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嘉煜
檢查小區充電樁
上門走訪
陳聯義,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丁浜社區警務室民警。他年近五旬,貌不驚人,卻有一身“剛柔相濟”的絕活。
說他有“硬功夫”,是因為他所在的松江區明中苑小區原是一個在整個松江位列倒數的分局“掛牌整治小區”,但是,他僅僅去了幾個月,小區面貌就“脫胎換骨”,舊貌換新顏。這番本事還不夠“硬核”嗎?
說他有“軟實力”,是因為他把小區里的各色人等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不管是有吸毒前科還動手打女友的“刺兒頭”,還是精神狀態欠佳、一年要報警幾十次的獨居阿婆,見到陳聯義都十分信服。阿婆還要認他做干兒子,出門旅游要把鑰匙送到陳聯義這里才踏實。
在明中苑,大多數居民都認識陳聯義,也都知道老陳“給力”,幾乎每個月都有人給他送錦旗。陳聯義自己卻很低調,他說,在有10500名居民的社區里,他只是不起眼的1/10500,但盡管微小,也要做好社區里這個平凡而有益的“細胞”。
陳聯義,曾經是“最可愛的人”。歷經20年的軍旅生活后,2013年,他從部隊轉業來到松江公安分局,成為一名社區民警。前前后后,陳聯義已經跑了5個社區,每個社區都像塊“硬骨頭”。其中,最難管的就是丁浜社區。
丁浜社區為什么難管?從一組數字就能看出:社區所轄的明中苑小區屬于政府動遷安置小區,建筑面積約25.4萬平方米,共有66棟高層建筑,總人口數約10500余人,外來人員占比80%,衛生環境差、停車秩序亂、消防隱患大、各類警情多,一度被列為“掛牌整治小區”,連物業經理都干不下去要辭職。
第一次走進小區,看見路邊和橋上胡亂停汽車、高層樓道里停滿助動車,早有心理準備的陳聯義還是嚇了一跳。他決心要改變社區面貌,就從這個安全隱患入手。首先,他找到居民區黨總支和物業商量,把地面機動車停車位規范起來,在橋面和主干道轉角等停車不安全的區域加裝隔離樁,同時疏堵結合,通過增加地面停車位以及安裝地庫出入計費裝置,對擁有地下固定車位在地面亂停車輛加收臨時停車費等方式,使得原本無處可停的1000余輛機動車有了更充裕的車位,不需要在小區里胡亂停放了。
電動自行車上樓充電的問題也是許多社區普遍碰到的管理難題,目前比較好的做法是在電梯里加裝感應裝置,一旦感應到電動自行車進入就會阻止電梯關門,從而杜絕電動自行車上樓。方法雖好,但是,給88部電梯安裝梯控裝置需要成本,資金從何而來?這難不倒愛動腦筋的陳聯義,在電梯里偶然看到廣告的時候,他就有了靈感。
陳聯義找到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本著共建共治的原則,提出了通過協調轄區企業來解決問題的建議。書記聽了連贊這個辦法好,之后,居民區黨總支與梯控設備供應商和廣告商進行了溝通,最終讓陳聯義這個辦法落地生效。
除此以外,陳聯義在明中苑還做了一件大家沒想到的事。
個別老人往家里撿拾廢品引起環境、安全問題,是不少社區都存在的難題。面對明中苑小區里那些愛往家里撿紙板、飲料瓶等可回收垃圾的居民,陳聯義起初也有些頭疼,畢竟,要改變老人的習慣很困難,光靠物業上門清除很難根治。在一次調解因此產生矛盾的過程中,保潔負責人隨口的一句話讓他突生靈感:“明中苑居民每天收到幾千件快遞,包裝箱量大得驚人,所以,老人執意要撿拾紙板。既然不能制止他們,不如找一個一舉兩得的辦法。”
他找到居民區黨總支商量,由黨總支出面,免費提供場地、水電,聘請一家回收公司,安排一名員工每天來小區定點回收老人們撿到的上千公斤可回收垃圾,既讓老人仍每天都能賺到一筆小菜錢,又能及時清空老人撿回的東西,消除了安全隱患。
和小朋友親密互動
疫情防控期間,規范小區快遞寄收秩序
