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龐娟,張 彌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2)
隨著2020年我國全面脫貧,鄉村振興成為目前我國最為迫切的工作,因為這依然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特別是對增強鄉村地區發展活力,提升鄉村經濟發展整體實力明確了具體方向,對農村地區的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戰略性指導作用[1,2]。
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依據我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要求,各農村地區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充分結合地方特色,紛紛走出了獨具特色的創新發展道路。其中,寧陵縣結合當地酥梨產業優勢,走出了一條可供借鑒的生態旅游帶動鄉村振興的道路[5,6]。
以關鍵詞“生態旅游”在中國知網共搜索到文獻37594 篇,1998年開始增加較多,2003年文獻快速增加,2010年達到頂峰,近幾年該詞的文獻數量依然處于高位,說明近20年來,生態旅游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圖1)。文獻主題就是“生態旅游”的 有9163篇,數量是第二名“生態旅游發展”的9倍(圖2)。

年份
“生態旅游”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1983年,10年后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才對生態旅游進行了界定: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隨后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補充。盧云亭認為生態旅游要在生態學理論的指導下,要以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為取向,該旅游活動要求既能獲得社會經濟效益,又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7];郭來喜提出生態旅游應該具備以下六大特征:自然性、獨特性、文化性、高雅性、參與性、持續性[8]。
關于生態旅游定義很多,但總結起來,可歸納出4個重要內涵:①生態旅游對象不僅包括自然生態,還包括與之共生的人文生態;②強調生態旅游各方參與者(包括管理者、經營者和旅游者)都有責任保護資源環境,促進當地社區可持續發展;同時當地社區也有責任保護好資源環境和維護好旅游氛圍。③生態旅游要重視對旅游者環境教育,引起他們形成正確的環境資源觀,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④生態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干擾必須最小(圖2)[9]。

主題
楊桂華等認為,生態旅游資源的核心吸引力是生態美,在充分保護生態環境的大前提下,服務于生態旅游發展,從而產生可持續的綜合效益的資源[10]。
學者們也就生態旅游資源分類進行了研究,賀來喜按照資源生成機理將生態旅游資源分為內生型和外生型。楊桂華等和黃震方等按照資源本質屬性將生態旅游資源分為自然資源[10,11]、人文資源和保護生態旅游資源;董瑞杰等則去掉了保護生態資源[12]。袁書琪按照資源開發方向將生態旅游資源分為山岳型、濱海型、濕地型、草原型、河湖型、荒漠綠洲型和冰雪地帶等[13];王力峰等按照資源空間屬性分為生態景觀系、生態景觀區和生態景觀型[14]。
早期學者對生態旅游資源評價常采用定性評價,近年來多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學者們也建立了一套指標體系。如魏延軍等構建了包括資源要素、資源影響力和公眾參與等5個方面的28個指標的評價模型[15]。劉紅等構建了生態旅游資源評 價的三級指標體系[16]。
寧陵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隸屬商丘市,是連接東西部地區的重要橋梁。寧陵縣下轄14個鄉鎮、364個行政村,2013年總人口達65萬人,縣域總面積達798.12 km2,耕地72萬畝,目前已建成產業集聚區1個、特色商業區1個。
經濟方面,由表1可知,在河南省縣域經濟中,寧陵縣整體經濟實力排名第104/149名,寧陵縣整體經濟實力綜合評分為51.2分,在全國縣市中綜合排第1057/1905名,超越全國44.6%的縣市。處于中間位置;寧陵縣隸屬的商丘市整體經濟實力在省內為第9名,處于第二梯隊;由圖3各項指標得分情況可知,在構成整體經濟實力的7個指標中,各項稅收、公共財政支出和地區生產總值這三個指標得分相對較高。總體來說,寧陵縣整體經濟實力不夠強。但據圖4寧陵縣整體環境情況可知,寧陵縣經濟發展質量較高,農業經濟規模較大,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服務水平較高,具備良好的發展生態旅游經濟基礎。

