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星
(湖南省第一測繪院,湖南 長沙 410118)
隨著計算機、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加速邁入信息化測繪時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支撐地位與服務保障作用日益凸顯。測繪地理信息產品質量關系到產品成果應用和支撐服務作用發揮的優劣與成效,同時也關系到行業的生存與發展,頗受社會廣泛關注。而建立適合信息測繪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產品質量的科學評價體系是保障測繪地理信息產品質量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需要充分認識測繪地理信息產品質量及其評價體系,準確完整了解測繪地理信息產品質量特性和特征。
測繪地理信息產品是指利用測繪技術手段所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產品,地理信息則是與地球上的點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現象的信息[1]。新型測繪地理信息產品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既有傳統介質產品樣式,也有電子產品形態,如DLG、DRG、DOM、DEM“4D”產品及其相關數據庫等。人們在使用地理信息產品的同時,還會關注其質量狀況。
質量是指客體的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明示的、通常隱含的或必須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的程度。取決于滿足顧客的能力,以及對相關方的有意和無意的影響。不僅包括其預期的功能和性能,而且還涉及顧客對其價值和受益的感知。也是一個關注質量的組織倡導一種通過滿足顧客和其他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來實現其價值的文化[2]。不同客體的質量各有其特定內涵及外延,即具有不同的質量特性與特征,如圖1所示。

圖1 質量的內涵與外延示意圖
測繪地理信息產品質量(以下簡稱“產品質量”)是由多種要素所組成的,這些要素亦被稱為產品所具有的特性與特征,不同的測繪地理信息產品具有不同的特性與特征。質量要求反映了產品的特性及其滿足顧客和其他相關方要求的能力,顧客和其他質量要求往往隨時間而變化,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質量要求可以轉化成有具體指標的特性與特征,通常包括使用性能、安全、可用性、可靠性、可維修性、經濟性和環境等方面[3],如測繪地理信息數據庫產品質量應當符合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可行性和合法性等要求。
產品質量或質量成效是質量評價體系(以下簡稱“評價體系”)運行包括指導、約束、監管及評判等活動的綜合結果,形成產品質量的最終“印象”或結論。
評價體系是規范、檢驗和監管質量諸要素及其過程的集合。國家對測繪地理信息工作高度重視,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對產品質量有明確要求。
對產品質量進行評價,評價客體即為測繪地理信息產品。從廣義角度看,評價體系的構建,包括多個方面和諸多因素,除評價客體外,還包括政策、法規、標準,也包含評價主體(人)及其所從事活動的相關要件,如評價主體、評價客體,政策法規體系、技術標準體系及產品形成過程中人的認知與行為、生產資料的作用、工藝流程中的技術文件與管理要求、評價方案的擬定與實施、評價客體的狀況與評價結果等。簡言之,整個體系包含評價主體、評價“工具箱”、評價客體、評價結果和評價監管。所謂“工具箱”是指包含政策、法規、標準、質量管理體系、技術文件、評價方案等文件的集合。其中評價主體、評價“工具箱”是“前置性”條件,起關鍵性作用,評價結果是評價體系“程序過程”的成果輸出,評價監管是評價體系有效性的維護和相關措施的運用。因而,評價體系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系統,如圖2所示。

圖2 評價體系示意圖
