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武雄
(貴州路橋集團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1)
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大量紅砂巖地質帶,受紅砂巖巖性影響,紅砂巖分布帶路基施工一直是公路工程施工難點,一方面紅砂巖工程性質較差,一旦改良處理不到位,紅砂巖受環境水、空氣作用崩解、風化,會造成道路塌陷、開裂等質量病害,甚至造成路基垮塌等工程事故;另一方面,紅砂巖直接遺棄會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浪費,且購方填筑會極大地增加施工成本[1-3]。為減少工程消耗與環境破壞,通過改良紅砂巖,使其達到路基填料標準,可有效減少廢方,降低工程成本。黃土作為一種分布廣泛的土體資源,因此進行黃土改良紅砂巖研究,具有良好的經濟及環保效益[4-5]。
某公路沿線主要為黃河Ⅰ級階地地貌,地層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沖積()卵石及第三系古-始新統(E1-2)砂巖組成,其中砂巖主要為紅砂巖,層狀發育,巖體工程性質較差,遇水易崩解,遇空氣易風化、軟化崩解,崩解體呈散沙狀。紅砂巖屬軟質巖,其巖性與其他顆粒及硬質巖差異較大,其粒徑隨碾壓過程、裸露時長、含水量變化較大,為減少挖方填料區巖土資源浪費,降低購方、運輸成本,擬加入一定改良劑,改良沿線紅砂巖工程性能,并通過相關試驗判定改良巖土作為路基填料可行性。
經初步研究,擬將黃土作為改良劑,通過擊實試驗研究不同含水量、黃土摻量紅砂巖改良土最大干密度與最佳含水率之間的相關關系,確定改良土最佳含水率、最佳黃土摻量指標,并對最優配比改良土開展直剪試驗、壓縮試驗,探究最優配比改良土強度與壓縮性能變化規律,評價改良土改良效果。
工程所在地天然紅砂巖,按結構類別劃分,主要有粒狀碎屑結構和泥狀結構兩種;按巖石學分類方法,主要分為碎屑類巖、黏土類巖兩種。紅砂巖外觀呈紅色、紅褐色、褐色,其顏色差異主要受巖體中含鐵化合物成分含量影響。碎屑顆粒間膠結形式較多,主要有孔隙式膠結、基底式膠結、泥質接觸式膠結等。巖體中鐵質化合物,僅鐵質碳酸鹽以膠結物形式存在,含鐵氧化物主要起浸染作用,對巖體工程性質基本無影響[6]。
粒狀碎屑巖類中,黏土礦物含量約為5.5%~10.4%,其中高嶺石、伊利石、蒙脫石等礦物含量基本與普通風化巖類似,巖體性質相對穩定。泥狀紅砂巖中,黏土礦物含量約為15%~50%,其中高嶺石含量一般約6.5%~41%,伊利石含量約為5.5%~11%,蒙脫石含量為3.5%~11%,此類巖體中親水礦物含量較大,遇水極易崩解軟化,若直接用于路基填筑,易造成路基水毀、垮塌等病害。
紅砂巖巖體中高嶺石、伊利石、蒙脫石等礦物親水性較強,且主要呈碎屑結構,比表面積較大,巖體遇水時,在毛細作用下水分可沿孔隙向運動,造成礦物水脹,宏觀表現為巖體軟化、崩解破碎。特別是蒙脫石鍵力很弱,遇水分子中氧鍵作用斷裂,呈現較強膨脹性[7]。
試驗過程中發現:在中低溫環境下,當水分子進入紅砂巖巖體中親水礦物層次構造時,紅砂巖會遇水膨脹,最終崩解;紅砂巖中親水礦物結構空隙間的粒間水,也會造成紅砂巖膨脹;紅砂巖結構裂隙在干濕循環作用下,結構裂隙發育加劇,為巖體崩解提供了有利條件,巖體崩解時間受干濕循環作用頻率、巖體中親水礦物成分含量、親水礦物結構影響較大。
根據現有研究資料,黃土改良紅砂巖改良土中,黃土摻配比例分別設置為20%、30%、40%、60%、80%。為提升試驗結論適用性,選取案例工程沿線典型路段紅砂巖作為研究對象,將其余黃土充分混合,按照試驗規程要求,開展黃土改良紅砂巖改良土重型擊實試驗,研究改良土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變化規律[8]。
將黃土與紅砂巖按摻配比例混合均勻后,取6 kg紅砂巖改良土,按照設計含水率噴水,并將噴水處理后的土樣悶置24 h。擊實筒內徑為152 mm,高為116 mm,將改良土分5層填入,每層56擊,層間用拉毛器拉毛,開展重型擊實試驗。根據改良土擊實試驗數據,繪制擊實曲線,得到改良土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指標。
根據擊實試驗結果,確定黃土改良紅砂巖最佳黃土摻配比例為30%,最佳含水率為8%,按照此配比拌制改良土土樣,悶置24 h后,按標準重型擊實試驗擊實,得到4組改良土試件,用于直剪試驗。直剪試驗儀器采用四聯應變控制式直剪儀,按照試驗規程規定,按0.8 mm/min剪切速率,分別施加100 kPa、200 kPa、300 kPa、400 kPa的法向力進行快速剪切試驗,改良土試塊在3~5 min內被破壞,根據試驗數據繪制T—Δι曲線,確定對應試件抗剪強度s值,并繪制出改良土庫侖強度包線。
對最佳配比下黃土改良紅砂巖改良土進行固結壓縮試驗,揭露改良土壓縮特性[9]。
按上述直剪試驗試件制備方法,制備3組試件,利用固結儀進行固結壓縮試驗,試驗加載按四級加載逐級加載,各級加載荷載分別為50 kPa、100 kPa、200 kPa、300 kPa,每級加載持載≥12 h,記錄試件變形數據。
根據擊實試驗結果,繪制出改良土干密度與含水率變化關系見圖1。由圖1可知:1)黃土改良紅砂巖最佳黃土摻量為30%,改良圖最佳含水率為8%,最大干密度為2.11 g/cm3;2)隨著黃土摻量增加,改良土最大干密度隨之降低,最佳含水率隨之增加。