表1 寧陵縣整體環境綜合評分

數據來源:中投大數據

數據來源:中投大數據
此外,由于獨特的歷史文化加持,再加上自身700多年的酥梨栽培歷史,寧陵金頂謝花酥梨成功入選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國家名優水果之一。依據 GB/T 10650—2008《鮮梨》,酥梨鮮果按國標要求分為特優等果、優果和良等果(表2)[5],根據抽樣檢測,寧陵酥梨被多次評為特優級。經過多年發展,酥梨產業逐漸壯大起來,寧陵縣陸續斬獲“中國酥梨之鄉”、“全國優質酥梨生產基地”、“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等稱號(表3)。酥梨產業的不斷壯大也讓寧陵縣生態旅游奠定了產業基礎。

表2 寧陵酥梨鮮果果品品質理化指標

表3 寧陵縣所獲榮譽稱號
基于酥梨產業優勢,寧陵縣政府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鄉村振興道路。
一方面,政府不斷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完善公共服務,全方位指導酥梨產業的發展[4]。寧陵縣政府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和配套服務。比如為種植酥梨的農民提供免費的農技指導,免費保險和免費培訓等服務,幫助農民掌握必要的技能。寧陵縣還積極打造電商服務平臺。2020年,占地110畝的冷鏈物流產業園獲批,為酥梨儲存、加工、分揀等流程的標準化提供了重要條件,也解決了電商產業園最重要的問題。隨著各種配套的逐步完善,上百家優質電子商務公司陸續進駐,50多家企業被成功孵化,擁有天貓、京東等平臺的500多家線上店鋪逐步開設。高峰時段,僅線上,酥梨日均訂單量2萬單,年銷售額達2000萬元,占銷售總額的10%以上。線上亮眼的銷售數據也大大提升了寧陵酥梨的美譽度,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游客前來實地觀光游覽。寧陵縣政府還注重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最先進技術打造農產品溯源體系。實現特色產品全天候監管、全系統互聯,打造了安全、放心的寧陵酥梨形象。另一方面,寧陵縣政府系統布局,不斷推出教育、金融和社會保障性政策,酥梨產業市場競爭力得到大大提升,經濟效益大大提高。良好的產業優勢背景下,寧陵縣繼續開拓創新,目前正在進行另一個規劃——圍繞酥梨優勢產業構建一個生態旅游體系。
憑借自然資源是寧陵縣生態旅游的主要發展模式之一。作為“商品糧基地縣”,寧陵縣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寧陵有著名的 “張香花”(張弓酒、香油、花生)、“沙區三寶”(酥梨、白蠟桿和花生)。花生種植面積居全國油料百強縣第38位。這些都是寧陵縣生態旅游開發的基礎。
寧陵溫棚蔬菜知名度也很高,種植面積15萬畝,其中溫室大棚2.7萬座,是全省最大的反季節蔬菜基地縣、黃瓜之鄉。依托這些優質自然資源,很多農家特色的生態旅游蓬勃發展。
作物成熟時節,很多農家紛紛推出采摘活動,自然成熟的瓜果蔬菜吸引著大批城市居民涌入基地體驗采摘的樂趣,在寧陵,采摘已經成為人們新的旅游方式,游人不僅可以獲得健康的農產品,還能充分體驗到采摘的樂趣。比如后陳新村依托新農村社區建設,為游客提供“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品農家果、享農家樂”的吃、住、玩一條龍的鄉村生態旅游服務。該村到處都是“農田有棚、棚邊是村、村中有景、生態協調、文明和諧”的生態旅游新氣象。
近年來,寧陵縣充分利用酥梨產業特色優勢,貫徹落實“旅游興縣”“富農強縣”戰略,依托萬頃生態梨園,初步開發出獨特的四季旅游資源——春賞梨花、夏乘綠蔭、秋品梨果、冬觀枝椏,一年四季都有風景。在此基礎上,寧陵縣還深入挖掘萬頃梨園的生態旅游資源優勢,“梨家樂休閑”“授粉采摘嫁接體驗”“梨園養生度假”“寫生攝影藝術創作”等旅游產品矩陣逐步形成,“一人一景一文化"已經初步實現(表4)。

