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已成為全球性健康問題之一,多數國家中已發展為前三位致死、致殘原因
。腦卒中后功能障礙包括肌肉痙攣狀態、運動功能低下、平衡功能障礙、步行能力障礙等,其中平衡功能是影響幸存患者功能活動的獨立因素,也是腦卒中后功能獨立性的重要預測因子
。因此,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復尤為重要
。
近年來,水中平板運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水的浮力、粘滯性、靜水壓力等物理特點為偏癱患者提供一個特殊的訓練環境
。水的浮力可以支撐部分體重并減少地面反作用力對患者的刺激,改善患側肢體活動范圍、增強患肢肌肉力量、提高下肢負重能力
。有研究表明,對患者進行單獨水下步行訓練可以明顯改善平衡功能
。水中平板運動訓練結合陸上運動訓練,可以提高平衡功能、改善步態對稱性和步行節奏
。水中平板運動可以顯著改善慢性期(>6個月)偏癱患者的平衡功能,但對于改善亞急性期患者的平衡功能尚存在異議
。本文旨在探討水中平板運動對亞急性期偏癱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及可能的機制,為指導患者康復訓練提供依據。
全面保障道路順暢的關鍵舉措在于辨別路面破損,然后對其予以妥善的修復。然而如果僅限于依賴傳統檢測手段,那么通常都會耗費較高比例的檢測經費,而與之有關的檢測時間也是相對較長的。運用智能化檢測有助于隨時查看現有的路面破損。在靈活運用圖像識別的前提下,應當能夠精確拍攝實時性的當前路況狀態。同時檢測人員還可憑借攝像頭或者數據采集車來完成全方位的路況數據搜集,對此可以憑借無人機來實現攝像頭搭載的相關操作。
1.1 一般資料 2021年7月~2022年1月選取符合條件的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住院偏癱患者34例,均符合2019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
,首次發病,經頭CT或MRI確診,病程1~6個月。納入標準:年齡30~60歲,性別、偏癱側不限;Brunnstrom運動功能分期Ⅲ期以上;改良Ashworth肌張力評級<Ⅱ級;Holden步行功能分級≥1級;簡易精神狀態量表≥22分;影像學證實為頸內動脈系統受損。排除標準:嚴重認知障礙不能配合指令者;二便功能障礙者;劍突以下伴有骨折或開放性傷口者;前庭功能障礙者;進行肉毒毒素治療者。本研究通過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倫理委員會審批,批件號:2021-091-1。所有入選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SPSS軟件產生的隨機數字序列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7例,觀察組脫落4例,其中1例出院,1例接受患側下肢脛骨前肌肉毒毒素治療,2例因時間沖突退出研究。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1.2 方法 ①對照組:進行常規陸上運動訓練,包括主被動關節活動訓練、仰臥位和立位下核心訓練、患側下肢運動控制訓練、分離運動訓練、翻身起坐訓練、坐位和立位下平衡訓練、患側下肢負重訓練、步行訓練等。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5次,共4周。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本單位理療科HM-200T 型水中步行運動系統進行治療。水溫35~37℃,水位設置在患者劍突水平。運動平板速度以能保持患者平衡及最佳步態為準。治療師通過觀察窗指導步態,訓練中患者根據體力適當休息。每次20min,每周3次,共4周。為保證相同運動量,對照組進行每次20min、每周3次、共4周的常規陸上運動訓練。
治療后,觀察組下肢股直肌增厚比與脛前肌、外側腓腸肌增厚比呈負相關(
<0.05) ,脛前肌與外側腓腸肌增厚比呈正相關(
<0.05) 。2組患者BBS評分與各下肢肌群增厚比無顯著相關性 。見表5。
據白德勝(2018年)等[16]研究,槐樹坪金礦成礦流體具有明顯的深源特征,流體類型為H2O-Na+-CO2-Cl-型,成礦溫度經均一法測溫,結果在199℃~348℃[3,5]之間,屬中低溫,可以推斷本礦床成礦是在中-低溫狀態下進行的。
健康組兩側腹橫肌厚度比較無顯著性差異(3.55±0.14、3.53±0.11,
>0.05)。
由于模板投影位置與投影角度是一一對應關系,可以簡單利用在角度對照表中搜索具有最小的相對誤差歸一化的歐氏距離值的項來確定具體的投影角度:
本研究為隨機對照單盲非藥物干預臨床治療,探討水中平板運動對亞急性期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及其機制。有研究顯示,腦卒中所致神經功能缺損造成軀干兩側功能下降
。水的浮力可以有效減少地面反作用力,降低外周反射興奮性,溫熱效應可以緩解異常肌張力,改善患者核心和下肢肌群收縮協調性,提高平衡功能,以往研究結果與本研究一致
。本研究結果中, 觀察組患側腹橫肌厚度改善優于對照組,可能由于水的靜水壓力為患者提供了一個特殊的步行環境,使患者核心功能發生適應性改變,升高腹內壓,增強中樞神經系統前饋調節作用,使腹橫肌在較長時間內持續性低水平收縮,提高核心小肌群協調性,改善核心穩定性,增強患者安全感和自信心,使水中步行更有效率。這是本研究優于以往研究之處。有研究表明,腹橫肌是維持核心穩定的深層肌群之一,陸上核心訓練可以增加腹橫肌厚度。組內患者平衡功能有顯著改善,可能是由于腹橫肌厚度增加,收縮耐力提高,運動中可以被更好地激活和使用,從而提高核心穩定性和平衡功能,以往研究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


1.3 評定標準 研究開始前和訓練4周后,由一名治療師進行兩側腹橫肌厚度、Berg平衡量表評分、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厚度的測量并對其設盲,由另一名治療師進行數據計算和處理。

治療前,2組患者兩側腹橫肌厚度比比較無顯著性差異,2組患者兩側腹橫肌厚度比均低于健康組(
<0.05)。治療后,2組兩側腹橫肌厚度比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患者及健康組間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1.3.1 兩側腹橫肌厚度 采用MU3L型全數字手持式彩色超聲診斷儀測量安靜時腹橫肌厚度。方法如下:患者仰臥位,雙下肢屈曲,雙腳與肩同寬踩在床面上,治療師用皮尺標記腋前線和臍水平線延長線的交點處并做記號,在患者平靜呼氣末瞬間,截取腹橫肌圖像并測量厚度,每側測量3次取平均值,先患側后健側。
