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丹
民間文藝之鄉是以鄉鎮一級黨委、政府為主體,依托當地有特色民間文化,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總體發展規劃創建的特色文化品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大力開展中國民間文藝之鄉的創建活動,目前四川省有由中國民協命名的中國民間文藝之鄉20個。這些民間文藝之鄉的創建,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發揮了積極而且重要的作用。
根據中國民協最新修訂的《中國民間文藝之鄉管理條例》,各地創建申報民間文藝之鄉,必須依托當地深厚且有特色的民間文化資源,并結合未來五年、十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訂詳細的創建發展方案。四川民族民間文化底蘊深厚,可創建申報的民間文藝之鄉資源豐富多彩。這些文化資源大致包括以下類型:
如宜賓市翠屏區依托當地哪吒傳說創建的“中國哪吒文化之鄉”、雷波縣依托當地豐富的民歌資源創建的“中國彝族民歌之鄉”。
如米易縣依托當地顓頊傳說創建的“中國顓頊文化之鄉”、北川縣依托大禹傳說創建的“中國大禹文化之鄉”、什邡市依托馬祖故里創建的“中國馬祖農禪民俗文化之鄉”。
如綿竹市創建的“中國年畫之鄉”、自貢市自流井區創建的“中國彩燈藝術之鄉”、德格縣創建的“中國藏族傳統手工藝之鄉”、白玉縣創建的“中國藏族金工藝術之鄉”。
如閬中市創建的“中國春節文化之鄉”、布拖縣創建的“中國彝族火把節之鄉”、理塘縣創建的“中國藏族賽馬文化之鄉”、鄉城縣創建的“中國白藏房文化之鄉”。
如瀘州市打造的“中國長江奇石文化城”、雅安市名山區依托當地深厚的茶文化資源創建的“中國茶文化之鄉”。
各民間文藝之鄉的創建,不僅使當地優秀的傳統文化、民間文化資源得到系統的梳理、保護、傳承,而且在“創造性保護,創新性發展”上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使民間文藝之鄉成為一塊塊靚麗的文化名片,在提升地方知名度、促進文旅產業融合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9年8月23日,“中國哪吒文化之鄉”授牌儀式在宜賓市翠屏區舉行(選自《珙都快報》)
鄉村振興不僅要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發展產業經濟,讓群眾增收致富,還要讓人民群眾增加獲得感幸福感。這個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豐厚的物質基礎,更要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從這個角度看,民間文藝之鄉在鄉村振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各地民間文藝之鄉的創建,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強支撐。如北川縣依托當地獨特的大禹文化資源,堅持以文化自信為引領,始終延續傳承著大禹公而忘私、以民為先、科學創新、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和不朽精神,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大禹文化。顓頊文化是米易縣民間廣泛傳承的一種民間文化現象,流傳有豐富的顓頊傳說故事和歌謠。米易縣的顓頊文化同時也包含龍文化既有以龍命名的眾多地名,也有關于龍的山水奇觀,以及為紀念顓頊舉辦的龍舟盛會等民俗活動,文化底蘊十分深厚。鄉城縣大力建設“田園白藏房·凈土香巴拉”品牌,通過打造生態凈土、文化凈土、人心凈土、生產凈土,鄉城人的文化自信更加堅定。
每個民間文藝之鄉都有其獨特的內涵。如雅安市名山區實施蒙頂山茶品牌提升計劃,狠抓“中國茶文化之鄉”品牌宣傳推介,不斷夯實基礎,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蒙頂山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40.99億元。綿竹市從2002年起采取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成功舉辦了20屆綿竹年畫節,通過“迎春圖”大型巡游、年畫精品展銷等民俗活動,為綿竹年畫的保護、宣傳和推廣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德陽市還專門為綿竹年畫傳承保護立法,其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升。閬中市依托“中國春節文化之鄉”這塊金字招牌,利用落下閎的歷史名人效應,將春節文化和歷史、科舉、年俗文化等融為一體,打造閬中古城文創新看點、新亮點。其從2018年開始,成功舉辦了三屆“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暨“我們的節日·春節文化論壇”,將閬中春節文化的關注度與美譽度提升到新的高度。