圖1 改良土干密度與含水率變化關系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改良土最佳黃土摻量為30%,為進一步確定最佳黃土摻量,分別對黃土摻量為20%、25%、35%改良土在不同含水率下進行擊實試驗,結果見圖2。
由圖2可知:1)改良土黃土摻量在20%~30%時,隨黃土摻量增大,改良土干密度隨之增加;2)黃土摻量在30%~35%時,隨黃土摻量增加,改良土最大干密度隨之減小;3)各黃土摻量下,改良土干密度拐點均出現在含水率為8%處;4)由以上分析可知,改良土黃土摻量為30%,含水率為8%時,擊實效果最佳。

圖2 黃土摻量20%、25%、30%、35%改良土干密度與含水率變化關系
土體抗剪強度是橫梁巖土工程性能的核心力學指標之一,其計算公式見式(1):

由式(1)可知,土體黏聚力c、內摩擦角φ是影響土體抗剪強度的核心參數。土體內摩擦角是反應土體顆粒間摩擦特性的物理量,其主要包括土壤顆粒表面摩擦力、顆粒間咬合力;土體黏聚力主要反映土體顆粒間相互吸引產生的應力。最優配比改良土、工程所在地紅砂巖原狀土、直剪試驗結果分別見表1、表2。對比表1、表2可知,相較于紅砂巖原狀土,黃土摻量為30%改良土黏聚力、內摩擦角均顯著提高,究其原因可知,黃土提升了紅砂巖土體顆粒間膠結作用,增強了土體顆粒間摩擦力,表明摻入黃土改良紅砂巖的方法可有效提升紅砂巖土體抗剪強度,改良土庫倫強度包線圖見圖3。

表1 最優配比混合料直剪試驗結果

表2 原狀土直剪試驗結果

圖3 庫侖強度包線
摻入黃土改良紅砂巖改良土、工程所在地紅砂巖原狀土固結試驗結果分別見表3、表4。對比表3、表4可知,摻入黃土改良紅砂巖改良土壓縮性能顯著提高,改良土壓縮系數a為0.580 MPa-1、壓縮指數C為0.045,壓縮模量Es為21.230 MPa,可知改良土為低壓縮性土,改良效果良好。

表3 固結試驗數據

表4 紅砂巖原狀土壓縮性能指標
由以上分析可知,改良土中黃土顆粒填充了紅砂巖土體孔隙,使紅砂巖孔隙率有所降低,改善了紅砂巖壓縮性能。
該文以某高速公路工程為依托,運用擊實試驗,揭露了黃土改良紅砂巖改良土干密度、含水率隨黃土摻量變化的變化規律,利用直剪試驗、壓縮試驗的方法,對比分析了工程所在地紅砂巖原狀土、黃土改良紅砂巖改良土抗剪性能、壓縮性能,結論如下:
(1)擊實試驗結果表明,黃土改良紅砂巖改良土最佳黃土摻量為30%,最佳含水率為8%,最大干密度為2.11 g/cm3;黃土摻量小于30%時,隨黃土摻量增加,改良土最大干密度隨之增加;黃土摻量大于30%時,隨黃土摻量增加,改良土最大干密度隨之減小[10]。
(2)直剪試驗結果表明,最佳配比下,黃土改良紅砂巖改良土黏聚力指標、內摩擦角指標顯著優于工程所在地紅砂巖原狀土,可知摻入30%黃土可顯著改善紅砂巖土體抗剪強度;固結壓縮試驗結果表明,改良土壓縮性能指標明顯優于紅砂巖原狀土,摻入30%黃土改良后的改良土為低壓縮性土。
(3)最佳黃土摻配比例下,紅砂巖不良特性、路用性能顯著提升,其抗剪性能、壓縮性能符合路基填料性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