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紅
(濟南黃河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傳統瀝青由于具有高溫穩定性、低溫抗裂性、水穩定性、耐疲勞性、車輛行駛噪聲小等優點成為城市道路最主要的道路面層材料。傳統瀝青路面以黑色為主,樣式單一,缺乏美觀性,無法滿足市民對城市道路更高的期盼和要求,因此需要在不改變道路物理性能和耐久度的前提下提升道路辨識度和美觀度。
彩色瀝青路面通過在拌合料中添加有色物質進行拌合,再通過攤鋪碾壓形成。該施工工藝具有改變道路顏色、提升美觀度等優點,但顏色需要在拌合前選擇調配,拌合后不可更改。熱拌過程中因拌合時間、溫度控制不規范易使顏色改變,降低瀝青拌合料表觀質量;自身不能發光,使夜間光線昏暗時道路辨識度低,失去了提示和美化作用。同時,彩色瀝青攤鋪剩余后無法再次回收,造成材料浪費,不符合節能環保的要求。
濟南市歷城區潘田片區道路工程(縱一路、縱二路、橫一路、橫二路、橫三路、橫五路)是潘田片區重要的對外連接道路項目。工程開工日期為2018 年3月21 日,竣工日期為2021 年5 月25 日。其中,橫一路非機動車道結構層為2×16 cm 厚水泥穩定碎石+5 cm 厚中粒式瀝青混凝土+3 cm 厚細粒式瀝青混凝土。
SP 彩色瀝青涂料為雙組分材料,通過調整色漿顏色、色漿與涂料的配合比可調配出不同顏色的SP彩色涂料。通過噴涂與刷涂等方式,填充了瀝青顆粒間孔隙,在瀝青表面形成保護層,增強了瀝青路面耐久性,同時提高了瀝青路面不透水性。瀝青具有熱塑性,在碾壓前放置模具,再經過碾壓,取出模具后留下模具印痕,模具造型可根據需要進行設計確定。熒光材料日間吸收日光儲能,夜晚在光線昏暗的情況下可發出彩色熒光。SP 彩色壓花熒光路面是將SP 彩色涂料、瀝青壓花、熒光材料造型相結合的路面施工技術,在保留原有道路功能的前提下,進一步增強了道路的標識性和美觀性。其路面體系設計概念如圖1 所示。

圖1 S P 彩色壓花熒光路面體系設計概念
本技術適用于城鎮道路、城市廣場、旅游區景觀路等瀝青路面,尤其適用于園區和景觀道路。在提高路面美觀性和施工質量、增強道路辨識度、降低成本等方面的優勢顯著。
本技術工藝流程如圖2 所示。

圖2 S P 彩色壓花熒光路面施工工藝流程圖
3.2.1 施工準備
(1)配備充足且符合要求的SP 彩色涂料、熒光材料,并進場檢驗、復試合格,由實驗室出具配合比。
(2)根據預先設計好的圖案制作各類定型模具,檢測合格后有序存放。
(3)項目技術負責人對負責瀝青壓花、SP 涂料噴涂、熒光材料調制和填充的人員進行詳細的技術交底。
(4)組織監理、建設等單位進行聯合驗收,確保第二層瀝青壓實度、厚度、彎沉等符合設計要求。
(5)準備滿足要求的4 cm 與9 cm 寬美紋紙、薄膜、滑石粉、施工線、滑石筆、罩面劑等。
3.2.2 現場攤鋪
(1)對下面層的外觀質量與內在質量進行全面檢測,對局部質量缺陷按照規定進行修復和補救。
(2)沿鋪筑寬度兩側每1.5 m 放出施工高程,兩邊懸掛鋼絲基準線,確保高程控制準確。
(3)對攤鋪位置噴灑瀝青結合油,并噴灑全面、均勻,確保瀝青面層與下層結合嚴密。
(4)采用厚度控制法用瀝青攤鋪機全幅攤鋪。在攤鋪機裝上自動找平基準裝置后,給攤鋪機輸入鋪設的厚度、仰角等參數,讓攤鋪機在全自動狀態下運行工作,行駛速度4~6 m/ min。瀝青的攤鋪溫度保持在125~160℃之間,松鋪厚度根據試驗段確定。
3.2.3 瀝青碾壓
(1)攤鋪后檢測混合料溫度適合后,緊接著碾壓。壓實按初壓、復壓、終壓三個階段進行。壓路機從低邊向高邊直線勻速行駛,先慢后快,先靜壓后振壓,由弱振到強振,再從強到弱,每次應重疊l/3~1/2 輪跡。工作中杜絕剎車、調頭、曲線行駛。碾壓溫度為:初壓110~130℃,速度2~3 km/h;復壓100~120℃,速度3~5 km/h;終壓80~90℃,速度4~5km/h。對壓路機無法壓實的局部地段,采用振動平板夯夯實,壓路機不在碾壓成型并未冷卻的路段上轉向、調頭或停車等候。
(2)在混合料完成攤鋪和刮平后,應立即對路面進行檢查,對不規則之處及時用人工進行調整,隨后進行充分、均勻地壓實。配備小型振動壓路機或手扶振動夯板,以用于窄狹地點壓實或修補工程。
