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華,楊菲菲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601)
眾所周知,車載空調系統制冷時,壓縮機做功需要消耗發動機功率,造成油耗上升。為了滿足現階段工信部對于商用車油耗限值要求,各主機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努力設計研發高效節能的商用車型,目前輕型商用車空調系統普遍采用定排量壓縮機,整體能效比(COP)較低,顧客開啟關閉空調時油耗差異明顯。而乘用車采用的變排量壓縮機技術路線,由于成本較高、耐候性較差等影響因素,不適用于競爭激烈的商用車型,因此提高空調系統的能效比成為節油的關鍵。
空調系統的COP(能效比)可以通過提升來實現,空調系統零部件在現有的技術上進行創新優化,系統部件之間需要進行多輪次的匹配與耦合,空調系統和整車需要進行匹配優化,最終尋找到能效比、制冷性能和可靠性的最優搭配。
空調系統消耗發動機的功率主要為空調壓縮機的做功,通過系統匹配對制冷量Q0和冷凝器散熱量Qk進行提升,大幅提升COP,采用小功率壓縮機降低空調系統的做功,從而降低發動機的油耗。
根據整車的熱負荷(圖1),進行壓縮機的排量計算,選擇141ml/r壓縮機代替167ml/r的壓縮機平臺作為優化方案。

圖1 空調系統負荷計算
進行整車的油耗分析計算,優化后的壓縮機滿足降油耗的目標。
按照我司輕型車項目上普遍應用的油電轉化效率0.27,計算如下:

式中:δ——柴油的燃燒熱值,10267kcal/kg;ρ——柴油密度,835kg/m;η——油電轉化效率,0.35。
具體計算結果見表1。

表1 整車油耗節能計算表
確認壓縮機后,將新壓縮機帶入空調系統進行匹配優化,從整車的熱負荷作為輸入,進行空調系統的熱力學計算,建立空調系統的熱力學模型(圖2),對逐個零部件進行匹配分析,最終確認蒸發器和冷凝器為空調系統的性能瓶頸。

圖2 空調熱力學模型
蒸發器芯體從8孔微通道提升到14孔微通道,加強熱交換有一定的效果,同時對集流管的結構進行優化,從隔片式變為多孔板式,使冷媒在蒸發器內分布更均勻。表2為蒸發器微通道對比。

表2 蒸發器微通道對比表
結論:450m/h工況,蒸發器能力(空氣側)從4055W提升到4696W,提升約15.8%。
針對目前量產冷凝器的結構進行優化提升,采用多方案并行原則。
1)方案1:將目前的冷凝器芯體的翅片波距從1.5mm加密到1.2mm。
2)方案2:將翅片結構進行優化,提升換熱面積。
3)方案3:在方案2的基礎上,扁管采用預噴涂技術,提升換熱效率。
最終試驗驗證,在4.5m/s,冷凝器能力(空氣側)方案1比量產,從6659.59W提升到7344.46W,提升約10.3%。
雖然方案2、方案3也有較大提升,但風阻隨之大幅增加,整車表現不佳,最終選擇方案1。
現有市場上車用空調制冷管路大多采用高、低壓分體式結構,即高、低壓分管道獨立運輸冷媒。低壓管中冷媒在經過蒸發器后溫度較低需要吸熱,高壓管在經過冷凝器溫度較高后則需要散熱,分體式結構無法有效利用這一物理特性,形成能量浪費,能效降低。
為解決上述問題,引入同軸管(圖3),即中間熱交換技術(IHX)。該技術是將高、低壓管結合為一根管路,分為內外的高壓腔、低壓腔后,通過高、低壓管在工作過程中自身的物理特性,蒸發器進出口處高、低壓管路溫差大相互傳遞能量,能夠有效起到節能,提高制冷性能的作用,見圖4。同軸段外部管路高溫高壓,內部管低溫低壓,既有利于高溫管散熱,又能有效隔絕發動機艙熱源對低溫低壓管的干擾。