表4 寧陵梨園生態旅游產品
寧陵萬畝梨園2015年被國家科技部授予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梨花橋村是萬畝梨園主景區,早在2010年就國家農業部、國家旅游局命名為首批“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中國最具特色文化生態旅游縣”。迄今為止,寧陵縣已成功舉辦17屆梨花節和14屆酥梨采摘節,簽約項目100多個,投資額達80多億元;梨花小鎮、藝術小鎮等特色村落已經在規劃建設中,酥梨產業的文化內涵得到了較大提升;寧陵縣還圍繞酥梨開發出梨汁、梨膏、梨酒、梨罐頭、梨醋、梨酵素等一上市就被秒光的深加工產品。
由于酥梨基地非常適合金蟬的養殖,近年來,隨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金蟬的產量也得到了巨大提升。如今寧陵縣大多數梨園內已經形成了種、養、收、銷一條龍金蟬產業鏈,吸引著源源不斷前來觀光的游客,還帶動了餐飲、物流等產業快速發展,僅該項收入就可達近千萬元。
如今,在當地政府的科學規劃引導下,依托酥梨產業優勢,寧陵縣一二三產業已經基本實現較好的融合,生態旅游產業開始體現“生態”的優勢。
寧陵縣生態旅游還充分挖掘以當地文化資源,努力將這些人文內涵和底蘊納入生態旅游體系。寧陵擁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是葛、葛伯、葛天、沙、信、寧、權7個姓氏的發源地和祖籍所在地。寧陵縣擁有眾多文化資源,比如呂坤文化景區、湯斌墓、丁堌堆遺址、葛伯屯遺址、葛天文化園、己吾古城、寧陵東關清真寺等,它們并稱為“寧陵十大旅游景點”。
寧陵眾多文化資源中,葛天文化尤為突出。寧陵是“葛天氏之樂”中華樂舞文化的發源地;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封地,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竊符救趙”說的就是他。基于此,寧陵縣陸續圍繞葛天文化籌建了葛天公園,葛天劇院,葛天藝術節等項目。
葛天文化園包括葛天氏陵和葛城遺址,科學家在葛天氏陵還發現宋代牌坊和殘碑。專家推測葛城遺址下面還疊藏2座擁有4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池。在2010年4月第七屆梨花節開幕式上,寧陵縣被中國民協授予 “中國葛天文化之鄉”稱號,隨后,“葛天文化研究中心”也被批準成立。寧陵縣生態旅游發展情況從當地歌謠“張弓美酒出寧陵,萬畝梨園景連景。樂都舊址城摞城,豫東古城蘊厚重”中也可窺見一斑。表5是寧陵縣憑借文化資源發展生態旅游的SWOT分析。由表5可知,寧陵縣發展生態旅游優勢較為明顯,生態和文化資源豐富,隨著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增加,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寧陵縣發展生態旅游存在巨大的機會;但也存在產業綜合競爭力較低,產業化結構弱,缺人才等劣勢,宏觀環境不景氣,優化產業結構難度較大等威脅。

表5 寧陵縣文化資源SWOT分析
寧陵縣通過上述3種模式發展生態旅游,成效非常明顯,但在運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總結如下。
寧陵縣生態旅游規劃從宏觀層面出發,雖然也進行了嚴密的論證,但在執行過程中,依然發現生態旅游園區普遍存在質量不高、功能不全等問題,這主要是由于規劃不合理,考慮不周就投入建設造成的,深層次原因是園區缺乏明確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導致建設目標不清晰,甚至出現重復建設的現象,浪費了資源,旅游功能也不健全。在對游客的一項調查中發現,游客“對寧陵什么印象最深”調查結果比較分散,認為是生態梨園和葛天文化的比例非常接近(表6),說明寧陵縣的生態旅游定位不夠清晰。還有很大一部分生態旅游景區由于經營規模小,投入不足,設施簡陋、服務質量較低、內容單一等問題,造成游客體驗差,負面評價較多。
雖然寧陵縣一直在努力挖掘酥梨的生態價值,確保一年四季都能吸引游人前來,但是除了梨花節和采摘節活動較為成功之外,其他活動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小規模農家樂項目,由于缺乏人手,導致旺季服務質量跟不上。在旅游淡季,很多農家樂都不得不停業,以減少開支。
寧陵酥梨雖然早在1992年就榮獲首屆全國農業博覽會國家農優產品稱號,1995年國家林業部舉辦的農特產品博覽會上獲金獎,還是全國唯一的優質酥梨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酥梨之鄉”。雖然近年來隨著農村電商的發展,寧陵酥梨知名度得到了提高,但品牌附加值不高,商丘以外地區認為寧陵酥梨是知名品牌的用戶并不多,非常了解的僅占7.3%,完全不了解的還有7.1%(表7)。搜索各大主流旅游平臺,針對寧陵的話題特別少,最多的是馬蜂窩,僅有27個話題(表8),不少平臺甚至是0。