3.2.4 終壓溫度監測
使用激光測溫計對終壓完成路面進行溫度監測,溫度合格后方可進入下道工序。
3.2.5 定位放線
按照設計圖紙要求畫出基準線,進行定位放線。專人對其進行校核,確保壓花模具安放位置準確無誤。
3.2.6 瀝青壓花
(1)終壓完成后,立即安放壓花模具至預定位置。將模具固定后,使用平板夯對已定位模具夯擊。以0.1 m/s 速度均勻夯擊兩遍,直至模具完全壓入瀝青內。
(2)將水平尺放置于模具上方,模具與瀝青路面齊平方可停止夯擊。如未達到深度,繼續夯擊,直至模具頂部與瀝青路面在同一平面。
(3)夯擊完成后,從兩側同時將模具輕輕提出,剔除模具上可能攜帶的瀝青顆粒,將模具周轉安放至下一施工位置。重復上述操作步驟,直至完成壓花施工。
3.2.7 S P 彩色涂料調配
(1)將SP 涂料以色漿∶涂料∶水按照1∶23∶2的比例進行混合。
(2)先向涂料桶中加入色漿,再加入適量清水稀釋,使用攪拌器攪拌均勻至涂料顏色均勻、無雜質,放至陰涼干燥處封口備用。
3.2.8 噴涂S P 彩色涂料
(1)使用9 cm 寬美紋紙沿路緣石底部進行粘貼,然后上部噴水并覆蓋薄膜保護,多余部分使用壁紙刀進行切割,切口需平直整齊。
(2)對路面進行清掃、沖洗,確保表面干燥且無細小顆石子、泥土等雜質。
(3)噴灑第一層SP 彩色涂料,以0.36 kg/m2進行初步噴涂,工人使用細毛排刷沿道路行進方向垂直均勻涂抹。
(4)底層干燥后,以0.72 kg/m2進行噴涂,工人使用細毛排刷沿道路行進方向垂直均勻涂抹。
(5)兩層噴涂完成后,間隔1 h,SP 面層完全干燥不粘手后,使用罩面劑按0.1 kg/m2進行噴霧噴灑。
(6)局部特殊圖案按照設計采用刷涂或噴涂方式進行施工,第一層干燥后,刷涂第二層,干燥后撕除美紋紙。
3.2.9 定位放線
按照設計圖紙要求畫出基準線,進行定位放線。專人對其進行校核,確保模具安放位置準確無誤。
3.2.10 安放熒光圖案模具
(1)瀝青攤鋪后、初壓前,預制定型模具刷涂柴油后壓至瀝青內,固定,邊緣空隙塞入集料。
(2)使用平板夯沿模具邊緣夯擊模具,使其完全壓入瀝青面層。夯擊時避免模具發生偏移。
3.2.11 瀝青碾壓
操作要點同3.2.3。
3.2.12 模具拆除
瀝青終壓完成后,使用鐵釬和鐵錘挖除模具內瀝青。清除瀝青后,使用水對模具進行降溫,晃動模具,直至模具與瀝青完全脫離后輕輕抬出模具,避免邊角損壞。
3.2.13 熒光材料調配
(1)熒光材料按照膠∶熒光粉∶熒光顆粒(或玻璃砂)=1 kg∶0.5 kg∶20~30 kg。其中,膠為混合膠,按照硬化劑∶本膠=1∶3 比例混合,隨用隨調配。
(2)拌合膠水完成后,按照混合膠、熒光粉、熒光顆粒(或玻璃砂)順序添加并拌勻。拌勻后加入下一種材料。熒光材料混合物制備后需立即使用,隨用隨配,少量多次進行。
3.2.14 填充熒光材料
(1)熒光顆粒使用干凈無銹鐵泥板填充圖案,對填充熒光顆粒進行壓實,填充厚度不小于2 cm。邊緣多余顆粒及時進行清理,避免干燥硬化后清理困難。
(2)表面干燥后,使用膠水(硬化劑∶本膠=1∶3進行拌合)刷涂保護層。涂抹時,使用窄刷,避免膠水流到圖案邊緣,做好成品保護。
(3)使用滑石筆繪制圖案,泡沫雙面膠沿線粘貼圖案邊緣。
(4)熒光粉使用干凈無銹鐵泥板填充圖案,對填充熒光顆粒進行壓實,填充厚度不小于2 mm。邊緣多余顆粒及時進行清理,干燥前禁止人員靠近,防止圖案遭到破壞。
(5)清理周邊泡沫雙面膠,同時避免破壞熒光圖案和路面。
3.2.15 現場維護及開放交通
施工過程中做好工作面的封閉保護,防止車輛駛入和人員踩踏施工路面。施工完畢,待SP 涂料完全干燥、熒光材料干燥硬化后,方可開放交通。
經現場試驗,SP 彩色壓花熒光路面各項指標參數均與傳統瀝青路面相同、無明顯差異,同時無毒無害,無刺激氣味,造型獨特,能夠創造出各種路面立體效果和裝飾性造型,大大提高了路面觀賞性。同時具有防紫外線功能,降低路面溫度,延緩瀝青老化,延長路面使用壽命。另外,增強了安全警示作用,醒目的色彩加上夜間熒光,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