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真蓮
(廣州市南沙新區明珠灣開發建設管理局,廣東 廣州 511466)
隨著城市不斷發展和人口聚集,地下空間作為一種重要的國土資源越來越受到重視,對地下空間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可有效緩解城市中心土地緊張難題,有利于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隨著城市功能向地下拓展,地下空間呈現出規模越來越大、功能復合化等特點。
橫瀝島尖作為廣州南沙新區明珠灣起步區的重點區域,以發展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等高端產業為先導,將打造成為具有粵港澳合作服務功能和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的中央商務核心區。基于橫瀝島尖發展定位,該片區規劃了集步行系統、車行系統、市政設施于一體的地下公共空間綜合體,其開發利用有利于配合地面規劃實現城市發展目標,實現地上地下互連互通、統籌協調發展,優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環境品質。
橫瀝島尖地下公共空間功能復合、體系復雜,在規劃與設計管理中存在諸多問題,如方案與邊界穩定條件、多項目交叉協調等方面的矛盾,這些問題處理不當將對項目進度和落地產生很大影響[1]。本文結合橫瀝島尖地下空間的開發實踐,通過分析地下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管理中的關鍵點、重難點及解決途徑,涉及管理機制、開發模式、技術保障等多方面因素,提出基于片區開發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間一體化開發模式,以期為類似片區開發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橫瀝島尖地下公共空間規劃提出了“一主一副多支、三核四心多點”的總體布局,包括地下步行空間、地下車行環路、綜合管廊等,總建筑面積約20 萬m2(如圖1)。

圖1 橫瀝島尖地下公共空間總體布局圖
地下步行空間沿道路負一層布置,在橫瀝中路軌道站點形成地下步行主軸線,沿大元路、新北路、新聯路形成地下步行次級軸線,結合軌道交通站點串聯周邊地塊的地下公共步行系統,沿線結合地塊景觀布置若干公共下沉廣場,實現立體化、全天候、安全無障礙的公共步行體系。地下步行空間總長約2 km,總建筑面積約7.2 萬m2。
地下環路沿大元路、金融大道、新北路和新聯路下方布置,垂直布置于地下步行空間下方,總長約6.03 km,總建筑面積約11.2 萬m2。地下環路為地下單向環路,設置4 對出入口匝道與地面銜接、兩對匝道與明珠灣跨江隧道銜接,承擔到發交通,同時串聯周邊50 個地塊約2.9 萬個停車位,實現停車泊位共享。
綜合管廊沿大元路、金融大道、新聯路、新北路、安益路、義沙路下方設置,形成“兩橫三縱”的形式,總長度約12.9 km,與地下空間合建部分長約4.8 km,入廊管線包含能源管、給水管、電力管、通信管等多種市政管線。
此外,還設置了用于跨江隧道、地下環路、地下步行空間、綜合管廊等多地下設施管理于一體的綜合管理中心,總建筑面積約4 000 m2。
橫瀝島尖地下公共空間項目規模大、功能復合、體系復雜等,同時與周邊地鐵、隧道、道路、景觀綠地、河涌、市政管線等基礎設施及二級地塊銜接緊密,開發系統復雜、項目接口多、邊界動態變化,傳統的規劃研究深度有限,無法適應本項目的地下空間基于片區開發的需求,存在方案與邊界穩定條件、多項目交叉協調等方面的矛盾。面對上述重點難點,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解決途徑進行分析。
為解決片區開發不同時序、不同建設標準的各類項目之間技術銜接和協調難度大的問題,構建規劃設計協同機制,通過規劃與設計協同推進,有助于強化規劃的管控性和落地性,有利于避免大型片區開發實施矛盾及土地出讓糾紛,推進高度集約化的地下空間開發理念落實[2]。
作為橫瀝島尖控規及城市設計的專項之一,將地下空間專項規劃深度延伸至工程預設計深度,一方面,通過系統研究及協調,明確了公共道路下方步行通道、車行道路與綜合管廊、市政管線的空間位置及尺寸,明確了各系統的豎向標高及接口位置,確保了公共系統方案的穩定性,并將技術管控要求條件落實到城市設計圖則中;另一方面,通過對地下空間自身建筑設計的研究與深化,確定了22 個下沉廣場(如圖2)、64 個出地面樓梯間、192 個出地面設施等地下工程配套設施的具體位置和尺寸,并將設施的空間需求落實到城市設計圖則中。

圖2 橫瀝島尖公共地下空間下沉廣場分布圖
在城市設計圖則中落實地下空間出地面剛彈性條件要求,可作為地塊出讓邊界及相關工程規劃審批的依據,同時也為地塊設計提供了一定的彈性和靈活性,有力保證了規劃管控的準確性與有效性。
