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蘭州文理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甘肅 蘭州 730010)
蘭州是我國唯一一個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城市格局與濱水岸線都極具自身特色。從古代起一直到現在,黃河水岸都對蘭州地區人們的生活、生產以及文化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在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文化形式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之下,黃河蘭州段環境系統面臨愈發嚴峻的生態問題,如河道基本硬化與渠化,致使河流的形態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化;河心和兩岸的濕地植被與生物棲息地受到較為嚴重的破壞等,進一步地,蘭州人的河岸休閑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在此形勢下被束縛。在現階段較為有限的環境條件下,與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相伴隨,黃河蘭州段生態環境以及文化環境的恢復愈發的重要,采取何種措施為當地生態服務以及歷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證是研究與建設工作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
濱河濕地能夠將含蓄水源以及阻滯洪水的重要作用有效發揮出來,基于對濕地生態駁岸水岸線的保護以及恢復,在盛水狀態下,河水可以在濕地的滲透作用下儲存起來,對于洪災的預防具有積極意義;在枯水的狀態下,濕地又能夠對水分進行釋放,將對水位的調節作用有效發揮出來。除此之外,茂盛的濕地植被根系還能夠對河岸的砂石及土壤進行固定。
處于水陸過渡位置的濱河濕地生態環境會有明顯的異質性表現出來,生物多樣性水平很高。由于自身有著茂盛的濕地植物以及干凈的水體,濱河濕地景觀能夠對很多的濕地動物產生吸引作用,為它們提供一個食物來源豐富且非常舒適的棲息環境。
濱河濕地能夠提供干凈的水體環境,其植被根系以及枝葉能夠將截流作用很好地發揮出來,不僅如此,還可以對水中無機懸浮物以及有機溶解物進行吸附,在濕地土壤以及植被的代謝和物化之下,達到將它們吸收與沉降的目的。濕地對于河水流速的減慢以及泥砂的阻滯等同樣具有不容忽視的積極意義,可以很好地對水體的清澈性予以保持。
從目前實際形勢來看,相關部門和人員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對黃河蘭州段河流型濕地進行切實保護與合理利用,這類生態資源可以在蘭州城市規劃、景觀建設以及生態發展等相關方面引入新的血液。概括而言,黃河蘭州區段的長度一共為45 km,西起西柳溝,東至桑園峽,濕地生態系統應當被劃歸至河流型濕地的范疇,亦屬于城市濕地的類型。目前,黃河蘭州區段擁有的濕地數量共為28塊,主要類型有4種,分別為灘涂地、核心島、季節性河床和沿岸河灘,所有濕地的總面積達500 m2,其中,在西柳溝、小西湖一直到龍源黃河兩岸和核心島分布的濕地數量一共為17塊,它們是自然濕地,總面積達237.0萬m2,將黃河河道濕地的自然原貌彰顯出來;另外,已經建成或者是尚處在規劃階段的濕地公園總面積達188.8萬m2,遭到人為破壞目前已近乎裸露的河岸濕地總面積為113.5萬m2。
在黃河蘭州中心城區河段,面積比較大的濕地通常都位于黃河各橋梁的附近,或者是直接穿橋而過。另外,在多處河道轉彎外凸位置,還有面積比較大的河灘地形成,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濕地植被遭受破壞的情況,不過選擇在該區域游玩的居民和游客數量都比較多,有比較好的親水氛圍。在河岸和堤壩的結合位置,存在比較明顯的渠化狀況,河水河堤壩兩者之間的緩沖區比較欠缺,濕地數量亦不多,形狀上大多表現出狹長的特點,有的甚至直接沒有濕地,破壞很嚴重。受到當前河道寬度很小這一因素的制約,濕地生態恢復以及景觀改造作業的進行難度都比較大。
從空間布局上來看,城市濱河濕地景觀對各種生態要素和人文要素進行結合,這些要素之間的有序組合能夠將濱河濕地生態系統內外部環境兩者之間的融洽性較好地彰顯出來。
(1)場地規劃。主要是結合濱河濕地植物生態需求以及外部環境中景觀各要素的構成需要,在平面上對濕地景觀的各個功能分區進行融合及規劃。自然生態濱河濕地主要包括曲岸、曲流、淺灘以及核心島等幾種不同的地形(圖1),可將蓄留洪水、減緩流速以及預防洪災等重要作用發揮出來,此外,亦能進行不同類型的濕地生物棲息地的創建,打造優美平面形態。因此,濱河濕地景觀生態設計中的場地規劃需要對地形與景觀的具體功能進行充分考慮,同時,做到與美學原則的契合。從發揮的功能上來看,可以對濕地作保護區、示范區、游覽觀光區以及管理服務區等不同類型的劃分,在具體的場地規劃過程中,各分區需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布局,保證靈活性。

