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海
(湖南省農林工業勘察設計研究總院,湖南 長沙 410007)
長期以來,高望界自然保護區因交通區位差、路途遙遠,生態旅游活動處于自發狀態,建設規模小、水平低。隨著龍吉高速、張吉懷高鐵的開通,保護區交通區位優勢顯現,地方政府及保護區管理局迫切希望通過開展生態旅游增強保護區自身造血能力,同時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筆者通過SWOT分析法,對高望界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劣勢以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綜合分析,對保護區科學發展生態旅游提出合理建議以促進保護區可持續發展[1,2]。
湖南高望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湖南省古丈縣東北部,地處武陵山脈中段,毗鄰猛洞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與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隔江相望。總面積為17 169.8 hm2,地理坐標為東經110°0′29″~110°14′26″,北緯28°38′0″~28°45′35″。東與高峰鎮相連,南與巖頭寨鎮接壤,西鄰古陽鎮,北與永順縣交界[3,4]。保護區涉及2個鎮1個國有林場,16個村,區內總人口5556人。保護區屬中低山地貌,由高望界、鯉魚池、小高望界、王貴山、觀音山等山體為主體組成,海拔800 m以上的山峰有25座,保護區中部和東部以北東—南西走向的山系為主,北東近酉水處地勢漸低,向南西漸高;保護區西部以北西—南東走勢山系為主,向北西—西側的古陽河畔逐降至300 m左右,往南東或東側漸升至1000 m左右[3]。境內最高峰高望界海拔1146.2 m,最低點在鎮溪(鳳灘水庫水位)190.0 m,相對高差956.2 m。該區域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類型,年均氣溫15.9 ℃,年均降水量1443.1 mm,多集中在4~7月份。2003年6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11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我國17個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的武陵山腹地,是以保護亞熱帶低海拔天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為主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3.1.1 自然景觀資源豐富
保護區植被類型多樣,森林垂直帶譜明顯,其森林外貌多彩、群落格局錯落有致。植被可劃分為3個植被型組,9個植被型,9個植被亞型,37個植物群系組,74個植物群系[3]。低海拔常綠闊葉林是該區的地帶性植被,典型植被為栲類林、青岡林、柯林、潤楠林。在常綠闊葉林方面,以利川潤楠為建群種的群落在該地海拔600 m以下溝谷里大面積分布,群落結構穩定,層次明顯,是保護區最具代表性的植被類型;落葉闊葉林雖然不屬于地帶性植被,但該地的錐栗林建群種明顯,結構合理,分布連續、場面壯觀,是湘西北落葉闊葉林植被的典型。
保護區四季景觀分明,主要天象景觀有頂堂日出、云山霧海、長尾晚霞、雪原冰凌等,地文景觀有百丈峽、穿縫巖、孤獨峰、瓶頸峽、小奇峽等,水文景觀有灘水庫、長壽泉、金龍溪瀑布群、響水洞瀑布、雄獅望瀑、神龜戲瀑等。
3.1.2 森林氧吧和避暑勝地
良好的天然次生林生態環境,使高望界成為“避暑勝地”和“最美的森林氧吧”。高望界保護區全年降水1440~1640 m,無霜期240 d左右,年平均氣溫只有15.9 ℃。保護區管理局和高望界國有林場場部所在地海拔900 m,最熱月7月份月均氣溫26.7 ℃。山高林密造就了溫至高而不熱,溫至低而不冷冽刺骨的氣候特征。
3.1.3 水上游樂的理想場所
保護區北部為酉水河,區內有多江洋溪、鐵匠溪、麻溪、桃溪等多條溪流匯入酉水河。以酉水河觀光為主線,串連水鄉苗寨、土司風情走廊、追溪漁家風情廊等主要景點,并在江洋溪、麻溪等匯水面寬的水域,充分利用周邊現有基礎設施,可以打造受各類消費群體喜愛的水上游樂理想場所。
3.1.4 擁有獨特的民族風情
高望界保護區區內及周邊地區居住著許多苗族和土家族居民,他們有獨特的民族語言、宗教禮儀、婚喪習俗[5~10],有膾炙人口的《酉水號子》、古樸典雅的土家跳馬、端莊秀麗的擺手舞和粗獷大方的猴兒鼓等豐富多彩的民間歌謠、舞蹈[3,10],還有獨特奇美的民族服飾具有濃郁少數民族特色的飲食文化[11~14]。保護區內的石門寨、長沙洞、小寨、張二界、五里坡等一座座淳簡的村莊、山村野趣、淳樸民風亦為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觀資源。
3.1.5 區位優勢好,可進入性佳