本項目提出的基于片區開發的地下空間規劃設計協同機制,實現了“政府牽頭、規劃主導、設計支撐”的工作模式,可以從總體上減少規劃設計的反復過程,增加規劃設計的合理性與可落地行,同時縮短項目推進進程;此外,也體現了政府的服務職能與工作典范,在開發建設先期通過深入研究與探討,梳理出了準確的土地出讓條件,為未來入駐的企業提供一個清晰明確的外部公共系統,避免了后續推進工作中出現的銜接不善、談判復雜等糾紛,為片區后續招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下地上一體化整合設計是推進城市公共地下空間有效發展的城市設計方案[3]。城市公共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研究地上、地下的協調,又要考慮各個分系統之間的配合,隨著各城市建設學科的專業細分和獨立發展,在促進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封閉孤立的運作模式和條塊分割的設計權限,地下空間與地面建筑、道路交通、綠化景觀等工程分別由不同的部門管理和不同的專業人員設計,難以滿足地下與地上空間整合發展的需求。地下公共空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一部分,需要通過城市設計對城市要素進行三維整合設計[4]。
橫瀝島尖地下公共空間建于城市道路、公園綠地下方,然后連接相鄰私人開發地塊的地下空間,其優點在于空間權屬簡單,實施操作性強,有利于保證地下公共部分與私人開發之間的高度連通性。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地下公共空間與地面要素的立體整合方式。
(1)地下交通與地上交通整合,構建高效立體的交通體系。
橫瀝島尖1 180 萬m2開發體量,早高峰將產生約1.6 萬標準車的機動車交通,如無地下環路將使主干道路交通壓力較大。地下環路主要功能為服務地區到發交通,將主要交通流量導入地下,能承擔核心區域30%~40%的到發交通,釋放地面道路交通資源,提升區域道路容量,有效緩解地面人車矛盾,改善地面環境品質。地下環路設置于地下-15 m 左右,與周邊地塊負三層車庫相連,可串聯起周邊50 個地塊約2.9 萬個車位,可有效整合泊位資源,實現泊位共享。地下環路與軌道交通、明珠灣跨江隧道、地下停車靜態交通共同構成橫瀝島尖“四位一體”立體交通體系,打通了明珠灣各功能組團,構建起地上地下互連互通的交通體系。
(2)地下公共空間與地面步行空間整合,構建舒適安全、活力連續的慢行空間。
橫瀝島尖地下公共步行空間位于城市道路下方,主要通過設置下沉廣場、樓梯、自動扶梯等垂直交通設施實現地下地上慢行系統的縫合和延續;在平面上通過下沉廣場、樓梯等完善人行過街系統;在重要的人流集散節點設置廣場空間,提升通道的流暢性、連通性;采用多種交通介質,在新北路、新聯路下方地下空間設置快捷自動步道,為不同需求的行人提供多樣化選擇;同時融入當地嶺南文化,將騎樓運用在地下空間設計,引入自然天光,打造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慢行空間。
(3)地下公共空間與地面景觀整合,營造更具吸引力的空間環境。
通常地下公共空間與地面景觀通過下沉廣場實現一體化設計,下沉廣場作為立體城市中的重要節點可以銜接地上地下,將地面景觀的節點空間與地下公共空間的垂直向交通、消防疏散、采光通風需求相結合,使彼此間的空間和活動能夠自然過渡和延續,并通過自然光與景觀的引入增強地下環境的地面感。同時,下沉廣場可有效整合風井、疏散樓梯、投料口、檢修口等各類出地面設施,減少其對地面城市空間的影響。下沉廣場賦予地下公共空間形態變化,形成多層次的復合空間,對改善地下空間環境品質和加強空間標識引導具有重要意義。
橫瀝島尖公共地下空間規劃設計了22 個下沉廣場,具體實施過程中分以下兩種情況討論,一是位于私人地塊的下沉廣場,在控規中給出滿足消防疏散的尺度要求作為土地出讓的剛性條件,由私人開發商結合建筑方案設計,剛彈結合打造高品質空間環境;二是位于政府投資負責的下沉廣場,結合地面景觀打造為重要公共節點。以位于景觀綠地的16 號下沉廣場為例,地下環路的出地面疏散樓梯間及排風井隱藏設計于下沉廣場,同時適當增加綠化種植,將地面自然生態延伸至地下,豐富空間景觀層次,擴大地下空間的開放性和公共性,從而增加整個區域的活力(如圖3)。

圖3 下沉廣場整合設計示意圖
根據《廣州市人民防空管理辦法》規定,單建地下空間應按照人民防空工程規范標準修建的面積比例不得低于總建筑面積的50%。而人防工程具有點狀多、貫通少、利用效率低等特點,將對地下空間的空間品質產生較大影響。橫瀝島尖地下空間包括地下人行、地下車行、過江隧道、綜合管廊等多種類型,各類地下空間人防設計主要以現行規范為基礎,各類體系之間難以兼顧,現行人防工程戰術技術要求、設計標準等與目前大型地下空間建設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且地下綜合體兼顧人民防空需要的功能定位不明確。
