對照組改良后大部分土壤含鹽量增加。

圖8 不同改良方法改良前后土壤全鹽含量對比
本文選取3種改良方式來降低土壤pH值使銀紅槭達到最適的生長環(huán)境,目前國內(nèi)對于銀紅槭的研究具有局限性,缺少綜合性的研究。另外影響銀紅槭的因素還有很多包括溫度、濕度、光照、水分等。本文采用對照組和實驗組3種改良方法對銀紅槭堿性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各試驗處理均對試驗土壤有一定的改良效果。但緩釋改良對表層土壤pH值調(diào)控效果最優(yōu),土壤有機質(zhì)和速效養(yǎng)分含量最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