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栩 劉俞廷
2022年7月19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四川師范大學主辦,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師范大學中華傳統文化學院承辦的“堅定文化自信 弘揚三蘇家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三蘇祠重要指示精神座談會在成都舉行。省政府參事室主任崔志偉,四川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李向成,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紅芯,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王毅,四川師范大學副校長王川,以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30余人參加座談會。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長王元勇主持座談會。
會議收到論文、建議共16篇。與會專家學者結合各自領域特點和時代要求,在繼承弘揚、創新轉換等多方面、多維度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崔志偉在講話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三蘇祠考察調研時的重要指示精神,是站在歷史與時代相結合的高度,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出的新要求,為我們指明了新方向。三蘇祠蘊含的良好家庭家教家風傳統是我們悠久的文化血脈,更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崔志偉要求省政府參事室、省政府文史研究館要以本次座談會為契機,充分發揮自身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地方文化建設方面的獨特作用,不斷豐富發展當下家教家風的內涵,為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凝聚不竭的精神動力,匯聚起更多的正能量。他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將繼續加強與省級相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學術團體的合作,集中專家學者的才智,匯集社會各方力量,拓展思路,創新方法,促進良好家風的形成;同時,支持開展“三蘇”文化的國際學術交流,與歐美國家及日、韓等國及我國港澳臺地區的專家學者開展交流互動,研究蘇學,弘揚“三蘇”文化。
李向成對與會領導和專家學者的蒞會表示歡迎。他提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三蘇祠調研考察時的重要指示,指出家教家風的重要性;認為探討和弘揚“三蘇”家風及相關問題,也是堅定文化自信,延續文化基因,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必要之舉。他對座談會汲取傳統家教家風家訓精華,結合新時代特點所進行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成果表示期待。
王紅芯在講話中指出,四川歷史底蘊深厚,文化遺產璀璨。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循“兩創”方針、踐行“兩個結合”,堅持把握導向、立足學術,著眼傳承,以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作為破題之舉,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索了新路,形成了影響。她表示,本次座談會是當前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熱潮下的恰逢其勢、正當其時之舉。她強調,當前推動以“三蘇”為代表的四川歷史名人文化研究,挖掘蘊含其中的治國理政理念和思維,需要進一步組織動員各界專家學者投身于研究闡釋、保護傳承、教育普及、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工作,以推動文化資源稟賦轉化為文化發展動能,用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惠及普通大眾。
王毅在講話中重點介紹了近年來三蘇祠的保護利用情況及“4·20”蘆山地震后的文物搶救保護工作,并圍繞三蘇祠的保護、研究及“三蘇”文化傳承傳播等方面指出了具體行動路徑:全面支持三蘇祠以及“一江兩岸”等地的“三蘇”文化古遺址遺跡調查與保護,支持眉山市創建一級博物館和5A級景區,推進“三蘇”文化大數據庫中心建設,支持省內科研機構深入開展“三蘇”學術研究和價值挖掘,支持“三蘇”文化對外傳播,創新文化出海方式,增強跨文化傳播能力;力求在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及文旅開發多層面推動“三蘇”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多方位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魅力。
省政府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員謝桃坊提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要進行辯證地思考,傳統家教家風文化也有需要被剔除的“糟粕”,應當結合當代價值對其中優秀文化內涵加以提煉。省政府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省歷史學會會長、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員譚繼和從被稱作“華夏第一家訓”的《大禹之戒》著手,梳理了中華民族家風家訓的歷史及巴蜀對華夏家教在不同時期的貢獻,并從中提煉出歷代傳承家教的根本精神,即“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大學教授江玉祥從“忠孝文化”著眼,從家庭推及社會,從“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維度闡釋了當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大學教授劉復生歸納出眉山蘇氏家風“齊家敦親睦族、為官勤勉公正、善于因材施教、重視讀史”的幾個特點,認為“三蘇”“華實相副”的學風堪為世代楷模。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大學教授何崝分析蘇軾參加省試時所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認為蘇軾在引書時使用了 栝整合的方式;指出蘇文提出的“三殺三宥”說,便是青年蘇軾愿為天下蒼生解除疾苦的最初宣言。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大學教授舒大剛則從讀書明智、生長環境、家教家風及時代背景,闡釋了眉山蘇氏家族之所以能造就出蘇軾這樣一位偉大奇才的多方原因。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大學教授黃宗賢關注了家風家學與蘇軾藝術品格的建構問題,認為蘇軾的藝術成就跟家風熏陶和家學傳承密切相關——是蘇氏家族“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的家學氛圍,成就了“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千古佳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四川師范大學教授李誠和四川師范大學副教授阮怡則注意到蘇軾將書齋閱讀與旅行中對自然世界的體驗結合在一起,提出蘇軾實踐出真知、知行合一的學習方式及教育理念對當代家風家教家訓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西華大學教授潘殊閑,圍繞自身和團隊深耕四川地方文化的已有成果,探討了“清廉東坡”的人格、藝術和生活魅力。

蘇軾塑像(在三蘇祠晚香堂前)
省政府參事、教育廳原副廳長、一級巡視員王康提出要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當代家教家風建設與家庭育人功能、凈化社會風氣、干部教育管理等方面相結合。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師范大學教授謝元魯建議相關機構及研究人員重新梳理歷代家教家風中的“精華”,加以提煉,利用好家教家風與學校教育之間的互動作用及網絡新媒體渠道,使當代家風家教符合新時代特點和發展實際。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師范大學杰出教授趙義山建議除了對“三蘇家族文化傳統”予以發掘和總結以外,也要重視并挖掘巴蜀地區其他名門望族的優良家風;相關單位應予以配套支持。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省圖書館學會理事長何光倫建議將“三蘇家風”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公民道德建設、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等重要內容,充分挖掘整理傳統家風家訓文化資源,并舉辦形式多樣的家風家訓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省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蘇寧提出打造“文化環游專線”,以“詩歌之旅”的思路,打造巴蜀古代著名詩人故居環游專線,更好地弘揚巴蜀優秀家風家訓內涵,開發其文旅價值。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四川師范大學教授李誠建議在全省長期開展行之有效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專項活動,設立各層級的指導機構,并明確具體內容和規范。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省政府原參事,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曹德駿等建議創建四川(眉山)全球蘇學研究中心,并創辦相關學術期刊,進行資源系統整合,設計和實施蘇學文旅精品等計劃。
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四川人民出版社編審謝雪就目前已有的家風家訓出版物比較零散,不成體系,讀者對象不明確、目的性不強等問題提出了將“一老”“一少”作為主要對象,編撰《中華傳統家風家訓文化讀本》等具體建議。巴蜀書社副社長白雅則指出,目前蘇學在海外的傳播仍以傳統文獻為主,缺乏非文獻類且可讀性極強的普及作品。她據此介紹了已出版的“三蘇”書籍和未來的出版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