從近年來人防工程的發展趨勢看,單獨建立的地下人防工程已相對較少,更多的是在地下設施的開發中考慮人防兼顧,遵循平戰結合的原則提升地下空間的使用效率,該類型的人防工程設施的相互連通,則主要是在地下設施連通本身的原則和技術要求上考慮兼顧人防的功能,提升地下空間的區域化防災水平[5]。基于此,圍繞人防工程綜合體總體建設目標“地下空間平戰功能一體化”,通過開展橫瀝島尖地下空間開發兼顧人防設計標準相關專題研究,系統地研究大型融合式人防工程綜合體的防護體系構成、防護要求、防護標準和防護技術、與地下空間開發融合式發展的建設要求等,以提高大型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效益,促進人防工程建設與城市大型地下空間開發融合式發展的目標。該專題報告經專家論證及職能部門審核通過,可作為指導下一步設計、施工圖審查的依據。
地下空間開發兼顧人防設計標準相關專題研究從整體人防設計統籌考慮,采用平災結合、保障核心品質、局部設置人防的策略,通過區域統籌合理分攤人防建設規模。地下公共步行空間,大元路段為綜合服務軸線,采用非人防標準設計,打造品質地下街;新北路、新聯路段為通勤聯絡軸線,主要作為區域交通聯絡功能,可按人防標準設置,軸線上避讓軌道站點及環路出入口區域,采用通道形式銜接,采用人防標準設置;彈性展示軸線作為聯系會址區域的主要通道,功能彈性可變,按照非人防標準設置;地下環路采用兼顧人防設計;同時統籌周邊聯通的地塊,設置部分人防設施。通過總體區域人防統籌,可大大減少防護單元數量、提高整體空間利用率、打造高品質的空間,使人防與地下空間融合發展,實現人防的彈性轉換,利于項目設計、建造及運營。
要實現地下空間的有效管理,就必須理順地下空間綜合管理工作機制[6]。在橫瀝島尖地下空間實施過程中,明珠灣管理局作為明珠灣起步區片區統籌規劃設計、開發建設、運營的單位,可以最大限度整合各種資源,通過“技術+ 行政”管理手段推進地下空間的建設進度,實現專業管理和綜合管理并舉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體制,形成基于片區開發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間一體化開發模式,適應現代片區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體現管理創新。明珠灣管理局在公共地下空間管理中主要承擔的工作內容包括:
(1)負責片區公共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專項規劃、設計、建設及運營管理,在考慮未來運營的前提下,強調“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
(2)從規劃到實施過程中對公共地下空間項目進行督導,編制控規層面的地下空間規劃并寫入土地出讓合同中;
(3)對片區建筑的建筑風貌進行統一把控和協調,建立公共地下空間與私人地塊開發銜接管理機制;
(4)統籌軌道交通、管線綜合、地面景觀、河涌水系、能源利用等與公共地下空間聯通的技術協調工作,提高地上地下有效整合度;
(5)針對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過程中的問題開展專題研究,促進地下空間高品質開發和建設;
(6)研究起草地下空間技術標準;
(7)打造智慧地下空間,建立地下空間信息數據庫,實現信息互聯互通;
(8)宣傳地下空間開發建設進展及成效。
通過專門的管理機構協調片區不同業主之間存在的各種問題,可有效促進片區整合各類資源優勢,是實現地下空間高品質開發建設的有效管理途徑。
當前超大型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間界面復雜、涉及專業及管理部門多,傳統的規劃及設計分工和管理已經不能滿足要求。本文通過橫瀝島尖地下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回顧與思考,探討了復雜地下空間規劃設計的管理問題,研究表明基于片區開發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間開發模式,不僅需要對規劃、設計職能進一步拓展,而且需要打破規劃、建筑、工程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壁壘,多學科交叉融合,從而提出真正意義上的整合城市空間的解決方案。
未來下階段明珠灣管理局將以橫瀝島尖地下公共空間項目為基礎,加強基于5G 的智慧地下基礎設施研究,重點關注地下交通定位導航、地上地下一體化智慧交通管控、地下智慧防災等內容;同時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總結地下空間低碳韌性設計及建造經驗,編制綠色地下空間建設相關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