信息化測繪時代,評價客體的內涵與外延,相比模擬測繪、數字測繪時代均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品種、類型及所涉及的應用行業與領域都變得更豐富、更寬泛,許多評價客體應用性越來越好,利用價值越來越高。針對不同用戶、不同需求和不同產品質量規格要求,不能一套評價體系“打天下”,需要結合新技術、新情況、新問題,作相應差異化處理。因此,文獻[4-5]《數字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和《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2部國家標準中,質量元素、質量子元素、檢查項等需要擴容或修訂,質量評定的方法與評分標準也需結合當前工作實踐做必要的調整,以適應信息化測繪發展。針對不同項目實際及其質量要求,還需定制相應的評價體系方案,做到“一案一策”,有的放矢。
由于測繪地理信息的迅猛發展,從模擬測繪到數字測繪,再到信息化測繪,整個過渡發展歷程并不長,評價主體對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發展、相關政策法規、技術規范、技術業務流程以及產品本身的認知水平,一定程度受到過渡時期技術觀念的影響與局限,尚未完全適應信息化測繪新要求。主要表現在對各類新產品及其用途認識的不足,對歷史規范、現行規范及新技術規定認識的時有錯位,對地理信息新的表達方式存在一些誤區。許多歷史標準規范適合對現實世界進行“0-1-2”維表達[5]的質量評價,但用以對信息化測繪地理信息產品的三維表達[5],所形成的以多類地理信息數據庫等為主要形式的產品,進行質量評價就存在明顯的局限性。顯然,迫切需要修訂原有的標準規范,或制定新的標準規范,以適應新生產技術及質量管理要求。
評價主體應主動適應信息化測繪的新要求,加深對新型測繪地理信息產品的認知,從而提升科學、專業評價質量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實體測繪與數據庫建設要淡化比例尺概念,但在獲取與表達有關興趣“實體粒度”[6]時,又不能沒有比例尺的“譜”;土地相關調查類工程項目可不去細究某些微小局部偏差,避免“一葉障目”,以偏概全,但大量的微小局部偏差,又會由量變產生質變;充分認識精度指標與具體項目的關系,包括其項目的特點、用途以及經濟效果的關系,應把握好工程項目定量、定性及綜合質量認定的尺度,作出權威的產品質量認定結論。
評價主體是評價體系中參與質量關聯活動的專業技術人員及相關管理人員。參與質量工作人員應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具有過硬的綜合業務素質,是對評價主體的基本要求。培優評價主體,需要加強業務培訓和繼續教育,培養評價主體良好的法律思維、專業思維、科學思維和系統思維,熟悉政策、法規、標準、質量管理體系、技術文件和評價方案。同時,還應強化評價主體技術業務管理能力和實踐技能操作訓練。通過考核上崗,崗位動態管理,選拔、培養優秀的評價主體。
在當今國家大力推進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和構建實景三維中國的宏偉歷史進程中,諸多信息化測繪地理信息產品應運而生,新需求、新產品、新應用對質量要求必定有許多新變化。因此,必須大力優化評價“工具箱”,及時更新完善評價體系的相關規范和標準,為評價體系建設提供更科學的理論依據和操作指南。
例如,新型基礎測繪是以“地理實體”為視角和對象,按“空間精度和實體粒度”開展測繪,以構建“空間精度和實體粒度”為目標[6],建設以地理實體為核心、“一庫多能、按需組裝”的國家基礎地理實體數據庫,通過數據提取、適配組裝、融合表達,構建實景三維中國[7],應從體系建設的基礎、技術、產品、服務、質量及管理等方面,著重研究制定或修訂數據采集、處理、質檢、建庫、服務、評價等相關標準。
測繪地理信息成果質量實行“終身負責制”和“可追溯”[3]。測繪地理信息產品的多地域、廣分布、多要素、大數據及多信息隱含等特點,決定了對其進行質量評價的復雜性。在標準和規則制定之后,評價和監管就有“章”可循。但評價和監管不單純是看結果,更需關注其產品技術設計、生產全流程,以及最終產品(成果)本身。科學有效的監管不僅要加強“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的質量管理,更要重視對評價與監管結果的運用。在企事業單位內部管理中,宜納入績效考核,優質優價;在行業管理中,宜納入企業誠信管理,對納入黑名單管理的企業,在相應市場準入時,應采取一定限制性措施等,將對測繪地理信息產品質量評價體系建設產生一定積極作用。
信息化測繪時代,緊跟現代測繪地理信息科技發展步伐,順從測繪地理信息的廣泛應用,是大勢所趨。唯有樹立新質量發展理念,不斷深入實踐研究,夯實評價體系建設基礎,進一步拓展、優化和創新適合更多類產品的質量評價體系,方可讓評價體系建設更科學、更專業、更權威、更優質、更高效,從而充分保障產品質量的可靠性。