圖1 自然形態的岸線
(2)垂直空間設計。主要是從豎向視角對濱河濕地景觀進行設計,針對不同類型的濕地植物各景觀要素,對它們進行垂直拉伸,與平面空間布局相結合,打造出豐富而又立體化的空間層次。濕地植物對于濕地所提生存環境以及水深要求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因此在對濱河濕度各地形的垂直高度以及剖面形態進行分析和設計之時,應針對性地對物種多樣性予以保持,營造多樣化的景觀層次,與區域水深的不同相結合進行不同植物的配置??紤]到濕地底部標高以及區域水深等因素會對水流的速度及方式產生影響,在豎向設計的過程中,還需要確保水流是連續不斷的,不僅如此,各區域濕地都要有自然邊岸。

圖2 濕地植物垂直空間層次
(3)通道網絡空間設計。主要是對城市濱河濕地景觀路網系統進行生態設計。通道網格十分重要,它建立起濕地景觀內的各個功能分區之間的相互聯系,而其設計便是對景觀的通道或是園路進行設計。其一,路上通道設計。設計對象為有通過性與指示性特點表現出來的景觀空間形態以及景觀設計要素。在對設置于水邊的路上通道進行設計之時,需要在水邊或者是陸域之間徘徊,對美學原理予以遵循,可針對性地對架空設計方案加以采用,保證濕地生態系統能夠和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其二,水上通道設計。水上通道通常具有多樣的形式,表現出很強的親水性以及趣味性特點,對棧道、汀步、浮橋等均有涉及,它們一起交織而成濕地水上交通網絡。其中,水上棧道能夠對濕地景觀進行諸多小空間的劃分,其設計可以錯層搭建,將和水面的高差變化效果發揮出來;汀步可以對水面進行點綴,韻律變化以及節奏感都很強,其間距設置需要對多數游客的平均步幅進行重點考慮;浮橋的功能在于過渡空間與連接,在對其材質與形態進行選擇之時,需要與濕地景觀的實際環境以及功能要求相結合。
黃河蘭州段濱河濕地景觀的生態設計需要同時對生態性以及休閑娛樂性予以兼顧,在藝術層面,應重點性地將景觀表現力以及地域性彰顯出來,建立起文化與生態兩者之間相互作用與促進的有利關系。
(1)植物群落設計。濕地植物所具有的美學價值以物種的多樣性為體現,基于自身所具有的豐富表現力及感染力而以一種非常重要的景觀要素形式而存在。對植物群落進行形態設計之時,需要對自然濕地植物群落的特征以及分布進行充分考慮。從類型上來看,濕地植物有沉水、浮水以及挺水植物3種類型的劃分,景觀配置需要對有著高度生態適應性的鄉上植物加以選擇,具體的配置方式上,則要對自然群落結構給予足夠的尊重,不僅如此,還要提高對視覺效果以及植物間色彩搭配的重視;需要對類型不同的植物之間配置的科學性進行考慮,為植物景觀的多樣性以及空間層次結構提供保證,各種植物的搭配應將相互襯托的視覺效果發揮出來,同時,還要互相彌補在水體污染物處理方面的欠缺(圖3)。

圖3 植物形態設計
(2)濕地岸線設計。為了保證濱河濕地岸線有足夠的流暢性與美觀性,可以針對性地對以下設計方法加以采用:其一,蜿蜒曲折的曲線形態,可適當地將濕地陸地以及水岸的接觸面增加,對岸線的形態變化予以豐富,長度有一定保證的岸線能夠為動植物提供理想的生存空間。其二,由于黃河在不同時期(如盛水期與枯水期)的水位有著明顯的不同,在岸線的設計上,需要結合最高水位對不同時期高地緩坡消落帶進行設計,以此弱化河水對于濕地形成的沖擊,達到將洪水自然消化的目的,對水量進行合理與有效的調節。其三,在一些水面比較開闊以及有著足夠大的空間的位置,可針對性地進行自然式緩坡護岸的設計,較緩的坡面能夠形成比較寬闊的水陸過渡帶,保證濕地動物生存空間。其四,因為黃河蘭州段堤壩所用為硬質材料,部分河段堤壩直接和河水相接,并沒有過渡河岸與灘涂存在,針對這一情況,采用樹樁加固方法,得到垂直的濕地堤岸。其五,在濱河濕地水岸與陸地距離比較短的平坦位置處,可以適當地進行休閑區域的設計,同時,在其中引入水體,進行溪流與湖面的建設,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平面空間布局的豐富性,不僅如此,水體設計的形態也會由此而增加,可實現對游客親水心理的很好滿足。
濱河濕地景觀生態設計屬于濕地景觀生態設計中的一個具體的設計類型,不過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研究工作的開展尚未對此學科作更為細致的劃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①濕地學目前依舊處在持續發展的階段,理論體系尚不是十分成熟與完善;②濕地景觀生態建設依舊處在一個探索與研究的初級階段;③景觀學、生態學以及濕地學之間的交叉研究及其應用本來就具有非常突出的復雜性以及長期性特點;④國家對濕地保護的相關制度和政策同樣處在持續性的完善過程中。在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濱河濕地生態景觀設計現階段依舊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對經驗進行總結,實現對理論以及設計體系的建立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