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鋒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與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居民休閑消費逐漸升級,傳統的旅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國民及市場需求。隨著城市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也隨之增大,所以體育旅游休閑農業發展變成了當前市場最具有發展前景項目之一。2015年我國中央一號文件中針對“三農問題”產業融合發展被列為重點工作內容,國務院也隨后發布了《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既增加了休閑農業發展價值,還順應時代的需求,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1]。隨著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不斷創新,蔗農對甘蔗的種植技術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進。改革開放以來,制糖企業規?;l展愈加迅速,所以對甘蔗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文針對我國甘蔗種植的面積及產業結構進行研究,并將其列為蔗糖企業發展的重要項目,為甘蔗種植與體育旅游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實踐策略。
蔗農種植甘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收入。但隨著糖業價格的不斷下跌及蔗農勞動成本的增加,致使蔗農的收益急劇下降[2]。鑒于該情況的出現,部分蔗農為了穩定果樹種植經濟效益,已另尋其他發展。糖業價格下跌是打擊蔗農種植甘蔗的主要原因,雖然政府相繼出具各類相關扶持政策,但仍有部分蔗農不再愿意種植甘蔗,這也是導致甘蔗種植面積縮小的關鍵因素。
甘蔗種植產量低,經濟效益難以提升的主要原因是蔗農的種植方式比較粗獷,種植思想落后。蔗農在種植甘蔗過程中,一直采用傳統的種植方式,對于創新“雙高”的栽培技術難以接受,這種種植思想阻礙了甘蔗產量和效益的提升。還有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對于蔗農種植甘蔗沒有給予相關支持。尤其是在資金和基礎設施方面,沒有為蔗農提供相應的保障,導致蔗農無法大面積種植,更無法實現甘蔗的增產。
環境問題也是影響甘蔗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甘蔗對種植條件和環境氣候都有較高的要求。如果沒有較好的自然環境,不能及時對蔗區進行施肥、灌溉,投入再多的物力和財力對提升甘蔗產量的效果不大。為了彌補種植環境的缺陷,政府及相關部分可將“雙高”栽培技術進行推廣應用,通過種植過程和甘蔗產量向蔗農普及種植技術,盡早實現該技術的全面覆蓋,以此來增加蔗農的經濟收入[3]。
發展甘蔗種植與體育旅游休閑農業的結合,首先要調整甘蔗種植區域的產業結構,然后利用蔗區種植的自然資源開展體育旅游休閑業。體育旅游休閑業的開展,在交通、餐飲以及商品交易方面都可以帶動蔗區的經濟效益。這種利用當地資源開展旅游項目的發展,可有效的吸引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實現當地居民在“里地不離家”的情況下,增加勞動收入。早在明清時期,我國浙江省義烏市就有了甘蔗種植,蔗農通過對甘蔗及甘蔗制成的糖餅進行售賣或者商品交換來獲得吃穿和錢財。再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我國其他甘蔗種植重點省市的甘蔗品種也逐漸進行了多次革新,充分體現了體育旅游休閑農業的發展,不但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美化了農村街貌,還為農民拓寬了致富渠道,在經濟收益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體育旅游休閑業發展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凸顯了自己在休閑農業中的價值,還提升了農民生態保護的意識。政府部門相關文件的下發為各省市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有效的推動了產業轉型,連帶環保綠色產業得以發展[4]。
甘蔗種植面積逐漸縮小的原因與蔗農人口老齡化和甘蔗種植成本增加有直接關系。制糖企業通過對甘蔗種植技術與制糖工藝的創新,能夠保證在甘蔗種植面積下降的同時其糖業產業不受影響。甘蔗種植面積下降充分體現了蔗農對甘蔗種植的態度。在相同條件下,投入同等的人力、物力、財力,甘蔗的產量與收益同其他水果相比處于劣勢[5]。而利用甘蔗種植發展體育旅游休閑農業的項目主要是圍繞著甘蔗開展的,尤其是對于甘蔗的種植和收割在該項目中是重點推薦的環節。伴隨著體育旅游休閑農業的開展,使蔗農收入增加,勞動強度降低,間接提升了蔗農種植甘蔗的積極性,為普及甘蔗“雙高”栽培技術和改良制糖工藝提供了有力支撐。
甘蔗種植與體育旅游休閑農業的融合發展推動了產業結構轉型,落實了農業經濟產業向農業服務業的融合。政府通過該產業的融合開展應對以往甘蔗種植的宏觀策略進行調整,由繁瑣轉向簡便,充分利用體育旅游推廣方式對甘蔗產業進行管理,提升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管理效率。同時,為了提升糖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還應該利用體育旅游資源對制糖工藝進行改善,拓寬我國制糖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發展空間[6]。