在四川已命名的民間文藝之鄉中,曾有11個國家級貧困縣。隨著文藝之鄉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游客前往這些地方旅游,體驗不同的民間文化風情,對當地文化產業的建設和開發,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如曾是國家級貧困縣、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全省貧困人口最多的宣漢縣,為更好保護和傳承巴文化,建設“全國巴文化高地”,經多方不懈努力,成功創建了“中國巴文化之鄉”,這是宣漢縣近年來深入挖掘巴文化資源,實施文化強縣戰略的成果。配套“巴文化之鄉”打造的巴山大峽谷景區,榮獲“最美中國文化旅游目的地”稱號,對吸引外地游客前往、帶動當地老百姓靈活就業和增加收入發揮了巨大作用。2019年,巴山大峽谷景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95.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42億元。宣漢縣成功走出了一條通過文旅融合實現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壤塘縣借助民間文藝之鄉的品牌,打造20多個覺囊文化傳習所,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功走出一條“生產性保護、活態化傳承”之路,不僅解決了2000多個就業崗位,培養了民間手工藝人才,還為突出文化旅游“深度游”夯實了基礎,僅2021年上半年就累計接待游客18.6萬人次、實現收入1.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4.5%、138.70%,有效助推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北川縣依托“大禹文化之鄉”大力實施文旅、文農、文工融合,通過電商、村淘、展銷會、店鋪等平臺解決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問題,累計帶動80多個村1800多戶貧困戶7600多名貧困人口直接或間接從事文化旅游服務業,有效帶動一大批貧困村脫貧摘帽。
民間文藝之鄉既是全面展現傳統文化的窗口,也是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舞臺,創建活動增強當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如閬中將春節文化與鄉村文化建設相結合,積極組織開展春節文化進鄉村活動。依托老觀、橋樓等特色文化鄉鎮,積極打造春節文化特色村。每年送春聯、送祝福、送文化下鄉已然成了春節文化工作的常態活動,2021年送出春聯5000多副。在臘八節活動期間,全國歷史文化名鎮老觀打出了“中國春節源·閬中來過年”的招牌,開展了別具一格的“殺年豬、亮花鞋”等屬于老觀鎮的本土特色民俗活動,以豐富人民群眾美好生活。
民間文藝之鄉創建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遇到了一些困難。如管理不夠規范,存在重創建輕管理、重掛牌輕發展情況,缺少發展動力,后勁不足等。我們認為在新時期持續開展好民間文藝之鄉的創建工作,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充分認識創建和發展民間文藝之鄉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各地可在非遺普查、旅游資源普查的基礎上對當地的傳統文化、民間文藝資源進行摸底調查。只有摸清家底,才能對創建一個什么樣的民間文藝之鄉做到心中有數。
命名關系到民間文藝之鄉的定位、社會認同、未來發展方向、宣傳推廣等諸多問題,一定要仔細推敲,認真琢磨。
中國民協在民間文藝之鄉申請條件中明確,申請地黨政領導應高度重視,有創建民間文藝之鄉的實施方案和工作實績,將民間文藝之鄉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給予穩固的政策支持、經費和人力保障。創建民間文藝之鄉要和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等本地經濟文化產業發展聯系起來,綜合加以考慮。
民間文藝之鄉申報要求申請地有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民間文藝傳承人,有一批組織、指導、從事民間文藝創作、活動和研究的骨干力量。創建工作要通過文聯、協會等機構將這些人才隊伍團結起來,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自貢燈會、綿竹年畫節、宣漢大型舞臺劇《夢回巴國》……就是這樣的品牌活動。策劃活動一定要立足本地民間文化資源,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既要考慮社會效益,也要考慮投入與產出,不能盲目辦會辦節。
創建民間文藝之鄉,如果群眾沒有獲得感,不能增收致富,參與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挫傷。自貢彩燈、瀘州奇石、名山茶文化、宣漢巴文化、壤塘覺囊文化都帶動了就業,推動了群眾增收致富;米易顓頊文化、宜賓哪吒文化等亦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它們探索出了一條條成功之路,值得借鑒。

宣漢縣舞臺劇《夢回巴國》劇照(選自“全案營銷”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