保護區所在的古丈縣位于張家界—吉首—鳳凰黃金旅游線路中段,隨著張吉懷高鐵古丈西站及龍吉高速古丈互通的開通,古丈縣區位優勢明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有利于游客組織和旅游開展。保護區適宜開展生態旅游的區域分為2個片區,即高望界原始次生林生態旅游區和酉水河山水風情旅游區。高望界原始次生林生態旅游區為南片,從縣城出發,有古陽鎮到高峰鎮的縣道穿過保護區,途經分水界、高望界村(管理局)、上菜坨、爛泥地等地,且已修通了到丫竹坪、長沙洞等主要景點的道路;北部片區在建的羅鳳公路(省道)已修至張二界,水陸交通均十分便利。
3.2.1 知名度不高
高望界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由于缺少宣傳,目前知名度不高,外地游客較少,除古丈縣、吉首市等之外的地區,幾乎沒有來往觀光游覽的游客。
3.2.2 接待設施及能力不足
高望界國有林場原有一棟三層樓的招待所,但這幾年因經營不善已停止營業。保護區內現有的接待設施除一家小型賓館外,只有幾家家庭旅館。接待設施、規模及服務都不上檔次,不符合現代旅游的需求,很難獲得游客的好評。
3.2.3 缺乏旅游管理專業人才
高望界保護區管理局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保護區的保護、監測與宣傳教育,沒有設立專門的旅游事務科,缺乏生態旅游管理相關的專業人才;同時,也未與專業的旅游公司進行合作,游客以散客或自發組團為主。
3.2.4 綜合開發程度低,自然文化挖掘不夠
保護區管理局雖然曾經啟動了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規劃,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完成。由于缺少詳細規劃,加上資金匱乏,景區景點及沿途標識解說牌設立較少,保護區的旅游開發程度低,自然文化挖掘不夠。
3.3.1 國家助推武陵山片區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帶來的機遇
2021年9月份,湘鄂渝黔4省市政協助推武陵山片區鄉村振興合作聯席會議提出“要持續推動武陵山片區生態文化旅游產業聯盟建設,打造“武陵山”“生態文化旅游公共品牌”[15]。2021年10月份湖南省發改委、省文旅廳聯合印發了《“十四五”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游精品線路品牌提質升級工程實施方案》,提出要按照“保護優先,適度開發”“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創新驅動,品牌提升”“共建共享,融合發展”的基本原則,按照“品牌化、國際化、市場化、標準化、信息化”思路,以大湘西地區現有12條文化生態旅游精品線路為基礎,打造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范區,擦亮具有湖湘特色、世界影響力的旅游品牌,建成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16]。國家對武陵山片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推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給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帶來了千載難縫的機遇。
3.3.2 納入省級森林康養基地帶來的機遇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門印發了《關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文旅資源發〔2018〕98號),鼓勵有條件地區,推進鄉村旅游和中醫藥相結合,開發康養旅游產品[17]。2021年12月份,經湖南省林業局、湖南省民政廳、湖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和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等四部門聯合評估,古丈縣高望界森林康養基地被授予為湖南省第二批省級森林康養基地名單[18]。森林康養基地的建成和認定,將進一步推動保護區生態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3.3.3 交通條件的改善帶來的發展機遇
保護區位于張家界—吉首—鳳凰黃金旅游線路中段,隨著張吉懷高鐵、龍吉高速、張花高速、包茂高速、杭瑞高速等高速路(鐵)網以及即將建成的湘西機場的投入運營,全國各地到達古丈縣的交通將更加方便。屆時,作為黃金旅游線上旅游節點—高望界旅游區,因為交通的改善可以有效地分流旺季客流,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3.4.1 資金有限
保護區所在的古丈縣財政實力不強,對保護區每年的投入基本上以維持發放保入區人員的工資為主。而開發生態旅游要獲得較好效果,必須要提升相應基礎設施,并做好旅游策劃和宣傳,均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如何利用有限的資金發展生態旅游是需要面對的重大挑戰。