表8 各平臺關于寧陵酥梨的話題數統計
當前寧陵縣生態旅游還是處于追求經濟價值的初級階段,沒有深挖酥梨深層次的內化底蘊,缺乏文化內涵,雖然各種“采摘節”“文化節”均圍繞酥梨展開,但受酥梨生長周期影響,景區更常見的生態旅游模式是以“住農家院、吃農家飯、看農家生活”的“農家”主題經營模式,同質化較為嚴重。同時,同質化引起惡性競爭,讓游客產生“哪家都差不多,不同的只是價格”,影響了經營者的收入,從而影響了經營者提升服務質量的積極性,同時也影響了消費體驗,容易形成游客對景區的刻板印象。另外,寧陵縣在生態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還沒有形成知名度較高的品牌,競爭力不強。
寧陵縣目前雖然有葛天遺址文化資源,萬畝梨園產業優勢,但知名度只在商丘地區知名度較高,而且兩種旅游資源基本上是平行發展,很少有交叉。當地旅游資源經營者對發展文化產業目的認識不準確,高達65%的被訪者認為發展文化產業的目的是招商引資發展經濟(表9)[1]。

表9 關于發展文化產業目的的調查
另外,在對河南省非商丘市游客的隨機調查中發現,參與過寧陵縣生態旅游的和沒有參與過的比例持平,單位組織參加的比例較高,占31.1%;單位組織的一般是文化景點,占22.5%;個人自主參加的主要是生態梨園,占12.1%,沒有參與過文化景點的游客比例較高,占40.9%(表10),政府雖然也在努力將生態梨園和文化景點的優勢結合起來,但目前還沒有找到突破口,生態旅游業依然處于初級階段,在服務能力、規模和體驗等方面均難以滿足游客的需要。

表10 關于寧陵縣生態旅游參與情況的調查結果 %
由于生態旅游業是個新興旅游行業,需要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之所以出現以上定位不清晰,產業綜合競爭力較低,同質化嚴重等問題,歸根到底在于人才。根據表11對寧陵縣生態旅游從業人員的調查發現,大專及以上學歷僅占1.53%,生態旅游相關專業僅占0.36%,擁有生態旅游相關經驗者僅占2.54%。寧陵縣地理位置優勢不夠明顯,職業院校和培訓基地雖然有幾所,但是培養的人才層次不高,管理水平較低,很難搭建起較為科學完善的生態旅游園區的管理體系。尤其是一些家族式農業莊園在規劃設計、戰略制定、運營管理等方面存在較大不足之處。很多景區的設計通常各自為政,缺乏系統設計,有時候游客還被導游催著趕時間,蜻蜓點水式的游玩會讓游客覺得“不值”。