圖3 同軸段制冷管路結構

圖4 同軸管制冷循環
空調系統的臺架試驗可以客觀反映空調系統搭載在整車上的工況,利用IHX系統的二次熱交換,提高了空調系統的換熱性能,蒸發器換熱能力在各工況均有較大的提升,達到了10%左右。空調系統的臺架試驗誤差在3%以內,從數據來分析,IHX系統對制冷性能的提升有非常大的作用,見表3和圖5。

圖5 臺架試驗對比曲線

表3 性能臺架對照表
零部件結構性能的突破和IHX熱交換技術在臺架試驗上進行匹配驗證,通過調整空調系統的蒸發器過熱度、冷凝器的過冷度和膨脹閥的參數,保證每個零部件在系統中最匹配,從而實現COP的最大化。在制冷效率提升后降低壓縮機功率,從而達到降油耗的目的。
通過零部件結構優化、同軸管技術的應用、空調系統匹配優化來實現空調效率的提升,配合降功率壓縮機,達到整車油耗的下降。方案整體可通過系統臺架試驗及整車試驗進行驗證。
試驗條件:①冷凝器進口溫度35℃±1℃;②蒸發器進口干球溫度27℃±1℃,濕球溫度19.5℃±0.5℃;③壓縮機轉速與冷凝器風速相對應為1800r/min與4.5m/s;④鼓風機端電壓27V;⑤吹面+制冷+內循環。試驗對比結果見表4。

表4 35℃環境溫度下1800r/min、4.5m/s試驗對比結果
試驗條件同上,壓縮機轉速與冷凝器風速相對應為2800r/min與7.5m/s,試驗結果見表5。

表5 35℃環境溫度下2800r/min、7.5m/s試驗對比結果
試驗條件:①冷凝器進口溫度43℃±1℃;②蒸發器進口干球溫度27℃±1℃,濕球溫度19.5℃±0.5℃;③壓縮機轉速與冷凝器風速相對應為1800r/min與4.5m/s;④鼓風機端電壓27V;⑤吹面+制冷+內循環模式。試驗結果見表6。

表6 43℃環境溫度下1800r/min、4.5m/s試驗對比結果
試驗條件同上,壓縮機轉速與冷凝器風速相對應為2800r/min與7.5m/s,試驗結果見表7。

表7 43℃環境溫度下2800r/min、7.5m/s試驗對比結果

表8 壓縮機功率計算結果
壓縮機使用功率降低≥10%,實際降低平均20.8%,達成目標。
按照我司綠程1.0項目上普遍應用的油電轉化效率0.27,計算如下:

式中:δ——柴油的燃燒熱值,10267kcal/kg;ρ——柴油密度,835kg/m;η——油電轉化效率0.35。計算結果見表9。

表9 整車油耗降低計算結果
目標油耗降低1%,實際80km/h工況平均降低1.68%,實車測試1.44%,達成目標。
目標空調能耗比(COP)提升15%,實際80km/h、環境溫度43℃工況提升21.1%,達成目標。

表10 空調能耗比COP計算
選取某車型搭載優化后系統進行制冷性能驗證,結果該試驗樣車空調制冷性能滿足企業標準要求,具體數據見表11。

表11 整車制冷具體數據
目前高效空調系統是車用空調行業著力推進的重點工作之一。受工信部委托,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汽車空調委員會一直在積極推動“高效空調獎勵方案”,希望通過激勵的方式促進整車企業使用先進技術。美國、歐盟已制定并實施了相關的獎勵措施,而高能效空調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獎勵措施。
2019年6月13日,發改委等7部門發布《綠色高效制冷行動方案》,推動節能減排工作。后期汽車空調系統的COP(能效比)將會成為影響汽車銷售的一個重要指標,本項目的研究應用有利于進一步提升企業產品的競爭力。通過試驗驗證,本項目的研究應用可以節油1%,有利于體現綠色、環保、節能的社會形象,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