通過對橋梁模型結構的有效規劃,可以將現場的箱梁和鋼拱存放區分別布置在橋臺的后側和兩側。同時,使用BIM技術對運輸車的運輸路線進行合理的優化和設計,從而減少材料二次運輸,為確保現場施工的有序進行有積極的影響。
治療4周后,2組兩側腹橫肌厚度及BB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均
<0.01); 觀察組患側腹橫肌厚度較對照組顯著提高(
<0.05),組間健側腹橫肌厚度及BBS評分無顯著性差異。見表2。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患側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增厚比較對照組有顯著提高(均
<0.05)。見表4。

隨著微電子技術的大量運用于工業現場,工業現場的運行環境越來越復雜,在空間充斥著大量各種電磁波,電磁干擾,以及通過傳導、感應及輻射等途徑。一般通過屏蔽、接地、濾波、隔離等措施來消除干擾。設置在主電室的電氣設備與設置在現場的電氣設備相比,后者故障率明顯高于前者,都說明了周圍環境對電氣設備壽命的影響程度,重視并盡可能創造良好的使用環境,掌握劣化規律,對電氣點檢員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1.3.2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 通過觀察多項活動來評價患者的重心轉移能力,檢查坐、立位下的動、靜態平衡功能,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評定腦卒中、腦損傷導致偏癱的平衡功能。
腦卒中后神經系統前饋調節機制敏感性較健康人降低,深層腹肌收縮能力及收縮協調性下降,收縮蛋白含量減少,水中步行運動或陸上運動通過上行感覺輸入影響神經系統調控機制,腦卒中所致感覺功能障礙限制了這一過程。以往研究證實腦卒中患者兩側腹橫肌厚度均較健康人減低,本結果中,2組患者治療前腹橫肌厚度比均小于健康組,與以往結果一致
,治療前后2組患者間腹橫肌厚度比均無顯著差異,治療后所有患者與健康組間無顯著差異,說明水中步行運動和陸上步行對提高患者腹橫肌厚度比均有效。可能由于水的靜水壓力作用于核心,提高腹橫肌收縮協調性,使其更接近健康人水平,以往研究支持本結果
。治療前后2組患者間平衡功能無差異,可能因為治療時間較短。
3.EPC工程總承包項目結算和審計問題。《審計法》第二十二條、《審計法實施條例》第二十條規定,所有的以政府資金為主的項目都需要進行審計。在EPC工程總承包項目中,業主一般采用風險可控的固定總價合同模式,政策發文也提倡這種合同模式,這與目前的以項目竣工審計為依據的結算體系出現矛盾。更深一步講,固定總價合同模式下,是否需要最終審計,如何進行審計,這是目前業主也無法給出答案卻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偏癱患者在水中以最適速度步行時,下肢各肌群受到的阻力和浮力均勻一致且連貫,通過刺激皮膚中的壓力感受器及關節中的本體感受器,最大限度地激活擺動期關鍵肌群,使肌群收縮做功更加高效。水的溫熱作用可以緩解痙攣,加快肢體血液循環,提高心輸出量和新陳代謝,從而增強下肢肌肉收縮力量。以往研究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
有研究表明
,步行是一個連續的自動化運動過程,人體的腦橋-網狀脊髓束通過整合深層核心肌群收縮能力參與形成中樞模式發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s, CPG),形成正常步行功能、調整步行模式和維持姿勢緊張,在神經系統調控下各肌群收縮具有時序性和協調性。腦卒中后神經肌肉系統中樞模式發生器作用受到損傷,患者出現異常運動模式和步態。足跟著地后,水下運動平板提供了向前的反作用力,使下肢力線的變化更接近正常步態,促進患側下肢支撐期關鍵肌群的收縮,改善關節控制能力,幫助恢復正常步行模式;本研究結果顯示,靜水壓力對腹橫肌有激活作用,有利于CPG的重新建立;水的阻力可以持續刺激運動中各關節內的感受器,水的浮力可以支撐部分體重,減少重力對肌張力的異常影響,通過上行傳導系統不斷輸入正確的運動感覺信息,激活步行相關肌群,幫助患者重塑神經肌肉系統時序性和協調性,改善步態。以往研究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
綜上所述,水中平板運動與陸上運動訓練均可以提高偏癱患者的平衡功能,水中平板運動還可以有效提高患側腹橫肌厚度,改善異常腹橫肌形態,增強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力量,重塑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收縮時序性,改善步態。
本研究樣本量較小,研究時間4周,可能不足以證實兩組之間平衡功能的陰性結果。未來可擴大研究樣本量、延長研究時間或進行隨訪,進一步探究水中平板運動對偏癱患者步行功能及步態的影響。
[1] Nayak P, Mahmood A, Natarajan M et al. Effect of aquatic therapy on balance and gait in stroke surviv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omplement Ther Clin Pract. 2020; 39: 101110.
[2] Park J, Kim TH. The effects of balance and gait function on quality of life of stroke patients[J]. NeuroRehabilitation. 2019; 44(1): 37-41.
[3] Furnari A, Calabrò RS, Gervasi G et al. Is hydrokinesitherapy effective on gait and 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 clinical and baropodometric investigation[J]. Brain Inj. 2014; 28(8): 1109-1114.