3.4.2 周邊旅游資源競爭激烈
湘西自治州2016年起開始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堅持把生態文化旅游業作為湘西發展的最大門路,出臺政策全力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19]。201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湖南省建設全域旅游基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大湘西旅游板塊以“錦繡瀟湘·神秘湘西”為區域品牌[20]。與周邊有影響力的景區如鳳凰古城、永順老司城、龍山里耶古鎮、吉首矮寨大橋、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等相比,高望界影響力很小。如何利用張家界—吉首—鳳凰黃金旅游線路游客較多這一優勢,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開發、打造富有鮮明特色的體驗性生態旅游,吸引并留住游客,有很強的挑戰性。
3.4.3 保護與開發的矛盾
高望界自然保護區所在的古丈縣屬于“老、少、邊、窮、庫”的西部欠發達地區,保護區內分布著約5000名少數民族人口,由于經濟收入低,對森林等自然資源存在潛在需求。開展生態旅游,吸引區內居民的積極參與,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才能妥善處理好保護區與社區的關系,促進兩者和諧發展。但開展生態旅游不可避免地對保護區內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21],如何將村民變為生態環境的保護者與生態旅游的參與者,是保護區可持續發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22]。
要在對高望界保護區及周邊旅游資源進行充分調查、專家論證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編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控制旅游空間規劃范圍及其建設項目類型與體量,嚴格遵守國家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各項政策制度,在保護優先的基礎上,按批準通過的生態旅游規劃適度發展生態旅游,避免因旅游資源的不合理開發破壞保護區的生態環境。
大力招商引資,并出臺相應優惠政策,如擔保貼息、風險補償、減稅免稅等措施積極引導民營和社會資本參與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要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重視對老舊房、危房等改造或拆除改建工作,盡量減少新增用地避免對環境的破壞,充分利用既有設施設備進行提質改造以節約資金。
社區參與和社區管理是保護區有效保護管理的途徑,缺少社區居民的支持的保護區生態旅游是不可持續的。熊哲欣[23]認為,保護區內土生土長的“主人”,參與鄉村生態旅游有利于傳承和發揚了當地的風土人情。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旅游解決就業和收入問題,村民成為資源保護的主體和旅游開發的受益者,從而更加重視當地的傳統文化,并加以保護和發揚,促進保護區與社區經濟的協調發展(表1)。

表1 SWOT交叉分析及戰略矩陣分析
都市人群對旅游產品的體驗性要求相對較高。豐富、珍稀的生物資源和“最美森林氧吧”及“避暑勝地”是高望界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的主體,少數民族風情、奇異水域及其它旅游資源是對保護區主體旅游資源的多樣性補充,與生物旅游資源融為一體。要依托這些自身資源優勢,打造生態養生(養老)、生態休閑度假和科考探險等特色生態旅游核心產品,進一步挖掘當地自然文化遺產,并逐步推出一些觀賞性、參與性、娛樂性相結合的體驗性旅游產品,如茶葉采摘體驗、品高望界云霧茶,賞《古丈茶歌》,乘坐游船觀酉水河山水風光,體驗水鄉苗寨風情、土司風情和鳳灘浴場,以此實現高望界生態旅游的持續性發展。
做為大湘西旅游板塊的一個組成部分,高望界保護區生態旅游應主動融入到區域旅游經濟的開發中,要利用好處于張家界—吉首—鳳凰黃金旅游線路中間節點的優勢,利用各種媒介大力宣傳、推廣旅游產品,引進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并依托旅行社、相關景區開展合作,可采取相鄰型合作和遠距型合作相結合的模式,合理推出特色旅游線路與產品,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游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