甘蔗種植與體育旅游休閑農業的發展是一種綜合型的旅游產業。該產業帶動了糖業、蔗區以及周圍生態資源的發展,與普通的觀光旅游產業存在一定差別。這種綜合型旅游產業的劃分主要包括蔗區、自然生態景觀和當地蔗農的民俗文化等。此外,還要對甘蔗種植規范進行充分考量,在規劃過程要凸顯“甘蔗”種植,并圍繞甘蔗開發游戲模式或旅游產品設計等。
隨著甘蔗產業的不斷西移,云南、廣西逐漸發展成我國甘蔗種植的重點蔗區。同時,也是我國具有獨特優勢的產業,受國家的支持程度和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甘蔗體育旅游休閑業的發展,不但降低了蔗農對甘蔗收購價格的依賴,還提升了蔗農收入。由于各地區政府及相關企業對于甘蔗文化的宣傳與投資不足,阻礙甘蔗與體育旅游休閑農業的融合發展。蔗區旅游休閑農業的開展需要政府、制糖企業以及蔗農的大力支持,該項目建設中的風險需要共同承擔。屆時,政府可作為貸款、稅收優惠政策的提供者,與制糖企業共同促成該產業的發展,而在甘蔗種植環節,蔗農也可凸顯自身優勢,全身心的參與其中。各地政府在甘蔗旅游項目建設過程中,應加大對甘蔗文化的宣傳,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全方位的對甘蔗旅游休閑產業進行宣傳,促使該產業在統籌規劃下順利開展[7]。
圖1為我國部分甘蔗種植區域所開發的休閑旅游產業產品譜系。體育旅游休閑農業項目的規劃與發展,需要突出該項目與同類產品的差異。傳統的甘蔗旅游休閑業主要是將觀光排到第一位,雖然這種旅游體現較為完整,但與其他農產品相比體系毫無新意。甘蔗種植與體育旅游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凸顯甘蔗自身的特色優勢,尤其是在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產業方面,嚴禁出現旅游項目同質化的現象[8]。

圖1 傳統甘蔗旅游休閑農業產業產品譜系
蔗區旅游項目的發展受到了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我國對于甘蔗種植區域應該給予相關的支持政策,鼓勵各地政府將有意發展甘蔗旅游產業的地區納入政府規劃項目。甘蔗種植區域大部分在云南、廣西等地,甘蔗旅游業的開展可與當地的生態資源相融合。政府通過對種植環境的規劃,構建完整的蔗區旅游體系,開展甘蔗民宿文化、現代制糖等特色項目。同時,政府還要支持蔗區旅游業享受各項貸款優惠政策,為增加蔗農收入,建設旅游項目及開發旅游產品提供資金支持。
體育旅游休閑農業的發展推動了相關產業的融合,使各產業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同時還實現了鄉村旅游多樣化。為了使游客放松愉悅心情,悠閑的享受度假生活,旅游業的發展可基于當地生態環境和山川河流打造新型模式的休閑度假景區,既可以讓用戶體驗農耕的樂趣,還可以釋放壓力。以“民俗文化,四季御果”為突破,大力實施“旅游興縣”戰略,發展綠色有機品種,引進水果新品種,吸引游客注意力[9]。以特色產品的產業鏈為前提,利用產品的生產車間、制作工藝來吸引游客的注意力,特別以當地特產為主要設計思路,不但可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延伸產業鏈,還提高了知名度,實現了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充分體現了體育旅游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并為游客創造了新的消費亮點。
旅游是游客對一個陌生地區認識和了解最直接的方式,該旅游地區的服務和設施是游客對旅游區是否滿意的衡量標準?;A設施的完善是記錄該地區旅游發展的重要見證,是保證旅游業發展的主要支撐。為了極大程度的滿足游客的需求,刷新游客滿意度,應對旅游線路進行改造,為了提升當地旅游設施、增添宣傳色彩,促使旅游線路發展為“快路線,慢旅游”的體驗區[2]。服務水平的提升,應從服務人員自身素質、景區住宿、餐飲環境等方面入手,進行優化整改,同時,還要完善市場監督制定相關評定管理標準,并建立游客投訴中心,對旅游中游客發生的糾紛認真對待、公平處理。
為了有效提升知名度,可以開啟線上、線下宣傳模式,線上通過旅游網站、短視頻及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宣傳方式,還可以邀請網絡營銷媒體或地方知名電視臺,為蔗區體育旅游產業拍攝宣傳片;線下通過參加活動領取獎品。甘蔗與體育產業的資源整合、共享是通過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相互合作,共同打造并發展旅游產品及相關產業,同時還創建具有地域產業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線。這種方式有效的促進了產業結構融合,極大程度的推動了旅游產業結構升級,實現了以產業為主體的發展模式。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努力實現旅游業的轉型升級,并依據自身優勢向全域旅游發展,倡導“綠色、開放、共享”等發展模式,樹立全新理念,通過對旅游產業模式的創新,營造了創業平臺并積極引導,使旅游產業快速、健康的發展。
通過對小規模甘蔗種植與體育旅游休閑農業的融合發展進行分析,并對其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策略。為了優化產業結構,需對產品形式融合,思維觀念等進行轉變,以當前旅游發展趨勢為基礎,實現休閑農業旅游全域化[10]。將鄉村旅游作為推動體育旅游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不僅帶動了甘蔗產業的融合,促進了產業升級,還為今后我國旅游休閑農業發展制定可持續發展的穩定戰略,同時還為全國各地產業融合、結構升級提供了可借鑒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