表11 寧陵縣生態旅游從業者調查結果
參照同類生態旅游景區的建設思路,針對寧陵縣的生態旅游開發,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寧陵縣在開發生態旅游資源時,依然要依托酥梨這個特色產業優勢,在寧陵縣“一軸三區三線N團”總格局下指導下,繼續專注一個南北空間發展軸;重點發展3個區:生態梨園區、國家級農業公園、小鎮風情區;優先發展3條線:生態河道沿線、綠色電車旅游線、空中火車旅游線;同時兼顧“N個團”的組團模式,即每個片區可以布局若干個功能上互相補充的旅游景點,構建相互協同的村落群[3]。
(2)寧陵縣舉辦梨花節和酥梨采摘節,很多游客慕名而來的盛況早已成為寧陵最亮眼的風景線,但是每年梨花節和酥梨采摘節都要造成當地交通一度癱瘓,因此布局生態旅游區時既要充分考慮交通,又要考慮市場的作用,交通上是否方便顧客,能否給顧客帶來獨特的體驗。規劃上要多借鑒國內外較為成熟的生態旅游景區建設經驗,要遵循酥梨生產與旅游開發相結合的原則。要在充分挖掘生態旅游市場深層次需求的前提下,結合本土特色,自然資源等系列條件對寧陵縣生態旅游業進行全方面的合理規劃。
品牌屬于無形資產,運營良好的品牌可持續實現增值。品牌效應對生態旅游景區的口碑宣傳意義重大。因此,應充分利用寧陵縣生態旅游資源,利用各種采摘節,賞花節等機會努力打造生態旅游知名品牌,同時加大品牌宣傳力度。
生態旅游品牌還要依托產業品牌[2],對于寧陵縣來說,就是要依托酥梨品牌。提升酥梨品牌質量可通過推行酥梨產品質量認證,充分利用寧陵酥梨的獨特地理標識地位,制定嚴苛的生產標準和質量標準,打造知名品牌。酥梨品牌還可以與自媒體,新媒體或主播合作,借助他們的力量宣傳自己的產品。除了酥梨文化節和采摘節,還可以通過舉辦酥梨文化博覽會提升寧陵酥梨的品牌影響力。
寧陵縣要想發展生態旅游,還要在充分結合生態資源的基礎上,發掘文化底蘊和人文特色,在不破壞當地人文資源的前提下,找到突破口,巧妙的將當地的人文歷史資源與生態旅游景區結合起來,將文化作為生態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融文化和生態于一體的生態旅游景區品牌。如在梨花小鎮建設時,將葛城遺址等人文景區融合進來,將葛城遺址作為梨園小鎮的一部分。使游客在游覽梨園小鎮的同時還能感受到當地厚重的歷史文化。
還可以設計梨膏等深加工產品的體驗環節,使游客參觀其制作流程,也可以教游客參與部分環節的制作,或者建設酥梨文化博物館,通過紀念品的展示,讓游客感受寧陵縣酥梨悠久的歷史和勞動人民的智慧,同時也傳播了酥梨文化。
基礎設施不完善是影響寧陵縣生態旅游發展進程的主要原因。同質化的賞花或采摘等傳統項目已經無法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而更高標準的特色項目需要當地主管部門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當然,對于游客來說,好的旅游體驗要求是系統化的,全程性的美好體驗,因此道路交通設施、服務設施的建設,衛生狀況等都是寧陵縣生態旅游建設的前提條件,而這些都需要資金投入。
一切工作的關鍵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生態旅游要想健康發展,不能僅依靠政府支持和農民的經驗,還需要具有專業知識的高素質人才,通過這些人才助力生態旅游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引領地方經濟健康發展。因此,寧陵縣政府應該采取具體措施,通過解決青年人才關心的住房、醫療配套設施等問題加大對人才的引進力度,利用政策傾斜來吸引專業人才。同時,還可以通過定期技能培訓等方法培養人才,開設課程,提高現有人才的知識儲備,更新觀念,從而提升其經營管理能力。人才引進與培養同等重要。除此之外,還要加強服務意識,提升生態旅游行業的水平。要提高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規范他們的經營行為,引導農民學習旅游基礎知識、提升接待水平,進而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
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寧陵縣積極響應號召充分利用當地酥梨產業的特色優勢,借助當地自然資源,結合當地文化資源,在酥梨產業已經形成的生態旅游資源的基礎上開拓創新,解放思想,形成了寧陵獨特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
針對寧陵縣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的規劃布局不合理、定位不明確,缺乏文化特色、品牌知名度低,綜合競爭力水平低,缺乏管理人才的問題,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充分利用當地區域特色,合理布局、科學規劃,體現區域特色,打造生態旅游區域品牌,增加資金投入,完善生態旅游服務配套設施,人才引進與現有人才培養并重,提升生態旅游管理水平等。
寧陵縣發展生態旅游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改善鄉村的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全方位提升服務水平,利用梨花小鎮的品牌效應,帶動產業鏈發展。政府機構要制定行業標準,加強監督,保證市場競爭健康公平,促進生態旅游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努力使其成為寧陵縣經濟發展的組成部分和鄉村經濟的活力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