[4] Chan K, Phadke CP, Stremler D et al. The effect of water-based exercises on balance in persons post-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Top Stroke Rehabil. 2017; 24(4): 228-235.
[5] Saleh MSM, Rehab NI, Aly SMA. Effect of aquatic versus land motor dual task training on balance and gai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NeuroRehabilitation. 2019; 44(4): 485-492.
[6] Iatridou G, Pelidou HS, Varvarousis D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hydrokinesiotherapy on postural balance of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lin Rehabil. 2018; 32(5): 583-593.
[7] Eyvaz N, Dundar U, Yesil H. Effects of water-based and land-based exercises on walking and balance functions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J]. NeuroRehabilitation. 2018; 43(2): 237-246.
[8] Yoo J, Lim KB, Lee HJ et al.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during submaximal underwater treadmill exercise in stroke patients[J]. Ann Rehabil Med. 2014; 38(5): 628-36.
[9] Chae CS, Jun JH, Im S et al. Effectiveness of Hydrotherapy on Balance and Paretic Knee Strength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20; 99(5): 409-419.
[10] 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 [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9, 52(9):710-715.
[11] 王劍橋,劉惠林.Bobath理念在卒中后偏癱患者步態康復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9, 25(6): 683-685.
[12] Bowden J, Tierney JF, Copas AJ et al. Quantifying, displaying and accounting for heterogeneity in the meta-analysis of RCTs using standard and generalised Q statistics[J]. BMC Med Res Methodol. 2011, 7; 11(1): 41-50.
[13] Cronin NJ, Valtonen AM, Waller B et al. Effects of short term water immersion on peripheral reflex excitability in hemiplegic and healthy individuals: A preliminary study[J]. J Musculoskelet Neuronal Interact. 2016; 16(1): 58-62.
[14] Chen X, Gan Z, Tian W et al.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core muscle stability o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J]. Pak J Med Sci. 2020; 36(3): 461-466.
[15] 杜雪晶, 張通, 劉元旻, 等. 超聲視覺反饋下的核心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腹橫肌厚度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 2021, 36(3): 135-139.
[16] Monjo H, Fukumoto Y, Asai T et al. Muscle Thickness and Echo Intensity of the Abdominal and Lower Extremity Muscles in Stroke Survivors[J]. J Clin Neurol. 2018; 14(4): 549-554.
[17] Chae CS, Jun JH, Im S et al. Effectiveness of Hydrotherapy on Balance and Paretic Knee Strength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20; 99(5): 409-419.
[18] Yoon B, Pyeon H, Kim Y et al. The relation between abdominal muscle asymmetry and trunk postural stability: An ultrasound imaging study[J]. J Back Musculoskelet Rehabil. 2018; 31(6): 1151-1157.
[19] 王莉,戴朝秦.水中強化步行訓練對腦,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4, 29(1): 76-78.
[20] 吳瓊,張通,叢芳, 等. 腦卒中偏癱患者水中平板步行步態及表面肌電實時監測的觀察[J].中國康復, 2021, 36(12): 71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