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武漢市蔡甸區聚焦村級組織負擔重等突出問題,通過推行減負清單、責任清單、監督清單和服務清單,減輕基層負擔、規范村級管理,“減負不減責”,紓緩壓力、強化動力、筑牢定力、激發活力,提升了村級組織運作效率,增強了基層治理和服務能力。
蔡甸區位于武漢市西南部,江漢平原末端。全區轄10個街道(鄉)、1個生態示范城、1個經濟開發區,常住人口46萬人。現有288個行政村,2029個村民小組,8.9萬農戶,農業人口32.24萬人。蔡甸區面對基層治理的現實瓶頸和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聚焦基層負擔重、“小微權力”運行不規范、村務監督不夠有力、鄉村治理能力薄弱等突出問題,推行“減負清單、責任清單、監督清單、服務清單”四類清單,減包袱、劃邊界、曬權力、強服務,不斷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聚焦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以及村級組織承擔的行政事務多、各種檢查多、評比事項多等現象,為厘清村(社區)職責邊界,理順條塊關系,擠出超出職責范圍的任務“水分”,蔡甸區制訂減負清單,包括正面清單、協助清單和負面清單三方面內容,明確了村(社區)“該干”“協辦”和“不干”事項,讓基層組織“輕裝上陣”,切實減負。一是制訂《村(社區)依法自治(監督)事項清單》(即“正面清單”),將宣傳國家政策、法律,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辦理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等16項工作納入清單管理。二是制訂《村(社區)依法協助政府(群團)工作事項清單》(即“協助清單”),將督促適齡少年兒童入學、民族和宗教工作、維護社會治安等38項工作納入清單管理。三是制訂《不應由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事項清單》(即“負面清單”),將親屬關系證明、戶口登記項目變更等21項工作納入清單管理。全區證明事項出具頻率顯著下降,居住、貧困、參保、婚育、親屬、計生、政審、意外等證明累計出具頻次下降到每月510次,每個行政村(社區)平均每月1.5次。

明確村級組織負責人和村干部職責任務。將提高政治站位、規范支部工作、為民辦好實事、推進基層治理、嚴格廉潔自律五大類,涉及嚴格落實黨建責任、嚴格落實組織生活會制度、用好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嚴格遵守廉潔自律規定等14項具體事項,列入村黨組織書記黨建責任清單。全面實施村級事務小微權力清單,將村級重大決策、組織人事、“三資”管理、便民服務等六大類事項,涉及集體資產資源處理、村務公開、法律援助等30項具體工作納入清單管理,確保村級組織“照單履責”、村干部“照單辦事”。如玉賢街道農力村,堅持“黨建+基層治理”,將規范支部建設、健全組織體系、充分發揮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作用等事項納入村黨組織書記黨建責任清單。按照“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面覆蓋”的原則,在全村13個村民小組建立黨小組,完善村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黨員志愿者“四位一體”基層組織體系。開展以“三權”促“三責”,推行民主評議黨員、星級爭創、百分制黨員,將具體事項分解到組(黨小組)、落實到人(無職黨員),切實建強基層組織戰斗堡壘。
對標責任清單內容,將各責任事項具體措施內容、運行步驟納入監督清單管理,并繪制運行流程圖,列清各事項關鍵環節、重點節點的辦理條件、操作程序、公開公示等,做到一事一流程。對照事項清單和流程步驟,預先組織風險排摸和環節評估,梳理標注廉政風險提示,切實將村級事務落實監督化、監督清單化、運行規范化,實現村級事務“按圖運行”、村干部“按圖操作”、群眾“照圖監督”。同時,暢通監督渠道,構建區直部門專項監督、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村(社區)群眾監督有機統一的三級監督體系。如索河街道石港村在推進美麗鄉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人居環境整治等生態工程項目過程中,嚴格落實制定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村民自治、村集體經濟項目立項等重大決策類事項清單制度。執行“五議五公開”,及時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充分征求民意、廣集民智,制定適宜本村、符合村民意愿的美麗鄉村等生態工程建設規劃,及時將建設內容、工期等主要內容公開公示,做到群眾知曉、參與、滿意。同時堅持項目清單制度,倒排工期,掛圖作戰,明確專人實時跟蹤并及時公開公示,推進各類項目如期、快速建設,村灣環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堅持黨建引領、人民至上,聚焦基層群眾所急所盼,將鄉村服務隊伍建設、推行紅色物業、完善鄉村志愿服務體系、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等納入服務清單管理。堅持“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網格”,充分發揮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統籌整合農技、醫衛、法律等服務資源,通過建強基層黨組織、網格化管理、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干部下沉等形式提升服務能力。組建黨員帶頭、全面覆蓋、行動高效的志愿服務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志愿服務活動。奓山街道星光村組建愛心幫扶隊、清潔環保隊、安全護衛隊、糾紛調解隊、文體宣傳隊等志愿服務隊伍,堅持開展閱讀分享會、法治宣講、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送戲下鄉等文化活動,以及“好婆婆”“好媳婦”“好丈夫”“好鄰居”“五好家庭”“致富能人”“十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群眾幸福感顯著提升。
蔡甸區以推行清單制為主要抓手,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解決了基層負擔重、村級事務管理不規范、群眾滿意度不高、村民主人翁意識不強等問題,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基層事務運行更加規范。全部行政村均成立了村務監督委員會且有效運行,基層“雙評議”群眾滿意度提升至99.5%。283個村集體完成資產清查,清理合同3343份、合同金額18616萬元,增加村集體收入1093萬元。所有行政村落實月度公開公示村集體收入、支出明細制度,將村級財務“放在陽光下,保持透明狀”。二是基層服務能力明顯增強?;鶎討鸲繁咀饔蔑@著增強,建立51個社區大黨委,組建46個農村片區綜合黨委,完成32個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整頓并建立健全自查自糾長效機制,調整34個村黨組織書記,儲備后備干部613人,招錄“一村多名大學生”63名。下沉黨員服務力量顯著增強,79家機關企事業單位、473個黨支部下沉社區,5996名機關黨員全覆蓋到居住地報到,認領服務崗位437個,辦實事249項,累計服務8.9萬小時。志愿者服務力量顯著增強,從企業、村級服務社、專業技術能人中選聘志愿者,組建紅色志愿服務隊,累計為群眾辦實事1556件。三是基層治理水平顯著提高。“三治結合”不斷深化,全區村、社區均完成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修訂;所有行政村組建村級民調組織,完成村級綜治中心、視頻監控平臺建設,參與調處矛盾糾紛47起,受理農村法律援助案件361件、法律咨詢3393人次,自覺守法、全民懂法、遇事找法的鄉村法治良序逐步形成;建成35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實現農村全覆蓋,開展“新時尚·新禮儀·好習慣”宣講活動26場,群眾精神面貌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