社區民警工作在社區,最重要的是與居民打交道。但是,民警上班的時候,大部分居民也都外出上班了。怎么辦呢?初來乍到的陳聯義做起有心人。他在小區的快遞柜前蹲了幾天,發現了一個規律:每天下午在上班族的晚歸高峰時段,柜門前總有兩條長長的隊伍排隊取快遞。
“就從這兒入手!”他帶著幾名協管員,每晚連續在快遞柜前守了一兩周,逢人就請大家掃碼進微信群。就這樣,短短時間里,陳聯義就成了41個微信群的群主,有了8177名群友。陳聯義建微信群的初衷是開展反詐宣傳,不過,卻把整個小區都給凝聚、帶動了起來。在第一個微信群建立的次日,有居民隨口咨詢如何辦理社保的問題,陳聯義及時回復。之后,又及時回應了居民們丟風衣、晚歸找不到停車位等問題。就這樣,在潛移默化中,他逐漸獲得了群友們的信任,這些群的氣氛越來越活躍,話題也不再局限于反詐宣傳,而是成了社區自治的一個網絡平臺。
開展安全宣傳
微信群里還曾經發生過一個誤會:一天上午,有人在群內反映高空拋物,并拍下照片準備報警。陳聯義看見后立刻上門調查,原來,是樓上住戶圖省事,把愛人忘帶的防曬衣直接扔下樓,讓愛人在樓下接,這才鬧出了誤會。陳聯義對拋物者批評教育后,又在群內做出了解釋,得到了舉報人的理解。
雖然這件小事被證實了是一個誤會,卻讓群友們看到了許多暖心的閃光點:民警認真、敬業,居民熱心關心社區事務、富有正義感,還讓大家感受到了這些微信群不是“僵尸群”,真正能對社區的自治、共治起作用。大家對于微信群的信賴和參與感更強烈了,微信群越來越活躍,有舉報不文明遛狗的,有反映撿到失物的,有對社區管理提建議的……
陳聯義說,每天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機看個半天,一條條的信息積極回應,每天樂此不疲。社區居民也說,自從陳警官來了,不僅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意識增強了,案情變少了,還感覺居民素質都更高了。“現在三天兩頭看到陳警官在微信群里表揚居民和保安,今天撿到一部蘋果手機,明天撿到一沓現金,還有‘撿到’迷路老人的,住在明中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都大大提升了!”
陳聯義到明中苑小區時間不足一年,成效十分顯著:2022年以來,110警情數量同比下降21.22%,成功勸阻涉詐案件數十起,還在小區走訪中查獲了一個十分隱蔽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窩點。從分局到派出所,同事們都說明中苑大變樣了。但陳聯義自己還不滿足。派出所同事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雖然明中苑已經從“掛牌整治小區”變成了可以稱得上是“模范”的小區,但是每次排摸社區的隱患,陳聯義在明中苑找到的問題數量卻總是排名全所第一。陳聯義開玩笑說自己是“吹毛求疵”,同事們卻明白,這是因為他“眼里都是活”。
“眼里都是活”,來自于陳聯義對社區的真情,也來自于他對社區群眾的真情。
因為這份真情,他往往要在微信群里處理各種事務一直忙到三更半夜,手機相冊里保存著許多微信截圖,就怕自己忘了“爬樓”,遺漏問題沒處理;因為這份真情,他讓原來管理的社區里曾經對社區民警百般挑刺的阿婆心服口服,即使在他調到丁浜社區后,仍然兌現了對阿婆的承諾,為了阿婆隨叫隨到;因為這份真情,和丈夫鬧矛盾的居民專門請假找到他長談一下午,臨走的時候,居民由衷地說:“陳警官,你就像我的大哥!這番話我對父母都沒說過……”也正是因為這份人們都能親身感受到的真情,最多的一天,陳聯義上午和下午各收到了一面錦旗。
其實,陳聯義自己也沒仔細想過究竟要把明中苑變成什么模樣,他每天琢磨的就是自己要做好社區里的“硬核”細胞,讓明中苑的每個今天都比昨天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